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外文化差异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饮食方面、天气方面、生活方面、服饰方面、教育方面等。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 中外文化差异的10个不同点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异的10个不同点有:饮食方面,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消费观,隐私观,竞争观,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的节制、忠孝和责任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人中庸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则是早期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
中期的基督教时代,它追求功利,物欲,它导致了世俗的发展帝国的膨胀、繁荣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现三合一,它既有希腊的那种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的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同时又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比较重,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
3. 从中国和瑞典社会现象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位旅居国外的人士说:“真让人奇怪:在中国,人发了烧,我们都用“闷汗”的办法给他降温;而在外国,人们却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疗发烧。这太残忍了1这种治疗方法上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表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
4. 各国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国(佛教,儒家思想)
2.欧洲大部分国家(基督教,英国,德国,意大利)
3.美国(遍地都是介绍,基督教)
4.日本(新兴的国家文化,在世界上影响逐渐加大)
5.俄罗斯(忘了教的名字,影响应该不用说)
6.印度(佛教,随着国力提升,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7.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伊朗,伊拉克之类)
中国,儒教文化,以稻米为主,鸡由东南亚传入
印度,印度教、种姓制度
东南亚,虽与中国、印度同属东亚儒教文化,但男女平等,女性多从事商业,有印度教、佛教。
日本,初期全盘移植中国文化,但发展一系列本民族特征,如原始精灵崇拜——神道教、在汉字中加片假名
朝鲜,与日本类似
以上为东亚季风文明,都与中国类似
蒙古,初无文明,为野蛮人,元朝入侵时被全部中国化,进入中亚的皈依伊斯兰教。
罗马、希腊泛神论宗教信仰自由,多肉食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宗教狂热期
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忌猪肉
拉美,原始崇拜,玉米
饮食文化:
美国人是用脑子吃饭:我一天需要消耗多少大卡的热量,我就补充多少大卡,很少讲究口味。而且烹调的方法主要还是以油炸为主。
法国人是用心吃饭:法国人的饮食在世界上来讲是比较讲究的,法国大菜的制作可以说是极费心思的,有的菜从选用食材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选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色彩之搭配均堪称世界之典范。
日本人是用眼吃饭:说日本人用眼吃饭,并不是贬低日本人,而是日本人长期的岛国心态,造就了他们的饮食习惯,由于日本是一岛国,物产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有的食材需要长期进口,所以他们把饮食的风格放在少而精上,做得量很少,但是食材选择以活的海鲜为主,用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但是都突出一个小字,让人吃起来赏心悦目,但是每次的食量都不是太大,所以我们中国人吃日本料理都说吃不饱,而日本人却养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所以你在日本很少见到大腹便便的人。
中国人是用嘴吃饭:说中国人真正是用嘴吃饭,有人可能会说哪个国家的人不是用嘴吃饭,他们还用鼻子吃饭不成。其实说中国人用嘴吃饭,是说中国人吃饭最讲究口味,酸、甜、苦、辣,什么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八大菜系,各有自己的一套烹饪方法,讲究一个风味和口感。
当塞车时:
意大利人:不停地按喇叭,以发泄心中的不耐烦。
日本人:拉长了脸,呆在车里一声不吭。
奥地利人:往往猛烈击掌,表示焦急。
荷兰人:一般会用力跺脚,表示“已缺乏耐心”。
卢森堡人:此时会大扮鬼脸,互视后又大笑。
英国人:会默默地掏出一张报纸或一本袖珍书,边等边阅读。
美国人:往往拿出一支用以减轻堵车烦恼的玩具冲锋枪,扣动扳机,“哒哒”地扫射一阵,据说此举能帮助重获“心理平衡”。
德国人:此时应属于最奇特的一种,不但不心烦,反而感到快乐,这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德国工程师对此解释说,此时会产生一种“共度难关”时的“同志式感觉”——大家可以好好地一起感叹上一阵子,等道路畅通,一种共同被“解放”的轻松感又会油然而生。
中国人:最有行动力的应当属于中国人,在焦急等待中走出车厢,自己充当交警
5. 中外文化差异
“小节”成就大礼
2005年12月17日播出
主持人: 老北京见面,问候语经常是“吃了吗?”我的朋友有一次就闹了个笑话,他参加一个活动,见到外国朋友脱口而出,问人家你们吃过没有,他们很实在,说“我们都没吃,你请吧。”我的朋友闹了个大红脸。随着和老外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解一些涉外礼仪,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几位从事涉外工作的礼仪专家。
解说:画面上这位年轻人叫刘秀荣,她是北海公园琼华岛队永安寺殿堂班的一位导游。在工作中,她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导游常识,还要用英语进行讲解。这不,刚刚上班,刘秀荣就碰上了一对到北海公园自助游的外国夫妇。
刘秀荣给外国游客讲解
刘秀荣:你看到那个白塔了吗?七千年以前,那是一个行宫,那里就是忽必烈居住的地方。你知道马可波罗吧?他是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就是在那儿见面的,所以是非常有名的。
解说:刘秀荣做导游已经8年了,每天都要和无数的外国朋友打交道,对于中外礼仪、文化间的差异,她自己总结出:说话、办事要充分了解外国游客的习惯、信仰、禁忌,并在交往中加以尊重。
刘秀荣:替游客着想,要有一个度,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因为就是西方人和咱们亚洲人有些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讲究尊老,那我们在导游的过程当中,遇到年老的客人我们习惯的就是要搀一把,尤其是赶上上、下船,上、下台阶的时候。但实际上在西方这是比较忌讳的。
解说: 登上永安寺白塔必经的这162级台阶,8年来,刘秀荣已经数不清总共上下了多少回,也数不清接待了多少外国政要。每次接待后,外宾对她精彩的英文讲解赞不绝口之余,还会经常赠送一些小礼物,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接受外宾礼物的情景。
刘秀荣:当时我接待的芬兰的国防军司令,还有他的夫人,在游览结束的时候,国防军司令夫人送给我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礼品,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外宾赠送给我的礼物。因为我原来在学习导游规范的过程当中,知道在涉外礼仪当中,当外宾送给你礼物的时候,应该当着他的面把礼物打开,而且还要赞赏这个礼物,所以我当时就把这个礼物打开了。
解说:刘秀荣说,如果当时她把礼物直接收到兜里,肯定是一种失礼的行为,那么,之前再好的讲解服务也会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失礼而逊色不少。
主持人二: 在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尊重,这就是礼仪。至于这种方式需要怎样的表达则是需要学习的,要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了解相应的礼仪知识。同样作为服务行业,在餐饮方面,中外习俗差异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也最不容易引起关注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字号全聚德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经验。
解说:张英华,北京前门全聚德饭店的服务督导,从事了多年的餐厅服务工作,她对涉外礼仪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前门全聚德服务督导 张英华:近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欧洲旅游团,给我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晚上大约6点半的时候,大约一行20人,在陪同的引导下,就到了我们这个餐厅吃饭。当时坐的就是这个桌子,其中有一个残疾客人,他眼睛看不到,但是他也随团来到中国来旅游。
解说:为了照顾这位眼睛有残疾的客人,张英华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些特殊服务。
前门全聚德服务督导 张英华:在我们眼里我们觉得照顾好了就是吃好喝好,服务员工为了显示热情,中国人热情好客,就去帮这个眼部有残疾的客人,一个一个夹菜,然后他自然吃得很高兴。但邻座的其他客人都互相看看,又看看服务员,然后又看看残疾的客人,想要说些什么。
解说:当时所有的服务员都没有意识到她们的举动有什么不妥,但是在餐后,导游的一席话才让他们恍然大悟。
前门全聚德服务督导张英华:然后这个陪同就跟我们说,是这样的,说他们觉得就是不用对这个客人特别的照顾,就是能让他吃上就可以了。后来通过这件事情,我就觉得是这样的,就是在中国人眼里和西方人眼里,对残疾人的照顾,可能尺度不太一样,那么中国人就觉得是得特别的照顾,但是在外国人眼里他们的自尊心相对是很强的,他需要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
解说:通过和中方的陪同人员进行沟通,张英华了解到,在欧美国家,人们都认为让那位残疾人自己夹菜才是对他的尊重。服务人员的特殊关照反而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通过这件事,使全聚德明白:热情的服务一定要建立在对宾客的风俗习惯了解的基础之上。
前门全聚德服务督导 张英华:在迎接这个27个奥运评估团的时候,海因?维尔布鲁根先生一行的全程的英语服务。前十好几天,我们就开始充分的学习了一下欧美国家国人的风俗习惯。然后包括从菜品菜式的搭配上,又着重于他们各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些菜品。
解说:充分的准备,博得了奥运评估团一行的称赞。张英华和她的同事们认为,所有这些准备、安排都是为了让外宾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但迎宾也要讲究个度,既要表达出东道主的友好好客,又不能太过热情。
主持人: 世界上各个国家有着各不相同甚至相反的礼节与习俗。比方说: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但在有些国家,如马其顿、保加利亚、尼泊尔,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除了接待部门,现在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如果您的同事是个老外,在相处过程中该注意什么呢?
解说:从瑞典来的塞巴斯滕已经在中国工作半年了,而他最喜欢的一件事情竟然是每天早上上班时,和同事互相打招呼的过程。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外籍员工 塞巴斯滕:在其他国家并没有这种现象,每个人每天早上,就是沉着个脸,拿着自己的咖啡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中国人每天来到办公室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彼此寒喧,给我的感觉非常非常好。
解说:不过,说到同事的热情,却也让塞巴斯滕感到过不少尴尬。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外籍员工 塞巴斯滕:大部分时候中国人都非常热情,但是有时候他们都热情过头了。特别是有时候坐在一桌,经常就会给我夹那种我不爱吃的东西,例如说猪耳朵,我当时的感觉就是非常尴尬。我尝试去吃它,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不喜欢。我当时所做的就是一脸陪笑,然后别人还会继续往我的盘子里夹,但是那种感觉非常不好。
解说:这家公司一共有8名外籍员工,中外同事朝夕相处,因为不同的礼仪、习俗,在这家公司里发生过的尴尬事儿还真是不少。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负责人:原来外方刚到我们公司的时候,我们就是来安排他们在节假日周日或周六的时候,到北京的一些风景名胜古迹去玩耍去游览,那么当时中方的习惯就是高管层来开车,亲自去陪。
解说:但中方同事的这一番美意却没有被外籍员工认可。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负责人:一开始合作的时候,我们是出于中国人的礼仪之邦的想法,但是外方认为,到了周末,特别是周六、周日,是大家难得的休息的时间,那么休息的时间对每一个员工不论是高管,还是普通的员工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个时候他认为高管去陪他们,是应该属于分外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接受,或者说不愿意麻烦。
解说:公司里有一位从加拿大来的外籍同事,平时非常喜欢喝啤酒,围绕着啤酒发生的故事,大家至今记忆犹新。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翻译:在喝酒的时候,碰杯的时候是有讲究的,肯定是说职位比较高的人,他的杯子肯定在上面。但是他的员工,比他辈分小的人,杯子的顶头就会在他的杯中间,或者更往下一点,这样以表示我们的尊敬。
解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这位外籍同事和一位比自己年轻的中国员工之间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中关村某高科技公司翻译:在碰杯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李总越是把杯子一直往下放,比德就想跟他平着,这么样去干杯。所以这个事情,让比德总结说,当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最后听我跟他解释完了,他说在我们外国,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里头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能谁在谁之上,谁在谁之下,从那此以后,在喝酒的时候,再没有出现过这种笑话。
解说:和这家高科技公司有类似情况的企业还有很多。诺基亚公司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跨国企业,员工构成来自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久前,公司特意举办了一场以“涉外礼仪宣传”为主题的小品演出。
接飞机、献玫瑰花给女士花的种类是有讲究的。在机场送代表爱情的玫瑰花是不太合适的。
诺基亚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萧洁云:也是从不同中国、外国的员工亲身经验所体验出来的,很多时候要接触不同国家来的人,你的国家和他文化背景、礼仪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我们自己碰了钉子,有些事外国人碰了钉子。
诺基亚公司咨询部大中国区总监 杨大鹏:我们试图用比较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在中外交流中的小节,因为文化不同引起的一些误会和小节。把这些提出来,供大家以后在中外交往中注意。
在正式晚宴接待外宾的行礼情况
瑞典人握手、泰国人双手合十、阿拉伯热情拥抱
诺基亚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萧洁云:我觉得应该是抱着开放、接受性这样一个态度。毕竟大家的背景和文化不同,大家要有一个兼容,兼容之余也要互相欣赏大家的优点,也要能够兼容大家的弱点这才是公开和相互的一个状态。
主持人: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邀请外国客户吃饭,其中一个外国客人指着酒楼大厅玻璃缸里的一条鱼说:“这条鱼看起来真可爱,就像我的宠物一样。”陪同的中方职员听见了这句话,就告诉大厨把这条鱼清蒸了。这条鱼上了饭桌后,外国客户只说了一句“我吃不下去这么可爱的东西”便扬长而去。许多人把礼仪方面的东西看成是细枝末节,而往往因为在一些商务或者社交场合下忽视了这些所谓的“末节”,造成我们大事上的失利,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因小失大。因此在涉外礼仪方面,“小节”能够成就大礼。
涉外交往要尊重他人隐私
对中外习俗的差异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对待个人隐私的具体问题上,中国人的传统做法与许多国家的习惯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按照一般中国人的思路,人与人相处,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告人”之事。一名正人君子,应当“明人不做暗事”。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们却对个人隐私问题非常重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打探个人隐私,被视做一个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际交往的惯例。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必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所谓个人隐私,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某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而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尊重个人隐私,在此主要是指在与外宾进行各种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对对方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不得无故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问题。
与外宾交往时,不要主动打听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收入支出、年纪大小、恋爱婚姻、健康状态、个人经历、政见信仰、生活习惯、家庭住址、所忙何事等私人问题。除了要做到莫问隐私外,人们还应当努力做到保护隐私。所谓保护隐私,是指人们在涉外交往中应尽力不传播、不泄露隐私问题。换言之,就是要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去维护个人隐私。
与外宾进行交际应酬时,千万不要对自己的个人隐私问题直言不讳,甚至有意无意地“广而告之”。在涉外交往中,大谈个人隐私并不会被外宾视为为人坦率,而且要么会被人看作没有教养,要么则会被理解为别有用心。同时,应该注意不要向外宾传播、泄露、扩散他人的隐私问题。对于外宾主动告之的个人隐私,不管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都切切不可将其向外界披露。否则就会有悖于涉外交往的基本原则,更会失去外宾的信任,甚至惹出麻烦。金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jinlong19801980/PersonalSpace.aspx?_c=
出国(境)人员“五戒”
http://www.wutnews.net 发布时间: 2002-11-22
近年来,我校各类出国(境)人员数呈急剧上升趋势。出国(境)人员置身国(境)外,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防止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应自觉地做到以下“五戒”:
一戒气节不贞
中华民族是崇尚气节的民族。保持气节,心存正气是出国(境)人员防窃密、防策反、防渗透最有力的武器。然而,也有个别出国(境)人员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屈服于对方的威逼恐吓,甚至变节投敌。有的出国(境)人员一到国外,寻找各种机会滞留不归;有的出国(境)人员迷恋美色,陷入对方的温柔陷阱,失足落水;有的贪图钱财,当了金钱的俘虏,被对方所利用;有的在对方威逼恐吓下,卑躬屈膝,上了对方的贼船;有的甚至为了顺利办理签证,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泄漏国家秘密;有的竟然不顾廉耻,向外国人伸手要钱要物,丢尽了中国人的脸面。因此,出国(境)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不被金钱所收买,不为物质所引诱,不为美色所动心,不被恐吓所屈服,不干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
二戒丧失警惕
出国(境)人员在外之所以发生问题,除了国(境)外复杂的环境,对方狡猾、隐蔽的手段等客观因素外,主要是自身缺乏应有的警惕性,防范意识不强,防犯措施不严,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在保密方面,国(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不法商社往往采取物质利诱、金钱收买、美色勾引、条件许诺、威逼恐吓、技术窃取等手段,不断将窃密黑手伸向出国(境)人员。但有些出国(境)人员为了工作上的方便,携带机密文件或内部资料出境,而且无专人保管这些文件,随意出入公共场合,造成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还有的政府官员和经贸人员,为了招商引资,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加分析,信口说出,以致泄露国家秘密和谈判底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对于正常交往和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渗透,一些出国(境)人员更是缺乏警惕,看不透,识不破,有的还参加了外国的宗教组织。
为此,出国(境)人员要加强保密观念,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增强防窃密防监控、防策反的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三戒不守法纪
出国(境)人员在外,远离祖国,远离组织,远离亲人,一定要了解和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去不正当的场所活动,不干“出格”的事情。否则,既害自己,又害国家。如有的人一到国(境)外就出入色情场所,为美色所迷恋,结果人财两空,授人以柄,被间谍情报机关拉下水。有的人脱离团组,喜欢单独活动,结果遭抢被劫,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对所在国的一些特殊的法律规定也一定要熟悉。如:有的国家规定,外国人入境后必须办理落地签证,或所持护照按时续签,否则,将处以罚款或中止其活动;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捡拾废弃物品是违法行为;有的国家规定,外国人未经允许,不准随便从事经营性活动,也不准谋取职业;阿拉伯等国家不准带含酒精的饮料入境。
此外,出国(境)人员还要遵守外事纪律及团组内部的规章制度,一切行动听从团组领导安排,坚持集体行动。遇到突发事件和可疑情况,及时向团组领导报告或向当地使领馆报告,来不及报告的一定妥善处理,事后及时报告。
四戒不谙习俗
俗话说“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出国(境)人员要了解和尊重所在国(地区)的风俗习惯,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带来麻烦和不便。如:牛在印度被奉为神灵而处处受到当地人的尊重;有些阿拉伯国家不允许男女同行;伊斯兰人在“斋月”期间禁食等。
中外习俗有很大差异。如中国人喜欢黄色和红色,而墨西哥人忌讳黄色和红色;中国人把孔雀与仙鹤看成是吉祥鸟,而英国人却认为是淫鸟、祸鸟;中国人喜欢大象,而英国人却认为大象蠢笨;中国人认为偶数吉祥,而日本、保加利亚以奇数为吉利,偶数是凶险。在行为方面,中国人抚摸儿童的头是表示亲昵,但东南亚许多国家认为头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允许别人触摸。中国人聊天喜欢谈论自己的家庭、身体、收入等情况,而西方人则把这些当成隐私不愿相告。中国人喜欢说“恭喜发财”,但新加坡人讨厌这样的祝福语。
五戒不拘小节
有些出国(境)人员言行举止不拘小节,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大声喧哗,举止粗俗,令人瞠目;有的在餐桌上,啧啧有声,吃相可憎,遭人指点;有的随地吐痰、乱丢东西,被课以罚款;有的在游览公园时,随便攀花折枝,逗惹动物遭罚款;甚至当地官员接见某团组时,有成员一只手插在衣兜里,一只手伸出与对方握手,令对方不快,导致合作失败。由此看来,出国(境)人员如果言行举止不拘小节,说话办事太随便,不仅影响中国人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影响公务和正常交往。因此,出国(境)人员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对外交往的礼仪,衣着整洁,举止得体,礼貌文明,维护中国人的形象。 (保卫处宣)
6. 瑞典和中国之间的对比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瑞典实行的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追行和倡导的一种改造资本主义的社会体系 就是社会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社会主义 特点就是发挥资本的最大优越性,而靠法律社会制度来约束资本的集中分化。
使资本平衡,从而保持社会对资本发展的同时保持资本的稳定
7. 中外文化差异例子有哪些呢
中外文化差异例子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饮食方面、天气方面、生活方面、服饰方面、教育方面等。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
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19岁的时候在瑞典待了一年,等到20几来澳洲的时候,总算没到Culture shock的地步,然而瞠目结舌还是少不了的。民以食为天,先从吃说起。第一次跟澳洲朋友聚餐,此君说要给我露一手,给我煮一道中国菜,于是买了青葱,想炒一个青葱牛肉。
我看他自信的模样,觉得大可放心。然后,只见此君把青葱从超市塑料带里拿出来,直接放到砧板上,手起刀落,把10cm长的葱白切掉后,丢进了垃圾桶。
青葱牛肉,真的是只吃青葱呀。后来,去过一个全日的活动,到了茶歇的时候,主办方端上来茶和咖啡,以及切得整整齐齐的芹菜、胡萝卜还有西兰花。旁边是粉红色的蘸酱。我一样拿了一个,放进嘴巴里,嚼了又嚼,好耶,的确是生的。
8.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有:
1、饮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
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
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9.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饮食方面、生活方式、语言等。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西方人大多说外语,我们讲中文。

以下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相关介绍:
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两希指的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留下的哲学思想成为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政治学,民主制度等都为后世欧洲所继承。因此说古希腊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中西文化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