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泉州区域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请举例说明。我是泉州的
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同时,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主妇们还挎着装满筵碗的神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祭路:既夕,或陈庶馐于门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东阳县志》:除夕具酒馔于门前设祭,谓之赛路神。”
拜岁: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泉人度岁,皆以米粉为糕米果、饽饽之属,留宿饭于明日,谓之过年饭。”
除夕晚上年夜饭后,撤去宴席,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
“隔年米”意为“年年有余”;“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
聚,吃年夜饭(团圆饭)。
民俗对合家吃团圆饭和“围炉”过年历来十分重视。闽南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便远在南洋、香港者,也力争赶回参加除夕团圆之庆。
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酒席,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由家长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齐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庇佑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
晋江的年夜饭照例要有鱼,取“年年有余”吉兆。无论吃不吃,大年夜还得煮些米饭,盛放着过夜。米饭上置放芋、红枣、红柑、钱币,用来祈祝未来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财和丰收。
聚餐后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又称“分过年钱”。
掩火种:旧时煮饭烧柴火,当
夜灶里要“掩火种”,意为兴旺。
辞年守岁:古称“围炉”。清·
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设酒食聚饮,达旦不寝,谓之守岁。”
除夕夜,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然后再进行“围炉”,守岁迎春。灯明蜡亮长明到次日,一家人紧门闭户,围坐炉前守岁等“年”过。俗谓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避债戏:按照旧俗,正月不宜
上门讨债,因此,债主讨债须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东街元妙观常例演戏敬神,通宵达旦。负债之人为避债主追讨,是日辄往元妙观看戏。由于看戏的多是穷人,债主若追债至戏场,是会惹上众怒的。因此债主即使知道,也暂作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故元妙观的年兜演戏,民间称“避债戏”。
跳“火墩(谐音裙)”: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炽炉炭,烧杂木爆竹于庭前,或超而越之,谓之过炎。(〖夹注〗《吴中风俗记》:人家各于门首燃薪,谓之相热,此即其意云。)”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火盆光:村中于入夜拾柴枝焚门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内亦有烧木骨拙于火炉,牵子女团坐,俗谓火盆光。《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粉盆,烟焰灼天,灿如霞布。”
或云年谷大熟,燔柴报天,以示来年好运;亦有人认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气,是一种古老的避邪和驱疫巫术。
农村除夕夜团圆饭吃罢,在门外旷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员(妇女不参与“跳火墩”)逐一依此从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跃过去,就是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边跳边念谣词,各地大同小异。如“发彩!火盆跳入来,新年大发财;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气;火盆跳向东,新年银钱满厅房;火盆跳向两,新年财源人厝内。”或“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会空;跳过西,钱银满屋内。”沿海乡民则念:“发彩!新年好海路;发彩!新年好虾蚝。”
火墩跳后,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即把其余烬收置火笼、火盆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烧大人:传说,人间过年,天
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仪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将们就要换防了,这时候,家家户户就按着家里的人口数扎起约十厘米高的小纸人,称“替身大人”,再派家里的小孩子为代表,拿着全家的“替身”,跟着“斋公”(道士)周游铺子(老泉州的行政区域分为36铺72境)做法事,将全家来年的灾祸都附在小纸人上,请求天兵换防时,将纸人和灾祸一起带走。
过年
正月初一。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元日:鸡初鸣,内外咸起,贴门帖及春胜,设茶果以献先祖,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日午,复献馔于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夹注〗按此即传柑遗意。《岁时记》:上元以柑相遗,谓之传柑。)”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
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
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贴春联:元日,家家户户贴红
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另有白头春联和丁忧春联:白头春联,是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缘起与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争有关。其时闽人因抗清和不肯剃发,被杀甚多,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清朝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各户人家都要贴红纸春联,并以违者杀头相威胁。人们迫不得已遵命贴上红联,但却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联的纸头,以示抗议,后沿承成俗。
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
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先辈于贺年时,皆衣冠往拜。今则请人持名片叩门往贺矣。许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词:‘忙杀司阍勤接应,不教名刺顿生毛。’黄喈南春联句:‘时节承平春正月,吉祥语在两行中。’又新年词:‘书窗亦藉承平福,开写春联试彩毫。’”
团拜: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宋《郡志》: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两司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间(1241—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女儿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正月初五:这天,在
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人日):旧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魏书·自序》云:“帝宴百官,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对。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人日,《闽书》: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样作羹,名七宝羹。(〖夹注〗《(荆楚)岁时记》: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亦有熟煮面线,合家团食,若寿日。俗以是日为人生日云。”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米果。
备好面线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诞
日”,玉皇大帝神诞。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蠡海集》云:“玉皇生于正月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闽书》:泉人谓是日为天诞。(〖夹注〗《玉皇本行经》: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宝《搜神记》:玉皇乃外国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为天,误矣。)”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即设天香清醮。清·
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是日元妙观最为热闹。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观之董事,即遍观中悬灯结彩,早夜奏乐演戏。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办香陈八珍,叩拜阶前者踵相接。晚于观门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长,造作塔形,投火于尖处焚之,光灼宵汉。”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汇雨辑
❷ 泉州规模比较大的十家食品厂有哪些
泉州市食品企业名录
泉州市中骏新康燕窝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新佳业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区百利兴食品贸易育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香得利面包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锐盛食品贸易商行
天源食品(泉州)有限公司
泉州鲤城德全食杂商店
泉州市丰泽金晟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新南方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区味珍香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吉利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维绿食品贸易商行
泉州市鲤城顺兴食品贸易商行
泉州洛江飞龙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泉港区益丰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爵昧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嘉达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南帝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区帮伊菜篮子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和达食品贸易商行
福建省泉州正川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丰泽大恒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元煌商贸有限公司
五丰美科学食品有限公司
长兴食品(福建)有限公司
新兴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方圆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永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亚太高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区味之源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兴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新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石狮远大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鲤城临江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市同盛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洛江明发果品贸易有限公司
昌林(福建)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奇峰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宝宝乐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爱治食品店
晋江汇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绿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顺益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万兴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腾翔食品有限发展公司
晋江市多美味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风山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鑫盛向阳坊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泉州市海望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金福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江市罗山统箭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市好丽友海苔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东必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市金思达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社店奋发食品商行
福建省晋江市益达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秒客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家家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好清香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宏达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五丰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泰兴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石狮市蒙益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市汇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佳佳味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石狮市天乐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盛元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美味强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永佳食品商贸有限公司
晋江市东石泉旺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绿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晋江市海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海珠园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泉州市铭湖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青阳喜洋洋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福联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佳德嘉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宝湖万顺兴食品商店
晋江市东石镇井林哈特味食品厂
晋江市磁灶恒美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益嘉贸易有限公司
泉州亲亲现代农业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扭扭食品商贸有限公司
晋江市康豪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北斗星商贸有限公司
泉州市绿园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佰草食品商贸有限公司
泉州亲亲食品有限公司
三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
万宝来(晋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东三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汇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好邻居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泉州市泉港正达工贸有限公司
麦都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邻居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陈福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
金冠食品(福建)有限公司
海盛盐业食杂有限公司
春记食品实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立洲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泉旺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南区宏源食品加工厂
泉州市丰泽河欣食品厂
浪漫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泉州丰泽普明锦绣粮食加工厂
泉州市鲤城区三立食品加工厂
泉州市泉港区益丰食品有限公司
惠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龙湖镇三友食品加工厂
晋江市罗山远达园食品厂
晋江市罗山镇社店通利食品厂
晋江市罗山茂盛付食品厂
晋江市龙湖镇福人颐食品加工厂
福建联丰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客客食品厂
晋江市安海镇望江食品厂
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品味食品厂
石狮市福日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绿源食品加工店
石狮市金龙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五星食品厂
石狮市盈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好运来食品厂
石狮市狮兴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宝利达食品厂
石狮市明盛海鲜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溪东精海食品厂
石狮市金益园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磁灶镇扬美食品厂
晋江市同源食品有限公司
太平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江市东石镇海润食品厂
禾乃(石狮)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顺源食品厂
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金冠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三豪豆制品加工厂
晋江市东石镇福华食品厂
晋江市罗山镇康佰利食品厂
晋江市东石镇春鹏鲜鱼食品加工厂
晋江市安海镇好珍佳食品厂
晋江市安海镇翠福食品包装加工厂
石狮市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青阳镇迦南食品厂
晋江市新塘金煌食品厂
泉州源丰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市顺得利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许坑百奇味食品厂
福建省南安市华泰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青阳镇煌御食品厂
福建南安市森荣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罗山镇百巧食品厂
南安市阿庆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江市东石镇金登食品加工厂
福建南安市宏源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佳德发食品
泉州市华圣食品有限公司
晋江市安海镇味来乡村食品厂
南安市南湘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南安市紫云山食品有限公司
南安市洪濑祥发食品厂
泉州南安市聚生食品有限公司
永利源综合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荣达食品有限公司
石狮市福鑫食品加工厂
石狮市蚶江镇恒兴食品加工厂
石狮市永宁镇紫竹食品厂
石狮市蚶江镇日之泉食品厂
惠安大新现代农业食品有限公司
惠安狮城食品有限公司
尧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南安市洪濑金兴酿造厂
福建省南安市金洋食品加工厂
雪都(泉州)食品有限公司
永春县金茂醋业有限责任公司
永春县元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泉州市泉盛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永春县七仙仙人掌食品开发
惠安县紫山镇南发食品加工厂
惠安新隆升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惠安县螺城力达食品厂
福建省安溪县龙涓培福香茹加工厂
安溪县蓬莱真巧食品厂
永春县石鼓镇良春麻笋干加工厂
❸ 泉州博物馆怎么样
实话非常失望。原以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再加上古代名窑之一的德化窑也位于泉州,泉州博物馆应该会有很多珍贵或是有趣的藏品。可惜泉州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之少,少到我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所有的馆藏,而其中的珍品就更少了,甚至还不如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馆藏,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是寻常人家或是草根阶层的用品。失望,太失望了。不过博物馆的建筑还比较有特色,是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
❹ 谁能告诉我福建泉州是个怎么样的城市啊
或许,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绪的。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她有喜悦。这里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续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她也可以有愤懑不平。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遗失败,不幸成为中国首个申遗失败的城市案例。
但是,如果你走进泉州,不会发现这座城市中充斥着情绪的波动。城与人都散发着一种使人放慢脚步的迷人气质,根源无外乎两个字——知足。
这份从容来得殊为不易。闽南人敢闯敢拼,连皇帝都叫他们“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气方刚,一身用不完的力气。他们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过。或许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谦逊低调,百折不挠,永远带着一丝古典主义的优雅。
1.刺桐古城,鲤跃龙门
有高调的实力,才能谈到低调。那么泉州有没有这个资本呢?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整个中国,能够称得上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城市并不多。泉州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称泉州为鲤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只能说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设立闽中郡开始,泉州这片土地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断被划分给不同郡县。甚至在唐朝时,泉州这个名字都曾属于福州。
隋唐时,泉州作为一个港口日益突显,可在广州这个老大哥面前仍然显得底气不足。论历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闻等地。
然而,泉州这条“鲤鱼”,终于是有了跃龙门的机会。自晋室南迁,中国的东南逐渐得到开发,再经由隋唐的稳定发展,已是“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为产品寻找销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无巧不成书,大陆的另一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国正值阿拔斯王朝统治,那里不断有船队前往东方,收购丝绸、瓷器等等手工艺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买主。他们从中国的南海之滨登陆,寻找最有价值的货物,填进商船空空荡荡的肚子。
往来不绝的船队,使得中国大多数港口应接不暇。中国的商品不愁销路,愁的是在何处交易。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泉州的崛起可谓是占尽了天时。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贸易的税收来支应巨大的开销。这时,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相邻的明州(今浙江宁波),都有成为贸易大港的潜质。泉州眼看着刚刚取得的优势就要溜走。不过还好,泉州也占尽了地利。
“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隆庆府志》”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泉州作为港口的地利。泉州地处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建设港口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唐宋时期的中国,以及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造船技术已足以应付远洋行船。但是,商人们都希望缩短航行距离,来尽量降低风险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对这些客商来说,前往临安与明州,要多行驶三个月之久,实在不划算。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想,那一定是广州最合适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客商希望港口尽量靠南,但是南宋政府希望“钱袋子”离自己越近越好。两厢妥协,泉州这个选择正是平衡点。
况且,唐宋之际,福建-琉球航路开辟并日趋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时承接西南(东南亚-阿拉伯-非洲-西洋)、东南(台湾-琉球)、东北(高丽-日本)三条航线。泉州之地利,无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势蜿蜒”又帮了泉州一个忙。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离土地,下海谋生,对所谓“农本商末”的说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极重的乡土观念,有同乡帮扶,越来越多的人出海经商。在封建社会里,他们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后,泉州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广州,在元朝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都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
2.海禁锁国,龙困浅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泉州之后的日子并不顺遂。
元朝末年的一场兵乱,摧毁了泉州的繁华,泉州由云端落入凡间,“番货远物珍玩异宝之渊薮”不复存在,在泉外商一哄而散。眼见她起高楼,眼见她宴宾客,眼见她楼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立国之初,就实行海禁,采用朝贡贸易政策,只允许外商以朝贡的名义互市,一应商品也由官府作价收购。此时,泉州与广州、宁波一起,作为唯三设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着来华商队。
然而,各种繁琐的规定,就像是一锅温水,泉州就是水里的青蛙。
比如,各国使节只允许走特定商道,南洋走广州,日本走宁波,朝鲜走辽东,只留下国力最弱的琉球给泉州。泉州的尴尬,就像突然变成龙套的一线巨星。
祸不单行,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琉球一支“公派移民”队伍,史称“朝阳通事三十六姓”,他们的后裔专司对明朝朝贡等一干事宜。这对泉州绝非好消息,因为这“三十六姓”都是福州人。从此,琉球使团都经由福州入华。市舶司也随即迁往福州。
明王朝的朝贡贸易常常是以高额的赏赐结束,其价值远超进贡的物品。明政府以“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垄断海外贸易,同时借此显示自己的国力强盛,却也扼杀了中国最有活力的一股力量。
生命自会寻找出路。重压之下,民间的走私屡禁不止。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难舒,总之,这股民间力量让明政府颇为头疼。其中,当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郑芝龙,福建南安人,走私商中的枭雄。一生周转于政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间,完成了海商、海盗、官员等不同身份的转换。从荷兰人的翻译,到部众三万、大小船只近千艘的海上霸主,郑芝龙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且,他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不过,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恐怕还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郑成功。
郑芝龙死于清政府之手。泉州,与他殊途同归。
对泉州来说,清朝的海禁政策刀刀见血,酷烈之极,几乎彻底扼杀了泉州翻身的机会。这一切针对的正是盘踞台湾的郑氏家族。
“无许片帆入海”,大海之上几乎再看不到泉州人乘风破浪的身影。“迁界”政策一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离乡。面对昔日亲密的大海,鲤城在寒光闪闪的刀枪之下,如临深渊。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泉州的辉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3.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泉州的经历,如月之盈亏。命途多舛,并不能左右泉州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宠辱不惊,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人肉体凡胎,又多是善男信女。
当年繁盛无比的泉州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称泉州为“光明之城”,因为这里夜夜灯火通明。
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传出的唤拜划破宁静;摩尼教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教堂里的祷告虔诚平静;梵音称颂自佛堂中幽幽传出。它们没有打扰道观里的清修,没有阻挡天后宫里的顶礼膜拜,更不会遮蔽书院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朗朗读书声。
宋元时的泉州,达到了一种精巧的大和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个灵魂都有处安放。几乎同一时间,西方正经历着十字军东征——人类史上最漫长的宗教性战争。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几乎连隔阂与误解这两个词都不存在。
多元化是创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于开风气之先,甚至总有些“越轨”的举动。
李贽十二岁便写书批驳孔子言行。一生着述颇丰,却命名《藏书》、《焚书》,总是要说些反正统的“奇谈怪论”。泉州能走出李贽这位离经叛道的大学者恐怕不是偶然。
李贽的叛逆,是不是这座城的主流呢?是,也不是。
舍本逐末,追逐商业利润的“叛逆”自不必说。泉州官府也是特立独行,把政策决议以榜文的形式张贴于城中,这种公开透明,在君主专制的年代实属罕见。南宋末年,泉州甚至还曾出现短暂的“城邦自治”。彼时,南宋政权摇摇欲坠。蒙古人的铁骑已逼近泉州城,城中的官员、商人、士绅一齐商讨这座繁华大城的出路何在。
话说回来,泉州籍作家蔡崇达曾这样形容自己家乡的小镇:
“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蔡崇达《皮囊》”
泉州人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对神明崇敬得不像那群果断敢为的商人、水手。另一边,因为富足又有所寄托,而善于知足。不因庸庸碌碌而心焦,更不会把腰缠万贯作为炫耀的资本。
当然,这是个连“魂灵”都会发胖的城市。历史的大悲大喜,并不是生活的终结。
4.闽南之根,烟火人间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听天命的前提,是要尽人事。闽地古来因山海相阻而显得隔绝,这里的生活方式对外地人来说充满新鲜感。
泉州人的一天从一碗面线糊开始。热气腾腾,好像连白昼都是那水汽把黎明晕开而生出的。
泉州是值得用舌头去体会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带着海的气息;土笋冻则直接以海的咸腥呈现最重口的美食诱惑;同样是来自海洋,石花冻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舍的味觉记忆;还有润饼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质朴、最丰富多彩的存在;四果汤的出场,总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总能击中那一根叫做“乡愁”的神经。
泉州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数不胜数,转念一想,它们又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泉州有颇多古建筑,这当然是她今年申遗的最大资本。可能它们看起来有些陈旧,甚至破落,但是这些被时间淘洗过的城市印记,正是泉州人脑海中家乡的轮廓。
茶叶和瓷器,曾经带着中国这个名字走遍世界。我们可以在泉州找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铁观音的醇厚甘香,是它绵延余韵的基石。蜷曲的茶叶以清香抚慰国人的同时,也漂洋过海,几乎在海外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
初见德化白瓷的人,想必会对它洁白晶莹的光泽感到讶异。温润的白釉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败与尝试。
泉州故事未完待续。
清朝的压抑早已成为过去时。低调的泉州,在改革开放之前是福建省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如今,已是全省经济的龙头老大。只要门缝透出一缕光,泉州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那一代泉州商人就像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谋生的先辈们一样,笃信“爱拼才会赢”,纵然当年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已不复存在,泉州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遇。
此时,闽南人身上那种务实与进取的性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到了极致。泉州人以家乡为荣,同时深知自己已落后了太多。泉州人不躺在荣誉册上睡觉,放得下身段,敢想敢干。民营经济开始在泉州大展拳脚。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等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皆出自泉州。
泉州是一座由汗水与血泪在时间中交融而成的城市。特殊的经历,也让她透出别样的温润气质。
泉州城是一个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无论你是为了与历史擦肩而过,还是仅仅希望体会泉州人的惬意与悠闲。
参考资料
1.蔡崇达《皮囊》
2.陈拱《泉州文史资料第4辑·泉州市建置沿革》
3.黄晖菲《略论市舶司制度及其对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之影响》
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5.李金明、廖大珂《中国海外贸易史》
6.刘锡涛《试述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
7.林音如、刘锡涛《元代泉州港“第一大港”誉称考证》
8.邱坚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策——从“光明之城”到“东亚文化之都”》
9.王思杰《“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宋元泉州与宗教共生》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贽的地域考察——兼论明代中后期泉州社会转型》
11.叶朗《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2.周中坚《泉州港为什么在两宋之际异军突起》
❺ 泉州安溪土特产有哪些
泉州安溪土特产有哪些
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泉州安溪土特产有哪些?下面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1、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2、安溪黄金桂
黄旦,茶叶商品名称为黄金桂。清咸丰年间(1850-1860)原产于安溪罗岩,该品适宜制作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黄旦是乌龙茶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采制工艺十分考究。只有掌握恰当,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特征。由于茶树品种和制作上的特色,形成了黄旦独特的品质。由黄旦品程制成的黄金桂成品茶,其“贵气”主要显示在“一早二奇”上。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旦一般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种早10余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着称,古有“未尝天真味,先闻透天香”之誉。品馀精品黄金桂,汤色金黄明亮,轻啜满口生津,滋味醇细甘鲜,令人心旷神怡。黄金桂正因挟独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优势,赢得市场,倍受茶人青睐。
3、湖头米粉
湖头最有名的小吃当属湖头米粉了,湖头米粉采用的.是优质大米,并取【阆溪】甘泉作为原材料,经手工制作,然后天然晒干而成。湖头米粉主要有礼盒包装和袋装为主,是闽南人常年送礼的佳选,同时也是人们家常必备没事。每逢婚宴或其他礼节,湖头米粉也是必备佳肴,之所以这么受大众喜爱,不仅是因为它好吃不腻,同时使用小孩到老人各层年龄段食用。湖头米粉系以优质大米为原料,以湖头镇福寿、汤头两村所产最为出名。湖头米粉乃选取当地所产纯白的优质大米,来自阆山富含多种天然矿物质的甘洌泉水,经浸水、磨浆、蒸炊、压制排粉、晒干等数道独到的农家精细手作功夫精制而成,其品质上乘,晶莹半透明,熟粉细腻柔韧、不粘糊、清香可口,炒、煮口感具佳;成品白如丝、细如线、韧如簧。其加工历史悠久,畅销闽南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是馈赠亲友、居家、野炊、餐饮行业常年必备之佳品。
4、山格淮山
山药原统称薯蓣,又名山药、玉延等。《山海经》中即有薯蓣的记载,沿用至唐朝,唐代宗取名李豫,“蓣”字与“豫”同音,犯帝讳之嫌,便改名为薯药。到了宋朝,又出了个皇帝赵曙,这样,“薯”与“曙”同音,又得改名,因该药又叫山药,所以就有了山药这个名字。我国食用山药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记载:“山药1斤,蒸熟后去皮;鸡头半斤,煮熟后去壳捣为米,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为什么叫神仙粥哪?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诗表述:“它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近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吃山药粥可以成仙,当然这是诗人的夸张,但山药粥确有调整食欲,养生延年之效,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上有许多赞美山药的诗赋,陈达叟的《玉延赞》曰:“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
5、福建乌龙茶
安溪是着名乌龙茶的主产区,又是名茶“观音”“旦”故乡,栽培茶叶历史悠久。“观音”有“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佳称,驰名于海内外。为了适应游客参观茶园,在安溪县金谷渊港茶果坊专门设立参观场地,在西坪尧山有观音茶发源地纪念亭,在官桥有可供外商参观的安溪茶厂,县城设有茶史馆。福建泉州安溪大多数为汉族人民,只有少数畲族居民,主要用闽南方言交流。安溪属于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为中国茶叶基地之一,是中国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全县茶园面积26万亩,年产茶叶1.4万吨,为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晋江西溪上游,安溪茶园面积约0.67万公顷,居全省各县市首位。盛产乌龙茶,其珍品“铁观音”远销30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安溪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的称号。
6、安溪茶
茶乡文化蕴茶香 你想了解茶吗?到安溪去,那里的歌里飘着茶香,茶水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那里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数百年来,随着安溪茶叶的诞生和发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艺术为一体,安溪茶文化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 12月17日至19日,安溪将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和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届时,安溪茶文化的魅力必将带给你无限美的享受,茶叶大观园 为不断丰富安溪茶文化,茶乡人将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融入安溪茶文化之中,从而形成安溪中国茶叶大观园。
7、安溪柿饼
柿饼是安溪之名产,茶叶美食,以优质油柿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精制而成,它是一种绿色天然营养食品,柿树生长于海拔高、气温适中的地带,成熟周期长,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份;柿果具有风味独特、肉质清红、松软可口、润肺化痰之特点,馈赠亲友好礼品,休闻佐食其味无穷。 柿饼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名优特产,采用天然无污染具有10年以上树龄的新鲜柿子加工而成其特点:颜色鲜艳,霜白肉红,透明无核,甘甜爽口,肉软细嫩,含丰富的糖类,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磷,锌等微量元素. 安溪柿饼驰名海外。安溪盛产柿果,被誉为“柿乡”,柿子经加工、晒干后制成柿饼,饼质柔软香甜,富有营养。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国。
8、“成珍”桔红糕
老字号“成珍桔红糕”,是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一种伴茶糕点,选用上等糯米、花生油、白糖、鸡蛋、熟米粉等配料,经精心加工而成,手艺独特。成品颜色润泽如玉,柔软细嫩,冰甜爽口,营养丰富,老少咸宜。而且保质期长,因而深受大众喜爱,传遍东南亚各地,成为港、澳、台胞及旅外侨胞回乡时的必购品, 清以前,官桥一带民间,逢节日喜庆,制作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糕点。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官桥赤岭林光武善作此糕点,因钦差陈万策奉旨到安溪赈灾而有机会让雍正帝品尝并赐名桔红糕。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林光武嗣孙林维扁精心加以改进,形成一套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其流程包括研磨、配制、切块三个部份。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官桥赤岭林维扁(字敬圆)开设“成珍”号店铺,研制出“成珍”桔红糕。
9、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化,民国时亦称“毛外”。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载:“据萍州村张加协(1957年71)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我外出买布,路过福美村大丘仑高响家,他说有一种茶,生长极为迅速,栽后二年即可采摘。我遂顺便带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园’,由于产量高,品质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传开”
10、福前芦柑
福前芦柑和福前铁观音茶叶都被确认为绿色食品。福前芦柑连续五年被选送钓鱼t国宾馆P ■芦柑简介 作合芦柑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皮松易剥,肉质脆嫩,汁多化渣;味道芳香甘美,食后有香甜浓蜜之感,风味独特,饮誉中外,芦柑果实可食部可达68%-7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5%,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1-13克,酸0.5-1.0P克,维生素C25-35毫克,品质特别优良。P芦柑果实100克可食部分中含热量171.66焦耳、水分88.6克、蛋白质0.7克、脂肪0.3克、糖9.6克、纤维0.4克、灰分0.4克、钙25毫克、磷19毫克、铁0.2毫克、维生素A140TU、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维生素C40毫克、尼克酸0.6毫克。
;❻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怎么样
里面很好啊 。。还有很多蜡像。。很多有关泉州和台湾的习俗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