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韩国滩涂申遗被联合国退回,被退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联合国觉得这个滩涂是自然景观,是每个国家都有的,所以觉得不能算是世界遗产,而且面积比较小。我觉得韩国真的就是没有可以申请的东西了,所以他们才会把这种东西都拿来申请世界遗产。因为他们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新鲜的东西。而且他们真的是近几年才能吃到新鲜的荔枝,以前他们吃的都是冷冻的荔枝。他们国内唯一生产的水果就是柑橘了。而且他们还把他们的济州岛柑橘营销成一个非常好的水果。但其实有人吃过之后发现真的一点都不甜。
我觉得我们真的要重视文化这一点了,不能光指着挣钱。因为要使自己的文化被别人偷走了,不明真相,外国人就会以为那些文化是韩国人的,我们的子孙可能也会因为这些文化是韩国人的。这样就不好了。我觉得韩国的滩涂申请被退回,也是因为联合国有点烦了,韩国真的是什么都能申请。
㈡ 唐山有海吗
有的。唐山位于河北省东部、华北平原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是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驻跸而得名,素有“北方瓷都”之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素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滩涂是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唐山滦南有海:
滦南资源丰富。县域背山襟海,平畴沃野,地广人稠,土地、海洋、滩涂、矿藏、风力、人力资源丰厚,具备深度开发、长远发展的优良基础条件。
海岸线90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9.75公里,岛屿海岸线10.25公里。海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域内海洋资源丰富,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生物资源和化学元素、适宜发展盐化工的海盐。
全县无山地丘陵,海拔最高37.4米,最低0.9米,属平原地貌,以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为主。县域属于温带沿海半湿润区大陆性气候,加之地下水、地表水比较丰富,适宜粮棉油各种作物生长。
㈢ 韩国滩涂申遗被联合国退回,是什么原因
因为联合国觉得韩国的滩涂面积太小,而且是一个自然景观,是哪个国家都有的,就不能算是世界遗产。因为不够独特。我觉得韩国真的是国土面积太小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拿来申请了,所以他们就把一个泥滩都要申请。感觉韩国人真的是非常搞笑的,我觉得他们国内应该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被申遗了。关键是他们要是拿着自己的东西,生意还可以,他们总是喜欢去偷别人的文化。这个就让人接受不了了。他们很喜欢说文化交流的幌子,然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去交流。然后韩国人看了一眼就成了他们的了。
只不过韩国人比较相信这个,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申请上了以后,他们的子孙都会认为这个东西是他们的,而且外国人也会认为这个东西是他们的。韩国人确实是比较会文化输出,他们把他们的泡菜确实已经推广上了全球。而且还把韩流推向了全球。这个确实是非常的厉害,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实在不应该偷别人的文化。
㈣ 韩国滩涂申遗被联合国退回!韩国如此热衷“申遗”到底为哪般
觉得是因为韩国非常重视文化输出。他们认为如果申请上了世界遗产,自己国家的东西就会被别人熟知。然后就有利于韩国的东西被别人知道。韩国人确实也非常会营销他们,把他们韩国的流行文化推向了世界。而且还把他们的饮食文化泡菜推向全世界。你不能说他们的这种对于文化输出的过于重视是一种无用功的行为。因为确实是管用的。
我觉得韩国的滩涂真的不算是世界遗产,因为面积并不大。而且那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景观而已,他竟然连这个都能申请世界遗产,我觉得真的是国家里面没有什么好申请的了。而且他们自己没有过多的文化,就抢别人的文化。他们会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让中国的文化过去交流。但是没有想到中国的文化过去之后,就全都成为他们的文化了。真的是非常过分的行为。
㈤ 惠安详细资料
全县概况
邮编:362100代码:350521区号:0595拼音:Hui'an Xian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北纬24°49′-25°15′,东经118°38′-119°05′。总面积646.7平方千米。
惠安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土地面积668 平方公里,人口91 万人,辖15 个乡镇。全县总人口921794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29396人。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通用闽南方言
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距泉州市中心24.5千米。全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螺城镇、螺阳镇、黄塘镇、紫山镇、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涂寨镇、东岭镇、东桥镇、净峰镇、小岝镇、辋川镇、百崎回族乡。共有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
惠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层状倾斜,以丘陵台地为主。最高山峰为大雾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浅,多独流放
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7℃,2月份平均气温11.2℃,8月平均气温27.7℃。年降水量1022mm。
惠安是福建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80 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90 万人祖籍惠安。他们爱国爱乡,前来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经商,踊跃参与家乡建设事业,为惠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可贵的贡献。
惠安县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9 ℃,平均降雨量1038 毫米。惠安陆海资源丰富,山地面积48 万亩,耕地30 万亩,10 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0 万亩,滩涂面积11 万亩,海岸线长141 公里。沿海港湾密布,有历史悠久的崇武渔港、秀涂商港和辋川港,更有待开发的深水良港-- 斗尾港。斗尾港地外汇惠安东海岸,是大陆至台湾西海岸的最近点,水深港阔,30 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腹地又有大片土地可供建设用地,开发天然条件十分优越。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是福建省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至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全县土地面积7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95个村(社区),人口93万。经过近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惠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04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35位,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福建省文明县城“二连冠”、双拥模范县“三连冠”等荣誉称号,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投资热点地区之一,在参与区域经济构建的竞争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区位优势。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东临台湾海峡,距离台湾岛97海里,毗邻泉州中心城市,海陆交通发达,在接受厦门和福州两个方向辐射、加强闽台经贸文化合作上地位突出。 港口优势。拥有长达141公里的海岸线和斗尾港、崇武港、秀涂港等天然良港,其中崇武港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一级渔港(正在申报国家级中心渔港),秀涂港被确定为泉州的中心港区之一,斗尾港被交通部规划为全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 产业优势。惠安素以“渔业强县”、“建筑之乡”、“石雕之乡”着称于世,经过多年打造,现已形成石雕石材、食品饮料、鞋服包袋、五金机械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船舶修造、石化后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侨台优势。 现有惠籍海外华侨90多万人,港澳台胞90多万人,他们造福桑梓,踊跃参加家乡建设,构成了惠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优势。 人文优势。惠安历史积淀深厚,人文名胜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拥有“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和“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惠安女服饰、惠安雕艺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惠安女服饰、惠安石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望未来,惠安“十一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县将力争用5年时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财政收入超30亿元,用10年时间超100亿元,实现“五个基本”目标任务,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构建现代化港口工贸旅游新城区主体框架、基本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国际港口和物流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惠安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沿革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因县治城北有山似螺又简称“螺”。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泉州路、泉州府、厦门道。1949年8月24日解放,属晋江专区(地区)、泉州市
1990年10月9日,福建省第一个回族自治乡政府在惠安县百崎正式成立。
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划归泉州市泉港区管辖。(注:参见本站“泉港区”页面)
2000年,撤销小岞乡,设立小岞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安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螺城镇、洛阳镇、崇武镇、东园镇、张坂镇、东岭镇、辋川镇、涂寨镇、螺阳镇、黄塘镇、山霞镇、净峰镇、东桥镇、紫山镇、小岞镇、百崎回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9738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螺城镇 90319 螺阳镇 77007 黄塘镇 33630 紫山镇 30888 洛阳镇 64291 东园镇 56509 张坂镇 68153 崇武镇 82826 山霞镇 45402 涂寨镇 74330 东岭镇 51181 东桥镇 54107 净峰镇 57196 小岞镇 27741 辋川镇 66938 百崎回族乡 16863
2003年末,惠安县辖15个镇(洛阳、东园、张坂、涂寨、崇武、东岭、辋川、螺城、螺阳、黄塘、净峰、山霞、东桥、紫山、小岝)、1个民族乡(百崎回族),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2003年末,总户数242052户,总人口921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396人。各乡镇人口(人):螺城镇 84840 螺阳镇 78854 黄塘镇 39898 紫山镇 35038 洛阳镇 71640 东园镇 62526 张坂镇 74971 崇武镇 81093 山霞镇 50635 涂寨镇 87090 东岭镇 61569 东桥镇 64057 净峰镇 66399 小岞镇 31297 辋川镇 72547 百崎回族乡 18853
2005年,惠安县辖螺城、洛阳、崇武、东园、张坂、东岭、辋川、涂寨、螺阳、黄塘、山霞、净峰、东桥、紫山、小岞15个镇,百崎回族乡,共有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距泉州市中心24.5千米。全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螺城镇、螺阳镇、黄塘镇、紫山镇、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涂寨镇、东岭镇、东桥镇、净峰镇、小岝镇、辋川镇、百崎回族乡。共有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
㈥ 大家 知道温州吗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 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 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气候特征 温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着,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全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自然资源 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橘、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160余种。 海洋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贝类有430余种。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蛏、蚶、虾、蟹、蛤等。用材林有松、杉、栎等280余种。 非金属矿产资源有明矾石、花岗石、石英石等,始终明矾石矿储量占全国储量及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温州港现有生产性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洞头、乐清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开发前景很好,可建2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 温州以东近海大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泰顺县乌岩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的绿色宝库。 历史沿革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着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着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2005年上报10个保护项目: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药发木偶、永嘉昆曲(南戏遗存)、苍南夹缬、瑞安藤牌舞、瓯绣、瓯塑、米塑。其中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5个项目已经文化部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药发木偶、永嘉昆曲(南戏遗存)、苍南夹缬、瑞安藤牌舞、瓯绣8个项目被列入省保护项目。经普查,全市现登记在册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02项,其中造型艺术119项,表演艺术63项,民风民俗20项。 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有119、143乡。30个街道办事处,5392个村委会,506个居委会。温州市人民政府驻地鹿城区。 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56.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0.5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2人。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温州市城镇人口占比重51.5%。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流动最大的城市,至2006年末外来暂住人口272.70万人。 全市有少数民族45个,其中人口在1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1个。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7个,分别是畲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布依族、壮族。 畲族是在温州居住生活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有2个畲族民族镇和5个畲族民族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多彩的民俗,为温州地方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温州通行普通话。温州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民间一般公认温州鹿城区通行方言为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温州民间比较隆重的节日民俗有正月拜年、元宵灯会、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在温州传统节日民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近年来逐渐恢复兴旺起来的“拦街福”民间祈福活动。现在,一些西方着名的节日民俗也在温州流行起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部分杰出历史人物 谢灵运(385~433年), 公元422年出任永嘉太守,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创作的山水诗传世名篇,多为赞美温州山水。 王十朋 (1114~1171年),温州人。 南宋建炎二十四年高宗亲擢为状元,着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等 ,其事迹、思想在温州影响较大。 叶适(1150~1223年),温州人。南宋哲学家,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是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文成南田人。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孙诒让(1848~1908年),温州瑞安人。清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所着《契文举例》,为最早考释甲骨文的着作,另着有《名原》、《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尚书骈枝》、《札迻》、《籀庼述林》等书,堪称大师。 夏承焘(1900~1986年) ,温州人。着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学界称其为一代词宗。 夏鼐(1910~1985年),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外籍院士、意大利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苏步青(1902~2003年),温州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诗人,着名的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 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综合实力 温州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呈现“稳健运行。后劲增强、质量提高的特征”,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已拥有30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32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中国名牌产品,136个国家免检产品,一大批浙江省着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页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乌岩岭、南麂岛;省级风景区有仙岩、瑶溪、泽雅、滨海玉苍山、洞头、寨寮溪、百丈漈等9处,还有茶山、岷岗、天柱寺等12个市级景区和11处县级景区。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全市还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是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希望采纳
㈦ 滩涂是什么
什么是滩涂
滩涂一般是指沿海滩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滩涂界定为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界定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两部门对滩涂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对沿海滩涂的利用
主要是围垦。我国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成为海水养殖的"乐园",使得国家希望围垦造田或通过围垦达到土地占补平衡的愿望难以成为现实。围垦后的滩涂都是盐碱地,改造成耕地,需要大量的淡水经过多年冲洗才可用于种植。
沿海自然港湾和潮间带滩涂历来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滥围垦,这些场所已被永久破坏;海域自净能力下降,污染严重。今后治理起来,比围垦要花更多的钱;影响港口功能。主要是因为围垦造成淤积严重。专家们研究发现,围堰合拢后10年,堤外新淤面积就相当于原来的围垦面积,使得航道变浅、变窄。还有一些围海工程因填土之需,开山挖土破石,造成山体裸露,一遇大雨,滚滚浊流入海,破坏了海域生态环境。
㈧ 吴川的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术、书法、摄影、诗歌、文学、民间文学等创作热潮,创作出一大批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和展出。
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吴川元宵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
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合了高阳片粤语、闽语、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一、土白话分两类:
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二、东话
东话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三、海话
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元宵风俗】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吴川三绝】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受邀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态,逼真动人,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吴川民间雕塑园是我国首间民间雕塑园。中国着名雕塑艺术家、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潘鹤,为雕塑园题写“吴川民间雕塑园”园名,园内已塑造一批泥塑艺术品,供游人欣赏。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以后,瓦窑村人便捏泥塑像庆元宵,逐渐形成地方习俗,繁衍开来,泥塑艺术也就播及周围村庄,如梅菉头、窑地等村庄都深受影响。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桥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它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 【菜式系统】
吴川菜属于粤菜系统,与广州菜是一脉相承的。吴川菜承继了粤菜之传统,汲取了粤菜之精华。什么是现代粤菜流行的风味?用“清、鲜、嫩、滑、爽、香”六个字可以做概括,这六个字也可以用于概括吴川菜的特点。吴川的街头小炒的特点是重香味,求镬气。吴川街头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葱、蒜茸做“料头”爆香,而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较浓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会太过浓重。吴川菜香而不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炒菜的大铁锅)烧热,加油,把油烧开后,放下少量姜、葱、蒜泥爆香,然后猛火快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这样炒出来的菜称之为有“镬气”,也就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意思。
吴川喜宴的菜式丰富,邻近县市的喜宴一般为十三道菜,其中一汤一糖水,而吴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见,因为吴川人喜欢“十八”的谐音为“实发”,也就是“一定会发达”的意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吴川人摆酒请客,都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有的甚至临时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垒起灶,酒肉满街飘香。左邻右里,三姑六婆,一起来帮忙,㓥鸡杀鸭,洗锅涮碗,搬台摆凳,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有了专业的家庭宴席队伍,主人家只需点好菜,其余的一切工作和杂务全部包给了专业队伍。比起在酒店办宴席,在家办宴席既省钱、菜式也丰富,家里还可以热热闹闹,亲朋挚友一片喜气洋洋。
吴川人对于别人请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请必到的,这是对请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况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礼金也必到。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以海蜇、沙螺、米蟹着名。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吴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主要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烂镬炒粉
吴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镬并不用完整的镬,而是先去掉两个镬耳,再把镬沿削小,戏称“烂镬”。据说烂镬炒粉火匀、火旺、粉香,有“镬气”。炒粉时,先把镬烧旺,下花生油,再下猪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丝猛火急炒,接着下酱油、白糖、味精,搅匀后再慢火炒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头、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档酒店都有烂镬炒粉出售。烂镬炒粉是吴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吴川第一炒”之美誉。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 吴阳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塘尾粉皮
粉皮经济、美味可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项纯手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现今粉皮食品成了广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选和至爱。粉皮因为凝聚了风土人情,也蕴藏着厚重饮食文化。
吴川粉皮制作极其简单:将大米去净杂质,用清水浸泡1小时,磨成稀粉浆,取适量的粉浆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内,放进大锅沸水上,加盖用旺火蒸熟。取出后反倒在准备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则成。
吴川粉皮皮薄,韧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捞,可汤煮,可炒。捞粉皮是一种既简单又实惠的吃法。粉皮现在在吴川的农村很少见了,在梅菉、塘尾、吴阳、黄坡等市场里倒有不少。吴川的粉皮,当数塘尾市场的粉皮最有历史,把成块的粉皮卷成卷条状,切段,浇上酱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吴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滞化积,是当地人极喜爱的佐餐酱品小食,也是馈赠远方亲友极富地方风味的珍稀礼品。吴川蟛蜞主要繁殖于吴阳的芷寮、限口和黄坡、中山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一般采摘顶部田艾芯,然后晒干制成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瘦肉等作馅。吴川田艾米乙尤以黄坡出名。还有番薯饼、虾饼也非常美味。
吴川八宝饭
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黄坡蒜头
黄坡镇位于鉴江平原,具有制作蒜头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头选用黄坡镇出产的优质白蒜,去掉须根,放置大缸内,倒入浓醋、盐,浸三四天,然后捞起另置缸内放淡醋、红糖、白糖浸十几二十天。成品呈灰绿色,有光泽,蒜辣醋香扑鼻。
吴川麻通
吴川糖果生产中的独特名优产品,成品粗如甘蔗,长7~8公分,中空充满泡沫,入口松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制作,在吴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制作技术长期秘传,直至60年代才公开。 吴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驰名粤西的风味食品,吴川的瓦窑煲狗肉,更以其独特的香滑味浓而压倒同行。吴川瓦窑煲狗肉历史悠久。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
苏村番薯
“吴川番薯贵过米。”这是许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话。吴川长岐镇苏村种植的番薯尤为出名,是吴川特产之一。苏村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土壤属粘质土,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种钙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产而且味道独特。
㈨ 想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滩涂,为何要去霞浦
在我国的话,很多地方都有着一些非常独特的美景,就像是世界上最美的滩涂,霞浦一样。这个地方的风土文化呢,真的是非常的具有历史意义。霞浦的话是基于台湾海峡的西岸,虽然说离福州市区呢也是比较远的,但是在这个地方的话,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看到不一样的盛景,非常的好看,不管是在日出还是在日落的时候,你去看呢,都别有一番风味。
到达之后呢,我们也可以用一些镜头来进行留念,用来保存自己的回忆,就算是到了以后呢,我们也是可以翻出来,进行怀念霞浦的美丽风情,毕竟在霞浦当中的时候呢,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美的,所以说,霞浦也是给了人们一个诫训,就是我们人类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的馈赠,所以,也是需要去呵护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