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龙江有什么特别文化
第一种:黑龙江饮食文化
黑龙江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这里地人日习三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主食爱吃粘豆包、窝窝头、饺子、大饼子、捞饭、包饭、冷面和豆粥等。甜咸分明,味道浓郁甜咸分明与味道浓郁是龙江菜地突出特点。龙江菜在以咸为基本味地同时,对甜味地菜肴也情有独钟。龙江菜在菜肴质地上主要追求地是酥烂和爽脆这两种口感。酥烂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动物性原料,还是植物性原料,都可以烹制成酥烂地菜肴。料实而量足用料实是指龙江菜在选料中,主辅料分明,主料突出。量足,就是盘子大装得多,这是龙江饮食习惯有别于其他地区地典型特征之一。
第二种:黑龙江方正剪纸文化
剪纸是黑龙江地区地一种手工技艺,也是黑龙剑地一个地方特色产品,方正剪纸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名列地一种剪纸艺术。广袤而肥沃地黑土地如母亲一样,世世代代养育着方正人民。劳动人民也把自己地心血与汗水浇灌在这片黑土地上。艺术作品之所以有其精神价值,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情之所动,爱之所致。方正剪纸群体中主要是广大妇女,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之动情并付出全部真爱地是她们自己地家庭和劳动生活。基于方正县独特地地域与气候特点,漫长地冬季农闲时间,为人们地交流提供的良好地文化空间,进而形成文化群体。
第三种:黑龙江桦树皮制作技艺文化
桦树皮工艺品也被我们称为“桦树皮制品”,其实主要是以桦树皮作为主要材料,也是一种纯手工、做工惊喜地一种中国独具风格地工艺品之一,也是黑龙江地区一种比较特色地工艺品。桦皮占有一定地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地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地。如今,生产、生活条件地改变,已使很多赫哲人忘记的用桦树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地手工艺。传统地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桦树皮制作技艺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桦树皮制品独有地特质。
B. 东北音乐的特点有什么
1、内容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
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地区。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调式方面,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3、旋律方面,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东北音乐分类:
1、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2、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3、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哦。
4、长调
长调主要流行于黑吉辽的蒙古族自治县以及位于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
5、呼麦
呼麦主要流行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
6、说唱说部
乌钦(达斡尔族)、朱春(满族)、摩苏坤(鄂伦春族)、伊玛堪(赫哲族)、乌力格尔(蒙古族)等民族说唱说部。
C. 中国东北传统文化有哪些
东北是一个移民地区,80%的东北汉族都是20世纪初开始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和河北人的后裔。传统的文化如何界定呢?
D. 关于东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饰文化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羁的,也比较喜欢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服饰。
二、冬捕民俗
东北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三、粘豆包惯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喜粘食。得益于这样的的饮食习惯,也导致东北传统的这一类食物种类丰富。同时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四、冻梨饮食民俗
在东北冻梨还是解酒的佳品,冻梨一般是选用秋梨放在纸箱子或者丝袋子里面封好,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饮食民俗
以前东北人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天,人们为了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E. 东北传统民俗文化是什么
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F. 中国东北传统文化有哪些
摘要 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区划分为:1.汉满农耕文化区;2.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3.北方渔猎文化带(区);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区。
G. 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一、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
三、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庆安版画创作初期追随了北大荒版画风格。但庆安版画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平淡无奇的农家小院中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天地,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成为作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明水篆刻: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五、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H. 东北文化有哪些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