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沈阳“小河沿”:到底读“啥
沈阳有一个地方叫:小河沿。最近听到一个外地人和本地人呛呛,说到底应该读“小河言”还是“小河燕儿”呢?前人有诗云: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蓝舆作冶游。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可以说,自古以来,沈阳小河沿地区,都是风月如画,美景醉人的地方,是沈阳景色最优的地区,没有之一。“小河沿”到底是哪块儿?名字怎么来的?
大家都说小河沿小河沿的,你知道小河沿到底在哪儿吗?其实小河沿地区,沈阳人认为,就是现在从滂江桥往西,经过463医院、省肿瘤医院、万泉公园河边,一直到万柳塘公园,这部分河堤,准确地说,是南运河的北岸。
为什么叫这个地区小河沿呢?这还应该从盛京八景之一的“万泉垂钓”说起。近代诗人钱公来有首《万泉垂钓》诗:“小河沿上柳如茵,画舫竹歌历历春。借问柳阴垂钓客,青衣行酒又何人。”它将小河沿描绘的如诗如画。昔日小河沿为踏青、避暑、垂钓、赏雪之佳处,沈阳从前的八景中如“万泉垂钓”、“万泉莲舟”、“星阁晴霞”等景观,都在万泉河畔的小河沿。
应该说,“小河沿”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小河沿地区,当时是沈阳最早的公园,沈阳东郊的避暑胜地。
读“小河燕儿”才是正根儿!
小河沿,是一个地名。但如果读成“小河言”,这个“沿”就成了介词,意为“沿着什么什么”,但小河沿并不是这个意思。“沿”如果读成“燕儿”,应该解释为“东西的边缘”。小河沿,就是指河的堤岸,所以,正解应该读成“小河燕儿”。读成“小河言”的应该都是不懂沈阳的外地人。
有人会说,你沈阳人不也应该说普通话吗?对,我们说普通话。但不代表我们就消灭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特色。把小河沿读成“小河言”,就好像有人把北京前门大栅栏(da
shi lan er )读成(da zha lan )一样,特别没情趣和情怀,让人觉得生硬而无趣。小河沿,也是一样。
当时的河岸,其实并不是指南运河,南运河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工修建的。当时的河应该是“万泉河”。据《沈阳县志》记载:“在邑城抚近关(大东边门)之东,源出观音阁之涌泉,西流入东水栅栏至魁星楼,过虹桥而南注入南水栅栏,与二道河会,俗呼小河沿,即小沈水也,清波一泓,珠泉万孔,而四时不涸又名万泉河。河之上水草丛生,荷花茂盛,为夏日游人避暑之地。”
清末“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刘春曾吟诗赞云:“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蓝舆作冶游。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另还有诗人赞:“泉流不择地,掘地皆清泉。偶为河上洲,泉脉来涓涓。”描绘了当时园内满地均为泉眼,可见万泉河名之由来。
其实,这条河流经南部城区,一直到罗士圈注入浑河。而当时流经现在的文化路一段时,被人称之为“五里河”,即“盛京城南五里有河”的意思。这个在扑教授写的“五里河名字的由来”一文里,我们曾经说过,没看到的亲可以往前翻历史消息。
小河沿周边地区地名,全与水有关
小河沿地区,到现在也是一个大家休闲的公园去所。曾经有几个大家熟知的名字,一个是万泉公园,这个名字,大家现在也在用。还有一个是“沈阳动物园”,之前小旮写过当年”沈阳动物园“的回忆一文时,也曾经无限向往之,这里记载了太多我们这代人的童年。
小河沿往东一点,叫滂江街。这个需要正名一下,现在连地铁里读的“滂(pang一声)江街”,这个读音是错的。应该正根儿读成“傍”才对。
1924年,张作霖将大东新市区的中心街道命名为长安街(今长安路),并对大东新市区的街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并借用当时内外蒙通道上的军事重地——“滂江”(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东南)为之命名,同时翻修为石子路。滂江街成为沈阳市少有的自命名起,历近百年,至今从未更改名称的街路。
被张作霖所借为街名的滂江,又称明安,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在旗政府所在地赛汉塔拉镇东南约2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为便于内地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贸易往来,整修由张家口通往库伦的驿站,专设台站,并派台官专治台站驿务,滂江即重点台站之一。这里边的“滂”就应该读成“傍”,因为这个音是蒙语的读音。现在读成“PANG”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还有莲花街、万莲街、泉园、万柳塘。这些所有的地名里,比较多的的是泉、莲、塘三字,出现几率极高。那是因为,早在清朝初期,小河沿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湿地,这里是万柳如浪、万莲涌塘的景象。这里的万泉河,就代表着这里,有非常多的泉眼,是沈阳水质最好的地区,风景也非常悠美。“万泉垂钓”被誉为盛京八景之首。
一百多年过去了,小河沿的湿地被分成了万柳塘公园、万泉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等多个公园,而这里的柳树,依然越生越密,只是这里的莲花,较少见到了。
美丽的景色,只剩半幅。唯有小河沿柳树中的小雨燕,被到春雨欲来的时候,在南运河边沿水划过,岸边的绿柳,在暖风中婆娑……
B. 赤峰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
兴隆洼文化:1982年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首次发现,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500~8000年,它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玉器使用、出现居室墓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令后人叹为观止。
赵宝沟文化:1982年在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首次发现,距今6800多年。在出土的许多陶器中,有一种制作精美的磨光黑陶尊,器表光滑黑亮,并雕刻有猪龙、飞鹿、神鸟三种灵物组成的花纹图案,庄重、威严、神秘,给人以巡游宇宙的超人力量,也是我国北方古代最早的特种工艺作品。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古文化,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五六十年前在此发现了古人类遗址和墓葬。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年,当时的先民从事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业、狩猎的多种经济活动。形似烟叶状的石耜是北方特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铁制的犁铧。在多种类型的陶器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器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烧制的彩陶花纹,有斜线纹、半圆形纹、三角形纹、水涡形纹等,看似简单,但却古朴、自然。红山文化在赤峰红山首次发现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考察,在我国北方东至辽河流域、西抵河北张家口、南临京津地区、北越西拉木伦河的广阔地域,都密集地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址。代表红山文化的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灿烂文化。玉器群中有仿生物的龙、鱼、龟、蝉,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壁、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是原始宗教艺术和原始礼仪的珍贵实物资料。
富河文化:1962年首次在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富河沟门村发现,距今约5300余年。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发掘出房址37座,大部分顺山势而建,有方形、圆形两种,排列整齐,房址中央有灶坑,古人用以生火、取暖驱寒、烤煮食物。在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中,最典型的有石锄,外形很像现代的铁锄。在陶制的生活用具中,有一种陶罐,外表压印或刻画横的、竖的“之”字形花纹,线条简洁流畅,极为朴素生动。在数量可观的骨器中,还发现有“卜骨”,这是古人用来占卜吉凶之物,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卜骨。大量的动物骨骼,多属山地森林动物,说明5300多年前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有着茂密的山地森林。
小河沿文化:1974年和1977年分别在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村和翁牛特旗大南沟村发现。距今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南沟发现的近80余座古墓葬,分三个区有规则地整齐排列。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男女分工明确,社会已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并已有了原始刻画文字符号或祭文。
C. 民政部回复网友安徽六安读Lu,你知道为什么六安要读lu安吗
民政部回复网友安徽六安读Lu(四声),安徽六安读这个音是由古时候得来的,古时候就称为六(Lu)安,所以,要尊重当地的乡音,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1、名字也是一种文化,要尊重历史结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你的家乡地名有这样特别的读音吗?
爱祖国爱家乡,欢迎大家加入讨论,让我们共同成长。
D. 小河沿文化的简介
因1977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小河沿乡(现四道湾子镇)的南台地遗址而得名。多数学者认为小河沿文化是从红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分布范围与红山文化大体相同。其中心区域在老哈河流域。已发掘的同类遗址有翁牛特旗的石棚山、敖汉旗的石羊石虎山,年代距今约5000~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等。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基本都是磨制,器形有斧、锛、带孔石铲和石球,并有少数琢制的石铲和石斧。加工精细的细石片,应是镶嵌在骨器上的复合工具的部件。陶器的陶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也有一些砂质与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陶器的制法有手制和慢轮修整。
E. 4000年前的上古时代,为何只有华夏文明传承下来了
若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上古时代,在东亚这片广袤的大陆上,分布着各种形态的古文明。它们在同一块大陆上彼此交流,彼此融合,无论是辽河平原还是黄河长江流域,都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古文明。在当时的时代,这些古文明甚至比传承至今的华夏文明更古老,更发达,更繁荣,但为何在大约4000年前的时候,这些古文明消失了,而此时的华夏文明异军突起,传承至今,这是为什么?
第一部分:上古时代的东亚大陆分布着群星闪耀的各种古文明。
在东亚这片广袤的大陆上,在距今4到5千年前的时候,这里气候适宜,水土条件非常好,因此诞生了各种繁荣的古文明。各种古文明分布在东亚各流域旁,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在东北辽河流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辽河地区,这里可能是拥有广袤的草原。在古代时期,这里属于草原民族的天下,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这里是荒蛮之地,殊不知4到5千年前的这里,气候适宜,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似乎后来的小河沿文化是对红山文化的继承。红山文化是玉的文化,这里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众所周知的玉猪龙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龙最早的原型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我认为古代中国历代历朝对玉的推崇,最早源头或许得追溯到红山文化。
总结:
在上古时代,人类抵抗气候风险的能力很弱,当气候大变,便有很多文明在变迁中衰弱,而在其中的中原文化地区受到了不少的好处,在接下来的时日中,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东亚地区的古文明由群星闪耀到最终的月明星稀。回顾到当时的情境中,或许会有不少的惋惜。
F. 初一历史...
契丹族!
关于契丹族兴起的传说,在关于青牛白马的故事里已有体现。其实,契丹族的兴起远不像故事里讲的那样简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很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来属于东胡族系,论起源则是源自东胡的一个支系:鲜卑。而鲜卑中又有一个宇文部,契丹就是这个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这个名称最早在我国史书中出现是在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在当时分布在辽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过着渔猎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在北魏后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间互不管辖,也没有什么联系。各部独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着朝贡关系。到了隋朝,由于突厥势力扩张,对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为防卫突厥,开始互相联系,互相支援,后来形成了初期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其体制是在八部酋长中共同选举一人为首领,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选,但大贺氏的人有世选的特权,这时的首领,已经有了管理权力。契丹首领后来率部归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对首领权威的承认。唐朝又在契丹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
唐玄宗时期,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之后,重建了遥辇氏部落联盟,在被回纥统治一段时期后,又趁回纥内乱之机重新归附唐朝,而唐朝后期的衰落又给契丹的独立发展提供了良机。
遥辇氏联盟后期,由于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战,使得北方汉族人纷纷逃入契丹地区,躲避战乱。汉族的先进生产及其他技术对契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离中原较近,所以发展最快,势力超过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离堇(即部落的酋长或联盟的军事首长)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袭担任,这个家族从阿保机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顿契丹部落联盟,担任夷离堇之后,就进入了契丹社会的上层,而且从七世祖开始就掌握了联盟的军权,地位仅次于联盟首领。到了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担任迭剌部的夷离堇时,本部落已有了发达的牧业和农业,势力强大,社会的发展也很快,开始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家过渡。
到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关于契丹第一次改称辽的时间,说法不一,今从《辽史·太宗记》,947年改契丹为辽,983年辽复称契丹,1066年又称辽)
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南扩,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下面还有一段更为详细
红山人--东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赤峰历史一万年)
一、新石器时期 1、 距今约一万年前 赤峰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在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上窑村一个洞穴中发现。洞穴地处距地面高100余米的老虎洞山顶,洞穴附近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经过烧烤、食用过的肿骨鹿骨骸。经考古学界鉴定,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这一发现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2、距今约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兴隆洼聚落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 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3、距今约七千年前 赵宝沟文化先民生息、定居于今赤峰市敖汉旗境内。赵宝沟聚落址,位于今敖汉旗赵宝沟村西北约1公里的漫岗上,占地9万平方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正式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7座,对祭坛也作了局部解剖。从发掘所获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显示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北方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居领先地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上一千余年。” 4、距今约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红山文化先民遗存,在今赤峰红山后(北)发现。海拨750余米的红山,位于英金河畔,面积近1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先民遗迹主要分布于红山后一带,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遗存。 红山文化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以西辽河上游赤峰为中心,西至张北,南抵京津,东越辽河,北跨大兴安岭。近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容,为复原红山文化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这些新发现中,"玉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翁牛特旗,从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发现早期的玉石龙、黄玉龙和碧玉龙,圆雕精细,造型古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数十件成组玉器,除龙型器外,尚有玉蚕、玉鸟、猫头鹰等,这又表明赤峰地区远古时期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5、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前 我国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遗迹,在今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畔富河沟门发现,学术界定为富河文化。在富河沟门聚落建筑中,共发掘房址37座。这些房屋均顺山坡地势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间有土坎相连。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发现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他地区,以及近邻哲里木盟也有发现,据地下发掘的碳化物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余年,是继红山文化以后,赤峰北部草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它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创造的远古文化,共同推进着北国远古文明的历史进程。6、距今约四千五百余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汉旗小河沿遗址开始发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组特征明显的陶器群,陶质细腻、质地坚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这里首次被发现。考古界认定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现,其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学界命名为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为中心,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东至辽河,西抵张家口,南达京津,北越西拉木伦河,处在赤峰的居民,当与燕、山戎先祖有关,他们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明的开拓者,也是商、周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奠基者。 敖汉旗大甸子乡夏家店下层文化,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载入史册
二、夏商时期
1、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时期,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存在一个城邦奴隶制社会形态。考古人员在今敖汉旗,松山区阴河、英金河流域等地发现大批规模宏伟、建筑坚森、布局严密的石筑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顶或山坡间,今民称“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内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筑,辟有多道城门和城楼(敌鲁)。敖汉旗石匠沟、松山区水地八家、迟家营子、孤山子等城堡最为典型。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2、距今约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际,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当为商世侯国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松山区五三乡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头牌子等地,先后发现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铜鼎。中国考古界鉴定距今约4200年左右。 3、公元前21世纪 商族先民“邑于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纪初,迁居于“砥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克什克腾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辽河上游,越过内蒙古高原,进发中原,灭夏建商,开创了先秦时期鼎盛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4、公元前19世纪前后 “天之骄子”东胡族发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带,并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称谓见诸于中国史籍。
三、西周至春秋时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县官地镇,开始了对铜矿的开采、冶炼。考古发现的遗存表明,它与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并列为中国南、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两座铜矿,在中国古代矿产采冶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一)战国秦汉时期 1、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2、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3、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4、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5、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6、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7、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8、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是时,五郡塞外地遂为鲜卑所据。直至三国时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千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汉廷在其辖境复置护乌桓校尉。 9、东汉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鲜卑内附,汉廷令居乌桓故地。鲜卑大人入朝,接受汉帝封赏。 10、东汉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今赤峰为东部宇文鲜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志铭》在追述契丹先祖时明确记载:“其先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二)、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1、西晋初期 (公元220年前后) 南迁的东部鲜卑,先后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个强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鲜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今朝阳)、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2、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晋之后,赤峰地区先后崛起库莫奚和契丹两部族。库莫奚,后单称奚,为东部宇文部之别种。契丹,原为鲜卑部种,曾长期与宇文、库莫奚部杂处游牧。由于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族日众,于公元344年从鲜卑部族分离独立,自号"契丹"。其地在库莫奚以东、和龙以北数百里(今西拉木伦河下游南部)。这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契丹将自立于民族之林。 3、东晋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东部海尔金山(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内部实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2、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3、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营州(今朝阳)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首摩会说服奚、室韦等10余部降唐。 4、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奚王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5、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以契丹大贺氏酋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以奚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6、唐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阳。 7、唐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时期,西方佛陀波利来到中国,并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庙传播佛教,这是赤峰地区最早关于寺院和游僧的记载。 8、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为饶乐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赐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号。以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这是唐王朝首次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领推行“羁縻”性质的联姻。 9、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别部之地设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上游)。 10、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农业和民族手工业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伊斯营子(今查干哈达中学所在地)。为契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辽朝时期 1、辽太祖神册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后改“大辽”,亦称“大蕃”、“上国”。建元“神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册封,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2、辽太祖神册三年 (公元918年) 以汉官礼部尚书康默记为“版筑使”,由韩延徽、贾去疑等人共同主持,营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临潢府。其后在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扩建天雄寺、新建断腕楼,至辽天显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后妃住宅等,至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云16州,正式定名皇都为上京临潢府。 3、辽太祖天赞年间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新生政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是契丹的创举。 4、辽太祖天显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机采用佐命功臣韩延徽建议,“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扩大并完善头下州组织,在辽国推行部族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相结合的“头下制度”。“头下制度”显示出:(一)头下州为合法的地方奴隶制集团,直属王室或宗室贵族,奴隶及财产归于私有;(二)相对集中,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保持着严密的奴隶制残余;(三)头下州主要成员、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奴隶,多为汉民(迁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蓟汉民为多;(四)生产技术较高,是辽国主要经济支柱。 春 由述律后主持营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毕”。 5、辽天显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鹘第一个使团到达辽国,其后使团不断到辽,交往逐渐扩大。宗教、文化、艺术乃至西域土副特产传之辽地,丰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6、辽天显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开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沟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密檐式砖筑,通高25米,须弥式座,朴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质浮雕立佛、飞天、加陵频迦、菩萨、小塔等,雕刻粗犷有力,造型生动,是辽国早期塔构、雕刻艺术珍品。 7、辽会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诏,契丹国改国号为大辽,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府仍为临潢。 8、辽会同三年 (公元940年) 辽国从中原将唐代历法引入契丹后,即在上京临潢府南面朝官中设立了司天监,下有太史令、司历、挈壶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等,其规制与唐、宋相近。天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推动了辽国天文学的发展。 9、辽会同四年 (公元941年) 东丹国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东平郡开国公、东丹国左相、上柱国兼东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于今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裂缝山之阳。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国内考古重大新发现之一。 10、辽应历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后病殁,安葬于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石房子村辽祖陵。 11、辽统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了农耕,分布在上京的临潢府、定霸县(今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乡)、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区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发展农业的重要史料。 12、辽统和五年 (公元987年) 辽圣宗母承天太后肖绰率军南下,大破宋军,除在上京开龙寺做佛事月余,饭僧万人外,并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圣寺(今宁城大明附近),以贺大捷。 13、辽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云16州入契丹后,宋朝把“收复失地”作为基本国策,但屡次对北用兵均遭失败。是年,辽圣宗及其母肖太后,转守为攻,率军南进,大军进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兵临城下,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峙的战争状态,使中国北部边境出现长达100余年的安定局面,“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佳话。 14、辽统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辽国最大的陪都、中后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这是一座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布局严谨、城市设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的大都市。在辽国中后期契丹民族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15、辽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辽圣宗母萧太后卒。 16、辽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辽在庆云山下营建庆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北),同年建庆州于庆陵南为奉陵邑。分别葬圣宗、兴宗、道宗及其皇后。庆陵分东、西、中三个陵区,规模宏伟,构筑华丽,陵中保存的汉文、契丹文哀册及大量壁画,是契丹人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17、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学士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节。 18、辽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于庆州城内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木混合建筑,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珑优美,外观挺拔秀丽,时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优秀的艺术杰作。
19、辽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着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纂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先后到达中京、上京。期间作《虏中诗》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边户》等最有文学史料价值。《边户》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20、辽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着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出使辽国。苏颂考证了历代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等制度,写成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专着《鲁卫信录》。使辽后除有《行程录》传世外,还有《使辽诗》(或《北语诗》),是研究辽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过土河》、《契丹帐》、《游中京镇国寺》、《牛山道中》广为传颂。《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着,四时畋猎是生涯。"生动描绘了辽地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21、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着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着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22、辽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权臣耶律乙辛与宰相张孝杰,预谋演出了一场辽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年轻贤惠、多才多艺的懿德皇后,被诬告与宫中乐人赵惟一私通,道宗恼羞成怒,赐皇后自缢,皇子被害,一批敢于直谏陈事的忠臣遭贬、流放,受诛迁连,一时?quot;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鸦雀无声,震惊辽廷"。着名学者、观书殿学士王鼎,秉笔直书,在其《焚椒录》中作了如实的记述和公正的评论。道宗感悟,处死乙辛。至天祚(皇孙)时期,彻底为乙辛所诬者平反昭雪,并以国礼改葬追谥宣懿皇后。 23、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辙使辽。回国后除着有《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还根据沿途所见辽地风光,作《虏帐诗》28首,其中《出山》描绘辽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强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24、辽寿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圣寺塔(今宁城县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筑,塔高80.22米,是辽代最高大的建筑,为今国内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庄、凝重,浮雕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自如,神态优美逼真。塔身内自上而下,安置网状木拉筋,并有垂直柏木枋和横梁,塔体以抗高压的沟纹砌筑,白灰浆砌,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具有极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G. 四道湾子镇的小河沿文化
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是一种以本地区传统文化为主,兼容并蓄了黄河中下游传统文化因素的新型文化遗存,以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史家称“南北荟萃的小河沿文化型”。小河沿文化器物的器型、彩陶图案和纹饰既 与红山文化有承袭关系,又有不同风格,其文化分布区与红山文化基本一致,经济形态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四道湾子镇白斯朗营子遗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1973年沿京通铁路考古调查时发现,有1977年第12期《文物》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小河沿文化”的概念,即指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的四座房址所出土的有别于红山文化的“彩陶文化”。
白斯朗营子遗址位于老哈河南岸的一级台地上,高出老哈河床20~25米。南端紧靠沙丘,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两侧为冲沟。地表可见灰土圈20余个,包含两种文化遗存,早期的属小河沿文化,晚期的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共清理房址7座,其中属小河沿文化的4座,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3座。同时还发掘小河沿文化灰坑8个。
白斯朗营子遗址尽管发掘的面积较小,房址仅4座,但却使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原始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晚于红山文化的新文化类型。这也是以敖汉旗地名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双间式房址,墓葬中发现了男女合葬墓,证明小河沿文化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形态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文化类型进步,是由红山文化类型真接发展演变,并且与中原地区和东方沿海地区的古代文化有着内在联系的北方古代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