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赣南客家的门楣文化,你知道多少
百年古街巷—灶儿巷〔是典型的古城巷,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巷内有古店铺、书院、作坊、旅馆、钱庄等古代建筑〕、在巷内“昔日古钱庄、今日客家酒楼”的董府,中餐后参观国家4A级景区、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
门匾,又称门楣或门榜,是营前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融汉语言、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②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是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6年1月,入选“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永定土楼曾是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明礼”部分的拍摄地。
(2)客家文化展览有哪些扩展阅读:
1、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乐、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2、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③ 赣州的客家文化有哪些
赣州的客家文化非常丰富,客家建筑文化、赣南采茶戏、客家山歌、赣州风水文化、民风、民俗、民谚、饮食等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
赣州客家民居与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具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个性。
赣南采茶戏,诞生在安远县的九龙山,九龙山是安远的一座名山,盛产九龙茶,历史上享有盛誉。
赣州风水文化在国内外影响甚广,自古江南交口称誉的三大术数列为首位的就是赣州风水。
④ 深圳客家文化节的深圳客家文化
深圳客家有自己的特色,这跟它独特的迁徙历史、社区形成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开始的“迁海复界”,是客家史上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地区在“迁海”运动中,沿海地区为直接受害区,北部山区是间接受害区。“迁海”的二十余年间,这两种地区都遭到空前严重破坏。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始全面“复界”,原居民迁回的极少,初时响应“招垦”的也不多。从方志和族谱资料看,到康熙三十年后,迁来的人口才慢慢增多。西部主要是增城、东莞方向来的粤语系人,东部则多是从闽粤赣山区出来的客家人。这样,就形成了深圳民系人口和地域文化独特的分布格局:西部广府人,东部客家人。在深圳这个新开发区,作为移民,无论东部西部,都表现出很强的进取精神,都有不错的业绩。
“复界”之机,给了客家人在广东沿海驻足发展的机会。深圳的客家,是“迁海复界”造成的疆域最清楚、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成功的新客家地区,因而成为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的一个“典型”,也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向外播迁发展的一个“典型”。
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地区,是康熙三十年即1690年前后的事。经过两三代人六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到干隆十九年即1754年始,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堡相继建成。这些大型围堡,标志着深圳客家不仅已经落地生根,经济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到嘉庆初年(1800),以龙岗为中心的深圳客家地区,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百余年。
第四次大迁徙运动中出来的客家人,在当时大背景、新环境的影响下,文化观念都普遍地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异和进步(如“重农不抑商”)。而深圳客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更鲜明、更突出,这就是:坚持耕读,重视商业,移风易俗,积极进取。
耕读文化,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支柱。来到深圳的客家人,保持并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以坑梓江夏堂黄氏为例。在康熙初年到达坪山的黄朝轩,在康熙三十年打发长子居中公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到坑梓发展。当时地多人少,也请不到足够的人工,春插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急得阿婆站在河边伤心地哭泣,原本无名的小河,便因此得名“阿婆叫坜”(客家话:叫,哭;坜,小溪)。
重视文教是客家的好传统。坑梓黄氏更有特出表现:在“光绪维新”的影响下,他们最先接受兴办新学的思想,1906年兴建了新式学校光祖学堂。学堂从广州、惠州请来懂教育的校长教师,不数年便成为惠阳东莞宝安地区的一所名校,为本区文教普及与提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6年,又在光祖学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光祖中学”。
深圳龙岗客家在大力发展本地农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商业经济。罗氏龙岗开山祖瑞凤公在鹤湖村落户之后,便在当时较为发达的东莞开商铺做生意,赚了大钱,才有了资本,兴建占地两万一千平方米的大型围堡“鹤湖新居”。后来,罗氏进一步发展,远至广州、潮州、汕头都有他们的土地、商铺。
从整个龙岗、整个深圳客家来看,这种既重文教、又鼓励经商的文化,对于历来“重农抑商”的客家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突破。这也正是深圳客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色,是深圳客家对传统客家文化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贡献。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客家能够顺利地接受开放改革的新思想,快步跟上时代潮流,并且如鱼得水、大展身手,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全国客家地区中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并非仅赖于“地利”。人的因素、人的文化因素还是第一位的。
传统客家既敬祖,又奉神,其多神信仰,闹得多数客地“神佛满天飞”。深圳客家也有敬祖奉神的一面,然较之传统客家,是淡泊多了;奉神较之敬祖,又淡泊多了,而且,许多祭拜活动主角是妇女,男人不拜。在坑梓地面上,只在金沙村附近找到了一座据说曾经香火鼎盛的“潭公庙”,但三十年代就拆了;在新乔世居的左侧一个胡同里见到两个并排的小庙,一边供奉着观世音,一边供奉着哪咤太子,也是1949年前坍塌,后修复。这种淡泊神明的心态,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⑤ 河源客家文化
2008年对客家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筑“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第三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在广东梅州拉开帷幕,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承以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
不断创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韵”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员黄丽华今年39岁,从事紫金花朝戏表演已有20个年头。说起自己钟爱的花朝戏,黄丽华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剧团有45名在职演员。除了在河源当地演出,我们还经常去外地。花朝戏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都很受欢迎,反响非常好。”黄丽华说,花朝戏这样的客家艺术精品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其精华,更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赏能力的变化。“除了演出花朝戏经典剧目之外,我们近期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创作了《情满山村》和《满腔激情跳花朝》两部新戏,很受老百姓欢迎。”
广东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介绍说,他们剧团自1956年建团至今,演出的节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五六十场。25岁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张娟娟,曾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用客家话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场下上千名客家观众的热烈掌声。张娟娟谈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欢迎的“秘诀”时说,这首歌属于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独特的客家风格,又融入了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民歌焕发青春,为许多客家年轻人所喜爱。“今年8月,我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祥云剧场‘锦绣家园——中华民族大型歌舞晚会’上用客家话演唱它时,许多不懂客家话的中外观众竟都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首歌不仅歌词押韵,而且曲调清新优美,非常好听。”
文化传承:年轻人喜欢才是真正的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表示,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
河源龙川县一名14岁客家女孩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听客家话歌曲,但平时听到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歌。“学校的音乐课没教过客家话歌曲,所以我平时大多唱流行歌曲。”
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紫金花朝戏演员黄丽华介绍说,河源当地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设了学制3年的花朝戏专业,目前招生情况不错。此外,在一些花朝戏业余兴趣班中,也开始看到不少中小学生的身影。
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说:“客家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比如,我们曾在大学里演出,那些老歌新编的客家民歌、舞蹈就很受大学生们欢迎。”
打破瓶颈:演出、展览、理论研究“三位一体”
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不断,呈现出可喜一面的同时,专家也表达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
赵铁信说,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国对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国内现有的客家文化理论研究也局限于小规模。
他建议说,客家文化的节日活动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先让演出等活动烘托气氛,帮助专家学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然后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效果可以达到最佳。”
⑥ 梅州客家文化的梅州景点
叶剑英元帅故居: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县城龙岗村,建于干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
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
[大门]
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门楼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大家看,是不是足以乱真呢?
[楼中楼]
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兴建泰安楼时有个有趣的故事,楼主人蓝少垣公在该楼工程进到第三层时,他把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不管是谁,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来领工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日清算,结果就这样节省了建三层所用火砖的搬运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楼主的聪明智慧。
[客家风情博览馆]
规划泰安楼布置客家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客家名人风范等展区,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大埔客家的人情风貌。其中一楼的客家发展史、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二楼为大埔古文物、楼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风范、客家民居、名寺名址图片模型展区、客家珍奇风物资源展区;陶瓷文化、开国100位将军书画、埔藉108位将军生平事迹、华侨事迹、名茶文化、客家美食文化等展区。目前,布展工作正在进行。
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2000年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是研究中国
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条件,现大埔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阴那山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灵光寺位于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唐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寮,他圆寂后,人们在此建寺,名圣寿寺。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
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涯吧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 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从灵光寺沿山登6750级石阶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顶,凌晨2时可观日出。历代名人墨客游览此处,留下许多诗词墨宝。
灵光寺是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现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写的。
梅州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其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萝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其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灵光寺除大殿外,还有金刚殿、罗汉殿、诸天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此外,灵光寺还有不少神奇传说,如“五色雀”、“无笃石螺”、“片生熟鱼”,以及一些珍稀植物等灵迹。
梅州灵光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修整一新。由于梅州市人民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修建了“三柏轩”、“观音阁”,塑制了“三宝”、“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门、歇石亭、粲花馆、陶茶亭、古银桥。目前,它与附近景点“叶剑英纪念馆”和“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度假村”相衬联辉,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观看日出美景和山顶风光者,可以头一天到达灵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顶等待日出,幸运者还可能看到“灵光”的出现。 一、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的基本情况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升工业园旁,占地面积2000公顷,于2006年3月29日开工建设,预计投资总额30亿元人民币。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是我国首个旅游产业园,经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园区由原生态的自然山峦和东升工业园、坢坑、小密三大水库组成,集“吃、住、行、游、购、娱”和教育、科研、文化为一体,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梅州市“解放思想、绿色崛起”的先锋,是世界客都的一张“新名片”。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主要由“十大文化工程”和“五大景区”组成。这十大文化工程包括:客家鼎、客家赋、百米大型客家迁徙图、客家墟日图、印象客都、潘鹤四大雕塑、作家庄园、客家祠、梅花园、客天下巨石广场等十个文化含量极高的项目。五大景区则包括客天下广场、客家小镇、千亩杜鹃园、郊野森林公园、圣山湖五个景区。
二、客天下旅游景区的主要景观
(一)世界大鼎——客家鼎 客家鼎,高10.99米,长、宽各8.8米,现已设计完成,正在后期完善阶段。方形鼎状,象征中国四面疆土辽阔;1099厘米的鼎高,寓意客家人追求“十全十美,长长久久”之意; “尊祖炎黄,中土发祥,客满天下,铸造辉煌”铭刻于鼎的内部,冀望客家鼎维系客家人浓厚的情谊,护佑天下客人康健平安。
(二)粤东长赋----客家赋 粤东最长的《客家赋》已建设完工。自西晋乱世到中华盛世,自中原圣地到世界客都,自贵胄名流到翘楚巨擘…一部《客家赋》洋洋千言,道尽客家人的怀仁重义,坚强奋斗,敢为天下先的客家人精神,更展示出世界客都梅州的盛世风华,不愧为了解客家历史和客家人精神的经典篇章。(三)粤东最长----百米大型客家迁徙图 “百米大型客家迁徙图(浮雕)”,以百米长卷的形式创作,以浮雕的形式展现,是粤东最长的浮雕图,现已设计完成,正在后期完善阶段。“迁徙图”再现了客家辉煌的历史,展示出当代客家人的风貌风采。
(四)客家民俗风情的生活长卷----《客家墟日图》 这是一座如宋代《清明上河图》式的,反映客家山乡民俗风情的生活长卷浮雕墙。全长46.6米,高2米,在这幅长卷中,出观的人物有510余人,展现了多种客家墟日民俗风情和繁荣的商业氛围,多种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筑,是一幅洋溢着客家风情的生活画卷。
(五)大型客家文化汇演----客都印象 以“客家生活”为总题,通过声乐、舞蹈等表演艺术,把客家的音乐资源、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写意地将客家的经典山歌、客家文化、客家风情等元素创新组合,表现世界客家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髓,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六)中国大型雕塑群
《客家妇女》雕像,高3.9米,整个雕像以青铜灌注而成,以一位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乎扶犁耙,赤足在田野耕作的传统客家妇女形象为主题,它象征着客家女的温柔、善良、孝顺、勤劳、贤惠。 《客家母亲》雕像,高2.9米,整个雕像以青铜灌注而成,创造了在大地回春的盛世下,一个慈祥,充满爱意,呼唤天下客家游子归来的客家母亲形象。《自我完善》的形象是一块壁立的大理石上,一位少女上半身的精美雕像已被凿出,下半身仍与未经雕凿的大理石浑然一体;她右手举锤,左手持凿,继续在雕琢着自己的躯体……该雕像反映的是宇宙万物,在自我完善中求得完美,永远不完善却永远追求完善,这就是生存与发展的真谛。
《笑到最后》意喻世界客都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彰显后发优势,笑到最后。
(七)中国当代名家群星汇聚----作家庄园 聚集王蒙、金庸、贾平凹等近百位中国着名作家的文学精髓,用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文化的博大。作家庄园不但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我国当代的书法技艺,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魁宝。
(八)客家人的摇篮----客家祠 客家祠背靠圣人山脉,异秀天然,将是天下客家人寻根问祖、崇文重教之地,成为客家人的礼仪朝奉及民俗活动的地方。客天下客家祠的诞生,更是“客商”的朝奉地,从此开启客家人“崇文重商”的历史新篇章。
(九)南国赏梅好去处----梅花园 高风亮节的梅花,自古备受赞扬,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咏梅》、叶剑英元帅的《梅》很好的诠释了梅花的精神。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市花--梅花,更是体现了客家人坚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客天下梅花园,共种植10000多棵梅花,数十种品种,极力打造成为南国最具观赏价值的梅花园。 梅花园入口处,设有梅花亭,亭内刻有数幅令人心仪的诗句,真让人流连忘返。顺着步行登山道,步行150米就可以到达梅花园,园中有一棵至今保留了300多年的古梅花树。
(十)石雕艺术华夏一绝----客天下巨石广场 客天下巨石广场由粤东最大的景观蜡石王、世界着名雕塑主题小品、音乐喷泉等景观组成,耗资一千多万巨资打造,石雕艺术和自然景观天人合一,成为梅州的一大景观奇迹。石王高9.9米,重138吨,是目前粤东最大的景观腊石,从发现到挖掘,历尽千辛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最终顺利落户客天下巨石广场。石王姿态优雅大气,体现出客家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内涵,体现客家人正直勇敢,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
(十一)客天下广场 客天下广场占地80000平方米,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体,主要由客天下文化广场、客天下万福广场、客天下儿童广场、客天下风筝广场、客天下爱车广场五部分组成,是梅州规模最大、功能最新最全、文化含量最高、十重立体造景、移步换景的国际化广场。建筑完美融合客家千年的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语言,是新客家建筑中的奇葩,更是准确的诠释了世界客都的真谛。走进客天下广场,浮现在眼前的是广场,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大公园。在这里,游客能静心漫步,曲径通幽,穿山钻洞,登高眺望,趣味无穷。 客天下标志塔,塔高32.99米。抱鼓石、石杆旗、马头墙,灯笼等经典的客家元素在标志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直冲云霄的标志塔,如巨椽一般,在中国的山河上书写着客家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客家人从此走出围龙,走向世界。
(十二)客家小镇(一期) 占地面积:35000㎡;建筑面积:8000㎡;精美客栈客房80间。 客家小镇文化结构: 客家手工酿酒文化;山歌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新客家民居建筑设计文化;民居文化(客家油画);泥塑文化。
(十三)千亩杜鹃园 千亩杜鹃园号称是亚洲最大的百花园。客天下千亩杜鹃园,占地3000亩,是亚洲最大的百花园,共种植30多万棵,100多个品种的名贵花木。 云锦杜鹃、毛白杜鹃、黄杜鹃、比利时杜鹃…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花白的…漫山遍野万紫千红,成为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好不壮观。
(十四)郊野森林公园 郊野森林公园“绿野仙踪”,离城区最近、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森林。丰富的原生态植被自下而上错落有致的分布,古树参天,天然生成,国家保护级珍贵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释放出大量负离子和鲜氧,成为天然的大氧吧。 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区东郊周溪畔。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着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 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人境庐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着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 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为纪念黄遵宪这位近代先贤,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辟为纪念馆形式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水平。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由旅港实业家、广东华银集团公司董事长、梅州市荣誉市民陈彩银先生投资3亿多元,从1996年起开发兴建,经过5年多的精心雕琢,至2001年9月28日正式向游客开放。度假村坐落于伟人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距广东梅州市城区38公里,占地一万多亩,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度假胜地。由于度假村在开发创新方面成绩卓越,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号、广东省文明窗口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梅州市重点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是广东省重点农业、林业龙头企业基地和省、市、区“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的设计构思,均参照道家“天、地、人和合”的养生理论,以其独有的野趣绿色生态环境,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概念,兴建“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和森林公园”等多个景点和生态园区。
春晖园
春晖园,又称“雁鸣春晖”。春,春意盎然;晖,朝气蓬勃。游客中心就在度假村的入口处。从雁鸣大道进入“春晖园”,依次进入其它园区的还有怡和大道、金柚大道、灵音大道、银湖大道,条条游路,环形相通,总长伍拾贰公里。春晖园,又称“雁鸣春晖”。景区内有游客中心、梅池、萍池、雁阳紫烟、嘉应流鑫、叠玉亭,沁芳亭、柚香园和金柚大道等景点,营造“天上人间”、“梦幻仙境”的世外桃源美景。清静、明亮;是“天、地、人和合”道家意念里的“天境”。雁阳紫烟、嘉应流鑫是人工瀑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来自五指峰阴那山清泉;紫烟,是李白诗中的词,大家都十分熟悉。大雁朝阳生紫烟,美如飞珠溅玉,灿若红霞。鑫,含义是长盛。令人联想到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梅县区客家人既是中原人,又非中原人,他们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排除了“老化”的基因,向前发展,如活水长流。
夏晓园
“夏晓园,又称“雁阳夏晓”。夏晓,如日初升,象征国富民强。景区内有百药园、凤凰阁、花果天地等。这里是“花果天地”,有梅州金柚、脐橙、龙眼、芒果、杨桃、台湾甜枣、蜜桃等优质水果,总面积有两千多亩。
其中最着名的是凤凰阁和千手观音,凤凰来息,千年一见。贵客登临,万福齐至。凤凰阁乃度假村最高点,登高远眺,万千气象齐奔眼底,真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之感。千手观音,纯金打造,祈福襄助,平安如意。
秋实园
秋实园又称“嘉应秋实”。因园内湖泊叫“雁鸣湖”,度假村就因此而取名。
秋实园是度假村的中心区域,园内兴建有石壁驿站、益寿廊、银湖大酒店、碧野茶艺馆、滑草场、网球场,空中飞人、雁栖洲、迷你蹦极、铁索桥、童趣园、金顶娱乐城、康乐中心、别墅村等旅游娱乐设施丰富多彩、其乐无穷。在这里人们可以尝试体验空中飞人的惊险刺激或轻舟雁鸣湖畔,尽享青山绿水的闲情逸致。
冬融园
冬融园的主要景点有会议中心、银湖宾馆、水上高尔夫练习场、南药基地、百药谷、养生场、攀爬场等等。冬融,象征融和。梅州市梅县区是全国着名的华侨之乡,有旅外桥胞800多万,他们回到故乡,必然要浸润度假村温暖祥和的氤氲。
2001年9月28日,这里曾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和歌舞晚会,有六七千海内外嘉宾和观众参加。还在这里举办南药种植开发基地,中国南药标准化种植试验园从此在这里绽开。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国内外“回归自然”理念深入人心,具有五千年遗留的文化瑰宝,以中药为主体的东方医药国际科技热潮正在兴起。南药是热带北界以南气候湿润的结晶,种类繁多,度假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药促旅,药旅结合”,逐步把雁鸣湖建成“中国南药养生旅游度假第一村”,把南药上升为经济优势、产业化优势,成为度假村的特色,超越传统,走向世界。 梅州千佛塔坐落于梅州市区东郊大东岩山顶。
据清光绪《嘉应州志》载,由南汉王刘鋹始建于大宝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铁塔分为七层,身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边长1.6米,为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原塔建于修慧寺,因寺毁,清干隆初年嘉应州官王者辅将铁塔移于梅州梅城东岩山顶,上面盖亭宇,周围筑栏杆,并砌石阶,以供游览者登临观赏。梅州千佛塔与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是同一历史年代的遗物。梅州千佛塔按每一面计算,第二层有77尊佛、第三层67尊佛、第四层57尊佛、第五层37尊佛、第六层12尊佛,合为250尊佛,四面共计满千佛。第四层的佛像中,四面各有一尊大佛坐在莲花池座上,它们是东方善德佛、南方施坛德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相德佛。第七层是合尖顶,塔旁建有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丘逢甲的《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塔歌》等碑刻,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在梅州市人民政府支持和海内外热心人士捐款资助下,由千佛塔寺住持释明慧法师,耗资4000多万元,在大东岩山顶建造九层石塔,并经上级批准,将南汉千佛铁塔移置于新千佛塔底层,统称为千佛宝塔,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署塔名,新建千佛塔九层高36米,千佛塔全用花岗岩石砌筑,高9层36米,高耸云天,气势宏伟。佛塔首层安放着铸于南汉时期的千佛铁塔。二 至八层内壁镶嵌着千尊汉白玉佛,第九层安装一口一吨重的大铜钟,并在该层内墙存放千尊小金佛,塔内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塔顶则为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塔,形成塔下有塔、塔中有塔、铁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被誉为宝塔建筑艺术一大奇观。沿塔梯盘旋而上,石塔外围砌筑走廊、栏杆,供游人登高凭栏眺望,秀丽的梅城风光尽收眼帘。千佛殿与九曲文化游廊连接一体,成为梅州市和粤东地区的一大名胜。 平远省级风景名胜区五指石,位于粤、赣、闽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远县差干镇内。汇聚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三大景观,具雄、险、奇、秀、幽、古的特色。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自然序数旅游景观”之一;1999年被省旅游局确定为“省级旅游景区”;同年3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9月被省旅游局确定为“广东省休闲度假好去处”。
远看五指石,岩崖峻峭,形如伸展的五指,拔地而起,直刺云天,故名“五指石”。五指最高峰海拔460多米。五指石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景区内拥有“五奇”(奇石、奇藤、奇缝、奇树、奇洞)、“八景”(剑门、石林寺、聪明泉、混元塔、一线天、仙人床、隆武殿、青云路)和淡静居、蝴蝶谷、生态乐园等胜景60多处。五指石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高等植物70科200余属1000多种,野生动物30多种。五指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天不冷、夏天不热、秋天不燥、冬天不寒,旅游季节较长,奇山异景,林密泉清,故有“灵秀甲天下,差干小桂林”之美喻。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畅游五指石后,题词赞曰:“五指美景人间仙境”,是南粤大地新兴的旅游佳境。 七目嶂风景区,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大田镇,毗邻河源、紫金、龙川、三县,距五华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58.5平方公里,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被誉是“物种宝库”的粤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物种繁多,经专家考证的就达2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三尖杉、吊皮锥、红椿等15种,动物有云豹、雉鸡、穿山甲等,称之为“物种宝库”实在是名不虚传。
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不但物种丰富,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十分迷人,群峰俊俏,峭壁险要,飞瀑深潭,古藤横空,山溪清澈,云海茫茫等秀丽景点举不胜举,定会使游客美不胜收。
同时,喜欢攀高峰的游客,可以登上五华制高点—海拔1318米的七目嶂主峰,河源、龙川、紫金、五华四县山川秀色便可尽收眼底。相传,诗人苏东坡游七目嶂后,对七目嶂的秀丽景色赞不绝口,曾写下不朽诗作《石马诗》。
七目嶂上的“海底世界”,在不到二公顷的小盆地中。由千百个大大小小的岩石,构成了无数栩栩如生的海龟、海牛、海贝、海蛙等海洋生物形状,它们分别摆成了不同姿态,有的如“海龟望月”,有的如“龟牛亲吻”,有的如“螃蟹上岸”,这些千姿百态、形神逼真的景致,就象神话一般,堪称世界一绝。
⑦ 梅州客家公园景点有哪些,请高手指点下,越多越好
广东梅州客家公园景点介绍
广东客家公园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城区东山小溪唇,占地面积163.2亩,总投资约1.5亿元,于2007年10月1日开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地。规划建设项目主要有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
广东客家公园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
公园内有广东客家博物馆和黄遵宪纪念馆,客家博物馆通过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黄遵宪纪念馆主要是对黄遵宪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和古民居建筑“恩元第”进行整合,展示其生平事迹和当年的生活风貌。
客家博物馆建设得到海内外梅州乡贤的高度关注和热心支持,曾智明、肖沐彬肖汉芬伉俪,朱孟依、缪寿良、 邹锡昌等梅州乡贤慷慨共襄善举,海内外人士捐款达6000多万元。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梅州又是我国近代史上着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故乡。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力,被“黄学”研究专家称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其在梅城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及古民居建筑“恩元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客家公园建成,将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园设计浓缩客家文化精髓 ,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