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天圆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

天圆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

发布时间:2022-02-28 07:23:17

❶ 天圆地方的文化内涵

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命事上要严谨条例;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圆则杌棿(wùní,意为不安),方为吝啬”是西汉杨雄的哲学命题(语出《太玄·玄摛》)。“圆”,指天;杌棿,指动荡不定;“方”,指地,“吝啬”,指收敛。“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
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❷ 天圆地方的美好寓意有哪些

天圆地方的美好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

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❸ 天圆地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愈高,看得愈远,难怪杜甫在登上泰山后,不禁要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1968年12月21日,准备环绕月球飞行考察的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8号,冲天而起,开始了它历时146小时59分的航程。此时飞船上的宇航员,回眸地球,又该有什么感觉呢?他们没有写下诗句,但带回了人类首次在深邃的太空中拍得的地球照片。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地球的全貌,一个以蓝色为主的、色彩丰富的星球。然而,在古代,人们的视野仅能窥视到地球微小的一角,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好像圆顶帐篷盖在地上。居住在塞外草原上的牧民,极目四望,就容易得到这种印象。

不仅是中国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最初都有过类似的错觉,因为他们都是仅凭直觉来认识周围事物的。古代中国的学者,把人们这种天笼罩着地的感觉,概括成“天圆地方”的理念。公元前3世纪,吕不韦主持编成的《吕氏春秋》,将天圆地方解释为:“天道圜(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上君下臣)。”用天高地卑来证明,在下者应当服从在上者的统治,认为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公理。但是人们也看到,“天圆地方”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日月交替,东升西降,变换有序。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那日月星辰又落到何处呢?板状的大地靠什么依托?大地的另一面又是什么样子?

善于运用逻辑方法思维的古希腊人,率先提出了大地是一个圆球的想法,先有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B.C.571~B.C.497)和他的追随者,后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更把地球摆在他设想的宇宙体系中肯定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就注意到:在海岸边观看从远方驶近的船只,总是先见船桅,后见船体;船只离港远去时则相反,先不见船体,后来才是船桅隐入海平面。这种现象是地表面为曲面的很好的证据,若大地是平面的,那么不论距离远近,船体与船桅应该同时可见或同时看不见。

公元前240年前后,今天属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中心,在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当馆长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B.C.275~B.C.196),注意到在夏至的中午,位于亚历山大南边约920km处的锡恩的一口枯井中,阳光可以直射到井底;也是在夏至中午的时候,射入亚历山大城井中的阳光,却是斜射进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埃拉托色尼判定,这是由于地面弯曲所造成的。他测得的数据证实了他的推测,而且还求得了不十分精确的地球圆周长度,39500km(图11)。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中国人惠施,以善辩闻名。从他的名言“南方无穷而有穷”以及“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南,越之北是也”,可以推论出“天下”是个球体。汉代的张衡(78~139)在观测中发现月食的阴影边缘总是弧形的,也认为大地是圆的。

1519年9月由麦哲伦(F.de Magalhes,1480~1521)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起航。到1522年9月,这支船队在环绕地球一周后,又回到西班牙。虽然出发时的13艘船只剩下1艘了,但大地是一个圆球最终得到证实。埃拉托色尼的工作成果,也由此得到了肯定。

图1-1 埃拉托色尼对大地进行测量的示意图(据松本英二,1980)

1687年7月,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的传世名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他在这部书中提出,由于地球转动产生的惯性离心力(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在赤道一带较大,两极较小,因此地球赤道一带应该是凸起的,而两极扁平。通过模拟实验,他还算出了地球的扁率(flattening)。为此,法国在1735年派出一支测量队到北极附近的拉普兰,第二年又派出一支测量队到赤道附近的秘鲁,经过几年的实地测量和室内研究,到1744年,终于证实,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算出的数据也接近实测的结果。

根据卫星观察的结果,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地球(solid Earth)(不包括大气圈)的大小。固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55km;比从赤道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6378.140km)短21.385km;扁率为1/298.257,应该说地球是一个扁率比较小的、不规则的椭(扁)球体。将大地水准面(地球的实际形状)与理想的扁球体相比较,赤道一带和南半球的半径稍微凸出一点,北半球则较为收缩,但北极最多只突出了10m,而南极仅向内凹了约30m,总之偏差在40m以内。有人就夸张地说,地球的真实形态是略呈“梨形”的。由于地球体积十分庞大,地表的这些小起伏和整体形态相比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总体来看,地球基本上仍是一个接近于正圆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周长为40008.08km。毛泽东主席在诗中曾提到过“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时赤道的长度。固体地球的表面积达5.101×108km2,体积达10832×108km3,固体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g,平均密度为5.517g/cm3

但如降到低空,透过大气和海洋,这时观测到的固体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则相差甚大,大部分地区低于今日的海平面。

今天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全球面积的29.22%,分成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7块大陆。大陆上的地形可分为山脉、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在各大陆中,亚洲是山地最多、最高的,平均高度为950m,比全球陆地平均高度(875m)高出75m。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海拔为8844.43m(据2005年10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测量结果)的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就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侧。

地球表面另外的70.78%为海水所淹没,平均深度为3908m,这个海洋盆地面积达3.61×108km2,主要是由大陆边缘(包括浅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共占海洋面积的22.3%)、洋脊(被海水淹埋的山脉,占海洋面积的32.8%)和大洋盆地(海水平均深4000~5000m,占海洋面积的44.9%)等所组成,可划分为既相连、又相对独立的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等,它们为大陆、绵亘的山脉和链状分布的岛屿所环绕。在海洋盆地中,洋脊的分布位置并不固定,大西洋的中部正好存在一条洋脊,以此为轴,两侧洋底地形几乎对称分布,而太平洋的洋脊,则主要发育在其东部边缘地带。在西太平洋,常见链状岛屿岛弧(实际上就是些被海水淹没了山体大部分的山脉)及与其平行排列的狭长深邃的海沟(深达8000~11000m),使该区成为固体地球表面地形高差特别悬殊的地带。总之,固体地球的地形表面是相当不平坦的(见封二),最大高差达20km。仔细研究起来,各大洲、各大洋及各种表面形态的出现,都有它内在的原因,这正是我们以后所要探讨的内容。

❹ 古代天圆地方的由来

“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辞源>>)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圆和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图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和方,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圆方”的意念清晰但意义深邃的,还寓意其以高科技立业,汲取世界最新级技术的精华,扎根于中国国情的土壤,凭着不懈的努力,东西互融,步步进取,成为业内的主流。
圆方的标志图形,意念源自“苍天如图盖,大地如棋局”
(<<三国志>>)。取棋局的象形,表现圆方长远的、有计划的发展策略;借内嵌“天圆地方”四字深邃的内涵,寓意圆方在不断的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赋予论坛恒久的生命力

❺ 古代·为何说天圆地方

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来看,中国的古文化早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那么,什么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的本意依据的是什么?天圆地方既然指的是自然界、其规矩来自哪里?天圆地方的规矩有没有结构……
凡此种种,民族文化典型的抽象性,言简意骸的典型性,难解难懂的模糊性等等,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也为后人提出了一个难解的迷。
那么,您知道或能破解多少?让我们共同辩析。
古往今来,几乎人人皆知道天圆地方的说法,但是却找不到古人所表达其本意的依据。由于我们收存的资料有限,至今还没有找到天圆地方的原始出处。如果您有天圆地方原始出处的话,请能介绍给我们,以便共同求解其原始的本意。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合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两偶,故两地而为二”。
从数字来看,“天圆”为一,可看作是一维的时间;一而围三,故参天而为“三”。人类宇宙学研究认为,此“三”应为所有物质结构宏观形态外在表现的基数之三,或为宏观三维结构可见空间之三。“方”者一而围四,即方的四条边含两偶。所以,天圆地方的本意之象,应为一个圆中有一个四条边的“方”的几何对象。
然而,尽天下注《易》之书,却一直未见有关天圆地方的几何对象之象。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立其象而尽其意呢?从古代钱币学来看,古代钱币之“圆方”是一类天圆地方意的表现形式,但不是其本质。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道德经》已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这基本上是古代人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经验总结。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古人效法天地之道所述的自然界的规矩—天圆地方,其本意还应该符合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这一基本规律。因此,这在当时文化还不发达的发展过程,要立其象而尽其意确实还是个难题,或者说是知其意而未能表达其象的难题。

❻ 求“天圆地方”传说的详细内容

“天圆地方”及其它

人们通常觉得,中国古人只知道“天圆地方”。实际上,古代中国对宇宙模式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盖天说,二是宣夜说,三是浑天说。
盖天说认为天如同一个“盖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央高周围低,地如同一个扣着的盘子,也是中央高周围低。《周髀》的宇宙模式为盖天说。《晋书·天文志》说:“北极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过程中,应用了勾股定理。《周髀》家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这就是天圆地方的完整表述。
《易·系辞》记载的宇宙模式,主要是宣夜说。《易》的理论基于天文历算,宣夜说的具体推算方法却未传下来。《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载了先师传授的理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天体飘浮在太空中,由“气”推动它们运行。晋代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他认为,天地“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而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就是对“天圆地方”这种不合理观念的质疑。虞喜的族祖河间相虞耸作“穹天论”,认为“天似穹窿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吴太常姚信作“昕天论”, 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又冬至极低……夏至极起……极之立时,日行中地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也。”当时人们对这些说法表示否定。然而《易·系辞》说“天尊地卑,干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践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与“安天论”很相似,意义和用词有相通的地方。《系辞》全篇还有很多说法体现了宣夜说的观点。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宣夜说在春秋时代已经形成,并非汉代才出现。到了汉代,宣夜说已经“绝无师法”了。《系辞》若确出于孔子,那么孔子是接受宣夜说了。
浑天论认为天如同鸡蛋,地如同蛋黄,天大而地小,一半在地下。因此二十八宿半隐半现,天转如车轮。东汉张衡制浑天仪,演示天象与真正的星空完全相符。浑天理妙,然而学者多疑之。汉王仲任据盖天说驳浑天仪,说:“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随天而转,非入地……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所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其观点可以通过观察远处的火炬来证明,这种认识实际是说“地球是圆的”。研究古史者往往在“汤谷”所在地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日出日入之地是相对的,并不唯一。但中国上古的汤谷、禺谷是对中国先民而言的特定观念,成为确指的地方,不再是普通名词。
三种理论中,术数有存的是盖天说,对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宣夜说只保存了一些理论,但《周易·系辞》则保存了其理论,具有文化史上的价值。浑天说“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浑天仪也使人信服,但“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只有盖天说包括了“天圆地方”的见解,浑天说明言地为卵形,被天包裹——这种说法接近事实。
《山海经·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淮南子·地形》开头有完全相同的词句。《淮南子·时则》有求地东西与南北距离、天之高度,都是《周髀》之术。《晋书》所录三家言论,可了解三种学说的大略,但不一定都是正宗。上古年代,地心说是想当然的观念,中国古代宇宙观呈现不同学说并存的局面,体现了先民的探索精神。
《山海经》第六篇开头及《海外经》、《海内经》(四篇)、《大荒经》的观点是地为方形,而朝鲜九世纪的《普天之下地图》,把地球画成圆形,说明当时有人已认定地球为圆形。内容相关,形式不同,二者有相同的地理知识,宇宙观却相反。其中应该有一种不是正宗。

❼ 天圆地方的概念是什么

天圆地方,我国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我国古代的建筑多体现这一思想。古人把茫茫宇宙称为“天”,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❽ 古代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一眼望去,一马平川,或临水,或临山,或有远方茂密的森林,所以古代的神话里面太阳要么落山,要么落水,要么落树。而天在远处呈现出来的便是倒立的锅般的圆形,东夷人与水为伴,海天相接处,更容易看到天之圆,也更容易产生太阳落入水中的神话传说。

古人把微观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是指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

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讲宇宙的真实面目。体现了老祖宗智慧的时空观念。

(8)天圆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扩展阅读:

价值体现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

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象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

动为阳、静为阴,故而“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如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等;“地方”就成了阴的象征,代表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如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静、负等。

❾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天圆地方”不是地平说,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均有表现,例如天坛与地坛、四合院、方孔圆钱等。这些“天圆地方”的图案与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宣传作用,象征着政治上的“外儒内法”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外圆内方”等思想。“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古中国人认识宇宙的方法不同于现代科学的实证实验方法,而是“内证”修习。古代科学家通过“内证”修习,总结出一套抽象的世界规律: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分为很多层次,其概念就如同现代数学中方程式里的未知数“x,y”,也就是说,当方程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其中的x,y等未知数是有具体的代表物质的,而当从纯粹的数学角度来讲解时,x,y就是不具有具体指向的未知数。《黄帝内经》中已提出了五运六气的学说,总结了天地能量的运化。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可观测的宏观世界,比如当春天以东方七宿为代表的“木”属性能量到来时,大地解冻、种子萌发、万物复苏;进入新一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四季的变化,人体生命的健康状态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黄帝内经》中有《四季调神大论》[2] ,论述了四季的阴阳变换对人体的影响。古人把微观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描述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即“天时”。

❿ 天圆地方是古代什么人的说法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

阅读全文

与天圆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2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0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7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9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