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藤县文化宫现有多少职员

藤县文化宫现有多少职员

发布时间:2022-08-17 11:14:29

⑴ 广西古镇大安镇的历史文化及今后发展

大安镇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平南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距西江武林港4公里,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其中;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3718公顷,辖21个村委会和3个街委会,总人口9万多人,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大安镇是广西的三大古镇之一,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是平南县南河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安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大安镇成端口较早,始建于明末年间,古名大乌墟,干隆年间已发展成为“上接平贵、下通藤容、四方客商云集”的大都会,是广西的三大古镇“一戍(今苍梧龙圩)、二鸟(今平南大安)、三江口(今桂平江口)” ,大安古建筑群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座落在大安镇西北,白沙、新客二江汇合处,古建筑群以大王庙(列圣宫)、粤东会馆、大安桥、大码头等古建筑物组成。是研究古代广东、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大安古建筑群列人平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安镇消防节源远流长。大安消防节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当年大乌墟(大安镇前称)遭遇一场特大火灾,火烧连营,损失极为惨重。火灾过后,居民群众吸取了这场火灾深刻教训,当年大安街道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捐资赞助购置水柜及各种灾火器材,成立灭火队伍,并约定每年在秋高气爽的农历8月20日进行演练,举行射高、射远消防演习等活动,这个群众性组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大安镇一年一度的传统消防节,也是全国唯一“传统消防节”。国家公安消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档案馆的文物保护咨询专家对大安消防文物保护进行专题调研,载入了全国的消防史册。
农业发展形势喜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生产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镇经济作物达3.6万亩,经粮面积比例达63%,优质谷种植达3万亩,占70%,甘蔗种植面积近万亩,目前,全镇已形成六大农业产品基地:一是2.5万亩优质谷基地,二是一万亩甘蔗基地,三是以石硖龙眼、荔枝为主的2万亩名优水果基地,四是以番茄、西瓜、荔蒲芋、葛茹、生姜、莲藕、马蹄等为主的优质蔬菜基地,五是2000多亩蚕桑基地,六积极发展养殖业,以优质仔猪、三黄鸡、种肉鹅等为主的特优珍稀禽畜水产养殖基地。当前,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产品调外、经营调活、效益调高,大力发展外向型、创税型、特色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安镇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从六十年初代传统的手工业发展到当今配套较为现代化的服装加工企业。现全镇有胶合板厂、沙砖厂、红砖厂、制衣厂、洗水厂400多家,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并形成了以制衣业为龙头,主要产品有:牛仔裤、童装牛仔裤、休闲裤、沙难裤、中裤、T恤、文化衫等,有纯棉、涤纶、丝光尼龙等中、高档次,工艺款式时尚、质量从优,年加工实力强,产品畅销国内、外中东、非洲等国家。
招商引资有新突破。 大安镇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采取高效务实措施,建好工业园区,扩大对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具体采取灵活机动、全方位广泛招商,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制订扶持发展制衣业目标任务,千方百计吸引一批大型制衣企业落户大安镇。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大安镇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大安镇广场、城雕、24米街道美化,大安镇商业步行街,大安镇水厂扩建工程等公共基础建设已完成;近年来,城市建设分别获自治区第三、第四届、第五届市容市貌“南珠杯”活动竞赛一等奖、特等奖,荣获贵港市第一届市容市貌“荷花杯”竞赛“荷花杯”奖。目前,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1)加快大安工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落户工业园。(2)抓紧实施贺岗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项目。(3)加快环镇西路建设延伸进程。(4)充分发挥大安区位好和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优势,力争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工业品专用市场建成全县最大、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5)容太过境公路项目。(6)光亮工程项目。(7)绿色工程项目。(8)大王庙公园广场项目。(9)大安公安分局建设项目。
大安镇突出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全镇现有小学18所,城区有中心小学2家,初中4所,县级高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15000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 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影剧院、电影院、文化馆等娱乐场所,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大安素有“粤曲之乡”,荣获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称号,目前,全镇有民剧队、狮龙队、粤曲曲艺社共14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综合文化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座落在大安镇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显着,全镇95%农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大安镇正以优越区域优势,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宽松稳定的环境,真诚地邀请各界人士、朋友、老板们到大安镇观光考察,经商、投资兴业,勤劳智慧的大安镇人民与您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大安镇是广西历史上的三大名镇之一,旧称大乌圩,圩设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末民初大安镇的棉织手工业,誉满八桂;以色润、丝细、味醇而驰名的大安齐丝烟,畅销两广,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改革开放后,大安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1992年,被列为全国现代化小城镇综合建设试点镇及全国农村经济综合改革试点镇。位于镇内的平南卷烟厂,于1993年与缅甸商人合资兴办了中缅南坎卷烟厂,是广西最早出国办烟厂的企业。大安镇乡镇企业发达,有中意公司、织造厂、棉织厂等一批乡镇企业,而广西桂花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又是全国最大的水暖器材生产企业,其产品“桂花”牌冲洗阀,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走进了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远销欧美等29个国家和地区。大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安石桥、列圣宫、惠福夫人庙、粤东会馆等。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安传统消防节,更是全国独有。2001年,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城镇区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18公顷,其中水田3092公顷,旱地626公顷。辖21个村委会和3个街委会。人口98820人,其中城镇区人口31420人。粮食总产4157.3万公斤,人均有粮420.7公斤。国内生产总值4.61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05853万元,财政收入943万元。主产粮食、甘蔗、烟叶、黄麻、荔浦芋、生姜、荔枝、龙眼、猪苗、三黄鸡,其中三黄鸡是广西名产。集镇交换电话容量1.1万门,所有行政村均开通程控电话,已安装移动电话发射塔3座,信号覆盖全镇。2002年9月开通小灵通,设有33个基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设有营业部。大安镇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乡镇、中国农村百强乡镇,入选《中国1000名镇》。2002年又荣获自治区“南珠杯”优秀乡镇类特等奖。
自然环境 大安镇位于北纬23°23′,东经110°30′,东与藤县相邻,西与镇隆镇接界,南接大新镇,北面是大成乡和武林镇。省道容(县)太(平)线与南梧二级公路交汇于境内,是玉林往桂林、南宁以至大西南通往广州的交通要道。处于广西最大平原浔江平原东部,是该平原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大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大部分为浔江平原,南部有少量丘陵和低山,最高峰为大水山,海拔555米。白沙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平均流量50立方米每秒;上寺河发源于南部大洲乡,平均流量8.5立方米每秒,与白沙江交汇于圩边。全镇有可利用的荒山荒地1113公顷。
城镇建设 大安自设圩以来,清末民初成为广西三大名镇之一,商贾云集,圩内横街小巷,星罗棋布,穿街过巷,如入迷宫。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区向外拓展,兴建了一批新街道。1993年,开始改造旧街道。2001年,全镇有开发小区10多个,新建街道20条,并投资1500万元全部硬化;投资500多万元改建和新建排水、排污管道35条,总长15公里;投资200万元建成大安镇农贸市场和生猪、木材、工业品、牲畜、肉类、农副产品等七大专业市场。投资80多万元美化绿化街道,新安装路灯180盏,种植绿化树木2000株。城区面积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4.1平方公里。2001年,镇党委、政府以参加“南珠杯”为契机,继续做好贺岗大道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的同时,全面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投资30万元对街道全面绿化,全镇人均绿化面积达5平方米;投资9.8万元建设排水设施;投资124万元硬化街道和设置路灯;重点整治24米街、容武路、贺岗大道、旧城区和各大出口;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改革。2002年,大安镇荣获自治区市容“南珠杯”竞赛活动特等奖。
农 业 大安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1992年,粮食种植面积6164.13公顷,总产量3344.35万公斤,平均亩产425公斤。1996年,粮食总产量3434.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0432万元,人均产量430.3公斤。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抓好短、平、快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建立贺岗、同德、凤谷等蔬菜生产基地和新儒、天堂等村烟叶生产基地,种植烤烟、晒烟500公顷,年产干烟650吨左右。贺岗、稻花大白菜、椰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00公顷,总产量600吨,总产值240万元;同德、新成葛薯、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133公顷,总产量6000吨,总产值720万元;新儒、天堂、订木、稻花等地的烟叶基地,种植面积533公顷,总产量1200吨,总产值800万元;寻村番茄基地种植面积13公顷,总产量1000吨,总产值120万元;贺岗马蹄基地种植面积200亩,总产量400吨,总产值40万元;新儒、儒地大肉姜、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66.7公顷,总产量300万斤,总产值400万元。1992年至1996年,商品菜种植约2000公顷,产品远销广东、深圳、贵港、梧州、北海等地,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甘蔗是大安经济“四大支柱”之一,1992年至1996年,每年种植面积约3600公顷,年产原料蔗2至3万吨。畜牧水产以生猪、家禽和鳗鱼为主,生猪饲养量在42.5万头左右,存栏8.56万头,出栏肉猪4.8万头。外销猪花每年2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达130万多羽,年出栏33万羽。放养鱼塘面积174公顷,水产品年产量1.6万吨。1992年至1996年,全镇种上经济林688公顷。1995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造林灭荒达标验收。2001年全镇经济作物达2400公顷。经粮面积比例达63%,优质谷种植2000公顷,占70%。甘蔗种植面积600多公顷,是平南县的甘蔗生产基地。2001年,全镇建成六大农产品基地:2.5万亩优质谷基地;1万亩甘蔗基地;以石硖龙眼、荔枝为主的2万亩名优水果基地;以番茄、荔浦芋、葛薯、生姜、莲藕、马蹄等为主的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00多亩蚕桑基地;以优质仔猪、三黄鸡、种肉鹅、鳗鱼、鲟龙鱼等为主的特优珍稀禽畜水产养殖基地。全年外销仔猪40多万头,出栏家禽120多万羽,水产品产量4000多吨。
大安镇的三黄鸡、石硖龙眼、鳗鱼、鲟龙鱼、辣椒酱、烟叶、腊味、香芋、生姜等都是区内外享有盛誉的土特产。
工 业 明末清初,粤商开始在大安开设制陶厂。民国初期又兴建了镬厂。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纺织手工业遍布大街小巷。其他工业如制糖、制烟等也遍及城乡。解放后,大安镇的工业门类逐步增多。这里产生了全国最大的水暖器材生产企业广西桂花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全国500强企业之一,产品有30多个品种110多个规格,拥有部优产品1个,国家专利产品20个,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第一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第一家规范股份制企业)。大安米面制品厂以其美味爽口的桂林米粉干,占领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成为广西出口该类产品最多的企业。
1992年至1996年,全镇有镇办企业26个,村级企业3900个,从业人员8154人,年均产值20亿元。意大利伊姆集团公司与广西桂花公司合资兴建的“中意”公司,投资总额为1.2亿元,年产中高档卫生洁具50万套,投资新增产值2.5亿元,创税利4163万元,实现利润3836万元。同时先后引来平南金运来实业有限公司、丹竹供销社、武林液化气站前来搞城镇开发,兴办工厂、企业和实业。2000年,中意公司实现了与海尔集团合作生产高档水暖器材;桂花公司“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与股票上市不断推进;改制搞活了棉织厂等一批企业;招商引资得以突破,新上沙砖厂、松脂厂、木材厂、水洗厂、手袋厂、皮革厂等多个投资超百万以上的企业。镇党委、政府对内搞活改革,对外搞好招商引资。对中意公司、友盛公司、织造厂、棉纺厂等发展好的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建材、纺织、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对炮竹厂、米面厂等企业,进行破、转、卖,搞活沉淀存量资产。同时解放思想,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主动地接受广东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1999年至2002年,全镇新上企业项目69个,总投资达3500万元,新增产值1.25亿元;新增个体商业户484户。
商 业 自清康熙以来,粤商陆续到此开设商行,经营棉纱布匹、海味杂货,收购肉桂,远销海外。据干隆十五年(1750年)《增建大乌圩列圣宫碑》记载:“圩之设由来已久,上通容(县)桂(平),下达藤(县)梧(州),舟车络绎辐辏……四方客商云集。无怪粤西巨镇历数,一戎(苍梧戎圩镇)二乌(大安镇)三江口(桂平江口镇)。”2001年,大安镇建有七大专业市场,分别为成衣、工业品、猪苗、农副产品、肉类、猪牛、木材市场,总面积达11886平方米,于1990年动工兴建,总投资205万元,固定摊位450个。年集市成交额1.82亿元。大安镇的成衣交易量大质优,全镇经营沙滩裤、机恤系列的私营企业有150多家,平均每家有电动平缝车20多台,工人30多人,日产4.5万件,就业人员5000多人。产品以其优异的质量,新颖的款式,远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在广州沙河成衣市场,独领风骚。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大安圩日,赶圩人数达3万多人。主要贸易品为成衣、针织、竹木器、肉类、禽苗、家禽、各类日用杂品等,日成交额达3.5万元,年成交额1300万元。
教育卫生 2001年,全镇有小学19所,初中5所,高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1.5万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率90%,中小学巩固率98%,大安镇中心小学、燕岭小学被评为贵港市“百佳学校”。
2001年,全镇25个村、街委均设立有卫生室(所),有民间医生150多人。大安医院始建于1952年。1992年由大安镇中心卫生医院升格为县级综合医院,1995年获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成为全自治区首家坐落在乡镇的“爱婴医院”,2002年通过国家二级医院评审,成为全自治区首家坐落在乡镇的国家二级综合医院。全院现有职工200多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65人。内设住院病床200张。
文 化 大安镇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传统消防节,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自清朝道光以来,全镇年年举行消防演习,久而久之,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便成为约定俗成的消防节。1984年,传统消防节吸引了数万人参与。现在全镇10条街道设有消防男队,三大联街设有消防女队;有义务消防员7000多人,人力灭火机12台,机动泵17台。20世纪70年代,大安的周末活动成为广西最着名的群众文艺活动之一。每到周末,所有的厂矿机关及社会团体都分街分点以自编节目进行表演。每次演出,老少登场,几乎人人是演员,人人是观众。文化部的领导及《人民文学》主编亦亲临参观指导。大安又是广西最着名的粤曲之乡,镇内居民大多数是广东商人的后裔,有着深厚的粤曲基础,全镇成立有曲艺社7个,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着名粤曲演员,如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潘楚华、马德强等。1994年和1995年的广西大安粤曲节,吸引了自治区内外大批粤曲爱好者和两广粤曲名家李自强、林红、潘楚华、马德强等前来登台演出,文化部为粤曲节发来贺电,着名粤曲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送来了“愿粤曲唱出时代之声”的题词,广西文化厅颁发了“粤曲之乡”牌匾。
旅游资源 大安镇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镇东白沙江与上寺河交汇处,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安石桥、列圣宫、惠福夫人庙、粤东会馆等古建筑。大安石桥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相传由乡绅劳千拱倡导,并由一云浮四海的乞丐依据易学原理设计建造而成。桥长33米,宽3米,有形似小船的大桥墩2个,另有4个长方形小桥墩,小桥墩又设3条方形石柱。桥面分7跨,其中一跨为10条梯形石条铺成外,其余全为9条梯形石条铺成,共64块。石条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以利污水排泄。桥的两旁共有36条石柱,67条栏杆,全部为花岗石结构,工艺精湛。石桥历经洪水冲击,依然屹立河中,其工程设计和力学原理的运用,都堪称广西石桥梁之冠。列圣宫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地称为大王庙,占地面积5亩许,分为前后三进院落,附庙左右还有至福财帛、惠福夫人二祠。该宫全部用磨光青砖砌成,屋梁、顶柱采用白玉石,屋脊屋檐、墙壁雕刻各式各样的彩陶人像、珍禽异兽,栩栩如生。宫内供设大小神像上百尊,或坐或立,或蹲或踞,神情迥异,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目狰狞,千姿百态。大门两条石柱上刻:“地绕双江前对凤洲为锁钥,天开一洞左蹲狮岭作屏藩”。建筑群挟于两江之间,门前古榕掩映,更有数株长于墙壁之中,犹如壁画,富有艺术感。
现任镇领导 党委书记杨远初,副书记张有军、黄召宽、何剑;人大主席团主席杨远初,副主席胡彬;镇长张有军,副镇长黄祖胜、黄雪葵、彭永德。
大安镇政府办公室电话:0775—7632170,地址:平南县大安镇南安街镇人民政府大院,邮政编码:537307。

⑵ 介绍广西藤县经济,人口概况,各乡镇区域面积,人口,经济。

1、广西藤县经济

广西藤县2019年1-6月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步增加,达到41.1%;批发业同比增长2.9%,占三产比重4.21%;零售业同比增长5.7%,占三产比重17.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9.1%,占三产比重8.1%。

住宿业同比增长1.3%,占三产比重0.54%;餐饮业同比增长5.7%,占三产比重4.7%;金融业同比增长11.5%,占三产比重11.97%;房地产业同比增长6.8%,占三产比重9.48%;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26.4%,占三产比重25.35%;非营利性服务业1.1%,占三产比重16.52%。

2019年1-6月广西藤县的服务业的主要支撑点为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营利性服务业和零售业等指标的稳定增长。其中人民币存贷款增速为16%,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为23.98%,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6.6%。

注:藤县优悦百货有限公司、藤县永丰商贸有限公司、藤县耀强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额均大幅增长,拉动零售业销售额增速。


(2)藤县文化宫现有多少职员扩展阅读:

藤县位于广西东部,东接苍梧县、龙圩区,南连岑溪市、容县,西邻平南县,北靠蒙山县、昭平县。介于北纬23°02′35"~24°03′09",东经110°21′00"~111°11′27"之间,是长形低山丘陵区。

最东点赤水乡六坊村石桥岭,最西点是宁康乡料南村竹篙冲儿顶,东西最大横距86千米;最南点象棋镇河柳村山子㞘,最北点大黎镇上荣村竹沙顶。南北最大纵距112千米。沿公路东经埌南、新地,往梧州市78千米;西经平南、桂平、贵港市、宾阳,往南宁市350千米。

⑶ 唐朝地名有哪些

1、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2、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3、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4、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5、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6、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7、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8、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9、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10、岭南: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3)藤县文化宫现有多少职员扩展阅读:

1、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2、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3、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4、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5、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6、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7、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

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原并州)、江陵府(原荆州)。

二、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

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710年(景云初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三、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⑷ 为什么越南年轻人喜欢玩龙母

龙母的传说

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则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可见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来,民间始于秦朝有关龙母的传说是有史可据的。
综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
一、龙母,姓温,她的父亲叫温天瑞,是广西梧州市藤县人;
二、龙母的母亲姓梁,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
三、龙母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而生活于并吞六国的秦代的广西梧州藤县,后随母至德庆悦城生活(一说因水灾,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悦城),仙逝后葬于悦城;
四、龙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龙母文化的内涵

龙母,是我国民间流传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述,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当时,各种病疾、水灾、旱灾威胁着西江流域仓吾(苍梧郡)、西瓯各族人民,一逢这些天灾人祸出现,苍梧古郡、西江流域就会疮痍满目,饿殍遍野。聪明、勤劳的龙母,率领“百越”群众战天斗地,战胜天灾人害,让当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被推为仓吾氏族的领袖。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觉得生奇,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关龙母的故事,以后我们再细细说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偿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对龙母文化我们的初步心得是:
1、龙母文化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
“图腾崇拜”是社会初级阶段的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国黄帝、炎帝所出的汉族图腾崇拜物是“龙”。“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国人也有崇拜“龙”的习惯,他们在农历正月舞龙,二月有祭龙节,要杀猪祭龙,祈求人畜平安、粮食丰收,五月初赛龙 就是证明。温氏因豢养龙而成为龙母,又因受“龙”的图腾影响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的。传说中的龙母豢龙,龙衔鱼孝敬龙母;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的礼迎,龙就引船四次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作儒生来操办丧事,“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为坟”;五蛇守庙侧直至以后历代皇帝因征战将领的风送转运,胜利奏凯,地主郡县的阴阳协调,雨泽丰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顺畅都归功于龙母和五龙的赐福,而不断地给龙母以敕封,无一不显示“龙的图腾”的意义。“龙的图腾”既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又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我们海内外的华人自诩的“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即团结整合、利泽天下、奋发进取、天人和谐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办。龙母文化正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信仰自由,发挥这种文化的作用,将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龙母文化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
龙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着名人物。在南国的“龙的传人”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
在传说中,龙母是伟大的,她勤劳、聪敏,不仅有“利泽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泽天下”的本领,善织能耕,心灵手巧,既有扁鹊的医术,又有预测风雨,先知祸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还确有“利泽天下”的实绩,战国和秦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险恶,龙母率领南越、西瓯的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发展,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礼迎未果的神话故事,而备受爱戴和拥护。
在传说中,龙母又是仁慈、博爱的,这位阿婆、阿嬷在“无意望报”的“豢龙和养物放生”中显示她的“爱”,竟泽及到生物,龙子复来后“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久别母子的无限情深。更为高尚的是她的“母爱”是有原则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农人恶其害稼,母便断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对它牵肠挂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这种仁慈、博爱的母亲情怀,又扩而成为“利泽天下”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母爱”,对当时和后代的普通人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亲切的,人们才越把龙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亲,而四时礼拜,特别是当他们在憧憬追求一种理想目标或者在生命的游戏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候,他们就越会像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来参拜龙母,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而来的,原来并无迷信色彩。
3、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社会不文明,官害严重,人们害怕水旱害,恶浪惊涛,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欢迎大家对龙母文化及其作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龙母文化与梧州

一、 龙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过去龙母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敬意,对于一个养龙的女子自然是充满深深的敬意。由于龙母与她的龙子们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开山治水,造福于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龙母去世后仍时常在珠江流域显灵护助乡亲,因此被民间奉若神灵并立庙纪念。龙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能为民造福、给善良人民带来好运的神奇人物,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边地区和粤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化",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母诞这个日子里,众多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种道德的教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慢慢地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梧州龙母文化影响着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龙母文化"是龙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历史文化原因,还是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等,以及建筑和商业文化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

二、 龙母文化的发掘
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可供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从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龙母文化为今天的梧州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对龙母文化从历史考证、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民俗活动等环节全面加强建设,具有梧州特色的龙母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近一两年来,我市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强了对有关龙母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龙母文化旅游节前夕,《龙母的故事》、《龙母文化与梧州》两书正式出版,两书详细介绍了龙母的生平和传说,把一个较为完整的龙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标志着我市对龙母的历史考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在龙母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文艺团体向嘉宾献上两个精心排练的新创作节目:粤剧《龙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龙母故乡请你来》。这是我市在艺术上的成功尝试。
我市还召开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会上,来自两广的专家学者对龙母文化的发掘、龙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等课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龙文化与母文化"、"大龙母文化"等概念,为人们理解龙母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龙母诞观光本是传统的民间活动,由于我市的正确引导和管理,这一活动得到了健康发展,现在每逢龙母诞,前来梧州龙母太庙参观膜拜的香客数以万计,大多数来自粤、港、澳、广西及西南地区,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笃信龙母,有三分之二随家人前来,有的是来寻根问祖,更多的是来观光旅游。每年的龙母诞,给梧州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龙母文化"游的火热同时也带旺了交通、饮食、旅宿等第三产业,这一活动已成为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龙母文化和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 龙母文化的经济内涵
借助"龙母文化"的影响,挖掘"龙母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含义,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是梧州人民的共识。
以"龙母文化"提高梧州的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梧州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梧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我市在开发利用"龙母文化"为我市的经济和建设服务所确定的思路。创造节庆活动,进行城市宣传,促进经济腾飞,这早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我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功地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现了文化、旅游、经贸齐头并进,许多嘉宾和游客也因此与梧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6月初,梧州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正式亮出了影响深远的"龙母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龙舟竞赛、花灯一条街、名优产品一条街、龙母文化旅游以及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招商引资的强劲攻势,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可谓名利双收,依托龙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经贸戏"。

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址等壮族古文明遗址的发现,人们对大明山神秘面纱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者深入大明山地区考察,试图解读她那神秘的文化“遗传密码”

“掘尾龙拜山”的古老传说

在大明山下的武鸣县马头镇,庙口村村民陆叔指着龙头峰东面的一座坟墓形的山峰介绍,这就是当地着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壮族地名,译成汉语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山”。“秃尾龙”壮族叫“特掘”,“特掘扫墓”这个故事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但像大明山地区这样确指具体地名的却很少。除了“龙母坟”之外,大明山地区与“秃尾龙”故事相联系的地名还很多,如罗波镇的罗波潭叫“龙窟”,传说是“秃尾龙”居住的“龙宫”,罗波镇布凌村的水潭传说是“特掘”化龙的地方,大明山的龙头峰是“秃尾龙”叩头拜母的地方,龙尾瀑布传说是“秃尾龙”扫墓时为母亲挂的挽幛……

流传在大明山地区的“秃尾龙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一次上山挖野菜时,救了一条几乎冻饿而死的小蛇,从此相依为命。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娅迈只好拿起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于是“娅迈”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中是母亲的意思)。

“特掘”越长越大,“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里去谋生。“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刚想来为她办丧事,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莫乜掘”(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后,“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后都上大明山为“乜掘”扫墓。这就是着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两广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龙拜山”。但只有大明山的龙母故事最为具体确切,并且地理环境与故事的背景最为吻合:背靠大山,邻近有深潭和通大河的河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壮语词。全国学术界已一致认定龙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认定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传说故事的原版。

--------------------------------------------------------------------------------

探访大明山龙母村

在清代编篡的《武缘县图经》中有一幅标有“龙母”地名的地图,龙母村位于大明山脚下的雷江圩附近,属于现在的武鸣县两江镇管辖。

在龙母村北面路口竖有一块雕着蛇头的图腾石,大约是明代前的文物。整个雕刻的风格古朴传神。村民都言之凿凿地说,这就是“掘尾龙”“特掘”,是古时传下的守护神像。龙母“乜特掘”也是他们村的人。流经龙母村边的河叫龙河,壮语名为“达鳄”,是蛇河的意思。龙河是武鸣河的上游,发源于大明山渌达峡谷,南流与右江汇合再与左江汇合成邕江。

龙母村附近的蛇溪峡谷口有一个龙母庙,传说古时候龙母庙在大明山上,乡亲们上山祭祀很不方便,都纷纷提议在山下修一个龙母庙。后来龙母显灵,发了一场大洪水,把山上龙母庙的碑冲到了山下现在龙母庙的位置,于是大家就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新的龙母庙。

龙母村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着名的独山战国岩洞葬恰好位于龙母村的旁边,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着名的广西考古专家郑超雄先生最近对龙母村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龙母村是珠江流域绝无仅有的以龙母命名并以龙蛇为图腾的村子,它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龙母崇拜源远流长

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龙母温夫人”。这一记载证明大明山地区所供奉的龙母神和梧州、广东等地的龙母神是同一个人,并且从这一记载也可看出,龙母崇拜民俗在清代前就已盛行。

记者在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等乡镇采访时发现,许多村子都有龙母庙和龙神庙的遗址,现在新建的庙宇中也多有龙母或龙神的神位。罗波龙窟潭的罗波庙正殿祭祀的神只虽然是古思想恩府土官岑瑛,但是进门的两侧殿却分别供奉龙母和观音。 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人影响的年青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传说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这一民俗与珠江流域的民众以蛇为佳肴大相径庭,只有沿江的部分水上人家的风俗与大明山地区的壮族民俗相同。所以有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只有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和沿江的水上人家才是真正的“秃尾龙的传人”。 大明山“特掘扫墓”的民俗对壮族文化影响很大,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介绍,80年代在北京的壮族代表在研究为壮族设定一个法定的节日提案时,就是根据“特掘扫墓”的故事而提议将三月初三作为壮族的法定节日的,后来这一提案获得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可以说壮族的三月三是源于龙母文化。

“龙形”玉雕确证历史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陆斡一带在先秦时代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一个大聚落,在这里的元龙坡一带发现了700多个商周至战国时代的壮族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文物和。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壮族文明的起源》中认为,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是壮族的一个古方国,是壮族文明的发源地。在元龙坡的一个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个广西历史上最早的玉雕,这一玉雕像一条蜷曲的鳄鱼。在这些古墓中还出土了上万片状如鱼鳞一样的玉片,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个细小像头发丝一样的小孔,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是龙鳞玉衣的玉片,是最尊贵的殡葬衣饰。

这些以龙为装饰的文物的出土,说明远在商周时代,龙就成为壮族先民崇拜的图腾。

出现龙崇拜文物的元龙坡恰好位于大明山“龙母坟”的山脚下。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广西的龙文化不产生在出现了贝丘遗址和大石铲文化的邕江和郁江大河边,而出现在一个高地上呢?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着《壮族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这样解释:在新石器晚期,全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和持久的洪水期。使古邕江、郁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成了一片泽国,人类文明于是向高地转移。

这一场洪水在汉族古籍和壮族《布洛陀经诗》中都有过记载。洪水的猖獗使人们产生了制服洪水的强烈愿望,这便是大禹治水等传说和故事产生的原因。也是龙母故事产生在大明山地区的历史原因。后来大洪水逐渐消退,发生在高地上的青铜文明便逐渐向平原转移,龙文化也逐渐向沿江平原传播。

最近,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区管理局邀请了包括壮学家赵明龙、考古学家郑超雄、生态学博士文军、社会学家苏华清等各有关学科组成的专家组对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资源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一致认为大明山地区是重要的龙母文化发源地。

专家们认为,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研究成果是壮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专家们建议南宁市在大明山旅游开发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重点打造壮族龙母文化品牌。

--------------------------------------------------------------------------------

我家乡就是地处马头和两江之间,我从小听到的《特掘扫墓》的故事都是有几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大概相同,不同的是特掘这个主角,有的说是蛇,有的说是鲤鱼,还有说是泥鳅,我过看是蛇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把蛇打死,更不可以砍断蛇头,至于为什么,老人也没说,只是看到小孩子打蛇时就会大声喝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人再也没有这种权威了,这种不许这不许那的习俗也日渐衰退了,我们只能从一些古老的传说里找到失去的文化了。

--------------------------------------------------------------------------------

⑸ 藤县哪里有中国银行、哪里有工商银行

藤县河东广场下去点,有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河东和河西都有,河西在县政府门口出来右侧,河东好像在差不多到转盘的加油站左侧,
县城不是很大,多逛逛,什么银行都看得到了,很多银行的

⑹ 哪里的醒狮队最有名最厉害

广东遂溪。

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表演形式:

遂溪民间醒狮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传统狮和高桩狮。

传统狮以地上装设的凳、桌、梯和配以盆、桶、箩等物品表演为主。

高桩狮则在传统套路上,加以发挥提升,在制作一条长达巧米、高近3米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更显惊险高难。

舞狮艺人在教授狮艺时,对每个动作都有民间的口语称谓,如:天狗追日(凌空推进)、犀牛望月(转体180度回身上腿)、蜻蜓点水(钳腰环旋)、金龙腾云(连环飞跃);

搭背跟斗(翻滚落地)、风火轮(高桩侧空翻)、悬崖寻宝(双足钳单桩)、荡秋千(180度凌空转体接占位)、采摘灵芝皿足挂桩接上腿)、金鸡独立(单足上腿)、一柱擎天(双足站肩);

童了一拜观音(弯足坐头)、坐一字马(钢索上劈)、桥底取宝(桥上倒挂采青)、转圆圈(首尾交换)等。

⑺ 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金华有什么好玩的地

金华·横店影视城 ·诸葛八卦村 ·武义 ·义乌国际商贸城 ·双龙洞 ·武义·寿仙谷 ·花溪风景名胜区·武义·郭洞景区 ·九峰山风景区 ·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 ·磐安花溪风景区 ·浙江永康五指岩风景区 ·磐安百杖潭景区 ·武义大红岩景区 ·仙华山 ·唐风温泉 ·癞蛤蟆求爱 ·黄大仙宫 ·武义清风寨风景区 ·冰壶洞 ·江南水乡景区 ·小黄山景区 ·太平天国侍王府 ·方岩风景区 ·清明上河图景区 ·武义·寿仙谷 ·石鹅湖风景区 ·金华黄大仙祖宫 ·寿仙谷风景区 ·郭洞古生态村风景区 ·福田农庄 ·(猿人望村)清风寨未命名景点简介之一 ·兰花村 ·武义延福寺 ·祝公岩 ·云黄山 ·德胜岩 ·朱丹溪陵园 ·萧皇岩 ·松瀑山 ·岭下汤景区 ·刘秀垄风景区 ·石鼓寮 ·铜山岩 ·戚家军纪念馆 ·芥子园 ·白露山 ·绣湖 ·大智禅寺 ·丹溪陵园
双龙风景区
双龙风景名胜区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位于金华市城北8公里西南山麓,唐代杜光庭《洞天福 地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是我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称赤松山,相传为晋时黄初平(号赤松子)修炼得道成仙处。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从此名声大振, [更多]
黄大仙祖宫
黄帝为宗,太上为教的中国道教是中华文化之母。为发掘金华山得天独厚的亘古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满足海内外三千万华人同胞朝圣先贤黄大仙的夙愿。公元一九九六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投资2000多万在金华山修复了江南最大的道观--黄大仙祖宫。 &nb [更多]
八咏楼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坐北朝南,面临委江,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上,有石级百余。 登楼远眺,蓝天万里,白云朵朵,南山连屏,双溪婉蜒,尽收眼底。现存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石砌台基。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
金华山二仙洞
金华山二仙洞是金华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新开发的具有中国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迷人景观,是双龙景区中交通最为便利的景点。距双龙洞仅有200米之遥,大客车等均可直达洞口。 金华山“二仙洞”据考证得名于:“东汉黄初平(公元190年-)八岁牧羊,后从义乌丹溪移居兰溪黄湓村,十五岁时黄初
大佛寺风景区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市区东19公里曹宅镇北,金公路擦境而过,市公交车直达,交通极为方便。风景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区内古木参天,森林繁茂,山丘重叠,岩势雄伟,环境清雅。温度与同一地区平原相比低5℃。宋词人于石“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老树依岩岩依屋,白云 [更多]
太平天国侍王府
太平天国侍王府坐落在金华城东鼓楼里酒坊巷52一3号,是我国现存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品最多的一处,极为罕见,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侍王李世贤,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九峰山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叠蟑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华市区28公里,与金华县汤溪镇相依。面积10.38平方公里。系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后汉书·郡国志》云:“东阳记县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远望尽如莲花,龙邱长隐于
金华府城隍庙
金华府城隍庙位于金华市区明月楼,创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清同治年间重建。 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院落式组群建筑,占地面积为36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96平方米。沿中轴线第一进为面阔五开间大门,大门右侧平行建有文武官厅和鲁班仙师庙。第二进为戏台,平面呈凸字形,两侧各有厢房三间,
金华法隆寺经幢

法隆寺经幢的位置位于金华市区江南,金婺桥西侧的金钱寺街附近的民宅之中。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建筑,一般为塔状或柱状,上有精美的浮雕包括人物、动植物、吉祥物、图案和文字。中国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尺把高;一般有八角形、六角形和圆 [更多]
琅峰山风景名胜区

琅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西南部,距城区20公里,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前临白沙溪,后座琅峰山,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着称。白沙溪旁屹立着笔竖岩山。巨岩峭壁间镶嵌着数百个奇形怪洞。高大的双扇门凌空笔竖,仰观令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金华城区东南隅的委江之畔。19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南方3个典型的元代木结构的建筑之一,以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不少古建筑专家和游客。
据光绪《金华县 》
龙盘寺
龙盘寺是金华着名的名胜古迹,位于金华东部孝顺镇中柔村,西距金半城32公里,东距义乌城27公里,南靠群峰连绵的南山,北涉碧水清波的婺江。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龙盘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当时有寺房120多间,建筑群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积道山风景名胜区
积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市区东南部,地处金华县澧浦和岭下两镇交界处,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330国道擦境而过,交通方便。积道山为金华山水之象征,孤山拔地而起,山势雄奇,挺拔显目。登巅遥眺,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七星山(七星拱月)七个小山错落有致地 [更多]
赤松黄大仙宫风景区
景区位于金华市赤松山,总面积达14。1平方公里。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古涧横石,水流潺潺,林景繁茂,风光旖旎。宛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赤松山山峻、水秀、石奇、洞幽。相传极富神秘色彩的黄大仙
通洲桥
通洲桥横跨梅溪,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 据兰溪县志和碑文记载,通洲桥创建于康熙年间,现存的通洲桥为清道光三年的建筑。康熙年间是一座木桥,干隆二十三年改为石桥,嘉庆五年的被洪水冲垮,暂不木桥,道光三
鹿田书院
鹿田书院位于金华北山双龙风景区鹿田村,清代创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金华八县名流在宋代创建的鹿田寺旧址建鹿田书院,金华知府继良题有“八婺儒宗”、“鹿田书院”匾额。是金华现存仅有的一座古代书院。鹿田书院为院落式建筑群体,占地面积79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包括厢房楼屋及第三进
明月楼
明月楼位于金华城江北明月路西侧,金华中心医院大门对面,与府城隍庙为邻。
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明月楼旧址在金华赤松门(即梅花门)东北城楼上,宋宣和中建。清干隆初,移建于城北府城隍庙后的城楼上,即今址。宋林公度诗句:“芙蓉峰(即尖峰山)前旧时月 [更多]
仙源湖旅游度假区
仙源湖旅游度假区是婺城区的一个新兴旅游风景名胜区,是继千岛湖、莫干山之后的第十二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江南着名古镇--安地镇内,距市区10公里,这里峰峦迭嶂、山泉淙淙、森林茂密,尚有千亩花卉苗木、万亩翠竹林等生态景观,更有10里桂花长廊,每当金秋时节,香飘万里,蔚为壮观,被誉为中国桂花之乡。
桃源风景旅游区
桃源风景旅游区位于金华东北部源东乡境内(含雅塘镇的一部分),距金华市区28公里。由南、北两片组成,总面积3.78平方公里。 桃源风景旅游区地理位置优越,金义公路从其南侧通过,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688米。土壤以花岗岩和红砂

阅读全文

与藤县文化宫现有多少职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