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姓在什么朝代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历史没发展成为过第一大姓!
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苏姓
苏姓,中国姓氏。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属以地为氏,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苏姓约有611多万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0.47%。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这五省区苏姓人口占苏姓总人口的40.3%
苏姓的着名人物有韩国纵横家苏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苏绰、着名数学家苏步青等。
字辈
四川广安苏氏字辈:“德广公添伯盛贤宗政纲自仲子启云金文洪长永大廷万理明怀忠声荣至仁厚世代兴慈良存善道正直树仪型敬祖承庐眉雄才毅华卿凯湖甲故賨砺志展鹏程”。
四川南充苏氏字辈:“应笔丹成安怀大中文子世代兴云华克光绍万己”。
四川广元苏氏字辈:“承启永自奉 君玉正宏仁 清朝必世代 荣光万绍兴。”
四川资阳苏氏字辈:“永远于宗世大荣龙登金光玉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应再正昌才茂光元万仁君同秀世明宗大义干坤武功为藩祖泽余庆笃生哲贤广昭帝德永锡周官汉封节显唐选尤宣麟阁焕美凤昭增欢侯伯爵列少保禄颁平林重任南阳久安笔珍许国文着眉山清高志远刚直履端善行积福奇术登纯孝可表道学相传谟谋克绍统绪长延天佑启后炳耀千年”。
湖南益阳苏氏字辈:“固能福文盛志彦祖崇永安成国正天心顺光昌启后英圣道昭隆运贤良显大名其祥开世业有子绍宗勋选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万邦同照曜端拱庆承平”。
湖南醴陵苏氏字辈:“金克渊志祖廷国可眉正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湖南湘潭苏氏字辈:“□珔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湖南靖州苏氏字辈:“云益应再政昌才茂光元万仁均同秀”。
湖南武冈苏氏字辈:“光景良开养贤书是本文”。
福建漳州苏氏字辈:“文佛郎言五十干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陕西西乡苏氏字辈:“天克世美丙德林赔建桂香枝永盛世久发祥成任新兴科家才华树芝明”。
河南镇平苏氏字辈:“士丈占修志安有清克芳常泰全哲崇宏显襄林扬英惠恒裕立元新明玉良道德宣延熙秉肇锡敬光”。
贵州兴义市苏氏一支字辈:龙子学朝庭,万国通九洲,定家邦。(一世皇祖苏龙榜已传到第十三世长房长孙苏邦子函)
天津苏氏一支字辈:“忠启孟明德齐文宝连成庆有余”。
苏氏一支字辈:“文鹤永廷桂良”。
苏氏一支字辈:“昌弈世安康美利庆汉朝”。
青海苏式字辈:“祥辉生明邦延奎培文”。
文物遗存
庆福宫:缅甸仰光市的庆福宫建成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石碑上所刻董事人有苏品堂、苏大江、苏永昌等。
芦山堂:公元1862年至1874年,旅缅的苏氏宗亲还在仰光建筑了“芦山堂”,又称“正简公宗祠”。在缅南重镇毛谈棉也设有“芦山堂”,堂联为:“芦山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国”,“山川北向钟灵蕴结成长他邦”。在勃生、毛礼两地有苏氏宗亲居住,并建立了苏许连联宗会以及“三季堂”。
苏姓宗祠:苏氏宗祠于1995年2月奠基,同年11月28日竣工庆典,是珠玑巷率先重建姓氏宗祠(纪念馆)的第一家。宗祠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平方米,青砖墙体,分上下二厅,中间天井,左右二廊与上下厅相连,朱红色琉璃瓦,古老式杉木双扇大门,建筑风格为仿宋式。总投资65万元。
芦山公所:新加坡早在1929年便专门建立了“芦山公所”,二战后又正式建立了“新加坡苏氏公会”,新加坡的苏姓人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苏颂埋葬日,都要举行聚餐联欢会。
姓氏图腾
苏姓图腾为一象形苏(稣)字。图上为苏草符号;图下,左为吊于火上之鱼(鱼眼不闭,义在清醒);右为一株谷物。显示出神农氏半农半渔,苏氏先民以苏草醒人的意象。[7]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源流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汉晋时辽东乌桓、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3]
迁徙分布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省辉县境内),史称有苏氏。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省温县。
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着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先秦时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河北,战国时苏姓一支迁居湖南、湖北,秦汉之际开始往山东播迁,汉武帝时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侯,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
汉末群雄割据,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苏轼、苏辙即出生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
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4] [5-6]
得姓始祖
苏忿生。商末苏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省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后裔子孙尊称苏忿生为得姓始祖。[5]
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苏姓 图腾
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河内、武邑、蓝田、洛阳等。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苏姓的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6]
宗祠楹联
五教传诵;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人苏威。下联典出北齐武强人苏琼。
引锥剌股;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苏秦。下联典指西汉杜陵人苏武。
眉山三杰;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下联典指北宋诗人苏舜钦。
武着迁秋源苦竹;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这一支。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
Ⅱ 现在镶黄旗的苏姓满族人,原来的满姓是什么
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了汉族苏姓。
苏姓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内郡、扶风郡等。
苏姓最初发源于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苏姓大举南迁;宋元明时期,苏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2)苏姓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苏姓名人:
1,苏秦
战国时的纵横家,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以便攻齐复仇。曾任齐国丞相,主张六国合纵攻秦。
2,苏代
战国时期纵横家,协助苏秦推行合纵连横、弱齐强燕的策略,往来于各国之间,成为苏秦的得力助手。
3,苏武
汉武帝时出使匈奴,因匈奴内乱受牵连而被扣,持节牧羊于北海。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Ⅲ 苏妲己怎么死的,苏妲己的悲剧人生故事求答案
苏妲己是被周武王杀死的。
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以姜子牙做的军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孟津观兵以试探商军并座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
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启率领一批东南夷人组成的十七万大军,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
想不到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
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的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
(3)苏姓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对于妲己的姓氏,民间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说姓妲,有人说姓苏,也有人说姓叶、姓妲,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妲己原本姓杨,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叶姓的年轻人,随夫姓改为叶。
后来妲己进宫,便又改苏姓,在着作《封神演义》中,妲己生在大商诸侯之家,为大将冀州候苏护之女,上有一个哥哥叫苏全忠,女随父姓,作为苏护的女儿,苏全忠的妹妹,妲己自然姓苏。
之后在许多影视剧中,妖姬苏妲己作为重要角色被人们熟知,苏姓妲己自然而然便被接受了。 然而,据《国语》文中描述妲己是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有一段时期,在古代母系氏族中,女性的姓氏在名后,譬如褒姒,便是姓姒名褒,这跟我们如今的姓氏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在如今,无论是妲姓还是己姓,都是一个极其少见的姓氏,因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排斥了这种可能性。
据可考历史记载,妲己为部落有苏氏女,后商纣王伐有苏氏,妲己被献给了纣王,并非如《封神演义》中所说,为冀州候苏护女。
苏氏部落中的女性并不姓苏,因此,我们熟悉的九尾狐狸精、祸国殃民的大商妖姬苏妲己并不姓苏,妲己名妲姓己。
Ⅳ 苏姓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近代以来,苏氏子孙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几十万苏氏后裔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部分后裔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济建设中,参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应有贡献。苏氏宗族追本溯源、缅怀先贤,苏氏先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值得发扬光大。世系表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名人《二十四史》中的苏姓名人周苏从 苏秦汉苏建 苏武 苏竟 苏纯 苏章 苏谦 苏不韦 苏顺三国苏则 苏林魏苏则晋苏愉后魏苏稚 苏佑 苏协 苏亮 苏湛 苏让 苏侃苏琼 苏淑后周苏绰 苏椿隋苏威 苏夔 苏孝慈唐苏世长苏勖苏良嗣苏环苏干苏 苏诜苏震苏源明苏弁苏鄂苏检苏践言 苏琛 苏彦伯苏云苏绾宋眉州苏氏进士录苏 涣天圣五年丁卯。苏 轼嘉祐二年丁酉一甲第二人。苏 辙嘉祐二年丁酉。苏惟滨 嘉祐。苏 迥 元祐。苏 时 绍圣。苏元老 崇宁五年丙戌。苏 济 政和。苏 昂 隆兴元年 未。苏 良 乾道。苏 诜 乾道。苏公振 淳熙。苏大任 淳熙。苏 輶宝庆二年丙戌苏 符 绍定。苏 既 绍定。苏梦应 宝祐元年癸丑。苏文龙 宝祐四年丙辰第十五人,与文天祥、谢枋得同榜。登科录尚存苏汝楫 未祥。苏周连三姓同宗苏姓入闽始祖苏益,福建至今有芦山堂宗祠(今厦门同安区)。其曾孙纮、绅、缄、结。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苏结一支后裔突遭横祸,被元朝官府追杀,族人四处逃难。为避祸,星散族人或姓连,或从外祖姓周。后来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续苏姓。从此,同宗分为三姓。其子孙又于明清先后落户台湾。台湾苏周连宗亲成立了联谊会,1965年刊印了《台湾苏周连氏族谱》,现名誉会长是连战先生。2001年,该会曾组团到厦门同安谒祖。族谱一览编辑海内外现藏苏氏族谱一览表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上海图书馆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苏氏重修族谱,清代。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苏氏族谱,宣统二年。苏氏族谱,咸丰年。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干隆40年。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干隆28年。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北京图书馆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干隆元年,苏钰重修。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干隆元年。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眉山三苏博物馆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苏氏十修宗谱,苏堂汉序,民国25年重刊。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四川图书馆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3年。简阳苏氏族谱,苏文生编,光绪31年。中山图书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5年。广东苏氏族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番禺苏氏族谱,苏玉书编,道光24年。南海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中山大学图书馆武功书院世谱,苏镜南等编,光绪26年。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开祥等编,民国18年。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河北大学图书馆新安苏氏族谱,苏钰干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湖南图书馆浏阳苏氏武功五修族谱,苏崇浩编,民国27年。湖南苏氏次修族谱,同治3年。苏州图书馆新安苏氏族谱,苏钰干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1年。常州图书馆苏氏族谱,聚星堂本,民国37年。吉林大学图书馆:琴川苏氏支谱,苏錞编,清干隆年。上海历史文献所:毗陵苏氏族谱,苏瑞楠编,光绪23年。宁波档案馆:鄞竹庄苏氏族谱,俞廷兰、胡德芳编,民国8年。宁波天一阁:同上象山文管会:昌国苏氏宗谱,苏宗锷编,民国23年。浙江图书馆:慈溪苏氏族谱,苏时鉴编,光绪7年。东莞博物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苏氏族谱,苏邦璋编,光绪33年。南京大学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8年。复旦大学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康熙年。安徽图书馆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干隆元年苏钰重修。辽宁图书馆同上中科院历史所简阳苏氏宗谱,苏梓材三修,民国36年。福建师大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广西玉林市图书馆玉林市首张数字化家谱光盘亮相玉林市图书馆-《苏氏家谱》,2008年《苏氏家谱》光盘是由苏荣玟先生编制。[1] 光盘根据《玉林苏氏族谱》编制。其他德化县档案馆: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编,民国27年。武汉图书馆:武昌苏氏宗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上海南汇县苏建侯:黑桥苏氏族谱,苏局仙编,民国26年。上海浦东新区苏振胡:同上江苏无锡苏宜诜:叶溪苏氏世系图,1948年。浙江遂昌苏财:遂昌苏氏宗谱。河南许昌苏桥苏水池:苏氏家乘,苏瀛滨序,民国20年。河南许昌苏桥苏成立:同上江苏常州苏慎:文海堂苏氏谱,光绪丁酉年。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民国戊子年。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江阴支谱),民国丁亥年。江苏常州苏慎:毗陵胡庄苏氏宗谱,民国20年。江苏无锡苏茂伦:聚星堂苏氏族谱,民国戊子年。江苏无锡苏金玉:同上江苏无锡苏龙翔:同上江苏江阴苏锦生:聚星堂苏氏族谱,江阴支谱,民国戊子年。江苏江阴苏锦生:苏氏族谱,似光绪年。江苏江阴苏仁岐: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民国甲申年。江苏无锡陈学初: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宣统辛亥年。安徽黄山苏硕红:苏氏族谱,苏锡贷等修,光绪25年。广东台山苏又新:苏安吉祖家谱,苏长辅编,民国22年。广东高要苏财:长利苏氏家谱(作求堂),民国10年石印。广东广州苏子强(祖籍南海古灶乡):武功书院世谱,嘉庆戊寅木版本。苏氏族谱(附武功舆地图)5—10卷已佚,木版本。南海古灶乡,倡修谱,嘉庆25年蓉峰手录本。苏汝卿(策)由南雄南逃来历批呈表,手录本。南海古灶苏敦叙堂谱,民国26年,手录本。广西藤县苏德堂:古藤苏氏族谱录(眉山后裔),民国13年。苏氏族谱(同安苏益后裔)。山东荣城市东苏家村:苏氏族谱(世系)。山东济南苏武勇:日照安东卫苏氏家卷十二卷,民国19年,石印。安徽萧县苏肇平:萧县眉山堂苏氏宗谱,清、民国两种版本。河南荥阳苏对:荥阳苏氏族谱,四册,民国15年,石印。吉林长春苏忠民:山东崂山萧旺疃,苏氏族谱,民国17年印。陕西武功苏振武:苏武以下世系,手录。上海苏泰祥: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亲汇编,民国15年。美国家谱学会收藏有:苏氏族谱·(山西忻县),苏懋章等编,民国22年。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干隆元年重刊。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丙如编,干隆元年。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天祥等编,民国18年。苏氏初修宗谱(江西鄱阳),苏兆熊编,道光8年。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4年。苏氏大族谱,台湾李应惠主编,1974年。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编,光绪26年。苏周连氏族谱,台湾刘炎主编,1965年。苏氏族谱(河北交河)同治元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苏应霖重修,民国18年。新安苏氏族谱,苏钰编,干隆元年。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干隆元年。苏氏族谱,苏文通、苏懋章编,民国22年。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6年。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15年。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美国cong:苏氏族谱,苏元箴等编,同治元年。日本东大文化:武功书院世谱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光绪26年。日本东洋文库: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3年。日本国会图书:同上台湾现有苏氏族谱目录(部分):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戊戌年(1898)写本。苏氏祖谱,苏琨祥编,写本。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苏软栏编,光绪21年写本。汐止苏氏族谱,苏字郎序,康熙31年写本。清溪衡阳苏氏宗谱,苏忠国补填,嘉庆13年修1973年补写。苏文祯家族谱:写本。苏氏族谱,苏金璋编,1954年写本。苏氏族谱,苏定松记,1973年写本。族谱,1963年写本,始祖苏九三郎。苏家族谱,苏耀灵编,1948年写本。清溪珍田苏氏族谱,康熙31年写本。苏氏家谱,苏远智编,写本。苏氏家谱,苏明燕编,1982年刊本。苏应元家族谱暨内外子孙名录,苏友荒编,1977年刊本。苏氏族谱,苏鼎昌编,1972年写本。苏氏族谱(广东大埔),写本。苏氏族谱,苏高编,写本。历代开基始祖,写本,始祖苏九三郎。武功周霞楼家谱,写本。发展源流编辑元明清至今苏氏发展源流概况自宋以来,苏氏家族遍布于祖国各地。明清以后从新安派中分出澄江(今江苏江阴)一派。闽派在同安芦山堂的苏氏子孙又散布于仙游、兴化、泉州、晋江、永春、龙溪、台湾各处。眉山派苏轼子孙繁衍发展,分布于无锡、苏州、宜兴、镇江、扬州等地,成为毗陵派。又有子孙从常州迁居浙江四明、奉化、慈溪等地,成为四明派。此外,有迁于河南许昌、太康、安徽太平、江西九江、瑞昌,湖南浏阳、长沙等地。还有迁居于广东乐昌、南雄、新会、三水、开平、顺德、碧江、番禺、廉江、湛江、高要、新宁、广西玉林、贵港、桂林、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柳州、河池、梧州、藤县、合浦、容县、博白、横县等地,形成广东广西的苏氏家族。以上各派子孙约在百万人以上。明清以来,通过各种渠道,苏氏家族陆续流入台湾进行开垦。清代在台湾以苏姓命名的村镇有两个,分别在今嘉仪朴子镇和台南安定乡。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努力,分布于台湾的苏氏子孙约有三十万人口。侨居海外的苏氏子孙,他们身在异域,但都缅怀祖国,缅怀祖先,在当地成立苏氏宗亲会,敦宗睦族,互相团结帮助,每年举行集会,祭祀祖宗。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地,都有苏氏后裔,人数约在四十万人之间。 “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简介苏姓宗亲遍布世界各地,历来重视敦亲睦族,团结友爱,并在许多国家、地区成立有宗亲联谊组织。1980年仲春,香港苏氏宗亲会、台北县苏氏宗亲会、菲律宾苏姓侨领、美国三藩市苏氏宗亲会筹组世界苏氏宗亲总会,泰国苏氏宗亲会也赞同。1981年初,在台南市召开了苏姓宗亲世界恳亲大会,为筹备“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的成立做准备。1993年,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之武功大厦落成,为解决成立苏姓全球性组织的注册和会址等问题创造了条件。1994年3月,“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在菲律宾正式成立,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名誉理事长苏世庆先生为“世界苏姓宗亲总会”首任理事长,苏岳章、苏汝谦、苏日里、苏裕夫、苏荣华、苏克福、苏文好任副理事长,秘书长苏浪声。会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岷里拉拉那街门牌1337号。会员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1996年第二届大会在泰国,理事长苏岳章。1998年第三届大会在台北,理事长苏荣华。2000年第四届大会在新加坡,理事长苏日里。2004年第五届大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苏氏宗亲会会旗 苏氏宗亲会会徽 苏氏宗亲会会歌
Ⅳ 苏姓的起源是什么
苏姓的起源:
1、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2、源流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汉晋时辽东乌桓、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
得姓始祖:
苏忿生。商末苏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省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后裔子孙尊称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5)苏姓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名人:
1、苏秦(约342—前284):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人,战国时期的韩国纵横家。
2、苏代:战国时纵横家
3、苏洵: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4、苏武(前140—前60):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5、苏章:东汉冀州刺史
6、苏峻:东晋将领
7、苏绰: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8、苏威:隋朝大将
9、苏良嗣:官至唐朝宰相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
10、苏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任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刚正不阿。
11、苏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学家。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
12、苏检:武功(今江苏武功)人。字圣用。官至唐朝宰相。
13、苏定方:唐朝大将
14、苏源明:诗人
15、苏惠:十六国前秦诗人
16、苏过:文学家
17、苏舜钦:诗人
18、苏颂(1020年-1101年):天文学家兼药学家。厦门同安人,父苏绅进士。
19、苏汉臣:南宋画家
20、苏天爵:元朝名臣
21、苏宣:明朝篆刻家
22、苏四十三: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
Ⅵ 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
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
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名字一般是父母给取的,在取名字的时,一般会承载着对孩子的期望。而苏姓是我国的姓氏之一,怎么给苏姓女孩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呢,来看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
1、按家谱来起
苏姓的家谱是国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姓氏,目前收藏在国内的分卷的就有将近200卷,还有若干收藏在国外的苏姓家谱多不胜数,有兴趣的可以到本省的苏姓家谱收藏文献中去寻找合适的名字,来起作女孩名字也是比较独特的。
2、按郡望来起
在苏姓的传统文化之中,形势下的郡望以供有武功郡、扶风郡、蓝田郡、河内郡、洛阳郡以及河南扶风郡六个地点,女孩起名适宜使用的郡望名有扶风、蓝田两个,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起谐音字,如扶凤、兰甜等等,都是好听独特的名字,而且还有纪念意义。
3、按字辈来起
苏姓历史悠久,而且人口分布较广,在各个省市地区都有自己的姓氏字辈,可以询问家中老人以计算,就譬如湖南靖州的苏姓字辈就有“云益应再政昌才茂光元万仁均同秀”几位,顺下去还有更多字辈,定了字辈第三个名字取一个有寓意的字即可,如苏云眉、苏益甜等等,都是好听独特的名字。
4、以古诗词来起
古诗词中适合苏姓的名字有很多,我们最常用的《诗经》中的《风》就有很多适合女孩名字的字,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中的兔爰,“秀莹,会弁如星”中的秀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巧倩等等,这些名字有寓意,涵义深刻,好听也独特,适合作为姓苏女孩名字。
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姓苏
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姓苏的话,起名是很有讲究的,它的起法要讲学问却又不能太讲学问,还需兼顾读音动听美妙,只有两者兼并才能起到一个独特好听的名字。
△苏兮媛(xī yuán)
在《诗经》《鄘风》系列的《君子偕老》一文中,苏兮媛就是起自其中诗句“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兮虽然只是一个语气词,用作名字有很的意思,而媛是指的美女,美玉,用作名字比喻如玉一般的年轻女子,加上兮字有加重夸奖的作用,读音好听字义独特,适合苏姓女孩使用。
△苏惠淑(huì shū)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是苏氏女孩惠淑名字的由来,它是由《诗经·邶风·燕燕》中的诗句而起的,邶风多民歌,《诗经·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嫁诗,其中惠淑均是形容女子温柔恭顺,谨慎贤淑品格的字词,声调优雅,用它作名字好听又独特。
△苏灼华(zhuó huá)
苏灼华的名字在《诗经·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取得,灼华声调相同读音不同,亦如琵琶落音颗粒分明,十分悦耳。灼做名字是以形容如火焰一般艳丽活泼的女孩,华通“华”,也比喻花朵一般光彩华丽的女孩,用灼华作为女孩名字悦耳又有深刻寓意,十分合适。
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大全
好听独特的苏姓女孩名字如天上繁星一般起都起不完,简单的为大家筛选一些合适的姓苏独特好听的女孩名字大全,希望会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甜瑶 春琼 琪颖 引芳
溱溱 瑛梅 菁菁 嘉卉
瑾薇 洵美 诗黛 怡华
馨妍 若芷 舒窈 媛珺
静好 鑫倩 楚楚 茜洋
柔惠 婉如 纯熙 碧玉
昭琳 茸蓉 雯绮 芳媛
丽清 霏霏 芝媛 苾芬
芬褒 攸宁 雅南 窈窕
婉兮 琼华 星茹 静嘉
采薇 思柔 云芬 慧媛
芬茹 依依 穆清 素衣
和铃 琼琚 好沛 桐嫣
娟菡 珺涵 素洁 子蓉
如英 涵瑛 舞秀 菡妙
一、姓苏女孩名字好听时尚单字名
【妍】有美丽、巧慧的意思,取自百花争妍,形容女孩容颜秀丽、娇艳美好。
【玉】玉本义指一种质地柔软又透明带光泽的石头,是十分贵重难得的珠宝材料,一直以来都被人拿来与金子并称金玉,形容价值珍贵。作为名字可以引申为纯洁、美丽的含义。
【芳】芳,芳香,用来形容花草的香气浓郁。当作姓苏的女孩名字使用有着香馥美艳、心存善意的含义。
【慧】慧表示人的聪明和才智,比如智慧,与苏姓搭配表达女孩的聪慧、钟灵毓秀。
【玲】玲用来形容玉石等配饰相互碰撞出的清脆音,姓苏的女孩取名用,有着此人心明眼亮或美好轻灵寓意。
二、姓苏女孩名字好听时尚双字名
【美莲】
美,美丽,形容人容貌美好漂亮;莲,指莲花,有着高洁的寓意。与苏这个姓氏搭配作为女孩名字,不仅有着美似莲花般的轻柔容貌,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十分好听。
【可馨】
可,可爱、可心、可人,形容人活泼可爱;馨,温馨,美好。姓苏的女孩用做名字,表示女孩是个美丽的可人儿,而且家庭幸福美满。
【依娜】
依娜,不仅是指女孩似秋水依依,伊人风采婀娜多姿,还是英文名的谐音,读起来很是洋气,也好听。
姓苏女孩名字好听时尚起名技巧
当下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养也随之提升,家长们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也开始自己亲力亲为。那么姓苏的.女孩名字怎么取才能时尚好听呢?也就成为了新晋的苏姓家长们要考虑的问题,这里我就给大家推荐几种方法。
01、从文学典籍和诗词中找灵感
“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周易”是我国一直以来给孩子取名的顺口溜,从《诗经》等诗词经典的词句中选取字做名字,依然是一个取好听名字的不错方法。比如说“青青子衿”就可以取子衿二字作为姓苏的女孩名字,既有内涵,又好听。能够令人增添一缕文雅书卷气,凸显女孩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02、巧妙的应用叠声字
重叠字取的名字不仅简单好记,更显天真活泼、时尚之感。叠字的读音一般是轻声,会使人读之感受到轻松愉悦的音律感,还能够令人产生亲昵、亲近的感觉。比如:冰冰、月月、蓉蓉、芳芳、宁宁、莹莹、美美等。
03、运用较中性的字取名
运用上述的叠声字和诗词经典中摘字的取名方式,较为简单易行,但是呢,相对来说,更偏于传统名字带有的阴柔美感。用具有阴柔之美的字,主要还是想突出女性特征,不过当代女性倡导独立平等,所以偶尔反其道行之,也可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就像中国内地的女演员苏岩,她的名字就比较中性,彰显独立。她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学戏剧表演,在上大一时就被张艺谋选中在他的电影《活着》中扮演一个配角,2004年就凭借自己的实力主演了电影《风起云涌》,一举获得华表奖优秀新人提名,06年凭《长恨歌》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可以说实力与美貌兼具。
姓苏女孩名字大全好听时尚
苏这个姓氏读起来有种陶醉温柔之感,本身就好听,再加上一两个语调悠扬的字作为名字想必会更好听吧!接下来是我整理的姓苏女孩名字大全好听时尚的,希望能给各位苏姓家长们带来灵感。
01、苏醉心 苏紫冬 苏祝嘉
02、苏芷亦 苏之萱 苏筝露
03、苏昭昕 苏泽香 苏韵音
04、苏芸君 苏悦妍 苏玥丝
05、苏缘莎 苏余莺 苏钰芙
06、苏玉芳 苏语桃 苏羽茗
07、苏于玲 苏瑜然 苏幼娜
08、苏优蝶 苏映如 苏翌彤
09、苏亦璐 苏忆琪 苏艺晶
10、苏以蕊 苏宜希 苏伊琼
11、苏一琇 苏阳薇 苏亚姿
12、苏雅甜 苏寻灵 苏雪蓉
13、苏星雪 苏馨虹 苏歆熙
14、苏新娇 苏欣馨 苏昕芝
15、苏心梦 苏香萍 苏熙菊
16、苏问瑾 苏微倚 苏槿卿
17、苏婉美 苏宛璇 苏浵月
18、苏听旋 苏甜姗 苏素妮
19、苏思依 苏水秋 苏淑真
20、苏桑沁 苏若海 苏如茗
21、苏芮梨 苏茹雨 苏如璇
22、苏柔晨 苏秋妹 苏琼爱
23、苏晴影 苏千忱 苏绮曼
24、苏佩玉 苏贝琪 苏盼娟
25、苏欧花 苏慕静 苏旻茜
26、苏妙茉 苏梦欣 苏梅曦
27、苏漫含 苏曼颖 苏绿菡
28、苏露雯 苏柳纹 苏凌奕
29、苏怜绯 苏丽音 苏兰清
30、苏珺芷 苏君夏 苏靖秀
Ⅶ 中国 苏 姓的来源。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着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着,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黄色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黄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黄色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黄色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着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样在中原生活,但也在关中、江淮等地区生活,其遗族后来还远迁到岭南活动。老童(卷章)的部族后又发展为重黎和吴回。
重黎这个传说时代的人物,实际是由重与黎二个部落合并而成,重黎实际上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后裔逐渐裂变为“九黎”,并成为“黎民百姓”中的主体。重黎曾担任过帝喾时的“火正”。“火正”是传说时代掌管火源的职官,因为火的发明传说为祝融氏所为,因此“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与祝融有了联系。火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驱除野兽,使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处于优势;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变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火可以用作耕种,“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以看守火种,到对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负责,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重黎受命与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进行战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帝喾以平叛不力而杀了重黎,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袭任火正祝融之职,吴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称。
吴回在南方与共工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与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传》均记载,在河南郑州有“祝融之墟”,其具体地点在新郑与新密附近,即西周时期郐国所在地。吴回及其部族虽然在陕西、山西、甚至东南地区生活,但最终以中原为中心,吴回死后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
陆终传说是吴回的儿子。根据对其名号研究,陆终是以捕食善跳动物而着称的部落,并以此作为图腾以及首领的名字。陆终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带活动,山西的平陆、河南豫北地区的“大陆”(吴泽)等便是这种活动遗迹的反映。在豫北地区的获嘉、修武、辉县交汇处的吴泽,实际上也是当年吴回曾活动过的地区,这里与颛顼故都也相去不远,并有亲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竹坚)、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着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篡》:“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有苏氏”
“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史记·殷本纪》表述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有苏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与商王室的关系并不融洽;商王室讨伐“有苏氏”,掳得了美丽的妲己,而且殷纣王十分喜爱妲己的美色。
苏国
苏国的建立,是苏姓历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
关于苏国的范围。《后汉书·郡国志》云: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括地志》卷二,“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是苏国国都,位置在今河南温县西安乐寨与招贤一带。《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周桓王将苏国的田地给予了郑国,这些地点有“温、原、缔、樊、隰城、攒茅、向、盟、州、陉、(阝贵)、怀。”其中,温、州、陉(邢),均在今温县境内。原、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缔、向,在今河南沁阳市境内。隰城、怀,在今河南武陟县境内。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内。(阝贵),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攒茅,有考证为攒城与茅城,均在今河南辉县市境内。以上诸邑,很难说是苏国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今新乡市的西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基本上与康叔受封的卫国为邻,也应该是当时较为重要的苏国。苏国的爵位,文献中称苏国国君,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尽管当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说法,据说执行时并不严格,因此,苏国可能仅为“子”爵,其首领又任司寇,称作“苏公”.
西周时期是苏国的重要发展时期,传世的青铜器着录在《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其中的《史颂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有苏国铜器《苏公簋》,这件器物铭文不长,却记述了苏、周联姻的史实。两周时期,异姓诸侯间的联姻,是密切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苏女嫁与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苏国对周王室的仰慕,同时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苏、周关系密切的标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发现有西周晚期的苏、虢联姻的器物。虢国都上阳,位置在今三门峡市近郊,虢国虽不属于大国,但却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辅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虢文公为周宣王时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门峡墓地中发现的“苏甫人”盘、匝,正是苏女远嫁虢男的反映。“苏冶妊”鼎,记载了作为苏君夫人的妊姓女子,为她的女儿远嫁他乡,而专门作器的情况。在三门峡墓地,还发现有“稣子叔”鼎、“稣貉”豆等,其铭文不长,但都可以说明,苏、虢间有着持续不断的良好关系。此外,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宽儿鼎》青铜铭文拓本中,记载了“苏公之孙宽儿”的历史史实,对研究苏国史,也有重要的帮助。青铜铭文中的“苏子叔”、“苏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苏国宗室的重要人物。
《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
Ⅷ 有谁知道姓氏”苏“的由来,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上面所说 , 温苏本是夏代昆吾氏之子为兄弟 , 分别封在太行山以南和太行北上的东部 , 当温国被灭时温姓诞生 , 但苏姓还没有诞生。被封在太行上北上东部地区的昆吾之子的部落 , 因以紫苏草为图腾 , 也称他们为有苏氏族。有苏氏族商代时官至冀州侯,冀州辖温地,冀州城在温北,即今博爱县的内都村,有苏氏便以温为故里了。商代末代君王纣辛,因抢掠冀州侯之女妲己,引起有苏氏投周伐纣,冀州侯苏护(后人称呼)和其子苏全忠、苏全孝等皆战死。当周朝建立时,因有苏氏有功,武王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授司寇(负责刑法牢狱)之职,苏国都城在温城。苏忿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此前商代冀州侯为有苏氏。在 《 史记 - 商本纪 》 中,记载的妲己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姓氏,说明她是颛顼的后裔。如果按照小说 《 封神演义 》 上讲,妲己是冀州侯的女儿,冀州侯也应姓己,应名叫己护。但是, 《 封神演义 》 小说上称她姓苏,称其父为苏护、子为苏全忠、苏全孝,这是后人的称呼,他们本是姓己的有苏氏族人。周初史料中记载出现司寇苏忿生时,才能明确地说苏氏诞生了,所以苏忿生为苏姓第一人。根据温县的传说,苏忿生应是己护的后代,传说是己氏满门在反纣战争中战死之后,剩下唯一的一个少年名己全仁,被武王保护起来,他在气忿中生存,而易名为苏忿生。所以苏忿生应是苏氏的始祖。苏忿生家居苏国都城温城,温县便是苏姓的发源地,今温县苏国故城与苏氏故里的清风岭上,还有苏氏历代埋葬在夏庄的祖墓地,据 《 温县志 》 载,夏庄处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有商大将军苏全孝之墓葬志。苏国的灭亡上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陈述。苏姓人外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楚国已经有了大夫苏从,战国时期各国大多有了苏氏,着名的是洛阳的苏秦家族,是我国历史上纵横家的代表。汉代的苏建、苏武已经到了陕西,北宋的苏洵、苏轼已经到了四川,南宋苏颂已经到了福建等地。苏氏祖根温县(苏国之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