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杨柳青的民俗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也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并且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
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杨柳青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着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Ⅱ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概括明清文化的特点
总特点:承古萌新
具体特点:
①统科技虽有成就,却以总结性为主,缺乏重大的
创新与突破
②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③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
为文学主流;
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
成就突出,显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⑤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西方先进文
化,中西文化开始碰撞和西学东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试结合明清时期文化领域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史实: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牡丹亭》和《红楼梦》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分析说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专制统治腐朽衰落.明清时期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在思想,文学,教育等领域强烈的表现出来.
详情(1)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着书立说。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求在学习这三位思想家的特点时,要把教材第214、215页的引文材料看懂,可帮助记忆。
(2) 在学习明、清三位杰出的思想家后,要回忆和联系我国古代四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战国时的荀况(着有《荀子》一书)、东汉时的王充(着有《论衡》一书)、南朝齐、梁间的范缜(着有《神灭论》一书)、明末清初的王夫之。
(3) 科学巨匠和巨着请按教材第216页表格来记,并注意第217页插图及引文。特别要学习三位巨匠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以及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说明在科技领域,尽管此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已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但传统的科学技术领域,我国依然走在前列。
(4) 在学习科举、学校、书院等内容时,要和以前学过的唐、宋时的教育联系起来,不要割裂历史单独记忆明清的教育内容。
(5) 优秀古典小说,教材第220页表格列有六部,除掌握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外,重点要认识其价值:《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短篇小说集。
(6) 中国的戏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元杂剧和明传奇,标志着中国戏曲已经达到
了成熟的阶段。
(7) 明代建立了皇家艺术机构——画院。明朝画坛山水、花鸟画占统治地位。特别要知道的是扬州“八怪”。
Ⅲ 天津的杨柳青古镇是什么样的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也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并且刚刚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 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杨柳青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着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是西青区最繁华的地方,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杨柳青都会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晚上还会燃放烟花,并有大型灯展。在石家大院和杨柳青广场的周围游人们可以在街道上看到各种大型的落地灯笼,有杨柳青年画题材的样式,古典题材的美人图二十四孝样式,有卡通人物样式,吊钱喜字样式,各种灯笼层出不穷,每年都不一样。
求采纳
Ⅳ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什么有什么特色与历史
天津杨柳青画是一种木板年画,属于木板印绘制品。杨柳青年画产生于研末明初,是一名手艺人逃难来到了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一些门神卖,让镇上的人竞相模仿。随着大运河的流通,纸张进入了杨柳镇,手艺人就将画印在了纸上,成为了木板年画。木板年画以红丹、竹绿和桃红为主色调,辅以粉蓝、粉绿、灰色。这种画的笔法很细腻,有着清新淡雅的风格,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
总结
不管怎么说,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一种,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在如今也是很受欢迎的。如果你对于这个年画很喜欢,就可以去杨柳青镇看一看。
Ⅳ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征及主要成就
一、明朝
1、文化特征
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
2、成就
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着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二、清朝
1、文化特征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清初和中期,统治者屡兴文字狱。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2、成就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干隆、嘉庆年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5)杨柳青明清时代的教育文化如何扩展阅读: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2、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总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在清初的“康乾盛世”里,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实现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Ⅵ 杨柳青年画有什么特色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年画因一年一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发祥于天津市杨柳青的木版年画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年画品种,艺术风格独特,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杨柳青明代时称柳口,因富产杨柳而得名;位于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沿岸,交通便利,市肆林立,是明清时北方着名的市镇。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开业最早的作坊是明朝戴家和清初齐家。戴家画店传到清干隆年间的戴廉增时,已历九世。清代是杨柳青年画的黄金时期。仅戴廉增一家,每年就印绘年画百万张以上。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及其他画店的产品大量销往京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甚至远销国外。莫斯科等博物馆藏中国木刻年画最多,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杨柳青戴、齐年画作坊印绘的。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与南方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几经劫难。日寇侵华时期,杨柳青年画画版被强迫运出作填平道路之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不少画版被当做迷信品毁之一炬。但一次次的摧残并未使杨柳青年画灭绝,因为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紧密联系,所以至今杨柳青年画的产销仍很旺盛。国内外众多爱好民间艺术品的人都踊跃收藏它。
杨柳青年画大都表现人们美好的感情和愿望,反映时事风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大致可分5类:一是仕女、娃娃。这是早期作品的主要内容。画面常为单个或两三个人物。娃娃的形象都是佛颜、童身、武架、戏姿。二是戏曲及历史故事。三是喜庆吉祥主题。四是世俗生活。比如清朝曾为慈禧作画的杨柳青着名画师高桐轩的一幅《庆赏元宵》年画,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儿童们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喇叭;妇女们有的怀抱婴儿教其击鼓,有的携子擎灯奔前凑趣。厅堂廓庑装饰得金碧辉煌,把闹元宵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五是新兴事物。如清末的年画《天津火车站》、《天津马路骑车》,画的都是新鲜事物。
杨柳青年画富有民族特色。饶有情趣的构思、寓意和写实结合的手法、丰满匀称的布局、挺拔流畅的线描、富有美感和节奏感的造型、鲜明典雅的敷彩,都突出了年画的实用性、装饰性,以及“大”、“老”、“中”、“满”的特色,都使它赢得了民众的喜爱。“大”,形象大,通过对比、映衬和隐喻,突出主要形象,突出形象的主要部位。如《双鱼吉庆》画,在莲花、葡萄的陪衬下,两个大头胖身娃娃各抱着大鱼,醒目传神,洋溢着吉祥意味,满足了民众对祥和、喜庆的期待。“老”,主题老,福禄寿喜、人寿年丰都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目标;但表现老主题时又要突出美好事物的延续性、持久性,因而寿星伴童、山林猛虎、狮子巴狗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表象。“中”,构图以中心点为坐标原点,以中轴线为对称轴,使画面稳重、均衡、和谐,这也顺应了民众求安稳、平和的心态。如传统杨柳青年画《财源茂盛》中,财神和聚宝盆处于中轴线,两旁对称立着文武侍臣,人物四周饰物满满当当。“满”,画面布局满,无论是用物象谐音组成文字画题,还是用象征、寓意手法作画,都使图画占满画面空间的同时,占据人们的心理空间。
Ⅶ 杨柳青镇的历史文化
杨柳青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杨柳青镇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现存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国内保存最完好明代楼阁式建筑文昌阁。杨柳青人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建于130年前的安家大院等名闻遐迩。
杨柳青镇在注重保护有形历史文化同时,通过挖掘、整理、弘扬、发展历史文化,使众多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复兴发展。连续两年春节期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都举办了有民俗文化旅游节,演出花会、鼓曲、戏曲、民间音乐、堂会等20多道节目。连续七年举办夏季文化大舞台,每节历时一个月,节目多表现传统文化,增加古镇历史文化内涵。 杨柳青镇有丰富民间艺术,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干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地区习俗。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灿然观,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镇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清代有津门着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1875年建成的有华北第一民宅之称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杨柳青以“杨柳青年画”驰名,关于杨柳青年画的传说很多。 杨柳青居民对刻砖艺术也很热爱,几乎每家门前的正上方都悬着一块刻砖,而且每家每户的刻砖图案各不相同,似乎这刻砖是门徽一样。人们只要对门前的刻砖看上一眼,就立刻会说出这家主人的姓氏来。应该说,杨柳青是一个民间艺术之乡。 杨柳青镇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既传统而又现代,把传统与现代近乎完美融合的现代化城镇。这里,完整保存着古镇风貌,萃聚了中国北方悠远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民俗文化旅游区后,杨柳青镇以北为契机,在尊重历史、不割裂历史的前提下,完整保存了历史遗存、名胜古迹,大力拯救、挖掘了民俗文化,蓬勃发展起来民俗文化产业。与此同时,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使镇区既体现传统风格,又富于浓郁的现代气息。
首先是重视对历史遗存、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把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古镇风格的有价值的古建筑都完整保厚下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石家大院,恢复了安家大院,规划出14万平方米,修复杨柳青旧民居,建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大院群。按照明清时期古镇的历史风貌,修复了明清街,并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复原古镇传统民居,展现出明清时期古镇商端口林立、商贸繁荣景象。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体现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古镇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典风格,体现其古风雅韵。政府办公区、住宅区和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均以浅灰色为整体色调,老民居与现代建筑自然达渡,体现建筑文化的一脉相承,完美结合,既不失古代居民韵味,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既让人感受到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让人感受到新兴城镇的勃勃生机。
Ⅷ 杨柳青名词解释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并且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
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Ⅸ 杨柳青的历史故事
杨柳青(杨柳青镇)编辑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并且刚刚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村镇概况编辑杨柳青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着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是西青区最繁华的地方,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杨柳青都会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晚上还会燃放烟花,并有大型灯展。在石家大院和杨柳青广场的周围游人们可以在街道上看到各种大型的落地灯笼,有杨柳青年画题材的样式,古典题材的美人图二十四孝样式,有卡通人物样式,吊钱喜字样式,各种灯笼层出不穷,每年都不一样。杨柳青年画编辑年画简介
中国北方一种民间木板年画。引产于天津杨柳青而得名。创于明崇祯年间,清雍正、干隆至光绪初,为最盛时期。后因石印术兴起,逐渐衰落。题材多为戏曲和神话故事以及美女、胖娃娃,寓喜庆、吉祥之意。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鲜艳。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勾染,别具风格,并受传统绘画和清代院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革新和发展。
年画历史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