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方礼仪都有什么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贰’ 中西方服饰礼仪详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叁’ 礼服是什么时候穿的
礼服分类:
a) 晚礼服:产生于西方社交活动中,在晚间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长及脚背,面料追求飘逸、垂感好,颜色以黑色最为隆重。晚礼服风格各异,西式长礼服袒胸露背,呈现女性风韵。中式晚礼服高贵典雅,塑造特有的东方风韵,还有中西合璧的时尚新款。与晚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典雅华贵、夸张的造型,凸显女性特点。
b) 小礼服:是在晚间或日间的鸡尾酒会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在膝盖上下5cm,适宜年轻女性穿着。与小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简洁、流畅的款式,着重呼应服装所表现的风格。
c) 裙套装礼服:是职业女性在职业场合出席庆典、仪式时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套装礼服显现的是优雅、端庄、干练的职业女性风采。与短裙套装礼服搭配的服饰体现的是含蓄庄重,以珍珠饰品为首选。
日间种类 :
1、等级正礼装 款式普通,开领,七分袖的连衣裙为正式服装。裙长从及膝至长裙不等。越长越为正式。 丝绸或丝质感的料子可加刺绣、花边等,应避免过于发光的布料。珍珠饰品为佳,随手的小包要小而精致,鞋和包均可不必过于华丽,以缎料、平绒、丝绒等质地为主。
2、等级准礼服 款式以款式别致的连身裙、外套两件套装为主,裙长至膝盖即可。从丝质感至编织类质地均可应用。颜色以轻柔色系为佳。
3、等级准礼服 款式为正下午装和正晚装之间的款式,裙长从及膝至长裙不等。饰品、小包、鞋均应有光泽,突出华丽感。
晚间种类 :
1、 等级准礼服。 款式无袖或无领的款式,不过 分强调露背或露肩。裙长从及膝至长裙不等根据袖长配带手套是十分正式的礼服。
2、 等级正礼服。 款式大开领、充分露肩、无袖为原则。裙长应坠地,缎、塔夫绸等闪光织物,搭配钻石等金属饰品,有光泽的华丽小包,肘关节以上的手套,如鞋与礼服为同一质地,正式感为最高。
‘肆’ 礼服的意义是什么
在庄重的场合或举行仪式时穿的服装,如晚礼服。
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
礼服是以裙装为基本款式特征,是指在某些重大场合上参与者所穿着的庄重而且正式的服装。
礼服有多种分类,西方传统的礼服包括晨礼服、小礼服(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和大礼服(燕尾服)。晚礼服并不包含在西方传统礼服之列。
中文名
礼服
外文名
full dress
分类一
晨礼服
分类二
小礼服
分类三
大礼服
快速
导航
礼服分类
日间礼服
晚间礼服
礼服提示
礼服分类
如何选择
礼服文化
军人礼服
军人在参加重大礼仪活动(盛大节日、阅兵典礼、迎送贵宾等)时穿着的服装。多数国家只配发给军官。军礼服用料讲究,多用纯毛或毛涤混纺织物,制作精细。其主要特点是庄严、美观、色彩鲜艳、军阶标志鲜明、装饰注重民族风格等。[1] 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等不同,其礼服的样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把礼服装饰得绚烂多彩;有的设计得庄重大方。许多国家还有仪仗队、军乐团礼宾服及演出服。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礼服式样最多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有十多种礼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校官以上军官和海军舰艇尉官、水兵配发礼服。1965年取消军衔制,礼服随之废除。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07式军服以威武庄重、阳刚俊美将中国军人面向21世纪的豪迈、自信展现代世界的面前。而与新军服完美搭配、标识鲜明,彰显军人荣誉和身份的服饰系列,工艺精湛、系列配套、缀钉方便,顺应了国际军服潮流,同时又注入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特色元素,突出了整洁而端庄的军人仪表。07式军服标志服饰一改87式军服服饰品种少,服饰与服装的整体搭配不够协调,前胸较空,服饰表现力、表达力不强等不足。军官增加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官兵增加胸标、臂章,士兵佩带国防服役章,短袖夏常服上衣领尖、胸部分别增加领花和胸标,增强了识别功能,强化了军服美感,体现了军人荣誉。 服饰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既符合民族传统,又能体现军队威严。加工上采用金属铸造和静电植绒等多种工艺,制作精细,缀钉方便。标志服饰主体图案,以“八一”军徽、长城、盾牌、钢枪、飞翅、铁锚为主,象征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城,体现全军官兵献身国防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07式礼服
共20张
军装
07式礼服
新《内务条令》第九十二条规定:军官结婚举办仪式、与家人合影,可以着军官礼服。[2]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军队中,还通常包括节假日礼服、宴会礼服、晚礼服等等。
礼服分类
晚礼服
产生于西方社交活动中,在晚间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长及脚背,面料追求飘逸、垂感好,颜色以黑色最为隆重。晚礼服风格各异,西式长礼服袒胸露背,呈现女性风韵。中式晚礼服高贵典雅,塑造特有的东方风韵,还有中西合璧的时尚新款。与晚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典雅华贵、夸张的造型,凸显女性特点
高档礼服配饰
小礼服
是在晚间或日间的鸡尾酒会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在膝盖上下5cm,适宜年轻女性穿着。与小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简洁、流畅的款式,着重呼应服装所表现的风格。
20
小礼服
礼服
裙套装礼服
是职业女性在职业场合出席庆典、仪式时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套装礼服显现的是优雅、端庄、干练的职业女性风采。与短裙套装礼服搭配的服饰体现的是含蓄庄重,以珍珠饰品为首选。
裙套装礼服
婚礼礼服
面对五光十色的礼服,你已经眼花缭乱了吧;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一款呢?是公主型、蓬裙型、贴身型还是王后型?是柔美的丝质软缎还是浪漫的蕾丝面料?你又该从哪儿着手、注意哪些问题呢?
婚礼礼服
日间礼服
正礼装
款式普通,开领,七分袖的连衣裙为正式服装。裙长从及膝至长裙不等。越长越为正式。
等级正礼装
丝绸或丝质感的料子可加刺绣、花边等,应避免过于发光的布料。珍珠饰品为佳,随手的小包要小而精致,鞋和包均可不必过于华丽,以缎料、平绒、丝绒等质地为主。
准礼服
款式以款式别致的连身裙、外套两件套装为主,裙长至膝盖即可。从丝质感至编织类质地均可应用。颜色以轻柔色系为佳。款式为正下午装和正晚装之间的款式,裙长从及膝至长裙不等。饰品、小包、鞋均应有光泽,突出华丽感
‘伍’ 小礼服适合什么时候穿.
哈 什么时候都可以穿,把每天都当做是节日吧。只要是漂亮衣服,帮人家养养眼,美化城市,没人会反对的。呵呵
‘陆’ 西方服饰的特点
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现女性的第二性征,如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现代模式是以简约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紧身为现代时髦。
(6)西方文化中什么时候穿小礼服扩展阅读:
西方传统的礼服有以下几种:
晨礼服:上装为灰、黑色,下装为深灰色底、黑条子裤,系灰领带,穿黑皮鞋,戴黑礼帽等,这种礼 服在白天参加典礼,星期日教堂礼拜以及参加婚礼等场合穿着。
西方服饰小礼服的搭配技巧:
1、也称晚餐礼服或便礼服,为全白色或全黑色西装上衣,衣领镶有缎面,腰间仅一纽扣, 下装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系黑色领结,穿黑皮鞋。
2、穿着这种礼服一般为参加晚六时以后举 行的晚宴、音乐会、剧院演出等活动。大礼服:黑色或深蓝色上装,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样子,翻领上镶有缎面;下装为黑或 蓝色配有锻带,裤腿外面有黑丝的长裤。
3、系白色领结,配黑皮鞋黑丝袜、白色手套。妇女的服装种类、样式花色繁多。日常均穿着便服,礼服也可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等。
4、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戴帽子与手套;小礼服为长至脚背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单 色连衣裙式服装;大礼服则为一种单色拖地或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佩戴颜色相同的帽子,长 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项链等首饰。
‘柒’ 中西方的节日文化、礼仪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方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本文将从交际方式、餐饮礼仪、服饰礼仪、个人人生观、社会习俗、等级观念等方面介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right dedecms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及其环境下生长的人们来说,各自表现出的礼仪也各有不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中国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1、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常常是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一极平淡、俗套的日常问候语体现出了中国老百姓质朴、实在的性格:它没有更多的花言巧语,没有对社会、政治的高谈阔论,它直接指向人们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它体现出了普通百姓之间一直存在的那种真切的、温情的关系,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个体生命的真诚关怀。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中国人寒暄时可能谈起年龄、工资和婚姻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社会家庭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为人准则,显示对他人的关心。但若对一个英国人说这些,恐怕他会敏感地认为你要刺探其隐私,容易发生文化冲突,造成误解。2、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中国文化中长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不注意就会失礼。它最大的特点是“贬己尊人准则”,对自己,如:小弟、拙文、寒舍、贱内等;对他人、长辈、上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称谓职务、头衔,以示尊敬,如:兄台、贵、您、您老,王局长等。英语中,衔称+姓氏(有时,衔称+教名)称谓形式也是有的,多用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的称谓,比如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resident Roosevel(t罗斯福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GeneralPatten(巴登将军)等等。如与汉语中衔称+姓氏的形式相比,英语的这种称谓方式远远不如汉语普遍。西方国家以名相称却相当常见,美国人尤其如此。以名相称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兄弟姐妹之间,同事、熟人或朋友之间,都可以名相称。在美国的某些大学里,不但教师或教授可以使用学生的教名,反过来,学生也可直呼教师或教授的名字。这种喜欢以名相称的风气反映了社会上人们不拘形式、期望关系密切的愿望。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做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父母与子女这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不可能使子女与父母平等相处,子女更不可能用名字来称呼父母;西方人认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使孩子在18岁左右能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并对自我行为负责的独立的个人。在职业、婚姻、家庭、运动、爱好各方面,都倾向于自我抉择,但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家庭、亲情的味道冷漠许多。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才使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关系成为可能。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地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三、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四、个人人生观的差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在美国,个人主义(Indivialism)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在殖民时期,拓荒者们挣脱了社会桎梏,与此同时也不再享有文明社会的安逸与舒适,他们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自立的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在得到对方的称赞时,中国人虽然从心理感受上同样爱听赞扬的话,但在口头上,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或公共场合,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拒绝。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大多数西方人将物质财富的拥有与否与拥有多少作为衡量个人生存能力的象征,他们认为物质成就的获取标志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和个人自立与独立精神的社会肯定。为了实现自我(S e l f-achievement),他们十分重视勤劳,推崇通过劳动实现个人成就,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西方人总是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不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而中国人提倡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提倡乐于助人,互相帮助,认为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然而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也会被误会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五、社会习俗的不同英国在中世纪时将救助弱者尤其是爱护女性尊为“骑士精神”。几百年来,西方的传统一直是以照顾女性和尊重女性为交际礼仪的要求。在现代各种交际场合遵循的“女士优先(Ladies first)”的礼仪很多:走路和进出门时让女士先行;下楼时男子要走在前面保护女子,上楼时却是男子走在后面给以保护;在大街上人行道上行走时,男子走在靠马路的一侧,以确保女子不受车辆伤害;进出门、上下电梯或汽车时,男子主动为女子开门,给予照顾并让其先行;进出门时,男子主动协助女士脱下或穿上外衣;进餐时,男子主动站到女士背后,为其推拉椅子,帮她们坐好;在会场和公共车辆上,男子主动给女子让座;照相时让女子坐在前排正中央;同乘电梯时男子必须脱帽……“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在现代中国,“女士优先”的观念刚开始还有些争议,有些不习惯,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慢慢地接受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女士优先”又扩充为“老人优先”和“孩子优先”了。这都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中国也备受青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中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六、等级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历史上不乏违背平等(Equality)观念的事例,人们对西方国家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平等作为一种追求与信仰为大多数人所尊崇。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Ifworking hard,even cowboy can bepresident.)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不是服从关系,而是平等关系。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也有朋友似的感觉,教师并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在公司,老板与职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成功的军官一般也不采用绝对权威的口吻与下级讲话,而是让士兵在平等的氛围中产生协作精神,从而自觉地完成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这种社会的有序或秩序,在儒家看来,就应是上下有序,父子有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治精神所主张和坚持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亲和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当今社会中,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结束语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的礼仪,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自己用英文翻译一下吧!嘻嘻
‘捌’ 什么叫礼服
在庄重的场合或举行仪式时穿的服装,如晚礼服。
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
礼服是以裙装为基本款式特征,是指在某些重大场合上参与者所穿着的庄重而且正式的服装。
礼服有多种分类,西方传统的礼服包括晨礼服、小礼服(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和大礼服(燕尾服)。晚礼服并不包含在西方传统礼服之列。
晚礼服
产生于西方社交活动中,在晚间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长及脚背,面料追求飘逸、垂感好,颜色以黑色最为隆重。晚礼服风格各异,西式长礼服袒胸露背,呈现女性风韵。中式晚礼服高贵典雅,塑造特有的东方风韵,还有中西合璧的时尚新款。与晚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典雅华贵、夸张的造型,凸显女性特点
‘玖’ 不同礼服适合在哪些不同的场合穿
根据性别的不同,礼服可分为男士和女士礼服两种,而就其穿着场合的不同,男女礼服又可分为晨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
(1)晨礼服又经常被称为常礼服,意思就是指日常用的礼服,一般在参加典礼、婚礼和做礼拜或游玩时穿着。男士的常礼服上装为灰黑两色,后摆为圆尾形,与膝部相齐,只有胸前的一粒扣,下装为深色底、黑条子裤。女性的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或是单件连衣裙,常以长袖为多,肌肤的暴露很少。
(2)小礼服也称为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常用于晚间的餐宴和集会。男士的小礼服上衣与普通西装相同,通常为全黑或全白,衣领镶有缎面,下装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女式小礼服为长至脚背,又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式服装,衣袖可长可短。
(3)大礼服是西方最正式的服装,一般用于正式的大型舞会和社交场合。男士的大礼服也称人礼服或燕尾服,上装为黑色或深蓝色,且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状,下装为黑或蓝色,并配有锻带、裤腿外侧有黑丝带的长裤。女性的大礼服是一种袒胸露背的拖地或不拖地的单色连衣裙式服装,往往还配以颜色相同的帽子或面纱、长纱手套。
如今,随着礼仪的从简趋势发展,人们讲究的是,着装的合身、美观、大方。一般都以西装来代替礼服,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一般人们已经很少穿礼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