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良渚文化发源于哪里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因发掘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璜、琀、管、坠及其他佩饰。玉琮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及小玉琮四种形式。纹饰最精美的是兽面大玉璜,形状近似半圆形,横宽21cm,表面有极细的阴刻锦地及人纹,璜中部有浅浮雕兽面,两侧上方有两个凸起的侧面鸟头。这种纹饰密、种类多、结构复杂的玉璜是极为罕见的。
B. 良渚文化有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因发掘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璜、琀、管、坠及其他佩饰。玉琮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及小玉琮四种形式。
C. 良渚文化指的是什么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非常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出了“玉器时代”说,以诠释玉器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数量多,说明良渚时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
在良渚文化范围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有人就认为良渚玉料是从盛产玉的辽宁或新疆辗转运来。这个观点显然很难站得住脚,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运载工具、交通工具简陋,良渚人如何能够从那么遥远的东北、西北,穿过无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运至东南的良渚文化圈内?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来,所以有的专家执着地认为,在良渚文化的区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遗址群内的天目山余脉,一定存放着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玉石矿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开采的古玉矿藏却应该是永恒存在的。良渚文化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众的玉文化?先民们为何要雕琢那么多玉器,他们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许多谜等待解答。
有人说是因为装饰,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和玉相联系。可以证实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把玉当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礼仪。
贵族、土大夫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首先指玉的5个特性,即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然后是比附人的五个美德:仁、义、礼、智、信。所以说良渚文化出现如此多优美的玉器,是出于装饰生活的原因不无道理。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玉器大量产生,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内涵。把玉作为装饰品反而是更后的事情了。此说的证据是从良渚玉器本身情况来说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如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些物品充满神秘气息,现在看来其形状和图案也是令人惊异,隐隐透出一股凉气。这些玉琮的用途应该是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壁圆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说明玉琮与对鬼神的崇拜相关。
因此他们认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内涵是对鬼神的敬畏,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为权力的象征。这一点从后来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证,“玉”不仅仅作为装饰,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上,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作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显示权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辉煌的,其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为装饰,还是因为祭祀尚不能明确,不过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着先民神秘的思维。
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太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普遍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以确定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有关玉料来源这一重要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位于浙江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遗址出土玉器数量的总和,其所需的玉料也应是良渚文化圈内量最多的,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从江苏小梅岭运来的吗?在良渚遗址群内至今没有发现矿藏的同时,不少专家仍坚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件的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这一推测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愿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够证实这一推断
D. 请问懂得老大 良渚文化玉器 是软玉还是硬玉 使用的什么玉
软玉。当时加工设备非常原始,要加工出那么复杂的造型,使用硬玉是不可能的。 1982年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玉石质地和良渚玉器相似。但良渚出土如此多玉器,都从江苏小梅岭运玉料有点不现实。很多专家相信良渚遗址群附近有玉矿,只是还没发现。
E. 什么是良渚文化 玉器的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000年,它与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并驾齐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
它的特点是:
1,玉种多样。有岫玉,蛇纹石玉,阳起石玉还有透闪石玉等质地。
2,工艺精湛。无论是雕琢工具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
3,款式,纹饰繁多。品种的多样性,代表着当时审美情趣和实际用途的广泛。
F. 如何识别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由于没有高强硬度的金属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懒于石质和某些有机质的工具。良渚时代玉料的开采情况尚不明了,但其开璞成坯主要采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据专家考证,有锯切割和线切割两类。锯切割是直线切割,而线切割则留下了抛物线形的切痕。线切割的方法跟仿制品以金属铊具切割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一般来说,线切为抛物线切,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别是玉璧,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几处切割凹痕,但这种痕迹均可明显看出是使用金属铊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连接处常显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显的台阶状台痕,远不如使用线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缓柔和。
G. 良渚玉的介绍
汉代以前的玉器,人们习惯称为高古玉,随着考古学的兴盛,大量的史前文化被发掘以后,高古又分为文化期的和老三代的。文化期按照地域来分,大致上有南良渚,北红山的说法,加上西部的齐家文化,总共有三支着名的文化带。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嘉兴为中心,包括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大部分环太湖流域的广大区域,良渚玉以其精致的纹饰着称于世,玉才多为地方玉,一为透明的湖绿色透闪石,受沁后为鸡骨白,一为不同明的蛇纹石,受沁后呈现各种颜色,工艺极为精致,良渚文化时间跨度较大,前期玉器跟晚期有明显不同,晚期雕工,治玉更加精细,纹饰也更加复杂。但总的来讲,玉器以祖先崇拜为主,鸟兽造型较少。管珠装饰器,礼器玉琮,玉璧,玉璜较多。
H. 良渚文化玉器有哪些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料应出于当地,是一种含金属闪点的不规则的云母状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透闪石之中的镁离子部分被二阶铁置换,含铁超过百分之二则为阳起石),用眼直观地就可看清一条条、一片片、一块块杂乱无章、横竖斜直的结构和节理,玉质斑驳不纯,如果玉器在光线下不断变换角度,就能明显看到某一点、某一块或某一片异样的闪光。正是这样的结构和节理,良渚文化玉器多数呈现出红、赭、棕、黑、黄、白等沁蚀碳化的斑斓多彩的颜色,明显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玉料和其它时期的玉器,因此很容易辨别,既便用良渚玉料改做别的东西,明人一见便知。一般人会认为良渚文化玉器比较松软,其实不然,如果侵蚀比较严重的那当然如此,若玉质保存完好的,那可是几乎钢刀不入,其硬度达摩氏6.0左右。玉料的比重也较大,在3.0左右,手感沉甸甸的,即使是蜕化变质为“鸡骨白”、“象牙黄”。“鸡骨白”玉器的“地张”可见云母状结构新开馆的良渚文化博物院,陈列着一块硕大的当时遗留下来的璞玉,可供人抚摸察看,让你近距离地接触体验。这块玉料正好涵盖了这一时期玉器的玉色玉质,有青白黄白,有淡绿深绿,有灰青铁青墨青,还有氧化碳化后的赭红、桔黄等色。放大镜下可以看到,青白黄白色的那部份玉质纯净,以团状结构为主,金属闪点较少,这可能是最好的玉料。绿色和青色的部份,则结构如以上所述一样,那才是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玉料。这种玉料受到侵蚀后,受沁氧化现象会因结构节理状况而变化,沁纹沁沟沁色自然分布、随意表现。而采用青白和黄白色玉料的玉器,它们基本呈“鸡骨白”、“象牙黄”和“南瓜黄”状态,保持原来颜色原来质地的玉器,可谓凤毛麟角,难怪有人认为此类玉料是岫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