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猿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山顶洞人、元谋人的历史排列顺序
顺序为: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1、元谋人: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差距在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2、北京人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
4、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猪,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5、半坡人: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了。作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上宅文化遗址,北有燕山,南有泃河,依山傍水。
2.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各代表什么文化
北京猿人石器以小型为主,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中“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山项洞人代表的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2)猿人代表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不同
1、外貌特征
北京人:属于早期智人还保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和现代人已经差不多。
2、火的利用
北京人:使用自然火。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3、组织不同
北京人:过的是原始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处于氏族社会。
4、使用工具不同
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其比较粗糙,打制石器
山项洞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精细分工明确,能够磨制石器和在石器和骨器上钻孔。
5、美的观念
北京人:还没有审美爱美的观念。
山顶洞人:懂得修饰自己初步具备审美和爱美的观念。
参考资料:网络——北京人
网络-山顶洞人
3. 古人类及古文化分期在第四系分层中的应用
第四纪的主要证据之一是人类及其生产活动、物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化石及人类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石器(劳动工具)和其它文化遗迹,都具有划分时代的意义。在利用生物地层学原则进行第四系划分时,哺乳动物所反映的变化就比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明显;而古人类的变化比哺乳动物有时更为显着;文化上的变化则较之人体的变化更为突出。特别是第四纪的中、晚期,大约中更新世以后,变化越来越迅速。例如一万多年前曾在周口店居住过的山顶洞人,在体质构造上与现在的人比较并没有什么大差别,可是从文化方面反映出来的差别却很大。山顶洞人的文化,仅限于制作骨器,打制石器等,还不懂得磨制石器,也不会制作陶器。现今人类则已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因此,文化期的划分对于第四纪地层研究可以达到生物学上难于达到的精密程度。然而古人类的化石,在地层中甚为罕见;考古的材料,虽然比较丰富,但也不是在地层中可以普遍发现的。加之近代这些材料常以墓葬的形式出现,并非地层沉积同时埋藏于其中的,因此其地层学的意义受到较大的限制。
在我国,已经发现了相当多的人类化石,可以代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和阶段。其中包括多数人认为是人类直系的祖先——拉玛古猿(Ramapihtecus),这就是约生存于距今一千万年左右的上新世的接近人类的猿化石。我国1957年及1958年在云南开远小龙煤系中发现了五颗牙齿,原定名为“森林古猿开远种(Cryopithecus keiyunaensis)”,1978年发现了云南禄丰拉玛古猿和西瓦猿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并于1979年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标本,对于研究人类起源有着特别的意义。对拉玛古猿化石的研究,一直以发现于印度西北部西瓦里克的右上颌骨、下颌骨及一些亚洲及非洲发现的古猿化石为依据,进行综合对比。类似我国禄丰古猿这样完整的头骨及下颌骨,是研究古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稀世奇珍。从化石反映出来的拉玛猿的体质结构,比较接近于早期猿人(直立人),所以被视为最可能的人类直系远祖。
拉玛猿生活环境,依照发掘的地层,属于上新世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从现在发现的地理分布来看,最西边是肯尼亚的特尔南堡(东经35°21′,南纬0°12′),中部最北为印度西姆拉的哈里塔良格尔(东经77°,北纬31°),最东为我国云南开远小龙潭(东经103°15′,北纬23°50′)及禄半(东经102°10′,北纬25°7′),可以连成一个以南亚为中心的三角形地带。
随着化石材料的增多,对于人类起源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过去通常把人类发展划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延续时间大约1Ma。最近十余年,人类化石的发现改变了这一概念。在东非坦桑尼亚奥尔都维峡谷第一层发现了许多石片、石器及早期人类——“能人”的化石,其年代为1.6Ma以前。尔后1968年及1969年,在肯尼亚北部卢道尔夫湖以东地区发现了五件人化石,包括两个保存基本完好的头骨,该地还有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含石器地层同位素年龄为2.6Ma。近年在非洲东部发现了大量早期古人类的化石及石器,最早的年代据报导超过了3Ma。这样就把人类出现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大段时间。而对人类阶段的划分也从三个阶段划为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阶段、晚期猿人(猿人)阶段、早期智人(古人)阶段和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人类使用石制工具向自然作斗争,经历了很长时间,占据了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历史的99%以上。这个漫长的时期,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并把人类使用打击石器的这段历史称为“旧石器时代”,把使用磨制石器的历史称为“新石器时代”。几乎整个更新世,包括人类发展进入“新人”阶段,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仅在更新世末及全新世初的一个短时期,划分出过渡的“中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则属全新世。
我国已经发现了相当多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可以代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最早的人是距今1.7Ma左右(古地磁年代)的“元谋人”。发现有元谋人牙齿化石及相伴生的石器;还发现早更新世山西西侯度石器文化。中更新世有着名的“蓝田猿人”及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作为代表。古人及新人化石地点更多,如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内蒙“河套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内蒙“扎赉诺尔人”等。以及南方的“马坝人”、“柳江人”“长阳人”、“资阳人”等。
现将不同阶段古人类及其文化特点简述如下:
(一)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阶段
现代人类学从骨骼(髋骨)的结构研究,认为明确显示能直立行走的古猿划入人科。其脑容量不大,约500—800ml。制造的石器极为原始,仅取自然砾石稍事加工,称“砾石文化”。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南非发现的大批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化石(几百个个体)是其代表。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类。1959年利基(L.S.B.Leaky)在坦桑尼亚奥尔都维河谷找到的“东非人”(Zinjanthropus)就是南方古猿的一个亚属。在奥尔都维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些“砸击石器”。“东非人”的K-Ar年代为1.8Ma。肯尼亚发现的2.6Ma前的化石人类,脑量达700ml,并发现粗糙的石器。
我国发现“元谋人”的两枚门齿及石器,其年代为1.7Ma,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古人类相当。但仅两枚门齿,不足以肯定其在人类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山西芮城西侯度,从哺乳动物性质看,代表华北早更新世,与泥河湾动物群相当或略早些。发掘出来的石器,应为早期华北古人类文化遗迹的代表。
早更新世古人类化石或文化地点,是围绕着拉玛猿的分布范围向外扩展。西南面到达南非斯特克方丹(东经27°42,南纬26°06)和塔昂(东经24°45′,南纬27°31′);最西北是法国芒通(东经7°29′。北纬43°49′)的纳龙纳特洞穴;最东北面是我国山西西候度(东经110°40′,北纬34°40′);最东南可能是爪哇的桑吉兰(东经112°,南纬7°)这一范围内是早期猿人最有希望的生活地区。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的巨猿(Giganto pithecus biaki)其体质特征介于人与猿之间,可能是古猿向人发展过程中一个绝灭的旁支。
(二)晚期猿人(猿人)阶段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印尼的爪哇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杜步亚,1892)。在我国则发现了北京猿人(1929年)和陕西蓝田猿人(1964)。
猿人的特点,肢骨完全适合于直立行走,脑量介于现代人与猿类之间,爪哇猿人853—914ml,北京猿人平均脑量为1088ml。猿人的肢骨相当进步,手足高度分化,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头骨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质,额骨低平,眉脊突出,并在鼻腔之上联结一起:颌骨粗状,颌部后缩,吻部前突,没有下颏显得十分原始。牙齿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图10-61)。
十九世纪哇爪猿人发现以后,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发现以后,才确立了猿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系统发现,从1927年开始,曾找到两枚牙齿,经步达生(Dlack)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1929年12月2日,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蓝田猿人于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先在陈家窝子找到一个下颌骨,后在公王岭发掘一个头盖骨(可能为一老年女性)。其眉脊极为粗壮,头骨壁厚,高度不大,脑容量较小。下颌骨形态总的来说与北京猿人相同,不过前额很倾斜(向后倾),两侧向后张开程度大些。牙齿比北京猿人女性大得多,说明其更为原始。从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及人类化石的研究,陈家窝子的猿人可能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公王岭的蓝田猿人,应该更原始一些。古地磁年代研究证明其可能年代为0.8—lMa。
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的文化,都是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在周口店十三地点就已发现人类用火的遗迹和燧石打制成的石核石器,到了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猿人产地,不仅有用天然火(主要是雷霹火);而且见到的灰烬堆积很厚,可见他们是自然火中引取火种或长夜不熄的加以保存。但是,在猿人阶段至今尚未发现制造火种遗迹。石器也较进步,至少有三种方法打制成的石器,而且制造出来的石器也具备了一定的类型,有锤状器,砍伐器,平圆状器,尖状器及刮削器,说明工具按专门用途有了一定的分工。而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石器,其打击石片的方法及石器类型与“北京猿人”产地相似,但在打击技术和石器第二步加工上可看出具有更进步的性质。周口店第三地点和第四地点发现鸟啄形石器和磨平的骨片及火烧的碎骨,从这些材料及相伴生的哺乳动物群来看,为更进步的即介于中、晚更新世的中间类型。故置于中更新世末期。蓝田猿人文化比北京猿人原始些,石器有锤击法打制的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一器多用还较明显,但从类型上已有分化。有一种厚尖状器是其突出的特点,说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文化虽然有很多共性,但是已有一定差异。蓝田猿人文化与山西旧石器时代初期稍晚的匼河文化及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关系密切,都含有厚尖状器和石球,而缺少砸击石片,器形总的说比较大。
图10-61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肢骨(与现代人比较,右现代人、左北京猿人)及门齿和臼齿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0000—50000a前,更接近于现代人。其成人脑量可达1350ml,比北京猿人复杂,反映其智力发育程度较高,制造的石器相当进步,更值得提出是古人阶段不仅能利用天然火种,而且已会磨擦取火,制造火种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古人化石分布于欧洲大陆的广大地区,能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不过在体质上仍带有相当多的原始性质。根据在法国发现的相当完整的化石——拉沙贝尔人的研究,早期智人(古人)是直立行走的,但后肢不如现代完善,腿骨比较短,膝部稍曲。从头骨性质看,眉骨脊仍然明显,枕骨圆枕发达,额后倾,下颌粗状,无下颏。
最早发现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山谷的弗德荷夫洞穴中发现的,称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所以也将这一阶段称为“尼安德特人阶段”
我国发现的有陕西“大荔入”(1978年)、广东马坝人(1958年)、湖北长阳人(1951年)、山西丁村人(1954年)和内蒙萨拉乌苏河套人(1932年)。大荔人的完整头骨化石于1978年3月发现于陕西大荔县段家公社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沟。是世界上罕见的标本,大荔人发现后先由西北大学王永焱等研究发表了初步报告,后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代表智人的一个新亚种,它的系统位置介于北京猿人和马坝人之间,这对于研究智人起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属于晚更新世的人类还有“丁村人”,丁村遗址不仅发现了三颗人牙,后来又发现了小孩的颅骨,还发现了大量石器及脊椎动物化石。丁村文化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丁村的石器加工比较精细,以大石片的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点。它常常是两面加工,边缘打制平齐,远非周口店石器所可比拟。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大约出现于50000a以前,其代表是1868年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洲洞穴中的克鲁马农人。形态上除具某些原始性质外,基本和现代人一样。额骨饱满,眉骨脊不大突出,大脑发达,脑量与现代人无异,嘴嚼器官退化,有下颏等。
新人化石遍布世界各大洲。除旧大陆外,在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新人沿陆桥迁入美洲和澳大利亚洲,最近用氨基酸外消旋法定年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人化石标本,最古距今48000a。澳洲发现旧石器早到22000a前。
我国发现新人化石的地点很多,例如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山西“峙峪人”、云南“西畴人”、周口店“山顶洞人”等。发现文化遗迹地点则更多。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开始出现“细石器”。其中有宁夏银川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等地。水洞沟有大量石器,主要是石片,第二步加工不多,但打片加工技术相当进步。石器台面经过修理,加工方法一致,器形规整而精致。峙峪则发现人的枕骨、石器、骨器装饰品,据14C测定年龄为28135±1330a。这一时期石器较之丁村有进步,多数石片长而薄,有许多小石片的小台面具有细致的修理痕迹。可见石器制作上又进了一步。山顶洞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山顶洞不仅发现人类化石,还有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及文化遗物。山顶洞人的年代为18865±420a前。属于更新世的末期。山顶洞人的石器及相应的文化遗迹。
图10-62中国第四纪重要的含石器与人类化石层
1—马兰黄土;2—离石黄土;3—午城黄土;4—古上壤及结核;5—砂砾石;6—河湖相粘土、泥灰层及砂层;7—洞穴堆积;8—近代沉积;9—人化石;10—文化层
4.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代表是什么
我国人类学家根据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角成的人”
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目前所知的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在东非发现的,其年代约自三百八十万年
前至一百八十万年前。
最早的早期猿人可能是从1974 年开始在东非坦桑尼亚莱托利尔地层发现。
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我国通常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约从一百八十万
年前至三十、二十万年前。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于距今约三十万年(或
二十万年)至约五、四万年前。
后者比前者在进化上要高等,智力要高.
5. 直立人的文化特征
直立人
直立人(Homo erectus)
名称来源
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和腿骨。发现这把他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Homo erectus”,按拉丁文字义直译是“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
直立人
人类发展的历史目前可分为直立人和智人两个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生存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属于地质学上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早期前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初期。
直立人的脑子已经明显增大,早期成员的脑量就已经达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员则上升为1200毫升左右。而且,脑子不仅仅是体积增大了,它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掌握有声语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应使相应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与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关。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诅嚼食物相关,而似乎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有关,也可能与制备动物性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或是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阿舍利手斧
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达到约60公斤。直立人是最早会用火的人类物种;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模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被称为阿舍利文化,它得名于也发现有这种类型石器文化的法国北部的圣阿舍利地点。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是手斧,它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可用来切割、砍砸和钻孔,也可对木料进行加工。
直立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史前时代在200万年前所经历的又一次巨大的变化。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大大地扩大了其适应性。因此,直立人再不象他们之前的那些人科成员那样仅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后来的岁月里顽强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亚洲的广大区域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
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6.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阶段的各文化代表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有人研究认为:“人类绝不是首先从天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的和异常严峻的自然选择力量,成为促使森林古猿种群分化并从中派生出人类的主要原因”。(陈恩志:《中国与南亚人类起源中心说》史前研究,1985年第3期)。中国喜玛拉雅山系是距今1800万年地球板块飘移、碰撞、隆起而致的造山运动的结果,生态环境的巨变可能是促使人类产生的条件。横断山脉东侧近数十年来不断有蜡玛猿、西瓦猿化石的发现,证明这一地区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 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41~125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此外,甘肃、青海地区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湖北的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内蒙古东部和辽西的红山文化,云南、西藏的新石器文化等,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普遍和丰富多采。
7. 古人类文化
1. 古文化及其记录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物质财富,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古文化(ancient culture)就是指古人类在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这种古文化通常是通过古人类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如石器(stone artifact)、骨器(bone artifact)、角器(antler artifact)、陶器(pottery)等,或者遗址表现出来的。
在记录古人类文化的遗物中,石器、骨器和角器最为常见,其中石器在人类历史中使用的时间最长和最广泛。石器是指经人类加工并使用的石制工具。如果是用动物的骨骼制成的工具就称骨器,角器是用动物的角加工而成的。
石器的制做通常要经过两道工序: 一是打片,二是修理。所谓的打片就是从一个砾石上打下石片。打下的石片还不规整,不宜直接当工具使用,还要经过第二道修理工序。通过修理把石片或石核制作成特种用途的工具。这样一件石器就制作成了。
根据石器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制作石器的工具,如石锤和石砧(图 9-25);第二类是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镞等(图9-25),这类石器非常复杂,变化也多,是研究古人类文化最主要的材料。
图 9-25 中国猿人使用的几种石器类型(选自裴文中等,1985)
2. 人类文化期的划分及其特点
文化层(cultural layer)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有时一个地点只有一个文化层,有时有几个文化层,如中国猿人遗址就有上、下两个文化层。
文化遗址(cultural site)是指含有古人类活动遗存物的地址。古人类的遗存物有很多种类型,如前面说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铜器等,灰烬、岩画、建筑等也是遗存物。多数遗存物是保存在沉积层中,但也有不是保存在沉积层中的,如岩画。
文化期(cultural age)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一个文化期可以包括多个文化遗址,而一个文化遗址有可能包含了几个文化期。如在一个文化遗址中,可能即有旧石器文化(Palaeolithic culture),又有新石器文化(Neolithic culture),则这个文化遗址肯定包括了多个文化期; 如果几个遗址都具有相似的文化遗存,那么这几个遗址可能属于同一个文化期。
根据石器的文化特点,将古人类文化划分为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Age)、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Age)(或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表 9-7)。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最长的一个文化期,大约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持续到一万年前,包括了整个更新世。根据石器的特点,这个时期又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旧石器早期 从人类的开始到 0. 30MaB. P. ,跨越了二百多万年,相当于人类演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在非洲和欧洲,可分出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奥杜韦文化(Oldowan Cul- ture)是以坦桑尼亚奥杜韦河谷发现石器而命名的,但可向北分布到埃塞俄比亚的哈达,时代在 2. 5 ~1. 5MaB. P. ,相当能人生存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是石器原始,种类少,加工粗糙,无定形,石器尺寸大,一器多用,主要由砍砸器构成(图 9-26)。在中国没有发现这个时期的石器。阿舍利文化(Acheulean Culture)是以法国的 St. Acheul 地点命名的,时代在1. 50~0. 30MaB. P. 之间,在 1. 00Ma B. P. 前后达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在非洲和欧洲都有分布,如东非、南非、北非、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但在亚洲少见,不过近些年在广西百色、汉水流域发现了比较丰富的手斧。阿舍利文化是在奥杜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奥杜韦文化有继承性,最大的特色就是手斧文化(hand ax culture)。阿舍利的手斧制作非常精致,器形规整,形态多种(椭圆形、心形、亚心形),刃缘平齐,器身较薄,两面加工,加工技术高(图 9-26)。我国直立人阶段的文化属于这个时期,但不属于这种文化,而是一个特有的文化———小石器文化,以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为主(图 9-26)。
表 9-7 古人类文化期的划分及其对比
图 9-26 奥杜韦文化、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和 “北京人”文化石器特征(选自 Klein,1989; 裴文中等,1985)
旧石器中期 时代为 0. 30 ~0. 04MaB. P. ,相当于人类演化的早期智人阶段,在非洲和欧洲称为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 Culture)。尽管莫斯特文化是在阿舍利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明显的不同,以出现大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特征(图 9-26),而大型的两刃器———手斧减少。莫斯特工业生产的石器是向小型化发展的,而且制作相当精细,刃缘非常锐利,两面加工,尖状器有多种形态,如椭圆形、心形等。山西丁村文化属于这种类型。
旧石器晚期 时代为 0. 04 ~0. 01MaB. P. ,相当于人类演化的晚期智人阶段。在欧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 Culture)(34~27ka B. P. )、格拉维特文化(Gravet- tian Culture)(27~21ka B. P. )、梭鲁特文化(Soluterian Culture)(21~16. 5ka B. P. )和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 Culture)(16. 5~11ka B. P. )。这时期的文化继承了莫斯特文化的特点,小型石器进一步发展,大型石器减少。在早期石器加工精细,多为长条形和柳叶形,而在晚期石器退居次要的地位,骨器大量出现,而且加工也很精细,出现了各种鱼叉、鱼钩等(图 9-27)。山顶洞人的文化属于这个时期,出现了骨针和穿孔的贝壳、牙齿等。
图 9-27 旧石器晚期石器特征(选自 Carcia,1942; 李天元,1990)
(2)中石器时代
是一个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时期,因此有人把它划分出来,也有人把它归到旧石器时代,年代为 10 ~6kaB. P. 。这个时期石器的特色就是向 “细化”方向发展,石器的尺寸都比较小,因此也称细石器时代(Microlithic Age)。石器有斜方形、不等边三角形等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箭头、石刀等,尤以长薄的石叶最为突出。通常把石片、石镰镶嵌到木棒上使用。显示出这时期的经济模式———狩猎经济。打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与前也不同,以间接打片法和间接修理法为主。
(3)新石器时代
这是石器文化的最后一个时期,在石器制作上出现了磨制方法,所以石器经磨制后表面非常光滑,同时还出现了陶器,这是完全不同于旧石器和中石器的,能把松软的泥土制成坚硬的陶器,这是工业技术的一大进步。时代为 6 ~3ka B. P. 。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繁盛和发展时期,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表 9-8),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特点是有磨制的石斧、石镰、石铲、石刀、石臼等,以及黑陶和彩陶的陶盆、陶钵等。这种文化的变化显示了我国农业的开始。
表 9-8 黄河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期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