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滁州的人文环境
文化形式
主要黄梅戏、越剧、扬剧、庐剧、泗州戏等。
灯会庙会 中国农民歌会(简称农歌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滁州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联承办。每年一届。(已举办五届) 琅琊山庙会(滁州),每逢正月初九,琅琊山都举行热闹的民俗盛会,因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传说而流传至今。 走太平盛会(全椒)正月十六的民俗盛会,自汉代沿袭至今,过太平桥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 洪山戏(来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流传于来安、天长和江苏部分地区。 秧歌灯(来安)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而来。流传于滁州、全椒和南京六合、浦口一带乡间。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着(《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山间摩崖石刻遍布,其中“欧文苏字”碑、吴道子的菩萨石刻像被称为“镇山”之宝,标志着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滁州市区:琅琊山风景区(AAAA级)、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旅游度假区、清流关、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花山彩云洞、西涧湖、丰乐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等
来安: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孔雀寺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碧云湖、龙山寺、三塔寺
天长:高邮湖旅游度假区、釜山卧龙公园、天长博物馆、龙岗、护国寺、沃公祠、高邮湖、红草湖湿地公园
明光: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
定远:虞姬墓、藕塘烈士纪念馆、金山滴水寺
凤阳:明皇陵、明中都皇城、韭山洞。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620年(唐武德三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650年-655年(唐永徽年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1047年(北宋庆历七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㈡ 安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哪几座
安徽省总共16个地级市,共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凤阳、桐城、黟县、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 、滁州 。
安徽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其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安庆、歙县、寿县、亳州、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部分介绍
1、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秦代设县,自唐至清历为州、府、郡治。城池始建于明,现保存有南、北谯楼及部分城垣。
城内有大量明、清住宅及庭园,一些街巷还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文物古迹有许国牌坊、李太白楼、长庆寺砖塔、棠越村牌坊群、新安碑园、明代古桥等。歙县人文荟萃,有许多名人遗迹,还有歙砚、徽墨等传统工艺品。
2、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古称寿春,春秋为蔡侯重邑,后历代多为州、府治。城墙始建于宋,兼有防洪功能,经明、清修整,至今保存完好。文物古迹有报恩寺、范公(仲淹)祠、孔庙等,附近出土许多战国墓葬。城郊有八公山、淝水,是着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3、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曾称亳县。亳,因商汤王立都而得名,以老子之故乡,曹操、华佗之故里而传闻中外。北周时即名亳州,涡河绕流城东北,古代水运较发达,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曾为商端口,是我国古代四大药材基地之一。
亳州一些老街依然保持着明清建筑的浓厚风貌。现存的文物古建筑有商汤王陵、曹操家族墓群、华佗故居、文峰塔、明王台、花戏楼和古地道等。
4、 绩溪:位于安徽省南部,唐代置县,隶属歙州、徽州。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现保存有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大平天国壁画、霞间古窑址等,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坑口-湖村-勘头、上庄-旺川-冯村等两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被古建筑专家称为明清建筑博览馆。
5、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南宋置安庆府。从清到民国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2)滁州有哪些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评定标准:
一、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地上或地下历史文化遗迹的。或近代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对我国近代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目前尚有丰富实物遗存的。
或文物古迹特别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 或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仍保存有民族特色的。
二、旧城建筑风貌与格局具有特色,现状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
三、存在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区或近郊区,保护它们对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的。
网络-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
㈢ 安徽滁州市有哪些历史古迹
琅琊山风景区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古称摩陀岭,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等四个景区,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是皖东久负盛名的游览地。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道出了琅琊山之美。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的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等,以茂要,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特色。尤以“夕阳晚照”、“雨后听泉”景色更美,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种有327种,有“雪松之王”、“水杉之王”,还产多种药材,山中有绶带鸟等珍禽。
琅琊山人文景观丰富,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建于宋代的醉翁亭等古建筑群和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数百处。醉翁亭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经历人修葺增建,已发展为有二贤堂,冯公祠,宝宋斋,古梅亭,怡亭,九曲流觞,醒园等园林建筑,内有着名的欧阳修文,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石刻,为宋代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
琅琊山景区内还有“三古”(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景点,卜家墩古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此外,还有着名碑碣与唐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等。
琅琊山-野芳园
野芳园是进入琅琊山胜境的第一个风景区。此园的建筑风格按苏州园林风格综合规划,建有赏心斋、拥霞轩、晨曦堂、盆景廊等。飞檐翘角、白壁漏窗、马头墙、小青瓦,淡雅和谐。园的总面积4200平方米。盆景长廊可陈列数千盆盆景,穿廊而行可通南北各区院,园内配置小桥、池水、假山,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花木,疏密错落有致,园内四季飘香,景色宜人。
琅琊山-让泉
《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七里,渐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琅琊山-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着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廷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仁宗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间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恪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㈣ 滁州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吴楚相争,攻战频繁,这里先属吴、越,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子囊率舟师沿滁河打到吴国的棠(今南京六合),当回撤到滁河叫“皋舟之隘”的地方(今南谯区汪郢与全椒县陈浅之间),被埋伏的吴人打得大败。
秦汉一统天下分封郡国,江淮地属九江郡(又曾为淮南国)。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发现多处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印证着当年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的铁血场面,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定远有虞姬墓遗址,其博物馆内存放的汉画像石在淮河以南绝无仅有。 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涂(chu)水”,今滁州市区一带称为“涂中”。三国时,江淮为魏吴争战之地,境内置县多因战乱而废弛。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争夺,构成对孙吴都城建邺(今南京)的直接威胁。吴军截涂水(滁河)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史载东吴与魏交兵,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吴王孙权遣兵10万,作堂邑(滁河下游今南京六合)涂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
两晋之时,“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发六路大军攻吴,派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击“涂中”。翌年2月,吴主孙皓遣使献玺于涂中,“一片降幡出石头”宣告投降。石头城即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那时的“涂中”之城镇就是南京的桥头堡了。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帝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山名。
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战争较多,政权更迭。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沿淮河为界,江淮之间首当其冲成为战乱的前沿。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进驻白马塘(天长东北)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涂中镇(滁州市区)。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陈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在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流向南方,其中有士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也随之而来,这对于推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涂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地位重要,演变加剧。东晋统治者在南渡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郡、县以及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在当时也造成了一些建置版图的混乱。涂水流域在这一段时期内,建置迭更频繁,撤并立州郡县不断,曾先后侨置过顿丘、南谯郡等。公元473年,刘宋元徽元年设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成为郡治所在。其后100余年间,又先后设过谯州、南谯州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扬州江都郡。
自隋初始置滁州至今近1500年,滁州建置虽代有变迁,兴废交替,但滁州之名在唐宋元明清一统朝代却少有更改,滁州辖境相当今市区和来安、全椒两县及南京市浦口区部分地区;濠州辖境相当今凤阳、定远和明光;天长属泗州。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置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天宝元年11月,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农民出身的戍卒起义,义军将领丁从实率数千人攻破滁州,杀死刺史高锡望。到了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扫荡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柴世宗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清流关,大破南唐兵马,攻占滁州城。世宗率军亲征,夺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几个州县,南唐求和,后周与南唐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滁州成为前沿。柴世宗和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在滁留下很多传说。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北宋统一后,改道为路,宋代地方上有路、府、州、军、监之设。监设于矿冶、牧马、铸钱、产盐地区,军设于要冲之处。监、军多与府、州同级,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各级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知某军州事、知某县事等。路在府州之上。市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建隆元年(960年)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属淮南东路(淮东);濠州领钟离、定远、招义三县,属淮南西路(淮西)。
北宋统一后近百年之间,江淮地区不见干戈,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一批贤臣先后任职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贬守滁州,善政爱民,深得后来的欧阳修景仰。王欧两人被滁州人称为“二贤”。包拯也曾任过定远和天长知县。庆历五年(1045年)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寺僧智仙为其建醉翁亭,欧阳修为此写下了留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他又在丰山之侧建立了丰乐亭、醒心亭,并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
欧阳修知滁是滁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醉翁亭记》使滁之山水天下扬名,欧阳修在滁期间,吸引了一大批着名文人士大夫对滁州的关注,或来游、访欧,或诗文唱和,如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弼、范仲淹以及政见不同的王安石,还有后学门生如曾巩、苏轼等人。欧阳修逝世后,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将“两记”写成碑帖,镌刻于石碑上,“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成为世代瑰宝。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生产力受到破坏。滁州大地同时成为抗金的战场。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滁州、天长、定远、全椒等地都发生过激战。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延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馆”和一座“奠忱楼”,写下了充满收复失地之情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等词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南宋叛将李成领兵攻打滁州。知州向子伋面临大军压境,誓不投降,率滁军民在琅琊山摩陀岭一带垒石筑寨,抵抗强敌,最终壮烈阵亡。
唐宋时期600年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与遭受破坏交替出现。
唐代前期和北宋前期,由于统治新政和社会相对安定,江淮地区农业、水利、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田亩扩大、户口增加,城镇形成规制。滁州城池格局形成于唐初。据《兵要地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城垣筑有子城、罗城、月城;永徽年间(650—655年),向东北扩展,城周达7里258步,呈“申”字格局,四门均设城楼。北宋时期,城池又几经修葺扩建。自欧阳修治滁始,滁州因名人效应和山水景观而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一座文化名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滁州有铜坑”。琅琊山铜矿古采坑中曾发现隋唐时期瓷片等遗迹。
唐宋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北宋末“靖康之难”,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滁州因地处江淮间,滁河水路连通长江,陆路交通驿道扼守南北,护卫金陵,成为渡江涉淮的跳板。
地理区域的特点,常常使滁州成为割据和争夺的战场,“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宋以后宋金南北对峙,滁州一带兵祸频仍,经济、民生每每遭受严重破坏。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辖今市区和全椒、来安二县)、安丰路濠州(辖今凤阳、定远二县)、淮安路泗州(辖今明光、天长二县)。 朱元璋起兵后在濠州奠定了建立明王朝的基础,后璋率兵南下攻占江淮重镇滁州,威胁金陵。至正十四年十月,朱元璋在滁设伏兵打败元朝丞相脱脱,次年,在滁州建太阳翊元帅府,率军渡江攻打元军,此后,又迎小明王韩林儿入驻滁州。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定凤阳为中都。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已故的郭子兴为滁阳王,在滁州建滁阳王庙祭祀。明朝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设立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
明朝一些要员往来于中都(今凤阳)、南都(今南京)之间,如宋濂扈从太子经滁州游琅琊山,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在滁州讲学,收罗戚贤等一批弟子,影响很大,王阳明离滁州后,滁州人在其讲学处建“阳明祠”以记之。江南才子文征明父子都与滁州结下了诸多缘分,在滁州留下诗文碑刻。陈琏、胡松为一代名宦。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在醉翁亭内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
明朝时期,滁州为南京直隶州,直隶于南京(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领来安、全椒二县。其他州县仍为凤阳府管辖。
明朝后期,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农民军一部进占江北,次年正月攻滁州,太仆寺卿李觉斯知州刘大巩等率众守城,明总督卢象升率部驶援滁州,在城东至珠龙桥一带大战,打败农民军。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至清末,凤阳、定远属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治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及市区属滁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前后,皖东革命志士方绍舟等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讨袁,光复起义,革命党人活动频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皖东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新思潮在皖东传播很快。1926年,滁州各地先后成立中共党组织。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滁州活动。5月28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铁甲专车北上停靠今滁州火车站,乘轿去琅琊山游览醉翁亭。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滁州城,皖东各地先后沦陷。日军在皖东暴行累累。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在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一线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皖东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人们用大刀、长矛、红缨枪、土枪土炮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建立了津浦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后统称淮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罗炳辉、方毅、张云逸、张劲夫、郑位三、刘顺元等人曾在这里战斗。藕塘烈士陵园和半塔纪念碑昭示着先烈们的英雄业绩。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深入敌后游击战,反“清剿”恢复淮南解放区,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迎接全国解放。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
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府州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7年,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21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凤阳、定远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
㈤ 滁州有哪些特色!!!
滁州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面积人口,自然环境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市境自东南向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毗邻。
滁州市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将在市境内通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滁州市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和全椒、来安、定远、凤阳4县,总面积1.33万平方千米。下设78个乡、86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233个居委会和2234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未全市人口432.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万,人口出生率为9.96‰,死亡率为4.96‰,自然增长率为5‰。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历史沿革
滁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攻战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所谓“吴头楚尾”。秦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等先后任过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迹,诗词和史话。
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贴,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滁州面貌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后期,凤阳县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凤阳府曾一度营造明代开国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隶于京师。如今凤阳皇城遗址和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滁州产生了许多学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卓有成就的女学者王贞仪,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等,在滁州历史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吴敬梓于贫病交加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300多年来,这本名着以各种文本传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北皖东一线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军队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1858年爆发了有名的乌衣之战。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滁州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不朽的史篇,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于此。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成立滁县行政专员公署,下辖9县。
建国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屹立在长江北岸。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全市已探明矿产有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2000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岩盐、石膏、钙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内唯一的非金属矿产。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铀、铁、金等。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迳流量约27.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00多座,总蓄水量23.08亿立方米。可利用长江、淮河等外水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欠丰。
土地资源:全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水域12.3万公顷。
动植物资源:全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
滁州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具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
科教文卫
近年来我市以火炬计划为先导,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在火炬项目的示范、引导和推动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6.6亿元,实现利税1.97亿元,出口创汇888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高效节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我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3年12月,我市共有高校3所,各级各类中等教育及以下学校2061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普通中学296所(高中62所),职业中学19所,小学1516所,幼儿园215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全市各类学校(不含高校)在校学生数为84.9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69.67万人(小学43.22万人,初中26.4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为6.21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为1.42万人。全市(不含高校)共有教职工3.5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28万人。
目前由市教育局直管的公办学校有19所,其中高校1所(滁州电大),中等师范学校1所(凤阳师范),普通中学9所(高中、完中共4所,初中5所),小学10所,幼儿园13所,职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高)。市政府直管高校1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省市共建高校1所(滁州学院)及安徽科技学院。
滁州市文化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市文化(包括各县、市、区)系统在职从业人员有1089人,文化机构215个,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各7个,文物业机构有11个,专业艺术团体5个,艺术学校1个,基层文化站166个。市直文化系统二级机构十三个,在职从业人员300人。
按照全市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并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全市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重点加强政策法规、综合规划、执法监督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1个,其中,医疗机构37个,卫生院261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7个(含中医院6个)。共有8000余张床位,执业医师近3000人,注册护士2000余人。二级综合医院8个,三甲医院1个。
行政区划
滁州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4个县。
滁州市 面积13398平方千米,人口434万人(2003年)。
琅琊区 面积 12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239000。
南谯区 面积127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39000。
明光市 面积233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39400。市人民政府驻城西街道。
天长市 面积177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邮政编码239300。市人民政府驻天长街道。
来安县 面积148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239200。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
全椒县 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239500。县人民政府驻襄河镇。
定远县 面积289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233200。县人民政府驻定城镇。
凤阳县 面积1920平方千米,人口72万。邮政编码233100。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㈥ 滁州名人事迹
滁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诸候争霸,攻战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所谓“吴头楚尾”。秦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等先后任过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迹,诗词和史话。
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贴,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抗金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滁州面貌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后期,凤阳县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凤阳府曾一度营造明代开国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隶于京师。如今凤阳皇城遗址和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滁州产生了许多学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长状元戴兰芬,卓有成就的女学者王贞仪,全椒“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吴氏宗族等,在滁州历史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吴敬梓于贫病交加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300多年来,这本名着以各种文本传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北皖东一线成为太平军与清王朝军队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1858年爆发了有名的乌衣之战。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滁州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不朽的史篇,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于此。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成立滁县行政专员公署,下辖9县。
建国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屹立在长江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