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
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1、自主性特点
新时期文化交流的显着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
2、双向性
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3、不对等性
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表现在物质交流、精神文化交流和互派留学生方面,是由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造成的。
4、开放性
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的开放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进行的。
5、包容性
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正是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1)文化交流具体有什么表现扩展阅读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⑵ 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交流与合作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方面的东西,内涵很多,主要有:书刊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人员往来等。
⑶ 什么是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交流指的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着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其前提条件是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有文化自主权。他们的交流一般只会发生在各自尊重对方的前提条件下。
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的平等。顺从,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3)文化交流具体有什么表现扩展阅读: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1、商业贸易: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秦统一中国后多次组织边疆开发。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⑷ 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和延邀唐朝各类人才到日本传授等多种手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在哲学思想、文物制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涌现出了大批像吉备真备和空海那样以学习唐朝文化为己任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也出现了像鉴真和尚那样终身以传播唐朝文化为使命的唐朝专业人士的杰出代表,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从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就在遣隋使的基础上,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以最大限度地从唐朝先进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探求出路。派遣人数之多,学习内容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相当惊人的。
通过数百年的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国家组织而言,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依照唐朝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依照唐朝的三省(尚书、门下、中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一台(御史台)制,建立了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官内省)制,地方制度也仿照唐朝道、州、县制,设国、郡、里三级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了与唐朝租庸调法相近的税收制度。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制,在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则以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深远影响,典型地说明了日本吸收唐朝文化的全面性和彻底性,特别值得重视。就城市规划原则来说,日本在8世纪营建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与长安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如城市整体布局都是方形城廓;宫城位于中轴线北首;以棋盘式街道系统划分里坊;城内干道分别直对城门;宫城正门及门前大道都以“朱雀”为名等等,都可以说是唐长安城的翻版。平城京与平安京宫殿建筑,与长安宫殿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宫殿四周都有宫城环绕,城内分成若干个以围墙和回廊环绕的长方形庭院;每一庭院都沿中轴线前后配置若干座主要殿堂,左右以次要殿堂对称排列;前后院墙正中都有门,左右墙也可能有门;每一座主要殿堂两侧一般都有廊屋与左右院回廊相连,分隔成一进进的庭院。甚至在对建筑物的命名上,大多也沿袭了唐朝的名称。其它如文学、美术、舞蹈、天文、历算、医学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都无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全面影响。
除了日本派遣使臣、学者、僧人来唐朝学习之外,唐人泛海东渡,也是日本吸纳唐朝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鉴真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鉴真大师得到后世的高度赞扬与崇敬,并不仅仅是因为在他身上表现出了人类最可宝贵的百折不回的坚毅精神,作为传播唐朝文化的使者,他将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鉴真将唐朝的戒律制度传到了日本。到达日本之后不久,鉴真就被尊崇为传灯大法师,为天皇、皇后、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并设立戒坛院,为包括众多高僧在内的日本僧人重新授戒,建立了完备的授戒制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此外,对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密宗的开创,鉴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对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佛教经典进行了校订工作。
弘扬佛教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准备第二次东渡时,鉴真选定同行者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缕、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都有八十五人”,可知鉴真大师非常注意配置传播佛教所需要的各种工匠。由于在出国之前就着意延揽了各方面的专门人材,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对日本天平文化在汉文学、医药、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⑸ 清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不断进展。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并未能阻挡交流的势头。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越南三国与清朝的文人学者之间在文字上的往来与友谊,留下了不少佳话。清朝的医生、画家们东渡日本,日本人的汉诗和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受到清朝学者称赞。越南着名文学家阮攸(1765~1820)长于汉诗,他用字喃所着、至今家喻户晓的长诗《金云翘传》渊源于同名的中国小说。大批华侨把中国的种植和手工业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到东南亚,在那里生根开花。《三国演义》等着名古典小说,经华侨传入泰国,译成泰语,至今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喜爱。东来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受到清廷重视,以外国人管理钦天监。他们根据科学测算,改订历法,传播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继承了明末耶稣会士的交流活动。还有的教士从事绘画、园林建筑等,圆明园是他们融会了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作,其“万园之园”之称,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在欧洲,启蒙运动者们初步接触儒家学说,对于孔子伦理道德的主张和重视教育的思想,以及儒家的自然观和政治理想如大一统及仁君统治,等等,都感到巨大吸引力,极为推崇,并力求为其所用。伏尔泰(1694~1778)曾赞美科举考试制度。早已为朝鲜、越南所仿效的以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18世纪末法国开始采用,以后英国继之,成为沿袭至今的文官考试制度。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瓷器、漆器、壁纸等,中国式的园林、家具,都很流行。画家仿效中国画的风格与题材,皇室从中国订购特制图案的瓷器,“中国风”蔚为风尚,盛极一时。歌德(1749~1832)接触过极其有限的中国文学作品,便颇为倾倒,说:“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⑹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着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着作。 2、中国的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都是元代传入欧洲的。 3、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昌盛,中外贸易往来异常频繁。东南沿海的昆山、庆元、温州、福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如昆山的刘家港有“万国码头”之称。市舶司是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 4、
⑺ 世界跨文化交流有哪些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着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
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
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com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持更为宽容、开放、灵活的态度,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来应付和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包括:预设差异,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忍受模糊,处事灵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险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对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仍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沟通参与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在沟通中也从各个方面尊重了这些差异,但是对差异的尊重不但没有使沟通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又一次地谢绝了。外教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习惯,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我也知道你们美国人的习惯,当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是按照你们的方式回答的。”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沟通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作用机制。
⑻ 文化交流包括哪些方面
其实文化的范畴还真是挺大的,可交流的文化更是繁杂众多。
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等都算是文化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宗教、文学、艺术,甚至于音乐、舞蹈也都算是文化交流的范畴。
从汉朝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文化交流工作。
他们通过留学生、商人、艺术家、外交官……等等不同的人物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把国外优质的文化带回来。
形成各国文化的互通和交流,达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