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陕西渭南华阴有什么文化

陕西渭南华阴有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20 05:05:31

1. 陕西独特的风俗有哪些

一、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合成新的独特的舞种,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整支舞蹈热烈而充满欢快的氛围。

2. 华阴十大文化别是什么

西汉时期,朝廷制定了祭岳仪典,使得祭祀五岳成为制度,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华山一直是朝廷祭祀的山岳,汉、明、唐、宋、清等朝代皆有皇帝亲祭华岳之事,唐玄宗基至打算在华山行封神大典,辛亥革命以后,官方祭岳的活动停止了,而香火尉盛的民众朝山活动则一直延续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一1976)一度中止,1980年以来,这种民间活动的重心已经从求神还愿转到了旅游观赏。

3. 陕西渭南地区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具体有哪些

渭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渭南地区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渭南市是陕西省的东大门,早在秦汉时期渭南就是非常有名的地方,这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了许多的文化瑰宝。渭南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那么渭南结婚风俗内容都是有哪些呢?

看过以上的渭南结婚风俗大家是否觉得很好玩呢?不过结婚是很累人的,大家一定要多抽出来时间准备婚礼,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轻轻松松的打造一个完美婚礼。

4. 陕西省华阴县,为什么命名华阴有什么来历

中文应该学过的,山的北面,河的南面,因为太阳照不到,所以称为阴.山的南面河的北面因为迎着太阳所以成为阳.华阴应该在华山北面而的名的吧.依次类推,江阴,淮阴汤阴的意思也不言自明了

5. 华阴老腔出自于中国哪个省份

陕西

2015-12-05期简介:5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全都来自华阴当地。华阴老腔是以陕西省华阴县(现华阴市)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是华阴县双泉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

6. 渭南有哪些民俗文化

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在渭南话中,以婚育类方言中反映的民俗事象最多,其次为饮食。现简记如下:

婚育类
换馄饨与吃馄饨。前者所称“馄饨”并非通用意义,而是澄城县一带对造型馍的别称。新婚之日,男女双方互换,成为结婚仪式的一部分。通常男方送给女方的是鸡形馍,喻意为鸡鸣即起,勤于耕织:而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虎形馍,希望丈夫虎虎有生气。后者所称馄饨才是真正的馄饨。在渭北地带,凡男子到女家相亲时,必吃一顿馄饨,故在有的地方把“吃了馄饨没有”作为是否订婚的代用语。

色囚子。这是旧时对妇女极度鄙视的劣俗,流行于韩城、澄城一带。囚子,指媳妇,旧时视媳妇为囚犯,入门之后不得随意外出,即是娘家送亲离别时,新娘送别亦不得越过水眼(即滴檐处)。因此称订婚为订囚子,娶妇为色囚子。“色”本字为“寻”,受尖团声变和 、ei韵变影响,由 过渡为sei(色),华阴、白水一带取其本义用“索”字,至今仍称索媳妇。

燎媳妇。旧时流行于富平、潼关、蒲城一带。新婚前夜,先由新郎同辈男青年在新房中嘻闹一夜,名曰烘房。次日新娘花轿到娘家时,又用火把在轿内外烘烤一遍。新娘坐轿到婆家时,先用石灰撒轿一周,继以火把、烧红的铁铧、鞭炮绕轿一周,而后在大门内置一火堆,由新娘从火上跳过方可入洞房。此习为歧视妇女陋俗,但也包含有驱除病邪的愿望。

拉花童。旧时婚事仪式中的一种职事,由新郎之弟或亲戚中的男童担任。其职责是手持系有12条红布绺的荆棘,于花轿进村前出村迎候并将其导引入新郎家门。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戴头条。头条为镶嵌有九只银鸡或铜鸡的条形头饰,成亲时佩戴于新娘头上,以求吉利。旧时流行于澄城一带。

拍扫帚。以红头绳将两只石榴系于一把新笤帚上,于新婚之夜由男傧相面对坐在洞房炕上的新郎新娘,边拍扫帚边念诵儿歌,大意为:“拍拍拍,掸掸掸,乡亲听我把歌念。红头绳,绿手帕,明年生个胖娃娃。扎扎角,红头绳,满院跑得噔噔噔。拍一拍,生一百;掸一掸,生一万。不拍咧,不掸咧,生了两个就算咧。”此俗至今仍流行于澄城一带。

送角子。“角子”是一种带馅的馍,为“脚止”的谐音。妇女临产前20日,由其母自娘家送去角子数十个,为劝止女儿走动,以保产前安全之意。此习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转场。祝贺新生儿满月的一项喜庆活动,流行于华阴、潼关等地。于婴儿满月后次日,由祖父母抱往麦场转一圈,而后去学校转一圈再回家,意为带其见世面,长见识,以祈长大后事业有成。

扎牙馍。新生儿转场后被母亲抱回娘家小住,返回时由外婆缚一串扎牙馍挂在婴儿脖上,祝愿他早长牙齿。此种扎牙馍由动植物造型的小馍串成,下坠长命锁。

饮食类
大刀面。渭南地区食品以面食为主,故重视面条制作,不惜费时费力。大刀面系指将揉好的硬面擀成薄片后,用重达10公斤的大刀切成面条,故名。流行于华阴、潼关一带。

椽头馍。蒲城一带的传统食品,一说因揉制成形前须用椽(杠子)挤压八次故称椽头馍;一说因形状似椽头得名。

喝汤与喝的馍。渭南地区不少地方将喝汤作为每日饮食的重要内容,故将喝汤作为吃早饭(韩城)、吃晚饭(全地区)的代称。而华县则将早点时吃的馍泡在粥中,称为喝的馍;潼关则称早点为泡馍。

吃汤水。蒲城农村“吃席”的代称。旧时当地举办宴会时,菜肴以汤为主,且用碗盛,故称席面为汤水,现已逐步改为以炒菜为主,但称呼仍沿用旧习。

老碗会。旧时因农民生活水平低,饮食少菜,每日三餐均将饭碗端至门外,冬晒太阳夏乘凉,众户聚食闲聊,故名老碗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渐废此习,改为围桌吃饭。

其它
烘庄子。庄子即住宅。新居落成后,主人必设宴庆贺,并燃放鞭炮,谓之烘庄子。流行于渭南市一带。

会和集。古代渭南地区有集市专门从事贸易。明清时,庙会渐次演变为商业性集会,并由寺庙移至村镇。此后会与集并存:前者每年举行一次,规模大,交易物品多,是当代物资交流会的前身。后者规模小,专门从事经营,如粮食集、牲口集等,各镇每月固定数日为集。各地现通常将集、会混同,多数地方称赶集为上会,澄城称跟会,富平则称赶庙。

7.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渭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很多人对其的传统特色都是非常好奇的,下面为大家分享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1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

因其卓着,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 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戏、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名列陕西乃至中国前列。

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2

婚育类

换馄饨与吃馄饨。前者所称“馄饨”并非通用意义,而是澄城县一带对造型馍的别称。新婚之日,男女双方互换,成为结婚仪式的一部分。通常男方送给女方的是鸡形馍,喻意为鸡鸣即起,勤于耕织:而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虎形馍,希望丈夫虎虎有生气。

后者所称馄饨才是真正的馄饨。在渭北地带,凡男子到女家相亲时,必吃一顿馄饨,故在有的地方把“吃了馄饨没有”作为是否订婚的代用语。

色囚子。这是旧时对妇女极度鄙视的劣俗,流行于韩城、澄城一带。囚子,指媳妇,旧时视媳妇为囚犯,入门之后不得随意外出,即是娘家送亲离别时,新娘送别亦不得越过水眼(即滴檐处)。因此称订婚为订囚子,娶妇为色囚子。“色”本字为“寻”,受尖团声变和 、ei韵变影响,由 过渡为sei(色),华阴、白水一带取其本义用“索”字,至今仍称索媳妇。

燎媳妇。旧时流行于富平、潼关、蒲城一带。新婚前夜,先由新郎同辈男青年在新房中嘻闹一夜,名曰烘房。次日新娘花轿到娘家时,又用火把在轿内外烘烤一遍。新娘坐轿到婆家时,先用石灰撒轿一周,继以火把、烧红的铁铧、鞭炮绕轿一周,而后在大门内置一火堆,由新娘从火上跳过方可入洞房。此习为歧视妇女陋俗,但也包含有驱除病邪的'愿望。

拉花童。旧时婚事仪式中的一种职事,由新郎之弟或亲戚中的男童担任。其职责是手持系有12条红布绺的荆棘,于花轿进村前出村迎候并将其导引入新郎家门。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戴头条。头条为镶嵌有九只银鸡或铜鸡的条形头饰,成亲时佩戴于新娘头上,以求吉利。旧时流行于澄城一带。

拍扫帚。以红头绳将两只石榴系于一把新笤帚上,于新婚之夜由男傧相面对坐在洞房炕上的新郎新娘,边拍扫帚边念诵儿歌,大意为:“拍拍拍,掸掸掸,乡亲听我把歌念。红头绳,绿手帕,明年生个胖娃娃。扎扎角,红头绳,满院跑得噔噔噔。拍一拍,生一百;掸一掸,生一万。不拍咧,不掸咧,生了两个就算咧。”此俗至今仍流行于澄城一带。

送角子。“角子”是一种带馅的馍,为“脚止”的谐音。妇女临产前20日,由其母自娘家送去角子数十个,为劝止女儿走动,以保产前安全之意。此习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转场。祝贺新生儿满月的一项喜庆活动,流行于华阴、潼关等地。于婴儿满月后次日,由祖父母抱往麦场转一圈,而后去学校转一圈再回家,意为带其见世面,长见识,以祈长大后事业有成。

扎牙馍。新生儿转场后被母亲抱回娘家小住,返回时由外婆缚一串扎牙馍挂在婴儿脖上,祝愿他早长牙齿。此种扎牙馍由动植物造型的小馍串成,下坠长命锁。

饮食类

大刀面。渭南地区食品以面食为主,故重视面条制作,不惜费时费力。大刀面系指将揉好的硬面擀成薄片后,用重达10公斤的大刀切成面条,故名。流行于华阴、潼关一带。

椽头馍。蒲城一带的传统食品,一说因揉制成形前须用椽(杠子)挤压八次故称椽头馍;一说因形状似椽头得名。

喝汤与喝的馍。渭南地区不少地方将喝汤作为每日饮食的重要内容,故将喝汤作为吃早饭(韩城)、吃晚饭(全地区)的代称。而华县则将早点时吃的馍泡在粥中,称为喝的馍;潼关则称早点为泡馍。

吃汤水。蒲城农村“吃席”的代称。旧时当地举办宴会时,菜肴以汤为主,且用碗盛,故称席面为汤水,现已逐步改为以炒菜为主,但称呼仍沿用旧习。

老碗会。旧时因农民生活水平低,饮食少菜,每日三餐均将饭碗端至门外,冬晒太阳夏乘凉,众户聚食闲聊,故名老碗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渐废此习,改为围桌吃饭。

其它

烘庄子。庄子即住宅。新居落成后,主人必设宴庆贺,并燃放鞭炮,谓之烘庄子。流行于渭南市一带。

会和集。古代渭南地区有集市专门从事贸易。明清时,庙会渐次演变为商业性集会,并由寺庙移至村镇。此后会与集并存:前者每年举行一次,规模大,交易物品多,是当代物资交流会的前身。后者规模小,专门从事经营,如粮食集、牲口集等,各镇每月固定数日为集。各地现通常将集、会混同,多数地方称赶集为上会,澄城称跟会,富平则称赶庙。

陕西渭南特色传统文化3

渭南的特产

1、葱兴香椿是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夫水镇葱兴村的特产。葱兴香椿属于红椿,由于生长的自然条件、气候、土质是最适地区,因而香椿品质十分好,枝杆壮实,色泽鲜红,气味芳香,鲜嫩可口。

2、华阴水晶饼是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的特产。华阴水晶饼因其馅芯透明发亮,犹如水晶而得名。早在宋代,它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与燕窝、银耳甚至金华火腿齐名。截止到2022年3月,仍为陕西省的着名特产。

3、华阴大刀面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山的特色面食,名字和华山一样有气魄。顾名思义,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浇上事先调好油炸面酱、豆腐、粉条臊子,调入醋、盐、辣子油,即可食用。特点:面条泛黄,汤红里透黑,酸辣可口。

4、老城油糕是渭南地区特色小吃之一,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吃起来既甜又软绵。老城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天然绿色食品,是油糕中的上品佳作。

5、麻食泡是陕西省渭南华阴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可与西安的羊肉泡发媲美。麻食做工精细,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层油泼辣子和飘香的大油珠子,似云版上的明星,又若锦缎上的宝石。透过油层,碧玉般的豆腐块、黄金般的粉条、银白色的葱节、火黄色的蒜沫若隐若现,切成块的锅盔馍埋在下边,手一端碗,香气扑鼻。

8. 陕西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人喜欢吃酸汤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县一口香等。陕西人爱秦腔,比如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就一直是陕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陕西人性子直,嗓门大,比如演小品的郭达就是陕西人的代表。陕西人很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为这里曾经是十三朝古都,风调雨顺,气候湿润。……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9. 渭南的风俗。急急急

东府渭南,是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历史上农耕发达,民风淳朴,是陕西关中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长期的生活习惯,东府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最具代表性的生活习惯被称之为“十大怪”,即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一边盖、姑娘不对外、有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难分开。

面条像腰带

扯面也叫大面大面俗读biáng-biáng,现代汉语字典上注音为pǎn面,正宗的东府人所做的大面大面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大面大面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对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农村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东府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后,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扛麻袋,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累。

锅盔像锅盖

渭南的二华华县、华阴一带,农村待客、走亲戚有烙锅盔的习惯。而且把用锅盔待客,是对尊贵客人敬重的表示,平时自己较少食用。

烙锅盔,面要磨得很细很白,一般用二道细罗面制作。锅盔的好坏关键是两道工序:一是和面。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无法揉动,要借用木杠子来压揉;二是火工。一般是放在二尺以上的大锅里用慢火烤制,火最好是用麦秆微火加温。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变味。

辣子是道菜

吃辣子,不光是湖南人、四川人的专利,陕西东府人把吃辣子当家常便饭,有的地方用青辣子包包子,吃时还灌红辣子水,就着生蒜吃。在待客吃席时,“油泼睁眼辣子”还是一道“有声有色”的驰名菜肴。难怪人都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陕西人怕不辣。”

“油泼辣子”看着红彤彤、闻着香喷喷、吃着美滋滋,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农村人常说“油泼辣子大面大面面、油辣子夹蒸馍,吃着好扎咧”。

10. 渭南的民俗文化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因其卓着,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 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戏、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名列陕西乃至中国前列。
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

阅读全文

与陕西渭南华阴有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