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文化有哪些
汉文化、汉文化圈及其当代复兴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合作承办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
怎样理解汉文化和汉文化圈�
汉文化、“汉文化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否科学,它确切的内涵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就是汉文化,这是这次会议讨论最为热闹的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认为,“汉文化圈”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是否科学值得探讨。其一,汉,如果是指“汉族”,“汉文化”即谓“汉族文化”,“汉文化圈”则可谓之“汉族文化圈”,如果这推演成立,中国境内其他各民族的地方文化,是否属“汉文化圈”;何况,中国周边诸国也各有其民族文化。显然,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来表明或涵盖这些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是不恰当的;其二,“汉文化圈”这一提法本身也有问题。汉字,音、形、义合为一体,这一特质使之成为文化积淀、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也为东亚一些族群创造自己的语言系统时部分采用,在推进这些族群文化交往及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能否将使用汉字或部分使用汉字的所有这些族群、地域,统称之谓“汉文化圈”;其三,这一概念,如若是指“汉字文化圈”,实际上,它是指融合了道、法诸学的儒学影响所及的地区。正因为它是一种思想、学术,尽管具有其民族与国家的特色,但毕竟与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字的文化有较大差异,因此,它可以成为另一民族、另一种文字文化的资源。如此,不如称其谓“儒学文化圈”更贴切。�
南通师院副教授羽离子认为,东亚汉字文化区的存在,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它是得到16世纪以来在东亚诸国欧洲传教士公认的。法国汉学家、欧洲东亚研究会主席汪德迈,在其于1986年出版的《新汉文化圈》中,对“汉文化圈”的两个标准做了诠释:“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即‘汉字’”,另一标准“是筷子”,如果说前一标准“受同一文化精神熏陶而成的一体”,后者则是它“与众不同的物质文明上的特点”。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就属汉文化圈范围。但是,羽离子认为,这只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现象和影响,而且,这种“筷子文化”,“不能确认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技、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民俗等诸多方面都有可区别其他文化圈的共同特性。”�
东亚世界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沈阳东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孙泓副研究员,考察了中外诸多史学家的论着,对东亚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作了阐释。他认为,可以肯定回答,东亚文化圈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种文化圈并不是一个由政治或军事力量所形成的,而是纯粹文化影响所致,它的范围和它所传播的地区:南至越南、北及朝鲜,其中包括日本”。谈到这种文化圈的共同要素,孙泓引用台湾学者高明士的着作作了归纳:“语言文字部分可由汉字来代表,物质文明部分可由中国的科学技术来代表,社会组织部分可由律令制度来代表,精神思想部分可由儒教、中国化佛教来代表,文化活动的主要成分,既然可用中国的文化要素来说明,一般也就将此地区的文化形态明之曰中国文化圈”。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孙泓将东亚文化要素归为八大项: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学艺术、中国式的民俗。�
二十年后,中华文化圈一定会复兴�
谈到近代以来,东亚汉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走向衰落和瓦解,东亚汉文化圈能否再复兴,再有新的发展话题时,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进已研究员认为,他对此并不悲观,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目前,东亚各国在处于迅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放弃自己本国的系统文化,东亚各国“不仅没有全盘西化,反而更加促进东亚本土文化的发展”,东亚各国把经济的飞速发展归之于东亚文化的特殊力量,这一点连亨廷顿也承认:“亚洲人相信这种经济成功,亚洲文化优越于文化上和社会上颓废的西方文化”。他们“把亚洲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从根本上来讲是儒家文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孙进已进而分析道:“汉字过去似乎普遍认为是一种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现在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他引用日本汉学家石井勋的评论:“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语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将来汉字可能成为全世界通行文字”,“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说:‘母语(指汉语)是我们的价值观、根源和特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并制定汉语学习方案。”汉字正恢复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孙进已认为,“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圈。
㈡ 汉文化是什么
汉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又叫华夏文化,指的是汉族文化,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儒家文化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华夏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㈢ 汉文化的介绍
汉文化指汉族的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又叫汉家文化、华夏文化,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儒家文化为骨干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华夏族——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㈣ 汉代文化特征是什么
汉代文化特征在西汉前期是受到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学说的影响,主张奉行老子的道家学说,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犟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
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㈤ 汉文化具体指什么
汉文化、汉文化圈及其当代复兴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合作承办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
怎样理解汉文化和汉文化圈�
汉文化、“汉文化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否科学,它确切的内涵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就是汉文化,这是这次会议讨论最为热闹的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认为,“汉文化圈”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是否科学值得探讨。其一,汉,如果是指“汉族”,“汉文化”即谓“汉族文化”,“汉文化圈”则可谓之“汉族文化圈”,如果这推演成立,中国境内其他各民族的地方文化,是否属“汉文化圈”;何况,中国周边诸国也各有其民族文化。显然,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来表明或涵盖这些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是不恰当的;其二,“汉文化圈”这一提法本身也有问题。汉字,音、形、义合为一体,这一特质使之成为文化积淀、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也为东亚一些族群创造自己的语言系统时部分采用,在推进这些族群文化交往及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能否将使用汉字或部分使用汉字的所有这些族群、地域,统称之谓“汉文化圈”;其三,这一概念,如若是指“汉字文化圈”,实际上,它是指融合了道、法诸学的儒学影响所及的地区。正因为它是一种思想、学术,尽管具有其民族与国家的特色,但毕竟与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字的文化有较大差异,因此,它可以成为另一民族、另一种文字文化的资源。如此,不如称其谓“儒学文化圈”更贴切。�
南通师院副教授羽离子认为,东亚汉字文化区的存在,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它是得到16世纪以来在东亚诸国欧洲传教士公认的。法国汉学家、欧洲东亚研究会主席汪德迈,在其于1986年出版的《新汉文化圈》中,对“汉文化圈”的两个标准做了诠释:“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即‘汉字’”,另一标准“是筷子”,如果说前一标准“受同一文化精神熏陶而成的一体”,后者则是它“与众不同的物质文明上的特点”。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就属汉文化圈范围。但是,羽离子认为,这只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现象和影响,而且,这种“筷子文化”,“不能确认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技、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民俗等诸多方面都有可区别其他文化圈的共同特性。”�
东亚世界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沈阳东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孙泓副研究员,考察了中外诸多史学家的论着,对东亚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作了阐释。他认为,可以肯定回答,东亚文化圈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种文化圈并不是一个由政治或军事力量所形成的,而是纯粹文化影响所致,它的范围和它所传播的地区:南至越南、北及朝鲜,其中包括日本”。谈到这种文化圈的共同要素,孙泓引用台湾学者高明士的着作作了归纳:“语言文字部分可由汉字来代表,物质文明部分可由中国的科学技术来代表,社会组织部分可由律令制度来代表,精神思想部分可由儒教、中国化佛教来代表,文化活动的主要成分,既然可用中国的文化要素来说明,一般也就将此地区的文化形态明之曰中国文化圈”。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孙泓将东亚文化要素归为八大项: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学艺术、中国式的民俗。�
二十年后,中华文化圈一定会复兴�
谈到近代以来,东亚汉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走向衰落和瓦解,东亚汉文化圈能否再复兴,再有新的发展话题时,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进已研究员认为,他对此并不悲观,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目前,东亚各国在处于迅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放弃自己本国的系统文化,东亚各国“不仅没有全盘西化,反而更加促进东亚本土文化的发展”,东亚各国把经济的飞速发展归之于东亚文化的特殊力量,这一点连亨廷顿也承认:“亚洲人相信这种经济成功,亚洲文化优越于文化上和社会上颓废的西方文化”。他们“把亚洲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从根本上来讲是儒家文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孙进已进而分析道:“汉字过去似乎普遍认为是一种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现在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他引用日本汉学家石井勋的评论:“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语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将来汉字可能成为全世界通行文字”,“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说:‘母语(指汉语)是我们的价值观、根源和特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并制定汉语学习方案。”汉字正恢复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孙进已认为,“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圈。
㈥ 汉文化悠久深远,有些怎样的特点
汉文化的主体性:
汉文化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
汉文化的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独特性。
(6)什么汉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
汉文化源远流长,上古汉文化有很长的发展期,考古发现了约10000年前的中国耕作文化。根据流传文献记载,中原文明在黄帝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汉文明和古苏美尔、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考古方面发现的中国古城文明则较晚,近代起初的发现仅至周朝,殷墟发现后推进至商朝,之后又有对更早期的考古。
汉文明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在中国尽管存在各朝代、政权和统治者的更替,但是汉文化却始终延续,外来民族在汉地建立统治王朝后多入乡随俗汉化,而试图以外来马列文化进行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随后也在实质上放弃了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的基本思想以及文字拉丁化等主张并且同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回归发展,所以汉文化是持续至今最古老的文化。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与“汉字文化圈”
㈦ 什么是汉文化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http://ke..com/view/681638.html?wtp=tt
㈧ 汉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汉文化的精髓是。
㈨ 什么是汉文化,汉族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种种,语言文字习俗,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思想,艺术,哲学,文学,科学技术,信仰,天是华夏族的传统信仰,华夏族由中原向四方扩张,民族精神也是文化的一种,蕴含于整个文化之中,华夏精神,思考质疑,勇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向前发展,进取,敢于面对历史面对问题。
㈩ 汉族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汉族的传统文化:
1、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3、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4、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5、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
6、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隋炀帝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
7、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
(10)什么汉文化扩展阅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为12亿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
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
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汉族的先民: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