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1.儒家思想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多年来,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独领风骚。儒家思想讲求“和”、讲求“中庸”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益的借鉴。
2.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华武术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3.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也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包括《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5.语言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
6.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中国许多古曲,不仅旋律优美,曲子背后还有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⑵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
关于文明我们先看看网络的解释: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学——人类思想的荟萃;宗教——人类心灵的寄托;艺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
这个基本释义的价值在于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至于文明的三要素,不论出处在哪里,都一点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义,无法从历史的词语演变中追寻,无法从现世的纷纷万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来定义。
不同时代或许会有不同的定义,而当今时代,对于文明或文化的定义,存在着相对的最终定义。
文明来源于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并在社会上彰显出来。
文明只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并在社会上彰显出来。
说彰显出来来,是因为所有个人智慧都是在人类群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晶,是个人成就,更是人类社会群体智慧的努力表达。没有人类社会群体智慧的根基和滋润,不会存在个人智慧的突破。
什么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个或一批彻底的觉悟的人,这些人通过行动或文字彻底的彰显了智慧的这一高度并巨大的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在较早的文明中,现代人易于看到的东方中国有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团为代表的佛学智慧,西方有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传承的哲学智慧,这是显而易见可考可证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一群人,限于本人知识面,肯定也有,但已经不能列举了。
我举这一时空现象,是因为有很多直接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种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体性和传承性,具有群体性是只有社会上最高的思想认识水平群体性的达到足够的高度,才会有破茧化蝶的第一只蝶出世,而只要有了这第一只蝴蝶,就极大的可能将这种突破性的智慧传递下去。即是传不下去,也会成为这一社会群体的精神指引和后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种子。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东西方文明中还有一个早期的爆发,在更早的远古,还有三皇五帝时代的文明,还有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巴比伦文明等,但因为年代久远,所留置存的记录不多,但毫无疑问,这是在近似时空上人类产生以来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发。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记,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在这以前,谈不上文明。
只有这种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类真正与其它生物区别开来,也只有这种突破,才能使人类能够称为人类。只有在这种突破之后,人类社会才能留下足够巨大的文明碎片传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图,最远也不会离这种突破太远。
基于此,对于文明我们可以定义如下:
【什么是文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体的精神产物,依附于客观世界的雕刻、文字、图画、音像等客观实在上展现出来。因为文明是指向人类的文明,所以是人类所区别于其它物界的产物;因为客观物品只是精神的表达载体,所以是精神的产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载体两个大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产物本身的内涵,包括所有物质文明所反映出来的文明信息。
物质文明是指所有承载精神文明的本体,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无论是一片贝壳还是一块石头。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同时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升华。精神文明源于物质文明而高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是看物质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质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么?文明的灵魂是什么?
无论在哪个文明的经典中,我们翻来翻去,其实都只有一个字:爱。
真正的爱,无论是爱自已、爱亲人、爱身边的人、爱同族的人、爱一国的人、爱同族的人,爱全部人类,都是真爱。如果所有人类都是我们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你能用爱来和每一缕灵魂共鸣吗?不是这样吗?
一切智慧,从爱中彰显;一切文明,因爱而存在。
第三章 什么是文化?
如果有年轻学生问我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我的回答是: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ustar Jung,1875—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
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谓文化》
余先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鲜明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是文化的使命!并提出了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充满爱和善良的集体人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终极使命!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龙应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行为的基因
在同一时空下,我们说起文化,一定还会想对文化的许多符号,比如书籍、字画、音乐;比如各种民风民俗、比如各种地域性的口味、观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类产生过程中和人类产生以后在日常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所有行为态征和内在精神,并通过各种载体表达出来。
【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精神意识创造型态和产品,包括一切人类精神意识形式下的创造物,无论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或书本,或者流传于各个村庄、城镇、国家、民族、世界的习俗、群体偏好等等。
这就是各种形式的书本、观念、习俗等相关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狭义的文化指一个人的道德、知识的综合素质水平。
有文化就是说一个人具有伟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当下的文化与当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当下文化如果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下来,就真正从文化变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来源过往的传统,却只属于当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传下来的是文化的遗迹,今天人们创造的是文明的未来。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文明的未来!
⑶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至今仍保留无数晶莹璀璨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传承和保护它们
参考答案:
艺海拾贝:节日方面有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戏曲方面有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东北二人转、梁祝等;手工工艺有陶瓷工艺、泥人、根雕等;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等。
薪`火相传: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采众长:面对多元的世界文化,我们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学习外`来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⑷ 中国的文化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究竟了多少,恐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文化在与时间的拔河中没能挺到最后。中国的文化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流失了多少,恐怕没有人能估量得出。在被饥馑扫荡了无数次的非洲大陆,人们只能在废墟中凭吊和猜测辉煌的古代文明了;而在经历了无数次屠杀、迁徙与战乱的中东,两河文明也已支离破碎,许多种语言的发音和文字的形态,我们已经无法想象。
⑸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⑹ 中国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中间是否有过间断
中国历史文化上下有5000年左右,更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而其他的三个文化古国都出现了文化断层。其他三个文化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那么我们华夏文明是否出现过文化断层,小编今天将带领大家探索一下。
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国家,我们以我们国家的文化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