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非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更有甚者,“非遗”的申报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今天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特别是今天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几大类
一、种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
(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习惯简称是哪个扩展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遗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协会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之后发起成立的,协会的法定代表人由现任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兼任。
㈢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的区别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3、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习惯简称是哪个扩展阅读:
根据1972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
至2013年6月,中国已有45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5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8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资料: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物质文化遗产
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习惯简称是:( ) A.非物 B.非遗 C.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习惯简称是B.非遗
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㈥ 什么是非遗!
“非遗”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缩写的正确表达应该怎么写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物质文化遗产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
㈧ 什么叫文化遗产
什么是文化遗产?
什么是自然遗产?
什么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时候小伙伴们都傻傻分不清楚……
现在开始,三分钟时间告诉你!
什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
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
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
2019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
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什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曲艺、美术、节庆等
自然遗产包括自然地貌、地域等
我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三项合起来称为世界遗产
这都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设机构认定的
截至2018年7月2日
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项
其中自然遗产13项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文化景观遗产5项
文化遗产31项
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位居第二位
其中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到这里
很多小伙伴可能对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不是很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共分为六大类: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 我国有4级非遗保护体系
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截至2014年12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72项)
截至2012年5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66项)
截至2009年12月: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
另外 我国有4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32个
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7个
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1个
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非遗是实物?
非遗的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无形的文化遗产
但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很多非遗物品呢
这是因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包括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制作工具和制成品
非遗不仅是表现形式 也包括是内容本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技艺的传承人
如果这项技艺已经没有人能运用了
那么其制成品就是文物 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而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必须是活态的 还能够继续实践和不断发展创造
我们能当非遗传承人吗?
如果你现在去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
或是到非遗传习所去学习
等技艺精湛后也许可以
但是你若是自己发明的技能 恐怕就不行了
我国自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非遗评选和保护有着严格的标准
非遗项目不仅要求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还要求有一定的历史
世代相传至少100年
传承3代以上
非遗等于非遗文化吗?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非遗文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那么“非遗文化”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这在语法上就是错误的
目前 我国很多非遗渐渐消失
由于没有人传承
有很多精巧技艺已经失传
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正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和自然遗产
推动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
进而培养人们的文化情怀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