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太原有哪些民俗文化

太原有哪些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19 00:49:02

Ⅰ 山西民俗活动有哪些

1、添仓节

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Ⅱ 山西太原的民俗民风有什么

晋剧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唱腔婉转细腻,旋律流畅,曲调优美,道白清晰,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除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大剧种外,山西还有其他50多个小剧种。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有丁果仙、丁巧云、牛桂英、王爱爱、谢涛等,剧目有《下河东》、《打金枝》、《三关点帅》、《三娘教子》、《傅山进京》、《范进中举》等100多种。山西人喜欢看晋剧,现存古戏台就有2886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阳曲县。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以堂鼓、铙、钹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丰富,场面火爆激烈。表演时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恰似两军对垒,势必决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单一二五”、“双一二五”,曲牌有《五点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点兵》、《单刀赴会》等。在太原每逢喜庆必有锣鼓,锣鼓表演已成为太原人民的传统习俗。太原锣鼓多次参与国际性大型活动,有“中华第一鼓”的美称。

棍艺
棍艺是太原传统习俗中“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铁棍、背棍,还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铁棍的表演者固定于抬架上,由八个中青年人抬着前进,行进时舞步轻盈,腰际闪动,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种特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上固定着5至9岁的小演员。背棍人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小演员根据下面男演员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袖,手中的红绸随着舞姿飘洒,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称抬阁。抬杆比轿杆略长,有弹性,中间设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选10岁左右俊美儿童作戏剧人物扮相。抬者通常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压杆一人,踩着齐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颠一闪地行进。演员也随之表演甩袖等动作。抬棍具有华丽、精彩,惊险、奇特的艺术魅力。

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lao),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谓“七件子”就是右手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辙入韵。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声稍长,朗朗上口,颇合当地人的欣赏口味。

社火
社火,又称红火,是太原民俗文艺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热闹就是耍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太原剪纸
太原剪纸,是用剪刀在彩色纸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品,是一种流行太原城乡一千多年的传统民间工艺。每逢新春佳节,或者婚嫁喜庆,人们总喜欢裁制几幅图案美丽的“剪纸”,贴在窗户或墙壁上,使房间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富有喜庆色彩,给人以清新欢畅之感。太原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艺术家们把它搬到国内外展出,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

炕围画
在太原农村多以火炕取暖御寒,人们在炕围墙上刷高约二尺的“围子”,以颜料做底,色彩绘画,桐油涂罩。既鲜艳豁亮,又坚固耐久。日常脏了,用湿布擦一下,则又光亮如新。炕围画的形式以上下两组边道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画空儿。边道图案有:玉带边、竹节边、鹤寿边、福寿边等;画空儿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制。表现内容多以人物、花鸟、山水、风景为主;表现手法以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木版年画,装饰粉画“多元并存”。

春节
中国农历岁首第一天,现谓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提前办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挂年画,营造过年气氛。头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点旺火、吃饺子、放鞭炮、“熬福”。初一早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礼、磕头拜年、发压岁钱,见面都要问候一声“新年好”。最热闹的是中午的家宴,不仅要品种齐全,尤其少不了鱼,称之为“年年有余(鱼)”;主食方面有馍、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饺子样样齐备;早上在包饺子时,要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吃到者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年年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节中最热闹的。晚上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白天踩高跷、跑旱船、背铁棍、扭秧歌、闹龙灯、打腰鼓。或走村串乡,或城镇汇演,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样的元宵。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传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会抬头而起。古时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龙神。这一天,要吃“龙食”,食面者曰挑龙筋,食饺者曰咬龙胆,食饼者曰剥龙皮(烙上薄薄的烙饼,中间卷以葱丝、肉丝、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肴)。吃龙食是为了惹恼天龙,以求风调雨顺。现代人这一天以吃面条和春卷者居多。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民谚又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娃娃要剃头”。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相传由寒食节演变而来,是晋文公为寻介子推而火烧绵山之后,确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续。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古代的这一日只许吃冷菜,喝凉粥,不许动火。现今,节日依旧,但主要是上坟扫墓,纪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亲人;组织青少年春游踏青、放风筝、打秋千,进行户外活动,以锻炼身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在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传承中,端午节当地人用红纸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黄纸印成“黑虎”和“黄牛”贴在门窗上,门头插艾草,屋内点雄黄,这些都是作为避邪驱毒之用。这种习俗现在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当然,太原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惯。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每逢这个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国各地一样要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腊八这一天,有泡蒜的习惯,也就是在醋壶里放些剥好的大蒜瓣,到了春节时,蒜瓣变绿,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鲜美。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而太原则是“面食之乡”的窗口。集山西面食之大成,荟萃“面食之乡”的多种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样吃”、“百样百味”的太原面食特色。

十大面食
着名的太原十大面食有:拉面、刀削面、刀拨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拨鱼、猫耳朵、莜面。在这十大面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种类,如:大把拉面、小拉面、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鱼鱼等等,单是大把拉面,以1公斤面计算,面点师们可拉16—18扣,单根面丝可达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面则是远距离、弧线形入锅,始终不断的单根面每根一碗,故称“一根饱”。可见太原的面食早已超越了食用性的范围。

赶庙会
太原晋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有古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每逢庙会,要搭台唱戏,一连数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白天看戏,晚上看社火、焰火。现在又赋予庙会以新的内涵,成为太原市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从农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戏看,赶庙会的商家,看大戏的农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婚俗
太原人结婚习俗大致要经过说媒、订亲、请期、迎娶、拜堂、宴请、回门的程序。各项程序都有不同的讲究,择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为吉,结婚时有开门钱、开箱钱、午夜放炮等习俗。

Ⅲ 你还知道哪些山西民俗

山西的习俗有很多,例如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闹花灯,闹红火,踩高跷等等。
正确运用字词,掌握不同的词语词性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才可以让这一类的语言描述表达,更加精准而具有形象生动的作用,方法如下: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薯仔”,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Ⅳ 山西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1、戏曲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积淀并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着地方民风民俗。


Ⅳ 太原风俗活动

老百姓,要快活,
赶会唱戏闹红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却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曲牌套路丰富的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艺之娴熟,实属国内罕见,绝无仅有。

Ⅵ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约6305万。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Ⅶ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哪些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Ⅷ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民俗文化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Ⅸ 山西太原风俗习惯

1、添仓节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2、寒食节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3、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4、春节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5、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Ⅹ 山西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1、山西锣鼓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阅读全文

与太原有哪些民俗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