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B. 文人影响家乡文化的事迹
痴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作家刘金忠,和运河结下了与生命同休止的缘分。已经退休的他终日潜心于地域文化、运河文化研究,为家乡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德州文化名城的建设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鲁西北这块深情而美丽的土地,流淌着历经沧桑的运河历史与运河文化。刘金忠从小生活在运河边,注定了今生与运河无法割舍的联系。在那里,留有他童年最初的记忆,在那里,他能找寻到灵魂的归属之地。
卫运河的流水吸引着他无数次的逗留与思考,卫运河畔的暮云春树给了刘金忠厚重的感染与启迪,他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探索,成为德州运河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浪花之一。他在日记中写到: “也许,我将终生为运河、为家乡着书立传了。”是的,他,由运河孕育成长;他,为运河痴情不已。 与生俱来的运河情结 德州市武城县的四女寺,不仅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刘金忠就出生在那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在崇尚文化的爷爷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无尽的感情。1963年,刘金忠从德州二中初中毕业后,跟随在陵县工作的父亲,全家搬到了陵县,他在那里的一个生产队当上了小队会计。工作之余,刘金忠仍不忘捧书以读。凡是能找来读的书,他都读。
一次,他走在四女寺的大集上,看到一个卖染料的人正不断地撕一本古版书,然后用撕下来的书页包装染料,卖给人们。一向热爱书籍的刘金忠感到很可惜,很心疼,于是说: “大叔,我去给你找些旧报纸来包裹染料,别撕那本书了,把那本书卖给我,行吗?”卖染料的大叔忙着照顾兴隆的生意,对眼前的这个小孩应付着说: “你去找吧,找回来一大摞我就给你!”刘金忠听后,高兴得不得了,赶紧骑车到在公社工作的老师那儿找回来一大抱报纸,他回来后,那人却又说,“你再找回这样一摞,我两本书都给你!”……就这样,他得到了两本民国《德县志·艺文志》。里面收有大量全国各地、历代名人歌咏德州的诗歌,有数百首之多。仅康熙、干隆二帝歌咏德州的诗作,就有七十九首。刘金忠如获至宝,认真研读。就是从这本书中,明代着名诗人李攀龙描绘德州的诗句:“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走进了他的脑海,至今不能忘怀。令他对德州、对自己家乡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为家乡拥有的美景有了一种自豪感,那不是一幅 “清明上河图”式的繁盛景象吗?德州运河景色化为诗句,长久地驻扎在了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至今尚能熟练引用。
运河赋予了德州人特有的灵性,带着童年在运河岸边的记忆,刘金忠对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有了最初的兴趣。
“文革”期间,作为下放的临时工,刘金忠从陵县的土桥镇又回到了武城四女寺,对文学有强烈爱好的他,在家乡四女寺公社当了一名通讯报道员。“下放”,对别人来说是人生的低谷,而对刘金忠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把这次机会,变成了深入生活,开始文学创作的开端。 艰苦的业余创作生活 他全身心地扑到运河的怀抱里。在刘金忠的心中,对家乡的热爱,对运河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把它诉诸笔端。1972年, 《山东文学》复刊,在创刊号上,刘金忠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 《在瓜棚里》,作品中,他对家乡武城县的田园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因此,他被调入陵县文化馆,做辅导业余文学创作的工作。从此,他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拾。 《晓雾中传来一阵渔铃》、 《南蛮子略传》、 《静静的河湾村》……一系列运河题材的作品都出现在了刘金忠的笔下,发表于 《山东文学》等杂志。——他与运河的 “不解之缘”开始有了成果。
鲁西北出现过一大批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爱国文人颜真卿为了唐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誓与安禄山血战到底的精神吸引了刘金忠,促使着他写成了历史剧作 《颜真卿》。这个剧本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播录制了广播剧,而后发表于 《戏剧丛刊》,后又结集出版了同名剧作选。
1985年,德州市计生委从各县引进人才,刘金忠便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德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他在似乎与文学毫不相干的工作岗位上,却更加投身到家乡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上。他奋笔疾书,尽情地挥洒着对家乡德州这块富饶的土地的热爱。
在出版 《颜真卿》之后,刘金忠又写成了 《颜杲卿》、 《范筑先将军》、《取德州》、 《被审判的村庄》等凝结着家乡情节的作品。
《取德州》与 《颜真卿》,被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高占祥同志称之为 “爱国主义的颂歌”;已故着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越生先生,称誉刘金忠的颜真卿系列作品 “史意哲思入剧情……”与孙越生先生的交往,大大开拓了刘金忠的视野,使刘金忠开始接触理论,这对于他的 “价值判断”的深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金忠大量地阅读着关于家乡的史书资料。从历史资料中,刘金忠了解到,1937年10月3日,日军本州师团占领德州,流淌着历史和文化的卫运河发出了呜咽之声,德州人立即开始了悲壮的抵抗,四女寺人宋景周,组织义勇军揭竿而起,历经一年战斗,慷慨捐躯。由于纯属民间抗日活动,他的抗日事迹湮没无闻,刘金忠先是写成文史资料,提供给武城县县志办公室,使其写进了武城县志,抢救了这段几近湮没的史实。然后倾尽心血,写就了长篇力作 《故渎》,这部书可以说是较早描写德州民间抗日活动的作品。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文艺报》发表评论称:“《故渎》的出现,不但是在同类作品中又出现了一本书,而且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
为此,德州师专 (德州学院前身)中文系为这部小说召开了座谈会,称这部书为 “德州历史文化的网络全书”,主人公宋景周的形象是 “德州人 ‘崇德尚义’文化性格的代表”,是 “德州文化形象的名片。”
此外,1999年,刘金忠还写了关于原中共地委书记王殿臣的长篇纪传文学 《昨天的公仆》,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同志欣然为这本书作序。 呕心沥血的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潜心业余文学创作的刘金忠,在到“史志办”开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所幸抢救及时,三个月后,身体逐渐恢复。但是,他无奈地放弃了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 《河的饥渴》,却依旧舍弃不下他所痴爱的运河文化。从此陆续发表了一批介绍和弘扬德州运河文化的作品。2004年,这些作品结集为《运河文化采风》一书,成为了我市第一部 “运河文化研究”的个人专着。
2001年,在济宁召开的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上,刘金忠代表德州发表 “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范畴”的演讲;2007年,到枣庄出席第三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刘金忠,专注地致力于家乡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了德州运河文化的最忠实的研究者。
他在 《昨天的公仆》的作者自白中说 “其实,我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于卫运河流域文化的诠释与阐扬。”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呼吁开发德州文化资源,为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应有地位而大声疾呼。
一个民间学术组织“德州市运河文化艺术促进会”在人们的呼声中被批准成立,刘金忠出任第一任会长。他给这个学会制订的目标是:为恢复德州原应具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而努力工作。
刘金忠在会刊 《凤凰》月刊上,旗帜鲜明地宣传着他们的观点。他在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他的 “把德州变成德文化的研究基地”的愿望。
他把儒学的当代应用,概括为:秩序、伦理、敬业、创造,他积极参与“厚德、兴城、 善区”的论证,对我市 “文化品牌”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论证多有建言。在德州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会上,刘金忠坚持着自己的 “运河名城、人文德州”的见解。
刘金忠在 《呼唤文化》一诗中写道: “余生何惜透支尽,故土人文郁如松!”这首诗,写出了他对于家乡、对于德州运河文化的无怨无悔的痴情与追求
C. 呼唤书写文化的回归作文800字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做刻骨铭心,如今却在渐行渐远…..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做魂牵梦萦,如今去要烟消云散…..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曾是那样的优美,“去年元宵夜,花市灯如昼。”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炮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这个一切的一切曾经带给给了我们多少欢乐的时光。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花灯?或许是香浓的巧克力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充满了中国人的心房,以致于除夕的炮竹也稍逊了几分姿色?那些“洋节”迅速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占据我们的世界,而那些“土节”呢,好像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传统的节日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它应该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该珍惜并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但如果我们能够崇“洋”重“土”,则可以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D. “村BA”火出圈,呼唤乡村文化自信,这场比赛为乡村振兴带来什么启发
“村BA”火出圈,呼唤乡村文化自信,这场比赛为乡村振兴带来什么启发?乡村振兴,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该怎样提升乡村的经济、文化、精神实力,一直是很多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共同努力的方向。贵州,一直是扶贫大省,以前别人提起贵州,想到的是贫穷、落后、困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贵州正在凭借自己的优势,一点点走进众人的视线。一场村子里举办了很多年的老传统篮球赛,突然就火出了圈,引起全国的关注,但是这并不是偶然,是厚积薄发。从这场篮球赛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它带来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启示。一起来看看吧!
1.乡村振兴要贴合实际
E. 文化产业是一个学科吗
文化产业的学科属性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研究”,在课题答辩过程中,几位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学者做评审专家,他们首先给我们提一个问题:你们首先是假设文化产业是一个学科,但是我们更关心它是不是一个学科?如果你们认为是一个学科,那么它是一个什么学科?我们现在判断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学科,可能取决于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它有没有明晰的研究边界。严格来说文化产业是有自己的研究边界的,但这个边界一明确马上会涉及到很多问题,会涉及到在研究关于文化的,研究产业的诸多学科。这样一来就要求文化产业必须有一些确实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殊性。 第二,它有没有相对清晰的研究方法。从现在来讲,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大致跟这个三大主要学科有关系,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管理学,一个是艺术学。当然他们自身的不管是质化的或者量化的研究方法,本身又有一些复杂分区。但是我们想基本上这三种方法是存在的。 第三,它有没有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可能构成我们对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认知,同时它确确实实跟别的学科有重叠,有交叉。但如果这个专业确实能培养出胜任文化产业工作的人才,那么它还是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我们后来要谈到的。文化产业热对学科建设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不是有足够的需求?今天国内呼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热情确实非常高。 首先,是实践热。文化产业热遍布全球,但世界范围内像中国热成这样的国家很少见,虽然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也重视文化产业,但是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企业家到政府官员,都把文化产业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而且房地产都以它来推动,这种状况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因此这种产业热本身驱动了这个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其次,是研究热。我们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虽然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有来自文学的,历史学的,艺术学的,完全不同的学科大家都到一起,很快聚集成一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急需有学科建设的规范。 最后,是人才培养热。我们查了一下全国目前跟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本科方向大概有三十六七种之多,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接近上百所。这样的需求也促使我们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我国的文化产业专业演变 我们梳理了一下国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最早是出现于1993年的文化艺术管理,这个比较接近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业设置,没有文化产业这个专业,他们最多的是艺术管理或者文化管理专业。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就已经开始开设类似专业,有的在艺术学院,但是更多的是在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我们国家是1993年开始设文化艺术管理的本科专业,到了1998年开始有了公共事业管理,这可能涉及到文化,因为当时我们的文化大多数属于事业体制,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中有一部分是文化公共事业。2004年开始有了文化产业管理,比艺术管理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而且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将近60所。在一级学科下面,即在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下面又包含30多种跟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但是现在这些学科都面临一个情况,就是没有学科归属,一方面社会很热,人才培养的需求很热,研究也很热,但是它在本学科当中往往被边缘化,往往找不到准确的学科定位,包括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方面都受到制约。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产业是交叉学科 文化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从概念上来讲,它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我想强调一下,它是关于产业的学科,因此跟产业链是有关系的。所以可能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和综合管理,这是它的学科范围,它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可能涉及到跟其他学科的交叉,而主要的交叉是广义的艺术学,当然可能也包含一些文学,或者是创意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三大学科相互交叉。 这三大学科中间交叉的部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体系,而与此相关还跟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系,比如跟历史学、旅游等有关系,而且面对科学技术跟计算机技术科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它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通识性的部分,而核心体系应该是这三个学科中心的交叉点。它不是艺术学加经济学,而是一个新的学科建设体系,它是一个化学融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相加。现在我们出现的情况可能是把这些不同的学科变成简单的物理相加,影响我们学科体系的建设。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有哪些基本的范畴和基本理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产业?文化产业的相对概念就是非产业的文化和非文化的产业,有一部分文化不是从产业视角去做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非文化的产业,它是产业,但是跟文化产品没有关系。这两个是我们的相对概念,这样我们才能清楚什么是文化产业。另外我们也要区别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产业。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定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我们讲内容为王,这个内容为王主要是从它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讲,并不是指经营的角度。另外所谓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版权经济,因为版权经济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可能重视得非常不够,这个涉及太多的关联性。其二是技术创新,这个跟它有关系的产业特性。还有就是文化产业的要素,我们可能要对它进行基本的范畴分析。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划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另外涉及三个核心产业学科分支,文化产业经济学、创意学和管理学。另外还有两个相关分支机构,文化产业市场学和国际贸易学。这个跟核心学科有关联,因为其特殊性往往作为一些分支性的学科。 文化产业从形态分类上,参照这几年国务院和统计局的分类,大概可以划分成15大类,都有自己的特征,互相有一些交叉。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模式 再说一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人才可能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人才。一是技术操作人才,这部分人才传统的学科已经在开始培养,职高、普通的专科、本科的学生,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时候文化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尤其在中国。二是创意创作人才,主要是传统的艺术学科,我们已经在培养,包括艺术专业硕士(MFA)等。对于文化产业学科来讲,我们新的增长点就来自于一些新兴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我们一个观点就是文化产业学科不可能替代原有的所有学科。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原有学科的文化产业学,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大学。因此,原有的这些已经形成的学科仍然在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而我们新兴的文化产业的专业只能是一些新兴的或者交叉的方向,比如原来没有涉及到的动漫、游戏、新媒体,等等。当然,另外我觉得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学科重点培养的人才是过去大家都没有做的事情,就是经营管理人才和战略研究人才,这主要是硕博两个阶段。 从学科模式来讲,既然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就不能把所有被交叉的学科都包含进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另外它不是不同学科的物理相加,而是一个化学反应。因此学科设置上,第一要因地制宜,各个学校根据不同的资源整合来形成自己的学科,而不可能是全国的文化产业学科都是一致的,一定是跟你们学校的资源交叉能力有关系,你能交叉进什么东西,你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学科,形成各自的特色。这种交叉性,将来可能更多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业管理在本科开设其实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很难具有真正的专业性,事实上我们调查过全国已经开设同类学科的专业,大多都在上中文系、历史系的课。他们的文化专业性没有,管理的专业性也没有,这批人才两个专业性没有,工作以后很难适应产业需要。所以我们觉得更多的应该强调开设一些辅修专业或者一些双学位,或者一些新兴的交叉方向。 当然,下一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能要突破的是专业硕士。去年国家新批了很多专业硕士,包括新闻传播、编辑出版,如果在专业硕士上突破,这对文化产业学科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且我们的学科也会有更多的方向性。我们觉得文化产业学科要想活泼地生长出一个完全没有的东西,涵盖过去已经有的所有学科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交叉学科做好,实际上在学校的发展中会有一个先机。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提出支持交叉学科,包括我们清华大学也在985规划中重点支持交叉学科。代表未来学科方向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往往正是这些交叉点。(本文根据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新年年会发言录音整理)
F. 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国家的工作中心回归到经济建设中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人民摆脱了文革时期的苦难,经济发展走向正轨!1987年邓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后来中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可谓一日千里!经济富足了,自然就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不然就会出现“一只手硬,一只手软”的局面,所以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G. 为什么我们要呼唤文化自信的回归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而中国的文化尤为强大,只是近年新生国人未曾了解,盲目媚外。以至中国文化断绝在即,故需要文化自信。此为其一。
H. 《呼唤高雅文化的回归》作文
放下书包,我的心犹如一只小鸟飞过窗外,飞向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飞向大自然。放眼落霞云海、注目红花碧草。以我的心灵去追寻美的踪迹;领略美的风姿。在这似真似幻的美妙的大自然里,我惊诧于绿色。
绿犹如一位画家,以大地为纸,清风为笔,给世界涂满了蓬勃的色彩。绿,以自己迷人的色彩给地球送来了活力。试想,如果地球上的绿色不复存在,那么她身上美丽的宝石——人类的文明,不也黯然无光了吗?无论是钟鼓齐鸣的古城;还是华丽璀璨的现代都市,都会沉没在黑暗的世界。
绿,象征着生命。破坏绿,就是抹杀生命。郁郁葱葱的丛林,够成了地球的呼吸之肺,净化环境,放出氧气,人类得以生存。保护绿色、发展绿色,就是在保护人类我们自己。
可是,贪婪人们举起了斧头,大肆砍伐森林。披在地球身上的绿纱消失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不见了。我们听到了地球的哭泣。
1998年夏天,肆掠的洪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为什么母亲河常常报复她的子孙呢?惨痛的现实告诉我们,还大自然以绿色,我们才能享受她的恩赐。否则,她会毫不留情的惩罚我们。
觉醒吧!人类。该是我们重新给地球穿上绿纱,让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茂密森林重新回到大地。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千里 莺啼绿映红的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