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民间美术: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
传统手工技艺:
扬州漆器
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高邮民歌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统戏剧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曲艺扬州弹词
传统手工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音乐
邵伯秧号子民间舞蹈傩舞(跳娘娘)
民间美术江都漆画平绣(扬州刺绣)
灯彩(扬州灯彩)
传统手工技艺绒花制作技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民俗扬州“三把刀”
②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扬州灯彩、扬州弹词等。
1、扬州剪纸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
2、扬州玉雕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清代干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3、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
4、扬州灯彩
扬州灯彩是江苏省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自隋唐以来即已生产,用以庆贺佳节,装饰市景。元宵佳节,扎灯、观灯更成为民间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
5、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代表书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金扇》、《刁刘氏》等。
③ 扬州的特色有哪些
扬州美食有:
1、扬州炒饭,家喻户晓的一种美食,使用米饭,火腿,鸡蛋等炒制而成,颗粒分明,入口后充斥着米饭和鸡蛋的香味。
2、高邮咸鸭蛋,有一个黄的,也有两个黄,三个黄的,色泽红润,里面有油脂流出来,吃起来特别香。
3、牛皮糖,半透明色的外面有芝麻,吃起来比较香甜,一点都不粘牙,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像是山楂味,草莓味可以自由选择。
4、高邮湖大闸蟹,是高邮湖的一种特产,品质非常好,这里的大闸蟹肉质很紧实肥美,吃起来特别鲜嫩。
5、三丁包子,使用肉丁,鸡丁以及笋丁制作而成的美食,皮比较薄,松软,里面的馅儿软硬适中,特别鲜香,油而不腻。
④ 代表扬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传统建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干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着名的旅游景点。
【传统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曲目的演唱由一人到数人参加,现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均操一件乐器,同时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为主。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刀功向以精细着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非常有名的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扬州满汉全席是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推出的,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其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淮扬菜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很早以前就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
【传统工艺】
雕版印刷的印刷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但是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雕版印刷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被称作为“活化石”,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在扬州,并成为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这种工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并固定好。最后在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传统艺术】
扬州作为中国剪纸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剪纸报春”的传统。扬州人会在立春之日制作剪纸,剪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十分美观。此外也会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作为祭奠之用。发展到清朝时期,随着扬州商业的兴盛,剪纸艺人的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着名剪纸艺人以包钧为代表,其技艺超群,有“神剪”的美誉。扬州剪纸的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现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⑤ 中医文化包含哪些
博大精深啊
⑥ 弘扬中医传承的句子有哪些
弘扬中医传承的句子如下:
1、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5、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6、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7、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9、养生源自中医,健康来自歧伯。
中医的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⑦ 扬州的人文历史
一、扬州的文化遗产:
1、海上丝绸之路
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2、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二、扬州婚俗:
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
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7)扬州中医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杨州的人口和民族组成: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
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
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常住人口45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05%,比201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459.98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6851人。全市登记出生人口4.54万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万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33.00万人,增长0.23%。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斯坦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⑧ 中医文化内容有哪些
中医文化内容有:
中医文化包括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无非是在表明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执着,人们既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
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浩瀚的注释、发挥之作。这种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
中医文化的特点:
中医学注重“德”的作用。所谓德,就是能够正确履行自己职责一种品质。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四季变化都是天的德。生养万物是地的德。
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认为是自己的德起了决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领导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领导天下的职责,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国以后三千年,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这种观念,被用来观察分析人的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