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新加坡有什么文化影响

新加坡有什么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20 15:16:31

A. 新加坡的历史文化

狮之城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中国公元3世纪。14世纪中国明朝时把新加坡叫作“淡马锡”。在7世纪时,新加坡被名为“海城”( Temasek),它是苏门答腊古帝国-斯里佛室王朝的贸易中心。到了公元13世纪时,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为“狮之城”,据说巴邻旁王子桑尼拉乌它玛到新加坡游历时,看见了一头像是狮子的野兽,于是便以此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14世纪之时,新加坡成了邻近各国兵家互争的战场,战争到后来并没有出现的大赢家,新加坡社会与人民却已受到深深的伤害,新加坡被各国遗弃,房屋全毁,一时间竟沦为荒凉的丛林,直至17世纪之后,新加坡才有了新发展。新加坡是个相当年轻的国家,从正式成立共和国至今不过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维生,从事渔业交易,当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盗。古代新加坡称为“海城”,据说在13至16世纪期间,东南亚有一个名为马加巴多的王朝盛极一时,当时新加坡可能便由该王朝所统治。 帝国殖民地1811年,一百位马来人在其首领田缅刚的带领下到此落地生根,8年之后,来自英国的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河岸登陆,眼光独到的莱佛士爵士认为虽然新加坡周围海盗猖獗,不过却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英国海外贸易据点。 莱佛士于是逐步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自由港,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之前,这里的确是一个杂草丛生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莱佛士架船来到这里,发现这儿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极具发展的潜力,于是选择在此设立大英帝国的海外贸易中心,并且采取自由贸易的措施,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国、中东甚至是美洲的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到了1824年,新加坡的人口从150人迅速增加到10000人,奠定了日后的发展实力,也证明这里的确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仅几个小时后,日本就将战火燃到了东南亚,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25军开始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攻。新加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为了保护这一战略要地,丘吉尔派出“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两艘战列舰赶赴新加坡。除此之外,英国还特别颇具象征性地给当地的华人与印度人社区发了弹药和武器,在此前几乎从来没有人把新加坡当作自己的家园,不过现在不同了。12月7日、8日,日军在克拉地峡和哥达巴鲁等地登陆,同时日空军对新加坡进行了密集轰炸。在海空军的配合下,日军地面部队沿铁路向南进攻。驻马来亚的北部的英国守军,仓惶退往新加坡。12月9日,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为了消灭在关丹登陆的日 军从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关丹时遭到日本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攻击而沉没。至此,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完全失去了 制空权和制海权。在马来亚登陆的日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于1942年占领吉隆坡。1月底,整个马来亚半岛沦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围,淡水被切断。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于晚上8 时半宣布无条件投降,8万守军成为日军的俘虏。就这样,连结亚、非、欧、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里,而新加坡也开始了长达3年6个月屈辱的沦陷时期,日本取“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将其改称“昭南特别市”。英军投降一事的确带给了大英帝国国民严重的心理冲击。在沦陷时期初期,无数成年华人男性被作为牺牲品以曾参加反抗日本的活动为名被日军抓捕并遇害。日不落余辉1945年8月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旧称。英国人审判了在新加坡干下令人发指的日本军官,但只有少数几人得到了应有的审判,而其余的仅是驱除出境,并且英国使马来亚独立却让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由其继续支配,这引起了华人社会的愤怒。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终于于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1963年在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下新加坡、马来亚联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沙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Malaysia)这一国名就是在马来亚(Malaya)中加入了代表新加坡的“si”而成。从此新加坡完全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联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与发展独立后的新加坡,在1970年之后,

B. 新加坡的文化及特色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精髓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独特的生活型态。如农历新年、清明节,以及传统艺术,如景泰蓝、瓷器和书法等,还有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 马来人,以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新加坡更为多彩多姿。马来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最为人称道的民族特性是坚强和团结,乐于助人的心胸和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坚定不移。印度人,在许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设者”的美誉。新加坡草创初期,印度人扮演着契约劳工的角色,参与各项建设工程,例如沼泽疏浚和道路建筑等。他们更参与许多新加坡着名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其中包括圣安德烈大教堂。除劳工外,学有专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农业和商业等素养的专业人才。一如华裔和马来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尽力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约1.4%的其它少数民族,包括欧亚通婚的后代,例如来自马来西亚马六甲的葡萄牙裔后代和来自印度的戈亚族。此外尚有少数阿拉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后裔。这些民族在新加坡历史中,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例如举世闻名的莱佛士酒店是由亚美尼亚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资兴建;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黛兰,是为纪念一个受人敬仰的亚美尼亚裔家族的女儿而命名;座落于禧街的亚美尼亚教堂,兴建于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犹太人在1830年来到新加坡,并且在法律、医学、商业和教育领域有杰出的表现;阿拉伯人则以商旅身份出现于新加坡历史,人数并由1834年的66人,成长至1947年的二千人,着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与阿卡夫家族。 欧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时期开拓先驱的后裔和近代视新加坡为祖国的开创者。新加坡名副其实是外国专业人才荟萃的理想家园。 如今的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市民居住环境整洁。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包括宗教信仰、饮食、服饰等等,形成了新加坡与众不同、包容万象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宗教信仰方面,华人一般信仰佛教,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在新加坡,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信仰者。这些人信奉着自己的神灵,尊重着别人的信仰,所以他们在同一个国度里融洽和平的相处,一派祥和。 饮食方面,新加坡的习惯里更是有着东南亚各个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子。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随处可以见到中餐厅、马来餐厅和印度餐厅等,人们不但能很容易在新加坡找到正宗的东南亚国家的口味,也能很容易在新加坡的特色菜里吃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口味。 总而言之,新加坡文化就是一种高度融合了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好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C.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在新加坡,进清真寺要脱鞋。在一些人家里,进屋也要脱鞋。由于过去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以轻轻鞠一躬。

2、新加坡人接待客人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避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谈旅行见闻,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3、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对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3)新加坡有什么文化影响扩展阅读:

新加坡礼仪文化

1、服饰礼仪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2、仪态礼仪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3、相见礼仪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4、餐饮礼仪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馒头。马来人用餐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D. 新加坡有什么风俗习惯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性所生的女性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种类众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

3、脱鞋习惯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里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访新加坡人家里的话,若是看到他们的家门口放着脚垫,四周还有几双人字拖,则需要入乡随俗脱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庙与清真寺也会有脱鞋才能进入的规定。

4、“安哥”与“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统称为“乐龄人士”,你在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在称呼他们“安哥”与“安娣”,这种叫法来自于英文单词“uncle”和“auntie”。

5、香烟的管制

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管制十分严格,日渐扩大的禁烟区域、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地人有时候都不太确定到底能不能抽烟。所以新加坡大多数的公共场合、桥上、医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围内,都不允许吸烟。

6、消费税

在餐厅或咖啡店消费过后,你会发现账单上有两个数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费税,而“SVC 10%”则表示10%的服务费。所以,所谓的小费就以服务费的形式,已经被计算在你的账单里。

E. 新加坡有什么人文地域风情

一、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是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当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因为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选择任何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华人民间也通行各种汉语方言,基本上35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都通晓几种方言,包括闽南语(福建话)、潮州话、广府话、客家语、福州话、莆田话和海南话等。为了扭转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这个运动推行了30多年,当前很多的华人能说普通话。[3] 虽然新加坡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闻这一块,听众至今仍可从城市频道,收听到6种方言新闻播报,让听不懂普通话的年长者,能掌握国家大事或时事新闻,不至于脱节。
二、人口结构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的新加坡华裔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15人/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901。
三、文化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面。
四、宗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有收藏光绪帝御赐的墨宝,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着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庙堂内几乎每天都有人潮。
新加坡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创初期,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公益组织等来照顾弱势族群的利益。两个教会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亚美尼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新加坡伊斯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人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着名的有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和苏丹回教堂。

F. 儒学对新加坡建筑的影响

使得新加坡的建筑变得立体内涵低调。
其典型特性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在新加坡,占主体地位的大多数华人信仰佛教和儒家思想。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掀起了一场新儒学风。
在独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动乱频繁、经济落后、疾病肆虐、乞丐遍布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进入新兴工业国行列,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现代化典范。究其原因,儒家文化是造成新加坡和其他“新月地带”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独异特质的重要文化因素,也是以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

阅读全文

与新加坡有什么文化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