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说的随喜什么意思
你好。
我们常听一个佛学用语“随喜”,随喜功德,随喜师兄,感恩随喜,它是什么意思呢,用在何处呢。
随喜者,即为见他人行善,身心顺从,随之心生欣悦;亦即随他修善,喜他得成。
“随喜功德”,就是随着所见所闻,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论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称扬赞叹。
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一个叫“随喜功德”。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有着同样的重要功德,我们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拜、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
什么是随喜?
别人出钱作公益,我多少帮一点忙;别人作了好事,我乐见其成;别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叹的好话;别人失意,不幸灾乐祸,随口说些鼓励的话。随口说些好话,随手做些好事,随心帮助他人,都是随喜。
‘贰’ 佛弟子怎样随喜诸佛菩萨
随喜,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法宝。《入行论》里讲:“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是对大乘善行果的随喜。佛菩提,就是究竟的菩提,获得究竟的觉悟,称之为佛陀。佛陀对一切所知没有任何不了知的地方,是大乘的无学地和究竟的果位。首先我们随喜佛陀的觉悟。大乘的有学地是指“佛子地诸果”,佛子是指菩萨,菩萨地是从一地到十地圣者果位,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分别由浅至深,由少至多都会有所证悟,断除相应的障碍,这是修行菩萨地所获得的果位,这方面我们也要随喜。这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把资粮道加行道放进来。总之我们要随喜佛的菩提和菩萨的诸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知道佛菩提是什么、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到底有什么功德,我们才能真正地产生随喜心。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一个概念或名称,我们在随喜的时候这颗心可能不一定很真实,所以我们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应该把什么是佛的菩提,佛具足什么样的证悟智慧,佛的功德和方便都要讲解一下。大概了知佛的圆满功德之后,随喜心就不一样了,修行的质量也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知道一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十地菩萨具有什么功德,如果真正了知了,大家在随喜的时候也会具有更高质量的随喜,今天时间有限没办法广讲。总而言之,佛断除一切障碍,具足一切功德。我们在看佛传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了知一些佛的生平,知道佛的种种功德。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些菩萨的事迹我们也看得很多,虽然今天在此处没办法对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的功德详细介绍,但是总相方面,我们还是能知道菩萨的种种功德事迹,可以从这方面产生随喜心。
第二句说要随喜这些大乘善行的因。“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此处分了两种因:一种是意乐,一种是行为。“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菩萨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提到,学习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平时我们说为了成佛而修学大乘佛法,这个也对,但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对,修学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利益众生,成佛是利益众生的方便。此处提到“能与有情乐”,也暗合这个思想。菩萨最初为什么要趣入大乘?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就是为了利他,我才求正等正觉的果位。此处说“能与有情乐”,就点出了发菩提心的核心:能够给予有情究竟的快乐。“发心福善海”:就是说发起犹如大海一样广大无边的善心。因为发起了这么清净的心,一定能获得犹如大海一样的福善,所以我们要随喜佛子最初、中间以及最后的犹如大海一般的福德善根。我们在学习第一品时,知道发起一念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善根是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这么多的佛子在十方世界中,不只是在中国这片地方,而是在整个浩瀚无边的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正在发起菩提心、正在实践菩提行,这样一种善根是无法揣测的。我们了知这个事实,然后对此发起随喜心。
“及诸饶益行”:发了菩提心后,菩萨会做利益众生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行菩提心,六种能够成佛、能够利益众生的行为。对这些能为众生带来安乐的行为我们也要随喜。
大乘的发心是能与有情乐,发心的果是佛的菩提和一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这些我们都要随喜。如果我们能够真心诚意、没有怀疑地随喜,我们可以因此获得巨大无边的善根。如果我们在听这个颂词的时候,能够跟随颂词思维它的意义,生起一念的随喜之心,当下我们就能获得自己没办法想象的善根。然后通过再再思维、观修和串习,我们的善根也会与日俱增。积累善根也需要善巧方便,这就是一种很殊胜的善巧方便,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殊胜的善根,因此我们要经常修持真实的随喜心。
‘叁’ 佛讲的随喜是什么意思
随喜,佛教语。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南朝梁沉约《忏悔文》:“弱性蒙心,随喜赞悦。”《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
‘肆’ 请教寺庙里面春节吉祥大众普佛里面的随喜写名字是什么意思呢谢谢!
我理解的意思是:个人在众僧做法会以前,写个人及其家人的名字求菩萨保佑自己及其家人平安吉祥时,随个人心意(多少均可以)捐一点钱(叫香火钱)给庙里。随喜—— 随自己欢喜。
‘伍’ 随喜,是修行的重要法宝,佛弟子应该怎样随喜佛菩萨的
这是对修行的误解!随喜是赞叹,是一种福德,是修行无为之法的基础的心态。但,尚未进入修行无为之法的境界。
‘陆’ 学佛人如何去随喜功德
随喜,就是对别人积德行善做功德的事情,心中欢喜,口中赞叹,给予帮助。
随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心中欢喜,口中赞叹,很容易做,既不用花钱,也不用出力。其实,随喜,很不容易,首先,凡夫的心中都有妒嫉和好胜之心,看见别人积德行善,有些人会出于嫉妒而诽谤,有些人出于好胜心而贬低,有些人会因为见解不同而非议,看看这些年网上有许多诽谤非议高僧大德的人就知道,随喜,很不简单,只有真正的修行人才能做到。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的“十大愿王”,就有一个是“随喜功德”。
‘柒’ 佛教常说的"随喜"是何意,"随喜"有何功德
随喜有两个意思 一种是随喜好事 一种随喜坏事 看到有人做好事 我们内心赞同 叫随喜
反之看到有人干坏事 我们内心 赞同 也叫随喜
即见他人累积功德,如同自己积德般欢喜!如对佛陀之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诸善功德,我皆随欢喜。
指随喜他人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
别人为善不可嫉妒 甚至毁谤 虽然事情不是自己的做的 但是也能欢喜称赞 所得功德与真正做这件事情的人是一样的
随喜的功德是道家奉劝世人都应该效仿的功德,是世人为自己和信众建功行善的机缘。此类积德行善之举。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捌’ 佛教主要宣扬的内容是什么
想了解佛教,说明您很有善根哦,随喜了,阿弥陀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