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问一下江西九江的消费水平怎么样城市文化氛围及人怎么样
你好,我是九江人。所以我能告诉你,九江的消费水平不高,至少相对我去往外地的这么多地方而言,一般工资两三千就能生活的很不错了。其实对于一个旅游休闲城市来讲,九江的消费水平还是偏低的。但是如果你是来旅游的,去庐山的话估计会被宰,如果拉上一个九江的当地朋友的话,可能会会好一些。九江的生活节奏比较慢,用我们当地人的话来讲是比较悠闲的。一般茶余饭后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沿着我们市中心的南门湖和甘棠湖两个湖散步,这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呀~哦嘎嘎。我们九江可以游玩的地方可多了~夏天去庐山避暑啦,庐山很漂亮的哦,是唯一一座六教合一的名山,冬天还可以去天沐、西海、龙湾泡温泉,很爽的~我们附近的县里还有石钟山可以游玩,就是那个《石钟山记》啊,彭泽的龙宫洞也很漂亮值得一去~另外就是,九江的城市环境很好,很干净,而且我们是江西经济水平排名第二城市,政府的投资建设力度很大,城市建设日趋扩大优化。
我们九江最值得自豪的,当然就是它悠久的文化底蕴啦,我们的城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个词叫做“九省通衢”, 说的就是我们九江。我们九江历代才人辈出,下面一段话是我复制的: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李烈钧、许德衍等一代代成就卓着的家乡儿女,而且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同时还陶冶了释慧远、陆修静、吕洞宾、虚云法师等高士名僧。九江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亦给九江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诗词书画、铭文碑刻、轶文趣事和种种文化胜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古今老少成诵;东林净土、云居禅院天下佛门景仰;白鹿洞书院、粟里醉石、周瑜点将台、白司马花径、灌婴浪井、南崖山谷祠驰名四海。它们交相辉映,闪耀着九江文化的灿烂光辉!”
所以说九江的城市文化氛围是毋庸置疑的,自古江西才人辈出,九江也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欢迎来到九江!~~~~(>_<)~~~~ 呜呜。楼主,我手打这么多文字,分数不给我我会很桑心啊,看我这么热情,楼主,我要分数~~>_<~~
❷ 中国最大的码头
当然是上海港喽
❸ 江西有四大古镇,哪一个古镇知名度比较低
关于古镇风情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在这个旅游业如此发达的社会中,只要是一个比较有故事,有特点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而古遗迹作为历史的见证,一直都非常受游客的喜欢。而说到古镇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应该就是江西了吧,这里有众多的古镇,并且每一座古镇都是它独特的价值。说到这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古镇,知名度比较低。
对于这个景点,大家想来这里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❹ 码头文化指的是什么
所谓“码头文化”,就是当有限的求利的通道为少数人所把持,则众多的求利者不去拜一拜码头、送一送好处,则求利是没门的。广义上的码头文化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这些人“五湖四海”,重情重义也重利,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成都东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淮口的地方,过去产石头。成都西北边几十公里外,有个叫太和场的地方,两条河在这里形成X形状之堰口,又分成两条河,北边的河下淮口,南边的河下成都。在交通靠马载船运的农业时代,东边的石头要运进成都须沿北边的河道溯流而上去到西边的X形状之堰口,绕一大圈,再顺流下成都。于是乎,那个犹如旧时代的高速路收费站的X形状之堰口(名叫石堤堰,为清代大臣年羹尧所筑)便被当地有势力之黑老大把持收过路费。这便是典型的所谓“码头”。有“码头”,就有了所谓“码头文化”。
❺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江西
【历史渊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着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着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虞集、揭傒斯、刘时中、吴澄、罗钦顺、解缙、魏良辅、汤显祖、宋应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骕、黄秋园、古龙、公刘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❻ 江西码头有哪些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江西省的港口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港口的规模、吞吐能力,还是港口的机械化程度、装卸效率都获得了较大的改观,面貌焕然一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重点改建、扩建了南昌、九江、樟树、吉安、赣州、鄱阳等六大港口,同时新建、扩建了景德镇、彭泽等数个中小港口。至2004年底,全省有内河港口53个,其中,长江干线6个,赣江水系38个,信江水系9个。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72个,码头岸线长度47755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5785万t、客运1235万人次、集装箱通过能力2万TEU。2005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76万t。在江西省为数众多的港口中,九江港、南昌港是江西省基础设施最好、运输规模最大的港口。总体上看,全省港口吞吐量规模较大的港口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赣江沿线。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小港口了。
❼ 码头文化是什么意思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这些民谣都真实而深刻地沉歌了长江两岸民众纯朴清新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❽ 江西四大古镇的河口镇
河口镇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管辖,古称沙湾市, 因地处信江河与铅山河的合流之处,故名河口,是古代的江西四大名镇。河口镇,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管辖,位于铅山县境北部,东与鹅湖镇为邻,北隔信江与新滩乡相望,南部多丘陵,其余为冲积平原,面积为6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8个街道居委会,1个茶场,人口为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财政总收入达13890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0元。历史上曾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如今,这四大名镇中,只有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2013年6月,河口镇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国历史文化名街[1]。2014年3月,河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河口镇位于铅山县境北部,东与鹅湖镇为邻,北隔信江与新滩乡相望,南部多丘陵,其余为冲积平原,面积为6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8个街道居委会,1个茶场,人口为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财政总收入达1389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0元。历史上曾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第一,河口古街保存完好,散发古镇韵味。明清古街由东而西沿信
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
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宽6米,路面用长条青、麻石铺砌而成,布满车辙。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特色;
第二、保存多处名人遗迹。“隔河两宰相”之一的明代宰相费宏墓在河口镇柴家端口村,茔城恢弘,前有石碑坊,两旁排列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石羊、石猪等,中立墓碑;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大词人辛弃疾的石雕像屹立于县城广场中央, 巍峨挺拔,供后人瞻仰。
第三、工业园区建设颇为壮观,园区位于河口镇渭口村旁,两边厂房林立,入园企业已达20多家,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江西第一古街——河口古街
景德镇、樟树、吴城和铅山河口,历史上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如今,这四大名镇中,只有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
河口码头
由河口顺信江而下可达于鄱阳湖,经鄱阳湖出湖口即可进入长江;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可抵广州;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转陆路可达浙江常山,进入钱塘江水系。这条水道联结闽、浙、赣、皖、湘、鄂、苏、粤,是江南诸省的水运中心之一,所以明清时河口有“八省码头”之称。
铅山县 河口镇
河口镇的兴起约在明中叶前后,明万历《铅书》载:以其通于江、达于河也,故凡天下之货又集焉。……顾河口水奥商贾,骈毕藏奸之薮,迩有县佐分驻之议。明费元禄在《晁采馆清课》中记述:河口,余家始迁居时仅二三家,今阅世七十余年,而百而千,当成邑成都矣。……技艺杂耍,盖期舟车四出,货镪所兴。清初,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河口进入一个新的繁盛时期。康乾盛世时,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之称。河口是纸、茶、布匹、药材、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铅山乡土志》称:铅民大商贾贸易纸、茶,次等之商贸易粮食,小本经营极少。……论进口货,铅不产棉,巴河布、省布、棉花等第一大宗,商本极巨,每交销售铅邑四境,不下三十万,在河口分销上游者,不下二百万。杂货为第二大宗,运自上海九江。粮食为第三大宗,安仁、东乡、弋阳、贵溪与铅为邻,四县皆产米之地,米商运至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