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无法前行的,我们必须对民族精神命脉予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已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根植于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灵魂中。绵延千年至今,优秀传统文化为与新时代相融合,需要根据时代特点进行挖掘和转化,根据现代发展的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汲取和运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延续和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因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彰显优秀传统的生命力、融合性和连续性,几千年文化绵延不断。这也使得我国成为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包容性,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地融合和转化,到唐代基本实现汉化。善于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根据民族特点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受特定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历史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显现出区别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特征。通过具体分析其特征,能为我们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2. 说说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保持以下觉悟: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这样一个高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立足于新旧世纪之交的历史背景,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中”、“外”即立足本国与全球一体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过来显然是不明智的,全面反叛彻底重建是不合实际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更是误国误民,应当立足当今,古为今用。本立足本国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面向世界就是说文化建设必须有开放的态度,决不能搞文化封闭。
第二,要在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当中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将其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杠杆。以虔诚敬仰的态度和心理缅怀和对待祖先创造的这一精神财富,培养和树立执着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今天,更需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全盘西化一个最恶劣的后果是,散布民族自卑感,再就是不判别是非,甚至把别人早已抛弃的疽虫也当宝贝。
第三,要摆脱自我本位的模式。历史上的中国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遂使国民产生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态。我们必须排除这一不合时宜的自大心理,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到“中央之国”是封建时代狭隘的观念,地球村这一员才是对自己正确的定位。要面对现实,以平等的态度与其它民族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3. 求助: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是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生活的,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
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 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众多。
无形的文化有汉字,有诗词曲赋,有戏曲小说,有琴棋书画,有中医……
有形的文化有万里长城,古城古建筑,瓷器丝绸,茶叶美食……
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吸引人,看多了也会有困惑,比如很多文化都不好理解,这个不好理解不是指文字不好理解,因为毕竟我们的文字一脉传承,每个字都能认得,但是这些文字组合到一起就难以理解了。
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上古时代,祭司掌握着知识,轻易不会传授别人,那个时候人们都很蒙昧,也确实难以传授,文化被藏在祭司心中。
商周时代,大家族掌握着知识,作为家族立足根本,知识不会传给外人,文化被藏在贵族之中。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知识开始扩散,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知识文化走出深宅贵院,文化藏不住,贵族们很不高兴,他们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把话绕着弯说,把文章晦涩了写,把简单的话用复杂了写,本来需要一百个字写明白的意思,偏要用十个字来写,告诉人们这是精简。这个状况,用当下词语来比喻,就是压缩,对文化思想进行压缩,还设置了密码,你要想读懂这些文化,不仅需要密码,还要知道压缩算法。
大,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大国,大国不只国土面积大,人口也多,而且还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统治者的眼,入了眼后也是想杀就杀,根本就不在乎,因为随时可以从大量人口里再选出一位来。
对人才不珍惜,同样对知识不珍惜,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科学,四大发明,天工开物,秦朝精巧的弩箭,明朝广泛应用的火药,可后来都被统治者抛弃,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太大,任何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都能靠堆积人力来取得同等效果。没有弩箭,大不了多死几万士兵,战争也能获得胜利,不懂水利没关系,大不了河水泛滥淹死些老百姓,反正国家那么大,百姓还有很多。
藏与大,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存在。
我们如今很多人说话弯着说,文章雾里写,想表达什么意思就是不告诉你,这就是藏。如今大学生遍地走,确只能拧螺丝,政府招个保洁都有研究生学历,这就是大。
所以,如今年轻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意这两点,不要人云亦云,中国很多文化有人认为是垃圾,是糟粕,但其实是因为藏起了精华,或者因为优点不够大被抛弃,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看,用头脑去分析,确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5. 你们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种思想——儒家文化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历来被奉为官学。甚至在西方也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至今还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儒家思想讲求"和"。不管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在探讨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益的借鉴。儒家文化“和”的思想值得全世界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1、大道至简。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6.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6)你对传统文化有什么说的扩展阅读: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着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7.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历史对于文化的选择总是在偶然之中充满着必然,儒家学说能够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并绵延不绝,并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社会的自然抉择。人的个人生活能够发生改变,但是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岂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轻易改变的。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个人都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却并不能够,因为其所拥有的局限性而去否认一个人智慧所产生的价值,人与动物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就在于其所拥有的智慧具有较大的不可替代性。
文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对个人的智慧,加以记载,进行复制与传播,从而扩大群体的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一个民族文化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赖其所进行奠基的知识,那样的知识虽然在现代看来略显粗糙,但是那确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亦是强国之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时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少年时代的我们在老年看来属于懵懂无知,但是那样的无知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是哪个阶段的无知才造就了自身日后的强烈的探索求知欲。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文化的发源决定了其所在的发展方向,随之时间的推移,它不断的进行成长,经过历代有识之士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使其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这样地文化思潮传承延续几千年,再这样地情况之下,大家早已对其知之甚深,而且对其所形成的观念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大家的个人生活与思想观念。
在对知识的学习之中,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儒学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必然是糟粕与精华齐头并进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辨别,但是却绝对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抛弃。
树木地生长需要根系,不断为其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正因如此所以其才能够不断进行生根发芽,保证其枝繁叶茂的状态,由此可知基础的重要性。
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儒学文化亦如同树木根系一般重要,因为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早已贯穿整个名族的方方面面,如果单方面的抽离难免会严重打击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展现,只有拥有自我独特文化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儒学对于今日之中国,显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此国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改善现在所遇到的窘境,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漫长的历史发展所能掩盖的事情太多,在这个时候正需要我们不断去不断探索,不断检点,寻找新的闪光点,从而进行发扬光大,轻言放弃岂不是很幼稚的行为?
来自网络。
8.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9. 在你心中对于传统文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说到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它所表达的那种历史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感,是值得我们所细细品味的。传统文化继承了上下五千年中最精华的部分,一代一代的人都是受到这个文化的熏陶,才有了今天灿烂丰富的多元文化。
既然传统那就肯定区别于现代文化,这种记忆在一代一代人们的脑海里徜徉,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指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点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主要在于他所承载着的那份记忆,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实际上这份传统文化就是一份传统记忆,当你想起了这份记忆,传统文化也就会不断的被我们所传承。
10.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有哪些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有如下:
1、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4、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
5、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