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山东人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文化

山东人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16 12:26:24

❶ 山东人的精神和优秀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山东人的特点在我的印象中,山东人是特别迷恋自己家乡的一群。这种对家乡土地的迷恋,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山东人的老乡观念特别强。山东有句话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本来萍水相逢的人,只要一说是老乡,就会顿时去掉戒心,无话不谈。去年11月去广州,在回来的路上,就因为一句乡音,就跟在济南做化妆品一位美女聊了一路,回来以后又约时间请我吃过一次饭(吃饭时候我才知道她原来是济南惠春堂的董事长)。因此,跟山东人打交道,设法扯上老乡关系,或者通过老乡引荐,往往会收到很特殊的效果;二,无论多大的官,无论多有钱,每到年底,在外的山东人都会想办法赶回老家,就好象不回家过年,是一件天大的遗憾。这一点,胶东半岛的人尤甚;三,山东话大概是中国最复杂的方言了。山东17个地市,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方言,绝不类同。而且,每个地市的每个县,甚至每个县的不同乡镇,方言都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对方言的迷恋,反应出山东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很多山东人来说,讲普通话是一件很别扭同时也是非常可笑的事儿。因此,除非是职业要求,一般山东人很难割舍自己的家乡话。我在大学读的是师范。对于当老师,我倒是不介意别的,最让我感到头疼的是必须纠正自己的方言。后来,试了几次想改。但每次一张口,就觉得浑身都不自在,后来,干脆就不改了。 山东人的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忠诚度比较高。山东尽管北有黄河天险,南有泰山天然屏障,又近中原之地,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扼守南北要冲,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古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是山东人。即使水泊梁山的草寇宋江,也只敢说是替天行道,日夜梦想的就是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以后被招安。这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渗透到了山东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一代又一代山东人不变的追求。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德国人写的论山东人的书,他给山东人的评语就是:山东出好官。这里所谓的好,大概就是指的忠诚度比较高吧。中国政界有句话,叫山东人保边疆。大家可以看一下,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等这一圈中国边疆省份的一把手无一不是山东人。 山东人的忠君思想延伸到日常的百姓这里,就是对自己的上司忠诚。进一步推而广之就是对朋友忠诚。因此,山东人出卖朋友的人极少,一旦被发现,就会为人所不齿。 山东人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名轻利。在这点上,大概跟上海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对山东人来说,利益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面子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面子与利益形成冲突,我相信,大多数山东人会忍痛舍利而求面子。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所说的面子,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虚荣摆阔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以精神上的或者说是人格方面东西为主的混合物。比如,你帮别人做了事,别人给你一定的酬谢,按理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大多数山东人会因为担心落个贪利的臭名,而百般拒绝。再比如,朋友之间小聚,不论什么原因,山东人到最后往往会争着埋单。不是山东人不爱财,而是山东人爱面子胜过了一切。尽管吃亏以后也会痛骂,但下次还会照旧。山东人最感到自豪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大的官,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自己的人品不被人挑剔。这大概就是儒家文化熏染的结果吧。 这种重名轻利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山东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大家可以看一下充斥中央电视台的山东产品广告,就基本可以领略山东人这种名重于利一掷千金的性格特征。想当年,老家山东的谭希松接手央视广告部主任以后,专程来到山东,得到山东几家企业老总的支持以后,策划了震动全国上下的残酷的标王争夺战。孔府家、孔府宴、齐民思、秦池,均以大手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秦池这样一家山东贫困县的小酒厂,居然敢以6600万和3.2亿的天价先后两次夺标,创造了中国广告史上的神话。我相信,6600万也好,3.2亿也好,都并非来自精确的计算,纯粹都靠的是一种感觉。这种做法,好坏姑且不论,大概也就是山东人才肯吧。
参考:贴吧

❷ 山东人的优良品质

山东人出门在外靠老乡,无论走到天南地北,山东人见到山东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信任感。这也是因为山东人与山东人之间有齐鲁文化作纽带。齐鲁文化是天南地北山东人共有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认同。
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所谓“周孔遗风”就是“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所谓“孔颜人格”,就是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人格形象。
济南大明湖湖心有座亭子叫历下亭,着名诗人杜甫与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聚于此,留下了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
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传说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文学评论鼻祖刘勰,爱国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汉高祖皇后吕雉是山东单县人,单县现在隶属菏泽市,也是一位国母况且高祖刘邦刘氏家族集中生活在山东和江苏苏北徐州一代。后汉三国里的山东名人~~~绝贯穿人物~~~诸葛亮兄弟一族---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蜀国大臣 宰相 辅政国师 诸葛瑾吴国大臣 大将军诸葛恪吴国诸葛瑾长子 太守 大将军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龙口人)吴国武术奇才 大将军刘表一家子---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汉室正统 投向于曹操雄踞荆州,立学校、修礼乐武宣皇后卞氏,山东临沂人,曹操之妻,曹丕、曹植之母。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人水浒中 武松老乡) 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曹魏大将军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曹魏大将军孔融---鲁国(山东曲阜)曹魏名士名臣 建安七子之一都是齐鲁文化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 《二十四孝》中“孝动天地”的24个故事有10个出自于山东:孝感动天的虞舜,啮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母的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为亲负米的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鹿乳奉亲的剡子(春秋郯城人),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春秋楚人,隐居蒙山之阳),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高青人),行佣供母的江革(东汉临淄人),卧冰求鲤的王祥(晋代琅琊人),闻雷泣墓的王裒(魏晋昌乐人)。
山东人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忠君保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都贯穿着抗敌报国的情怀。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朝,反对妥协投降,在临终之时,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报国之心至死不渝。
李清照也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突出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的劳苦大众。
民族女英雄杨妙真(山东益都人),金末红袄军的杰出女领袖,号“四娘子”,善骑射,人称一杆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少有的女领袖,她的许多抗击金兵、骁勇善战的故事,至今在山东民间广泛传颂。
抗击倭寇的着名将领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在戚继光少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他刻苦学文习武,誓平倭贼。后乡试中武举,负责督修海防设施,训练海上营卫,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他率领这支军队痛击倭寇,连连告捷。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山东威海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的山东将士代表,甲午战争山东回族左宝贵,扶清灭洋的山东义和团,
抗日第一儒将 张自忠,关内第一战长城抗战的赵登禹将军,国民军长,盟军赞誉的铁军 七十四军军长 王耀武 ,微山湖上静悄悄的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山东游击队……………… “立德”讲做人,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官员要做百姓的表率,教师要为学生的师表,长辈要为晚辈树立榜样,前人要做后人的楷模。“立功”,讲做事,就是要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立言”,讲学问,就是要会写文章,着书立说。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做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这种理念,对启动人们的进取精神,很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4000万,其中男子2000万,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最多不过1000万。然而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却有1100万人次支前,100万人当兵,22万人牺牲。 国共内战后期阶段,随着共产党军队往江南推进,山东有10万干部下江南,开辟和建设新的解放区。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出兵百万赴朝鲜半岛作战,其中山东将士28万,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将军率领的二十万人的野战军,在新疆就地转为生产建设兵团。为了解决兵团老战士的婚姻问题,山东姑娘8000人应征入伍,义无返顾地奔赴新疆。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着名的农民起义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梁山泊起义等。那些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着名模范人物曾广福、张富贵、郭占一、李田英、郝建秀、徐建春、王杰、时传祥、焦裕禄、孔繁森、王乐义、许振超、张海迪等。
清代以来,山东人“闯关东”形成移民潮。到1911年,东北人口约1841万,移民人口约1000万,其中山东移民约700-800万。1912-1949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总数竟超过1830万,除去回返者,留住东北的山东人有792万之多。东北的大开发,山东人居首功。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人们常说,不能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是山东人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山东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既有“孝”的成分,又反映其家庭观念比较强烈。齐鲁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安其位,各行其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样就促成了山东人的家庭特别稳定。
山东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高严格的要求。山东家庭中对男人女人在家庭中的分工要求很明确,概括为“男主外,女主内”。妇女们肩负着家庭的全部重担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她们需要恪守妇道,“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言语要会随意附义,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妇功是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经过两千多年的熏陶,一代代传承,山东妇女特别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贤良守节,忍辱负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她们给家庭带来温暖,为社会做着贡献。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山东又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红嫂、好军嫂、石油大嫂、兵团大嫂等。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样的要求招致女权代表的批评。

❸ 说起山东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对山东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爽快、朴实。热心好客的印象。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文明的源头璀璨深邃,跨越时空,照耀心灵。山东既有农耕文明的纯粹与厚重,又有海洋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山东自古英雄辈出、英才济济,是儒家文化发祥地,也是兵圣孙武的故乡,“文武双全”。圣贤智者群星灿烂,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孔子、孟子、墨子、曾子、孙子、管子,范蠡、鲁班、诸葛亮、戚继光、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文圣、武圣、书圣、算圣、商圣、孝圣、棋圣等巨匠耀眼夺目,都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的骄傲,光耀千古。

山东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好汉,又出王侯将相和文人墨客。梁实秋说,“一般山东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强豪迈,内心敦厚温和”。这里拥有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❹ 山东人特点

一,山东人的老乡观念特别强。山东有句话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本来萍水相逢的人,只要一说是老乡,就会顿时去掉戒心,无话不谈。去年11月去广州,在回来的路上,就因为一句乡音,就跟在济南做化妆品一位美女聊了一路,回来以后又约时间请我吃过一次饭(吃饭时候我才知道她原来是济南惠春堂的董事长)。因此,跟山东人打交道,设法扯上老乡关系,或者通过老乡引荐,往往会收到很特殊的效果;

二,无论多大的官,无论多有钱,每到年底,在外的山东人都会想办法赶回老家,就好象不回家过年,是一件天大的遗憾。这一点,胶东半岛的人尤甚;

三,山东话分济南话和胶东话2大分支。山东17个地市,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方言,由2大分支衍生。而且,每个地市的每个县,甚至每个县的不同乡镇,方言都有明显的区别。山东话很土,土得掉渣。胶东话比济南话土。这也说明山东人忠厚。大多数山东人很难改掉自己的方言,这种对方言的迷恋,反应出山东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很多山东人来说,讲普通话是一件很别扭同时也是非常可笑的事儿。因此,除非是职业要求,一般山东人很难割舍自己的家乡话。

山东人的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忠诚度比较高。山东尽管北有黄河天险,南有泰山天然屏障,又近中原之地,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扼守南北要冲,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古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是山东人。即使水泊梁山的草寇宋江,也只敢说是替天行道,日夜梦想的就是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以后被招安。这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渗透到了山东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一代又一代山东人不变的追求。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德国人写的论山东人的书,他给山东人的评语就是:山东出好官。这里所谓的好,大概就是指的忠诚度比较高吧。中国政界有句话,叫山东人保边疆。大家可以看一下,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等这一圈中国边疆省份的一把手无一不是山东人。

山东人的忠君思想延伸到日常的百姓这里,就是对自己的上司忠诚。进一步推而广之就是对朋友忠诚。因此,山东人出卖朋友的人极少,一旦被发现,就会为人所不齿。

山东人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名轻利。在这点上,大概跟上海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对山东人来说,利益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面子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面子与利益形成冲突,我相信,大多数山东人会忍痛舍利而求面子。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所说的面子,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虚荣摆阔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以精神上的或者说是人格方面东西为主的混合物。比如,你帮别人做了事,别人给你一定的酬谢,按理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大多数山东人会因为担心落个贪利的臭名,而百般拒绝。再比如,朋友之间小聚,不论什么原因,山东人到最后往往会争着埋单。不是山东人不爱财,而是山东人爱面子胜过了一切。尽管吃亏以后也会痛骂,但下次还会照旧。山东人最感到自豪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大的官,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自己的人品不被人挑剔。这大概就是儒家文化熏染的结果吧。

这种重名轻利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山东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大家可以看一下充斥中央电视台的山东产品广告,就基本可以领略山东人这种名重于利一掷千金的性格特征。想当年,老家山东的谭希松接手央视广告部主任以后,专程来到山东,得到山东几家企业老总的支持以后,策划了震动全国上下的残酷的标王争夺战。孔府家、孔府宴、齐民思、秦池,均以大手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秦池这样一家山东贫困县的小酒厂,居然敢以6600万和3.2亿的天价先后两次夺标,创造了中国广告史上的神话。我相信,6600万也好,3.2亿也好,都并非来自精确的计算,纯粹都靠的是一种感觉。这种做法,好坏姑且不论,大概也就是山东人才肯吧。

说一说山东人与酒的关系。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山东人都是嗜酒如命的一群。有本研究山东的人书,里面专门就有一章,叫:酒缸里泡大的山东人。所以,外地人一旦遇到山东人,第一反映就是能喝酒喜欢喝酒。去年到海南,海南的朋友在吃饭时,看到我不大喝酒,倒是周围的来自河南河北浙江北京的朋友很能喝,就觉得难以理解。我告诉他们:山东人不是嗜酒,而是怕别人喝不过瘾。因此,来了朋友,山东人会没命地劝别人喝酒,大有不喝烂醉誓不罢休的气概,好象所有的交情,自己对朋友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了这酒里。而在自己家里,或者是去了别人那里,都是基本不喝或尽量少喝。在山东人看来,酒不过是加强交流的气氛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工具而已。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象山东这样一个酒类消费大省,除了青岛啤酒以外,没有多少品质很好的酒。我想,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吧?因为只是个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只要能喝的面红耳热,把朋友连同自己一起喝倒就足够了,哪儿有空去细品酒的优劣呢?我记得我从很少的时候,父亲就用筷子蘸酒让我习惯酒的味道,到如今,酒龄也算是有30多年了,可我仍然无法区别一瓶五粮液与一瓶高粱大曲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只要能醉人,什么不是酒啊?

再说一说山东人的保守。

山东人的保守,大概全国有名。但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保守,其实系于两端:一是来自对规矩、制度、章法的敬意,二是不肯为了一时的利益去侥幸拿名声涉险。我认为,这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投机虽然可以取巧于一时,但后患也无穷。至于为一时的利益行险侥幸,我更觉得不值。大多数的山东人信守的是不求别人、不与人争而与自己潜力竞争的原则,按这种原则行事,可能是是速度慢了一些,但毕竟感到塌实和安逸。去年跟一位山西的朋友闲扯,说到这个事。山西的朋友打了个比方:广东人象一辆轿车,非常轻便,容易启动,但载重量少。山东人更象一辆大卡车,启动非常慢,也不轻巧灵便,但一旦启动,就后劲很大。作为一个山东人,我非常乐于接受这位山西朋友的观点

说说山东的男人和女人。

一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之类的字眼。其实,这完全是误解。我身高1米78,这在山东,也基本属于比较高的个头了。所以,我认为山东出好汉的说法,一多半来自于水浒传的“流毒”。山东男人的好处,更多地不在于外表,而是骨子里的那种豪放和仗义。在有些地方的人看来,山东男人卤莽,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智商比较低。其实,这也正是山东男人的可贵之处。受孔孟的影响较深,山东男人都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念,嫉恶如仇,并且相信别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所以,一旦确认自己做事符合正义,就会无所顾忌。至于山东男人重名轻利重义气轻财帛,也并非是智商较低,不知道自己吃亏,而是他们相信好的名声不仅是人生世上的立足之本,更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上,他们宁肯舍近求远。我认为,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渗透了儒家思想的“鲁派智慧”。

说到山东男人,就不能不捎带说一下东北男人。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北人中,山东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山东人大概占到55%以上。这些离开本土,跨海进入传说中的深山老林闯荡谋生的山东人,既秉承了山东人的忠厚,又把山东人骨子里的豪放不羁发挥放大到了极致。因此,通过观察东北男人,可以更深地去了解山东男人的天性。

一直没机会去成都亲眼看一看,所以,无法把山东的女人跟四川的女人做个比较。但我一直对山东无美女的说法嗤之以鼻。小的时候,听说苏杭一带美女如云,一直心向往之。从1985年第一次去苏州起,先后5次去苏州,却一直没有见识到想象中的江南美女。从1985年起,曾经无数次去上海,也许是无缘一饱眼福吧,看到的能够称得上漂亮可观的女子也不多。所以,有一次就跟朋友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上海这些年大概是近亲杂交的缘故,人种退化,所以美女产量不断下降了。但反观山东各地,且不说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一带城市,就是一些小小的县城,漂亮女子也随处可见。济南的巩俐、青岛的林青霞、倪萍、烟台的范冰冰,就是她们的代表。也许是看惯了的缘故吗?

听人说,东北严寒,养男不养女;南方炎热,养女不养男。而山东地处南北分界,又是半岛,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所以,养男也养女。山东女人,身材大多中等,容貌端庄,虽不娇媚但性情温婉,虽然拥有北方女人的刚强但又不失之粗放,而且性情大多贤惠,较少浪漫花哨和不切实际的念头,一旦认定某个男人,就会塌塌实实地跟他过日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望夫成龙上。丈夫成龙无望,就不折不挠地再把希望寄托在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上。这样的女人,不是内外美兼备吗?


❺ 做为山东人,你觉得山东做过的哪些事,让你觉得非常自豪

作为山东人,山东的有些事件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山东人非常重情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记得爷爷和我说过一个事情,就是在爷爷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没钱,苦不堪言,不少人背井离乡,出去要饭讨生活。爷爷跟着太爷爷去了南方,守在大户人家门口讨饭,有一次讨饭回去的时候说了一句山东话,被管家叫住了,问是哪里人,听着说话很熟悉,原来这家的主人也是山东人,管家告诉了主人,主人就收留了太爷爷和爷爷,让在家里当帮工,并且让爷爷和主人家的孙子一起读书。这家主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外听到最亲切的山东口音,就像还在最熟悉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大山东,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表达,多年漂泊在外,但是骨子里仍然是山东味。

❻ 山东省特有的风俗有哪些

一、独特泛称:老师

这个称呼主要集中在山东泰安,济宁,济南等区域。老师这个词是一个职业称呼,也是一种尊称,到了山东你会发现“老师”这一称谓会出现在街头巷尾成为一种泛称。

其实这个特色正是儒教文化刻进山东人骨子里的尊师重道思想老师与职业无关,正是山东人骨子里的谦逊,比如问路打招呼,我们会说:“老师,您看这个地方怎么走。”得到答案会说一句:“谢谢您老师。其实,这个老师的称呼,应该是laoshei。

二、酒桌文化:排座次

山东人的酒桌文化,有着浓烈的山东特色,那就是排座次,在酒桌上礼仪有些人说是潜规则,但是到了山东大家就是明规则排座次和劝酒。

三、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有的山东南部的小年在二十四。“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四、贴春联、贴福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

五、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不过近些年少了不少。

❼ 山东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2、两夹弦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3、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4、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分为滨州东路大鼓和诸城东路大鼓,诸城东路大鼓简称“诸城大鼓”,其前身是“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

5、柳琴戏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❽ 能否说出古代历史上山东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有哪些呢

一、敢爱的女子

1.钟无艳


王莽当政的时候,琅琊海曲(现日照东港区)有一个人叫吕育。

吕育在官府当差的时候,不小心触怒了当地的县令,结果被县令杀了。

他的母亲,人称吕母,把自己的财产全都拿了出来,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砍了县令,给自己儿子报了仇。

吕母的起义军后来发展到上万人,利用熟悉海域的优势不断和官军周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稽的女“海贼“。

❾ 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什么什么习俗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还有扑灰年画和杨家端口年画这两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的酒桌习俗很特别,大概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我国因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大、地形地势多样、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俗习惯和风俗文化,像语言就分好多种,山东人讲山东话,四川人讲四川话,甚至同一个省不同市区都有不同的语言。接下来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山东的民俗文化。

山东的民俗文化有很多,类型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有条件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山东,亲临其境,切身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你们一定会不虚此行!有一点要提,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民俗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失、损伤,我们要保护好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到不破坏它们,自己可以多了解民俗文化,自觉传承濒临流失的传统文化,因为这可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阅读全文

与山东人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