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顺屯堡文化的当地节日
屯堡人的节日都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要内容。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缘由,加上传说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
春节是屯堡人最为隆重的节日。腊月间就要用数十斤糯米和釉米打成米面,蒸熟后打成糕耙,晾干变硬后泡在水里可食用几个月。还要杀年猪、熏腊肉,用猪血和豆腐做成“血豆腐”,熏制香肠等等。除夕夜,先要在神完前摆上猪头、雄鸡及酒菜,并点燃香烛供奉,主人还要请祖先及亲戚的亡灵和各路神仙、各处菩萨、孤魂野鬼来享用,希望得到神灵祖先的保佑而一家人顺顺气气发财发富。供奉后,全家人要在神完前磕头后才能吃饭,还要在门、窗、牛圈等处贴上红纸写的对联,大门上贴“秦军”、“胡帅”等门神。
除夕要“守岁”到天亮,灯火长明,全家欢聚,直到黎明。因此俗话说:“三十夜守岁,年初一大睡。”
年初一不能动菜刀之类工具,不能向外倒水,不能扫地,据传扫地和倒水就意味着会把一年的钱财扫出去和泼出去。大年初一还不能串门,只能在外面游玩。一年到头,大年初一这天是忌讳最多的一天。
年初二外出叫“出行”,回家时要捡上几根木柴回来,以实现“初二出行,抱财归家”的求富心理。有的人家还要找一个有小圆洞的石头,用绳子拴好牵回来以示“拉了一头肥猪回家”。
年初二,开始进行各种“拜年”仪式。拜年形式多样,村中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户地去拜年。孩子们身挂小口袋,走进大门对主人家大喊一声:“给您拜年,恭喜你家发财!”主人家就拿些葵花、核桃或硬币给孩子们。于是,年初二这天,就会看到满街的孩子这家进那家出,欢天喜地地跳动,村中热闹非凡。年轻媳妇要到井里挑“银水”,象征着一年财富不断。
给岳父母拜年,是不能少的例规,特别是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否则,老泰山发了话,小两口就有陪不完的“罪”了。不忘祖先尊敬长辈,给逝去的父母拜年是屯堡人的心理定规。初二子女带上香蜡纸烛及酒菜到父母坟前祭供,以尽孝道。
年初二也是屯堡人互相大拜年的日子。人们在街头巷尾见面也互相拱手行礼并互相招呼“给您拜年!”就是平时有些纠葛和隔阂的人,这一招呼也就把积怨化解了。
从年初三开始,屯堡村寨就要开始跳地戏、玩花灯等类式活动。于是,白天村中锣鼓喧天,杀声阵阵,村民从征战故事的拼斗中获得心灵的振奋,从剧里人物的神灵护佑中得到心愿的满足;晚上,玩花灯时歌声阵阵,笑声不断。那些由男人穿上妇女服装扮的女角故作妖烧,扭作态,引起人们阵阵哄笑以得一乐。迎接一年新春的到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新年开始,使农历正月成了屯堡人最热闹隆重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各种活动最多,除跳地戏、玩灯、迎春等搞得热热闹闹,太婆和妇女们更是忙里忙外,初五要敬五谷大神,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要进庙烧“千张”,十五要过“元宵节”等。十五元宵节一过,“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扒狗屎”,或事农或事商或事其它行业的就各务其业了。
清明节,屯堡人家都要按姓氏结伙上大坟。上大坟是崇尚血脉崇拜的屯堡人一项隆重的祭祖活动,是日甚至数十里外的同姓都要赶到人黔始祖的坟墓前,按辈分排列跪拜祭祀缅怀祖先,交流感情,激励后辈。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坟前饱餐一顿之后,各家还要上小坟,到自家祖坟前挂坟飘,摆上酒饭祭供一番。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屯堡人要用糯米做成粽把来祭供祖先,然后全家吃粽子。门顶要插上艾、营蒲,屋内洒雄黄。同时人们外出采草药,到处游玩称为“游百病”,以祛病健身。屯堡人的端午节与江南一带的端阳节一样,主要是悼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天,屯堡人家燃香化纸祭供祖先后,要把灰烬倒到河里去。
五月二十八是“敬菩萨”的日子,旧州、大西桥的关公庙、岳王庙等地汇聚数以上万的屯堡人,供奉关公、岳飞等神灵。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六月六是土地婆婆的生日,屯堡村寨均要在土地庙前供奉一番,祈求土地菩萨保佑平安。同时,村寨里还要订立“护公条约”,宣布保护庄稼的规定,并指定专人看护,对违犯者给予罚款或示众的处罚。
除此之外,屯堡人还有一些专门的祭祀活动,如“龙王会”(六月十一日)、“雷神会”(六月十九日)、“马王会”(六月二十日)、“牛王会”(十月初一)等等,分别祭供龙王、雷公、马王、牛王等神,同样是用猪头、雄鸡、酒、饭祭供一番后,众人“打平伙”,聚餐一顿。是日,马和牛不劳动,喂精饲料,吃糯米耙。
屯堡人还有“逢九上香”的习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庙上焚香化纸、三叩九拜。双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云鹜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妇女们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达万余人。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节,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动。七月初一开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挂起来。这种长约五尺宽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写有从始祖到新近去世的亲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须点香燃纸,奉请远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亲人回家过节,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纸做成的信封包上钱纸,写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钱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边烧完,意为给祖先送“钱”。孩童们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点上蜡烛,“放河灯”送祖先返回华东老家。
八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秋节,屯堡人用月饼、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没有儿子的人家也把这天当作求子佳期,好心人会去偷别人家的一个南瓜送到他家里,意为送来儿子,这自然会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发觉会假装大骂,骂即“发”,骂者无心,听者勿念。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纸,然后全家吃耙耙以示过节。
“腊八”供灶神。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专门敬灶神菩萨,除了打糯米耙之外,还要买上枣子糖之类来供奉。请灶王爷上天汇报所看到的人间事情时,多向玉帝说好话,以求得上天的宽宥。
“会口”是指不同的庙会及各路菩萨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对各个“会口”虔诚有加。到了“会口”的这天,都要兴办祭祀活动。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会”、“过河”、“串佛”等,这些活动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为己,求神祈福,驱灾避邪,祈求来世。
Ⅱ 贵州旅游的民俗风情和注意事项
贵州最具有特色的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贵州的黔东南一带是最集中地方 。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有敬酒歌,拦路酒,在酒这方面如果你酒量不是很好那可得小心。少数民族得服装也定会让您感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得魅力,在贵州民族家中做客基本上没有很繁琐得注意,只要你记得少数民族是很豪爽得,酒就是一个很好得说明。
还有屯堡文化,那是展现了几百年前明代得活生生得文化。很值得欣赏。在贵州安顺,看看屯堡文化,感受600多年前明朝得文化内涵
Ⅲ 贵州各地有哪些过年风俗
2018年农历戊戌年即将来临,各地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过新年”啦!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全国到处都充满了“年味”。
贵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很多的传统也遗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肠、腌制腊肉、打扫庭院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得以完整传承。
01余庆县:赶制麻糖迎新春
春节临近,贵州省余庆县群众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过年食用和招待客人。麻糖是当地群众在腊月中为迎接新春制作的特色传统食品,主要以大米为原料,伴以麦芽,通过打米浆、煮米、发酵、滤渣、熬制、冷却、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区: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屯堡人的传统美食。春节将至,农闲的屯堡人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过年食用。屯堡人有过年“杀年猪”祭祖的习俗,为了不浪费猪血,且“猪血”又名“血旺”,为讨个吉利,也为增加节日的喜庆,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豆腐捻成细末和上猪血,加上食盐、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圆圆的一坨,用新鲜菜叶汆水后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层干后即可加工食用,被誉为“屯堡吉祥三宝”之一。
03从江县: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在春节来临之际,与高增乡领庙村开展“吃相思”活动,同迎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联谊使两寨侗族同胞进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别时互赠礼物、抺花脸、唱侗歌,现场欢声笑语,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收眼底。
“吃相思”侗语叫“越嘿”,是侗族地区村寨之间加深友谊的一种规模较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有唱侗戏、鼓楼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对唱、抺花脸等环节,气氛十分热闹。
04思南县:看花灯戏享文化年味
铜仁思南县土家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的说法,土家花灯音乐,传统伴奏乐器不多,但曲牌丰富。传统的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锣鼓诙谐活泼,它使用的锣比一般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所用的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长路眼”“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
Ⅳ 贵州有哪些风俗、传统节日
贵州风俗、传统节日有:
一.民族节日
(1)跳地戏
活动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活动地点:花溪大寨
活动介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贵阳附近的布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集于花溪大寨,带上面具,边跳边唱。内容集话剧、歌舞、舞剧为一体。其取材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征战及忠义故事,并糅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
(2)三月三
活动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活动地点:乌当区新堡乡
活动介绍: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原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散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现在的“地蚕会”已演变成为“三月三”歌节。节日期间,贵阳及邻县的布依族群众便云集乌当区新堡乡,赛歌、吹木叶,男女结伴戏水等。
(3)四月八
活动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活动地点:市中心喷水池一带
活动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阳市及其附近的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吹芦笙、箫笛、唱山歌、跳苗家舞蹈,纪念古代民族英雄“祝狄”。
(4)六月六
活动时间:农历六月初六
活动地点:花溪河畔
活动介绍:“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祭社神、山神的重要节日。这一天,贵阳市及邻县的布依族男女老少皆身穿盛装,聚集于花溪河畔,举行歌舞表演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此外还有唢呐、铜鼓、礼仪表演,刷把舞等民族节目。
二、旅游节日
(1)乌当永乐桃花节
活动时间:4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
活动内容:民族歌舞表演、赏桃花、“农家乐”体验等。
(2)修文县谷堡乡梨花节
活动时间:4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
活动内容:开幕式、赏花乐、农家乐、参观农家庭园经济。
(3)贵阳白云国际风筝节
活动时间:4月30日―5月7日
活动地点:贵阳市白云区
活动内容:举办“放飞白云”开幕式及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啤酒节、民族民间艺术展演、花卉展、风筝比赛、“国际奥委会主席杯”百城市自行车总决赛、全国农民象棋邀请赛等。
(4)红枫湖旅游节
活动时间:6月―8月
活动地点:红枫湖景区
活动内容:举办大型开幕式、水上游演、民族风情游演、旅游文化艺术展演、水上休闲体育健身、夜游红枫湖、焰火晚会等。
(5)乌当永乐蟠桃节
活动时间:8月至9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
活动内容:举办民族歌舞表演、品尝新鲜蟠桃、体验“农家生活”等。
(6)贵州名酒节
时间:公历7月―8月;
地点:分别在遵义市、仁怀茅台镇、赤水市等地举行;
主要活动: 举行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厂、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对于嗜酒人士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尝当地名酒。
(7)仡佬年
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地点:黔北地区;
主要活动:仡佬节是当地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因为仡佬族相信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着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8)牛王节
时间:农历十月初一;
地点:黔北地区;
主要活动: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非常盛大。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9)供粑
时间:农历除夕夜;
地点:黔北村寨;
主要活动:供粑即用精米敬献祖先。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
(10)折溪傩戏(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的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11)采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12)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一。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所有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13)拜树节(农历正月初三)
又称“祭山神”。节间用树枝扎小屋放置于大神树下,插彩旗,牵祭品绕树宰杀祭祀,点燃香、烛、纸,请山神入座祭之。这一节日使得许多仡佬村寨至今仍然保存着千年古树。
油菜花旅游节(公历3月)
活动地点在安顺、兴义一带的景点。活动内容有观赏油菜花田园风光,游云峰八寨,观九溪屯堡,赏天落湾民间风情等。
(14)吃新节(农历七月)
农作物初熟的时候,仡佬族会择吉日“尝新”。是时,人们到庄稼地里,随意选摘几穗稻谷、包谷、豆角等“尝新”。吃新节还会杀牛祭祖,全寨子开始收割庄稼。
(15)踩芦笙堂(农历七月十五)
这天,参加表演者列队进入侗寨公共场所,指挥者引导队员按事先测定的子午线踩踏入场,芦笙齐奏,队员们按芦笙曲调的缓急抑扬,健步起舞,表演威武雄壮的芦笙团体操。
(16)相月亮(农闲季节)
安顺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月夜进行而得名。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之夜,青年男女结队而出,在乡郊旷野上或谈话对歌,或吹笙弄笛。通过多次相月,互赠定情之物,感情浓笃者可定终身之约。
Ⅳ 印象瀑乡民俗文化馆
安顺印象瀑乡民俗文化馆项目经政府招商引资,并由印象瀑乡民俗文化馆倾力打造,项目整体定位清晰、风格凸显、功能完善,文化馆风土人情暖暖、民族风情洋溢、自然风光美美,也为印象瀑乡沉淀更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的
Ⅵ 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苗族鼓藏节、跳花节、苗族姊妹节、苗族服饰、苗族蜡染等。
1、苗族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Ⅸ—19。
2、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2)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65)。
5、苗族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 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该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姊妹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跳花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鼓藏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蜡染
Ⅶ 安顺特色有哪些
LZ你好,
安顺小吃都是比较出名的,比如丝娃娃,荞凉粉,裹卷,小锅凉粉,冰粉,夺夺粉等。
民俗的话安顺市是一个五方杂处、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跳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跳花坡。女子将历年精心制作的蜡染刺绣背扇扇面层层叠放,十几层乃至几十层,均露出顶端细密的刺绣图案,由新婚夫婿或未婚夫背到花场展示,暂时未找到对象的女子由兄弟代替背赴。跳花开始,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集体舞蹈数周之后,花树下继续分散表演的芦笙舞多姿多彩。花场上人流如潮,气氛热烈。有的地方还举行爬花杆、射弩比赛、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 跳花节历史悠久,流行于川黔滇苗族村寨,尤以安顺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萨,是安顺屯堡村寨为祭典汪公的诞辰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汪公崇拜流行于安顺吉昌屯、狗场屯、中所、鲍家屯等屯堡村寨,是屯堡人对历史人物神化并寄以美好愿望的特出形式。农历正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庄重地把汪公菩萨塑像从神台上抬下放入木制轿中,走出汪公大殿。在激烈的鞭炮和锣鼓声中,腰鼓队、秧歌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队陆续跟在后面,形成长长队伍,涌动在田野山水之间。在田坝中举行完仪式后,抬汪公的亭子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穿行于村寨街巷,施福于众村民,赐百姓予平安吉祥、丰衣足食,直至下午四点钟才返汪公庙,让汪公塑像回归神位。安顺的抬亭子民俗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端午这天,人们走出家门,父母都要带上小孩去“游百病”,或郊游或爬山或逛街,意在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抛掉,让百病远离自己的身体。这一天,百草都是药,安顺城周边乡镇村寨的农民会把从山上采来的各种草药带到城里,供人们逛街时购买,无论城乡,端午采药购药均成习俗,人们将适合自己与家人需要的草药带回,以治病防病。过去销售草药的地摊能从城区小十字摆到西门顶,现在主要集中在市西路一带。安顺城街头弥漫着透人心肺的药材清香,久久不散。
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按回族习俗实行斋戒。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方圆约600平方公里的深山里,以镇宁县革利乡为中心,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分布在11个乡(镇),68个村,162个自然寨,人口约25000余人。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千百年来,他们敬奉祖宗竹王,笃信夜郎竹王就是自己的祖先。竹王成了维系族群的精神依附。男性成年后都要举行仪式供奉竹王偶像,之后一生奉祀,直到死时用供奉的竹片陪葬。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Ⅷ 贵州安顺有什么民俗(从地域、居住环境文化等方面)
汽车站门口和市区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经营具有安顺特色的土特产和纪念品。随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获,记得讲价就行了,比贵阳北京路上的店铺要便宜很多。景区内还有各式旅游特产出售,到处都可以看到具有贵州特色的工艺品,如傩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
安顺三刀 介绍: 产自贵州安顺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有名的传统产品。它式样美观、镶钢均匀,刃口锋利,经久耐用,百年以来享有盛名。
安顺三刀初露锋芒,是在清朝。相传咸丰年间,安顺有家姓余的工匠,兄弟三个以打铁为生。最小的一个弟弟天资聪颖,不仅打铁技艺出众,读书也颇为上进,他背着自家打制的菜刀、剪刀,沿途变卖,充作盘缠,上京赶考,却因出身低贱,无人引荐而名落孙山。从此,他便断了入仕的念头,立志“以刀代笔”,要在铁器行中挣出一个“状元”来。他自撰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铁汉磨穿铁链”,下联是“匠人煞费匠心”,横批“百炼生精”,他抱着这个信念,孜孜以求,终于自成一家,在同行业中闯开了声誉。
蜡染 介绍: 到过贵州的游客,对蜡染一定不会陌生。
蜡染是贵州着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其中以安顺的最为有名。
安顺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承传了古老的工艺,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其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地戏脸谱介绍: 地戏是安顺地区特有的民间戏曲形式。其戏剧演出时所用的脸谱非常有特色,雕工精湛,刀法朴实,风格粗犷。
波波糖
介绍: 清朝年间曾为朝廷贡品,因层层起酥像水波荡漾,故名波波糖。镇宁波波糖酥脆香甜,甜而不腻,以当地“刘家”所生产的为上品。如果是自己品尝的话,半斤一包装的就够了,5元。但不妨买多些回去,送给喜爱甜食的朋友。
牛肉干
介绍: 在安顺随处可见的牛肉干,肉质鲜嫩细腻,吃口很好。但是建议不要在景区及收费站等地购买,市区的超市都有卖,价格公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