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历史崛起才几百年,为何这么多人崇拜西方文化而看不到我们传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首先,你用西方崛起后的历史与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其次,你所说的“为何这么多人”中的多人,是怎么得来的;最后,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虽不在四大古文明之列,但也不会是区区几百年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并没有刻意的强调自己的历史有多悠久。在西方人对历史的判断标准中,悠久并不代表着好,史书记载也并非全是真的。比如《荷马史诗》中记载的事件都是荒诞无稽的传说,但施李曼硬是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挖出了特洛伊城。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掘出了克里特文明。
② 西方文化崛起才几百年,为何那么多人都崇拜西方文化
其实也不能说是崇拜吧,因为西方的文化和科研技术比我们这边发达,文化科技发达也就说明了他们有许多新颖的东西是我们这边没有的。而年轻人恰恰就喜欢这些东西,所以那也不能说是崇拜吧,只能说是喜欢。
但为什么他们会比我们发达呢?明明他们才崛起了几百年却超过我们这么多,这是为什么?虽然不是崇拜,但为什么他们也会喜欢西方的文化呢?
离开了封建社会的限制,他们的思想文化就会将会无限地放大,因为是封建社会的存在社会思想会严重的受到阻碍。所以当我们青年看到西方民主自由的时候,就会很向往他们那样的生活,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
③ 一般中国人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互补是我们常谈的话题,时到今日,在文化差异后面所反映的历史,经济,观念上的变革已是日新月异,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考虑第三是对象的实用价值。象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④ 郭继承国学:你有什么理由崇拜西方文化,用心感受中国
完整题:郭继承国学:你有什么理由崇拜西方文化,用心感受中国文化的胸怀。
⑤ 你身边有没有特别崇尚西方文化的人为什么
身边特别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或者是完全推崇西方文化的人,这个没有。大多数都是只对某些方面的西方文化比较认同或接受,并不是全盘就接受的。
就节日来说,其实中国人对西方节日的接受是比较盲目的,只知道过节,而不知道节日的来源和涵义,因为西方国家都是宗教国家,所以节日基本上毫无例外都和宗教相关的。这点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会显得可笑。圣诞节在中国已经普及了,但过节的有几个是基督徒呢?这个应该说是和文化入侵有很大关系。西方毕竟是很商业化的,洋节的宣传普遍做的非常有吸引力,过节会有很多活动,基本是全民参与;其实主要是吸引中国人口袋里的钱。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不见其他节日会有什么宣传和活动,现在就不同了,首先政府把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不得不说是非常明智和重要的决定。在人的意识中宗教的烙印远远强于其他方面。中国的年轻人尤其喜欢佩戴十字架,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十字架在西方人眼中是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东西,戴了十字架就说明你是个基督徒。而且十字架上有没有耶稣受难图,也表明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或新教,中国人大多不知道我们常说的基督教是和天主教不同的)的区别。
就服饰来讲,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消费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做的比较好。奢侈品和贵族的概念就符合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的心态。而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是不强调这些的。中国文革中尤其对服装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始终落后与西方的服装发展和产业生产。其实近几年的“中国风”的宣传就很好,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传统:旗袍,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有很大限制的,不怎么实用。这也使得西方的服装在中国是占统治地位的,毕竟是符合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的。
饮食也是一方面,这点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最强势的侵略。现在的家长和小孩子都认为能去麦当劳和肯德基吃汉堡是一种地位的象征,的确是这样,在西方是快餐和工人阶层代表的饮食到了中国就成了贵族和地位的体现。这点没什么好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摆在那,人家蓝领花一美元就吃个汉堡,到了中国愣是翻了好几倍都不止。这点严重与中国国情不符,但却符合了国人心态,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环境就是比传统的中餐馆好,还有什么背景音乐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奖励什么的。
其实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加强向外的步伐。不过要想文化上强于别人,自己的经济实力首先就必须要强与别人。日本人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
希望这些可以对作者有用。
⑥ 为什么中国一部分的年轻人更乐于接受西方文化
因为现代的国际社会就是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建立的。
现代的科技,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等等,以及其他和科技有关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从西方的科技路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甚至可以不准确地称这个时代为“西方科技时代”。
年轻人更加乐于接受西方文化,很明显是因为在他们心中西方文化更可取一些,至于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行为是对是错——这我们现在是无法判断的。
⑦ 为何很多人崇拜几百年的西方文化,而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
因为在现代,在这二十一世纪,在这2020年,西方文化就是强,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弱,这就人们每天睁开眼就能够看到事实,所以现代人都崇拜西方文化。其实人们崇拜的、追求的不是西方文化,而是“强者”文化。我国文明强了五千年,也该歇歇喘口气了。在古时候,我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向来都是以学习我国的文化为荣,都是崇拜我国的文化。但是现代不同了,时代改变了。
其实“崇拜”这个词,用的不好,应该用“追赶”。“追赶”是为了超越。不追赶,难道你要坐在原地就抱着那些已经被淘汰的五千年,沉迷在过去?古人云“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我们不是最强的了,所以就不要再老是提“当年”了,让人笑话,等到我们再强了,我们再提。仅此而已。
⑧ 对于西方文化,你是怎么看待它的
西方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西方文化为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的阶段,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营养成分,也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但是,从辩证角度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不少缺点,也构成了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国人必须从正反两方面看待西方文化,既不应对它盲目崇拜,也不应无视它的存在。我们应当借鉴包含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摈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来充实自己的文明体系,更稳健地走好自己的路。
在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后,西方文化的缺陷显得更为明显。新冠疫情爆发后,西方文化的自由散漫、利己孤立等因素,给西方国家的防疫带来了重大的困难,也给全世界人民提供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文明体系,并以西方的教训为例子,避免走西方文明走过的弯路。因此,我们不宜对西方文化过度崇拜,更要保持好自己的文化自信。
⑨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西方文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西方文化有自由,奔放和包容的特色,所以年轻人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