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国在国际上如何拥有文化话语权

中国在国际上如何拥有文化话语权

发布时间:2022-08-19 17:27:10

‘壹’ 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所谓国际话语权主要指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就国内外重大事件表达观点、阐释意见、陈述主张的权利,它是一个国家信息传播力、文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政治参与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拥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拥有了国际话语权会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参加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是我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对外传播媒体和国际传播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当前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央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给予空前的重视,这就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有效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下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仍掌握在少数西方媒体手中,“西强我弱”仍然是国际传播格局的基本特点。
面对这一形势,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争夺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要想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开拓新的对外传播局面,取得对外传播的新进展。为此:
首先,要重视突发事件报道。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以我国媒体目前的实力,全面跟进,四面出击不太现实,因此选准突破口十分重要。突发事件报道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突发事件报道一向是国际主流媒体争夺的重点,也是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最严重的领域,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要做好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时效,赢得首发,以先声夺人,抢占信息和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对事件做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充分,不存盲点和疑点,要让受众真正了解实情,明白真相。近年来,中新社在处理突发事件报道中反映敏捷迅速,报道及时充分,受到社会的好评。例如在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中新社创造了中国媒体第一篇对外图片报道,第一篇对外中文报道等“多个第一”,对事件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首发稿件被境外媒体广泛采用,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强化受众意识。所谓受众意识,就是在报道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需要、接受心理和收受习惯,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求。强化受众意识在对外传播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兴趣需要,不回应海外受众的关切和疑虑,对外报道就成了自说自话,无法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这样争夺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媒体在对外报道中要准确把握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善于把我们报道的内容和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凡是海外受众感兴趣并于我有利的议题都需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同时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开掘,要尽可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真正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让海外受众感觉有趣、有益、有用,愿意看、能理解、可接受。
再次,要重视改进文风。以往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往往说教内容多,宣传腔重,其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内容多,人情味的东西少;抽象的表述多,具体的细节少;空洞的言论多,生动的事例少;枯燥的数字多,鲜活的事物少。中新社在文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作为一家主要面向海华侨华人和关注中国的国外朋友的通讯社,其报道十分注重语言清新活泼,不拘一格,文章形式多样,短小精悍,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正如刚才何主任讲话当中总结的“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我国对外传播所走过的路程,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要看到不足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例如报道内容还不够全面客观,报道视角还是多以“我”为中心,报道语言还不够生动活泼。我国新闻媒体要取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要在国际新闻信息舆论传播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想赢得竞争优势,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贰’ 如何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首先肯定是发展国内经济、军事等实力,再就是在各类国际事件中能够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叁’ 新闻学概论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舆论话语权

“新闻学概论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舆论话语权?”回答:个人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来加强话语权;二是要主动出击,不是频繁应对;三是加强进攻性研究,重点突破敌人防线;四是加强敌对方舆论进攻性、突出性、经常性的研究。四是做好可能出现的的舆论战准备方案,分一、二、三套方案,综合性应对策略。如甲国、A国、B国、C国、D国等等。

‘肆’ 国际话语权的扩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途径

第一,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支持海外华人话语
当今世界公众媒体仍然是国际关系发展中极为流行的公开而重要的信息通道,而中国在争取国际公众媒介的话语权上面临着严重挑战。在如何增强中国对外传媒力度的问题上,除涉及到硬性因素之外令人更为迫切关注的是软性因素。中国对外传媒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话语对象”,避免以“套话”、“空话”或“官话”来争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以平民化的语言提出“不折腾”一说,引起国际社会媒体的热烈反响和叫好,这应成为公众传媒用语的楷模。同时,还要注重“话语的施行者”(或传播者)中的非官方组织或群体就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性事件的反应。民间意愿的表达往往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权的表现,而且其作用不可忽视,如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坚持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美国不想让“中国老百姓反感”。因此,中国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领域里会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也离不开海外华人话语的有力支持,中国应加大力度对他们提供切实和有效的支持。海外华人及其媒体的话语与中国官方、在中国的非官方组织和群体相比具有不同凡响的作用。2008年对全球华人来说,是与祖国贴得更近的、有特别意义的一年。为声援北京奥运会和抗议“藏独”势力,海外华人积极诠释并维护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此外,遍布世界各地的华语媒体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上述这些事实为中国拓宽话语平台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机会。
海外华人争取中国话语权的有利条件包括:一是中华文化早已成为共同认可的凝聚力,这是全世界华人的文化血脉、精神之河和立身之本;二是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使中国快速地。跳跃式地向世界大国的目标靠近,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实力首先或更多的是表现为中华文化理念的延伸和充分张扬。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在这种环境下,世界华人发出的话语,不仅是在弘扬祖国的中华文化,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展示理性中国、责任中国的形象。中国应从多方面、多形式和多渠道运用并发挥海外华人在争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展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具体实践上,开辟和建设以“和谐世界”为特色的国际话语平台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问题上的话语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吸收,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两者都认为相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是目的。当中国把“人”字放大到足够大时,西方大多数普通民众就开始理解中国,接受中国。2008年的四川救灾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救灾过程中,“以人为本”成为了从中国政府到普通百姓的行为准则,从而赢得了世界民众的普遍赞誉。因此,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方面,除了走“官方渠道”(国家间政府)外,还要特别注意“民意渠道”(中国外部和内部的民意力量)。
具体来说,一是多做和尽可能做好有关国家的议会(包括议员)工作,如西方国家的议会不仅在制约政府的决策方面,而且还在社会的民意动向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接触和沟通,如环保、节能、慈善事业、乡村教育和卫生、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都是这类组织所高度关注的,通过彼此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并扩大国际话语权。三是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公众外交应有的作用。“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主要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但其行为主体仍然是政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公众外交明显重视,如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现在已遍及6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27所;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必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这些都推动了公众外交的发展。四是要重视来自中国内部的民意力量的作用。有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发地关注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如在2008年“拉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期里,中国民间对西方的一些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媒体报道所做出的强烈反应,体现了中国民间国际话语权意识的启蒙。这意味着中国民间正在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主权观念已经远非物质边疆那么简单,而在捍卫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种从民间开始的话语权启蒙,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将辅以强大的推动力。
在如何开拓话语平台的问题上,中国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关注非官方的民间管道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争取国际公众媒介的话语权上正面临着严重挑战。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和控制世界传媒市场,从而形成了这一平台的话语霸权。其结果可能是,世界最终只能听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渐地发现自己被封闭在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创设的“国际化话语”的围墙中。
世界只有一种话语是很危险的,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以话语多元化为基础的公众媒体格局的改变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善意”的让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有关国际传播领域问题的重要报告认为,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世界统治权力,而在这一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中深受其害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这份报告主张国际社会应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以实现话语多样化和公平的话语权。中国发表的一份有关对信息时代的国家进行分类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一个“信息霸权国家”,十几个“信息主权国家”和大多数“信息殖民地国家”的非正常关系。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只能靠自己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以让世界听懂其在国际舞台上可能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话语。
第三,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
中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国际社会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希望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是顺理成章的。随着中国以经济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愈加强大,其话语权也必将得到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国必然也会面临主要是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对自己的和平崛起所进行的“骨头挑刺”或“百般挑剔”,而这些冲突表明了“整个世界都会欢迎中国的崛起”的想法实在是无异于天真。 身处这种国际环境,中国一方面要以继续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原则进行坚定而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形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表明了中国通过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原则与外部世界整合而和平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努力向外部世界学习,而且对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反应也非常敏感和在意。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一直在关注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如何评介中国。这种积极态度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好学精神,更重要的还表明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不再是闭门造车。也正是因为内部的发展一开始就具有了国际内容,中国的和平崛起引来外部世界的一些苛刻非议甚至严重偏见也就是自然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绪化反应会有损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争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如每逢出现某些西方势力的不友好行为和小动作,中国通常的情况是必有反应。当然,对事关国家利益的事情中国必须要有力还击。但如果对西方的每一种观点都要做出回应,这不仅显得中国没有包容性,而且在客观上也会导致负面的效果。中国作为一个责任大国而每每对西方少数人的诋毁做出反应,其效果会在西方成就了“敌人”的同时,也为西方媒体进一步诋毁中国提供了新的素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正在加速融人世界,而展示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的边缘地带进入了中心地带,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体,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伍’ 如何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从哪些方面写

所谓‘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争夺中国国际话语权,通俗地讲,就是要争取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在国际上取得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对称、相匹配的发言权与发言被重视权。我认为主要从两部分下手,国内与国外。首先从国内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内的道德·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得到完善;在国际上,坚持以和平住的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坚实的外交基础,以共同利益为契机,同时与发达国家友好往来,互相尊重。这样,变为中国争得更多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是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阅读全文

与中国在国际上如何拥有文化话语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