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儒家文化被认为是糟粕是什么时间

儒家文化被认为是糟粕是什么时间

发布时间:2022-08-20 17:29:58

㈠ 儒家思想被神化是在什么时候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着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着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着《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着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着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㈡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两千年”,他们是什么心理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到现在,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两千年以来,儒家思想不断被封建统治者改造,利用,但是思想内核仍然是“仁”。

毕竟我们国家文化的开始,“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且积极影响也不少,汉武帝为何会选择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给当时社会稳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儒家的礼、义、廉、耻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其实我真正的看法是:文化是死的,守住文化的人,是活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它要和人一样,与时俱进!

㈢ 儒家文化真的是糟粕吗为何很多人会喷儒家

我是百分之百不认同“儒家文化是糟粕的歪理学说,我认为 ”当代中国人大喷特喷儒家文化的那些人,不是无知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运行体制逐渐形成的伟大的时代。更是新旧制度和体制更替的时代,各种学说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通过大浪淘沙,最后能存于世的学说流派,并不多。

我敢肯定的说,说儒家是糟粕的和拼命排斥现代文化独尊儒术的人,都是些别有用心的人,前者,是想要断我中华根脉。后者,是帮着西方反华势力阻止中国进步、复兴的公知,以为自己保住饭碗而奋斗。

㈣ 为什么说儒家文化是糟粕

新文化运动的错误解读很多。儒家被错误翻译和错误解读很多,所以被说是糟粕。

㈤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两千年”,他们是什么心理呢

那些说儒家思想害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或者坏,或者蠢,或者无知,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别有用心。更多的原因是被西方列强痛揍了一百多年,自卑的不得了,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要知道,从西汉武帝时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儒学成了显学之后,两千多年来,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在儒学思想的浸淫中长大的,我们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是儒家的,你即使将儒学恨之入骨,打倒在地,也摆脱不了它对你的影响,那是深入骨髓的,是中华文明最牢固的一部分。别听那些在国外喝了几天洋墨水的人忽悠,什么西方这个好那个好,西方从落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也不过五百年吧,而我们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接近了他们的水平,你说哪个文化和文明更加先进?除非闭着眼睛说瞎话,不愿意看,不愿意作对比,向洋人跪久了,站起不来了。

㈥ 儒家思想是糟粕

不能说儒家思想全是糟粕,也有一定精华和借鉴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必定执政了两千年多年,其执政经验和教训来说对今天很有研究价值,但是绝不能拿过来直接就上,取代今天的现有的制度,因为它本身有很多就是脱离时代的东西。
再者儒家有很多经典,这些经典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当做研究参考可以,有些时候用来引经据典也可以,问题是绝不可用来替代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不能废了今天的理论用儒学替代,那是本末倒置。
最后儒家脱离时代的东西有很多,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愚忠愚孝,以古为尊,保守不思变革等等等,然而有的人就想叫我们疯狂的崇拜这些东西,别有用心的推崇儒家文化,为儒家文化摇旗呐喊,不允许别人有一点批判,谁质疑谁就不是中国人,甚至拿着鸡毛当令箭,上蹿下跳哗众取宠。这些人才是最可恶的

㈦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糟粕是什么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2006-12-22 张弘 新京报 点击: 1170

唐君毅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

12月上旬,以“唐君毅思想与当代世界”为题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为了了解唐君毅这位相对陌生的海外新儒家,本报记者采访了唐君毅的弟子霍韬晦,同时,霍韬晦也就本年度国内的一些国学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新京报: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在内地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了解唐君毅的人很有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霍韬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着作出版太迟。唐先生逝世已经快30年了,直到去年,他的着作才在内地公开出版。

新京报:与其他同时代的新儒家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相比,唐君毅最独特的贡献在哪里?

霍韬晦: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守护中国文化,不要让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唐先生和其他新儒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恢复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能接上我们的传统。

唐先生和牟宗三先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与徐复观先生都出自熊十力先生门下。但这只是很外表的看法。实际上每个人的修养、贡献、开拓、用力的方向都不相同。唐先生和牟先生都是做心性之学,是对我们内在的道德心灵的自觉。

徐复观先生注重政治、社会等客观方面。唐先生和牟先生关注的问题相同,他们都注意到怎么对西方文化进行回应,但是两个人的解答很不一样。大体来说,牟先生的思辨性很强,对概念的使用很严格,受康德影响很大,他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哲学思维,所以他晚年说,自己一生在为理性而奋斗。唐先生比较强调生命里面的一种悲悯之情,表现出来是一种性情的体会,从性情里面看到文化的开出,哲学思想的建立。他把所有的哲学思想看做我们生存生命的一种悲情,从生命的内心对文化的关怀、思考、反省,开出很多不同形态的哲学,不同形态的文化。

他比较注重各种不同哲学的来源,它是怎么出现的,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工具。

新京报:有学者说,唐先生的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说,如果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心通九境”指的是什么?

霍韬晦:“心通九境”只是一个概括。唐先生是从源头上看一切文化,一切哲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所以不是把这些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人的贡献从内容上先摆出来,他先看一切文化是怎么开出这个层次的,所以他先从我们心灵里面的活动开始。心灵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往外活动,看客观世界。

看到客观世界以后,再看我们自己心灵的活动,即主观世界。在客观里面有三个层次:观个体,观类别,观因果。主观世界里面也有三个层次:观心身关系与时空,观意义,观德行。在超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绝对境界,又分三个层次:观神界(基督教),观一真法界(佛教),观性命界(儒教)。这就是“心通九境”。

新京报:你刚才说很多新儒家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是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那么,你认为唐先生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霍韬晦:这个问题是“五四”时代的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100年了。我不讲唐先生,我个人认为,我们早就应该超过这个层次。

新京报:唐君毅思想能为今天的普通读者带来什么?

霍韬晦: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唐先生认为,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人物名片

唐君毅与牟宗三等一起并称为海外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着有30卷本的《唐君毅全集》。1909年1月17日生于四川省宜宾。

1974年,唐君毅与牟宗三、徐复观、吴俊升等人恢复和创办私立的新亚研究所和新亚中学,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5年秋,唐君毅应台湾大学之请,出任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九龙。

霍韬晦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20多年,教授哲学、佛学。1940年出生,上世纪60年代成为唐君毅弟子。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梵语和佛学。唐君毅去世后,主编了30卷的《唐君毅全集》。

■霍韬晦点评国学现象

关于国学热

国学热是一种好现象,毕竟“国学”这个词已经很多年没有用了,于100年前有所不同,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它的范围概括可能有点乱。过去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对经史子集等无所不包,现在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代的学术语言受西方影响很大,我们无法回避很多西方的概念,如果国学是代表中国固有的学问或中国传统,那么就需要改一改,这个是专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国学不是儒学,儒学在国学里面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十大国学大师评选

胡适和鲁迅居然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不都是反对国学的吗?梁启超开过一个国学的书目,有人问鲁迅,鲁迅就说,线装书一本都不要读。他是砍断国学的人。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华一分为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把它一刀切断,这些要,那些不要。像“三纲五常”最早的时候是说,我们对于长辈、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

后来,纲常形成了一种体制,臣子和子女没有办法制约它,这就出问题了。

关于儿童读经

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开发来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关于《论语》

内地有人在电视上讲《论语》很好,我在凤凰卫视上也讲了《论语》。但是我反对把《论语》用工具理性的态度来利用,我在凤凰卫视讲《论语》是从性情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没有性情学的配合,很容易把《论语》读歪。

其它参考资料:

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9/07089238492s.shtml

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人文素质教育: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mtgdjy200103022

儒家思想之糟粕:
http://blog.sina.com.cn/u/3d937e4c0100043b

㈧ 儒家思想是糟粕吗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其中有很多都是指导我们行为和思想指南。虽然有一些是糟粕,到绝大部分是精华。

㈨ 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儒家思想在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近代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㈩ 儒家文化的糟粕有哪些

最大的糟粕,恰恰不是孔子语录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而是儒家信徒抱住“孔子永远都是对的”这一信条不放的执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二千余年而不变,经历了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

"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思孟学派,又称“孔孟学派”,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

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阅读全文

与儒家文化被认为是糟粕是什么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