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于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简述:
一 惊人的成就
1. 世界同一时期规模最为庞大、最为先进的都市防洪系统
在良渚遗古城西北部,先民构筑起了一道长达6.5公里的大型堤坝,用以防范天目山余脉的洪水。浙江余杭地区是整个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区,经常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良渚人为了保护国都——良渚古城而修建了这个堤坝。当地人称它为“塘山土垣”,它除了6.5公里的长度之外,平均至少4米高,30米宽,在它的外围形成蓄洪的水库,至今能够行船。
从塘山土垣向西7公里,还有两条大堤——彭公堤防和奇坞山堤防,一个长5公里,另一个长6公里,其中一段山间隘口处,堤防高达20米,由不同的土壤层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这两重防洪体系保证了良渚古城千年之间未曾为洪水毁灭。在良渚古城的南部,经航拍显示,也存在着绵长的土垣,很可能就是防洪工程的一部分。而对比同一时期印度的古城——号称“远古曼哈顿”的莫恒佐·达罗曾七次被洪水摧毁,最后不得不废弃。我们应叹服良渚人防洪能力的强大。
2. 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以及土建工程
5000年前,良渚古城一带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然而从4900年前开始,一批人突然来到此地,填平和沼泽,并且修建了大规模的都市。从考古学年代上说,这些人很可能来自天目山南麓,他们在古城建立之前就已经聚集在瑶山一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瑶山祭坛。
很可能在离开天目山之后,他们立即开始起建良渚古城。最先完工的是巨型建筑基址“古上顶”,在考古学上,它也被称作“莫角山”——这个巨型的建筑台基高8-10米,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建工程。之后,良渚人又在莫角山周边修建了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次级台基。之后,可能又顺次建立了反山和皇坟山。由于考古发掘工作尚未全面给予揭示,我们现在无法猜测这些巨大的工程到底耗费了多少土方量。
大约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良渚古城“城墙”修建完成,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所围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整个城墙的土方量当不亚于埃及金字塔。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古城形态来看,它们均有共同之处——城墙墙面平缓,内直外斜——极为注重防洪功能。因此,该“城墙”应该是水城墙,主要用作防洪。
同一时期,在城墙外围,更大规模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如美人地、卞家山等长形土垣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良渚古城包围起来,构成了它的“外城”,经过考古发掘,这些土垣实际上是当时制陶工匠和漆器工匠们工作和居住的社区——当然,可能还制作丝绸。这些社区有大规模的人工运河网络相连,并且均配有自己的码头。通过这些水路交通方式,将古城的产品输送到整个苏浙地区,形成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大规模贸易网。
良渚古城和其外城总体规模达到了3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
3. 漆、丝、玉、珠宝、举世无双的黑陶工艺以及文字的萌芽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驰名天下,尤其是琮、璧、钺等重器,其雕刻和造型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网站上到处都有相关的资料,此处我不多说。良渚时期的漆器也异常发达,不但能够制造出多彩的漆器,还能够制造复杂的镶玉漆器。良渚时期,社会富足、文化昌明,漆器从贵重物品流入寻常百姓的家中。当时良渚人的墓葬中,棺椁均施以漆绘。甚至在农具犁的木质部件上以及箭簇的木杆上也有漆绘,可见漆器在当时不但不是奢侈品,而且还是相当常见的日用物资。
在良渚古城北部的钱山漾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家蚕丝织品。丝线密度和现代的细亚麻布相当,体现出高超的纺织技术水平。良渚人的陶器工艺举世无双,不但造型雍容典雅、气象非凡,而且工艺复杂,令人惊叹。卞家山曾经出土过一件陶片,不到20平方厘米的陶片上刻着23个精致的鸟形纹。而在绰墩遗址出土的一个黑陶宽把杯,造型别致,通体刻满精心设计的神圣纹样,即便是当代的艺术家也对其叹为观止。
良渚人还喜欢玛瑙、象牙等珍贵器物,并制成工艺品。其中,在福泉山出土过象牙权杖,雕刻工艺复杂,完全可以媲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而良渚人的航海能力也颇为强大,它们能够深入远海,捕获鲨鱼等深海鱼类。而当时收集鲨鱼的牙齿,是良渚贵族们的一种奢侈风尚。
良渚人文化时期的陶文比中国同一时期任何地方的陶文都复杂得多,有些陶器上的记事符号可以连接成句。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良渚陶器的颈圈,上面刻有9-12字的成行规整的刻画符号,其行文风格比甲骨文还要美观。可以说,良渚时期就有了中国文字的萌芽——当然,还需要更多类似的考古发现确证它。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人在中国古代最先采用了犁耕技术,以及大规模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见茅山良渚稻田遗址),使得粮食产量获得了质的提高。这也成了支撑良渚社会繁荣富强的根本因素。
二、 良渚文化兴衰略说
公元前3500年,年轻的华夏族突然在黄河中游崛起。 他们最初在公元前6000年时发源于陕甘一带,随后向中原腹地大举扩张,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
不得不说,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民族——他们打败东夷族的后岗文化,将势力深入陕甘、豫东、河北、辽西以及长江流域,形成了上古时代最为强大的族团。然而,就在他们的鼎盛时期,却遭到了一只神秘民族的迎头痛击。这支神密民族来自遥远、湿润的南方,他们横冲直撞,一直打到黄河南岸,之后又突然地从中原腹地消逝。
这一民族来自长江下游的太湖一带,后来被考古学者称为“崧泽人”,也就是良渚文化的祖先。
他们为什么要攻打千里之外的中原?为什么要和强大的华夏族火并?原因可能永远不可能探明。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北方的财富在吸引他们进行军事上的冒险。早在公元前3800年,崧泽人的社会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东山村遗址的发掘显示,崧泽文化的早期,已经形成了贵族和平民两大集团。贵族们开始用玉器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死后也要拿它们下葬。
然而,当时中国境内最好的玉器生产基地却在淮河一带的凌家滩。凌家滩人的社会也非常崇尚玉器,他们的制玉技术发达,而且烧造技术和建筑技术也在当时首屈一指。崧泽人很显然异常垂涎他们的财富。公元前3600年,崧泽人武力夺取了凌家滩一带的统治权,之后又占据了整个淮河流域——这使得他们和中原的冲突不可避免。
中原人打败后岗人之后,将同属于东夷民族的大汶口人压制在山东一隅,大有一统黄河之势。然而,经过崧泽文化的冲击,华夏族的扩张开始转向衰落。当时,崧泽人也许就是东夷人的一支盟军——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同盟关系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公元前3300年,太湖地区发生巨变,良渚文化取代了崧泽文化——这种巨变是怎样发生的,尚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良渚人很快就和东夷族反目,他们攻入苏北地区,将东夷族从其世代居住的苏北中心区赶了出去。在花厅遗址,考古学者们发现了良渚贵族的墓葬以及大汶口平民的墓葬共处同一个遗址的情况,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殉坑。而考古调查显示,整个苏北地区的聚落数量急剧下降——东夷人不但被入侵的良渚人打败,还举族远迁。
现在,华夏人反倒成了遥远民族的盟友,共同夹击东夷族。然而,东夷人在西部的扩张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们顺利地攻占了豫东和豫中。仰韶文化四分五裂,华夏集团不得不退回关中。
东边日出西边雨,对于良渚人来说,和平的发展时期却开始了。良渚古城开始建立,并且取得了对整个太湖周边的支配权。根据玉器的形态以及制作特点的分析,学者们大致可以肯定,整个环太湖流域的玉器均由良渚古城所分配——这很可能体现了一种具有宗支特点的政治关系。良渚城很可能统领着一个疆域广大的古国。
随着良渚古城的城市化进程,太湖流域又出现了几个不同的“都市”——福泉山遗址以及寺敦遗址。其中福泉山遗址面积达1平方公里,中心建有大型的祭坛和等级颇高的贵族墓地。寺敦遗址规模和福泉山遗址面积相当,它不但拥有中心祭坛,还拥有内圆外方的两重环濠——以寺敦为中心,他们还开凿了一个正十字形的运河工程,但是它到底通向什么地方,尚不得而知。
不论如何,整个良渚文化6万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围内,良渚古城的显赫地位从未被动摇过。良渚古国的疆域,北起苏北,南到浙中,西至安徽(这只是估计,其西部边界尚未确定),东至大海,而它的玉礼器远播至广西、陕北。可以说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不久以后,外部的情况开始变化。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中原龙山文化崛起。其中一支叫做“造律台文化”,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他们逐渐向东南方扩张。良渚社会受到了剧烈的影响,良渚文化也转变为钱山漾文化。不过这一时期,良渚古城的建造仍在持续,这似乎说明他们仍然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
约公元前2200年,造律台人对良渚地区的扩张加剧,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广富林文化出现在环太湖地区,同一时期,良渚古城遭到废弃。良渚古国可能在此时遭到了亡国的命运。即便如此,有些证据显示环太湖地区的文化依然繁荣,外来的统治者好像并没有完全破坏太湖地区原住民的生活秩序。
到了公元前2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治形势出现剧烈的动荡。中原地区繁盛一时的陶寺古城被毁,惨遭屠城(见陶寺“大扰坑”);鄂尔多斯地区的鬲文化人群渗透到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山东龙山文化大范围衰败,蛋壳陶工艺、制玉工艺失传,人口数量锐减;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古城被摧毁,来自中原的一支力量占据了该地区;四川的宝墩古城遭到废弃,城市化进程中止。
也就是同一时期,来自浙南的一支野蛮民族再次洗劫了太湖地区,将造律台人赶出了苏南、浙北一带。此后,太湖地区陷入了长时间的文化空白和衰落——城市不复存在、玉器不再制作、贵族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摒弃。太湖地区重新回归到质朴的乡村生活和原始的等级秩序。曾经昌盛一时的良渚古国,被永久地遗忘了。直到20世纪,通过考古学家们的努力,先民们的伟大业绩才再次为子孙们所知晓。
Ⅱ 太湖的生态状况与变迁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吴越"。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忧虑。
一、 太湖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中外游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到太湖旅游!然而,太湖的水质污染又让多少关心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人深深忧虑!
(一)太湖水污染严重。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而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蓝藻时有爆发。
(二)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地表水质恶化是地下水大量开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用水以及生态用水扩大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湖地区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约30亿方。而根据太湖调度运用方式,太湖调节容积只有10至20亿方。
(三)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大规模集中式网围养殖的东太湖为例。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东太湖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由于东太湖水面的大部分为网围养殖,水草生长旺盛,形成了东太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大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减少了东太湖的风浪和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进程"。"湖泊沼泽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标准不足等薄弱环节;由于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保护对象不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防洪压力加重。
二、 太湖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此处污染,彼处受害。如,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仅依靠各自的力量难以解决。
(二)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太湖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局部的、有限的经济效益,从大局看,得不偿失。从局部看,需要寻找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速度、产业、行业结构状况等,对太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容易发生矛盾。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行政区划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下,全面推进协调比较困难。避难就易选择突破口,比较现实。
三、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是太湖环境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选择一个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还易于协调不同行政区划利益的产业,对于启动"太湖共同体"是现实的。以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为粘合剂,是太湖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与各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一)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3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旅游从"3S"转"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追求健康、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21世纪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太湖周边城乡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太湖是长三角的天然珍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价之宝,环太湖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在时间上是天赐良机。
1、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的生命之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效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资料说,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相应增加43元。旅游兴业,旅游致富。旅游业可以为环太湖城市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显改善生活。
3、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为。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于协调
在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体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剂。有的产业,各地可以独立兴办,如制造业。有的产业,受制约于共同的环境条件,如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产业特点决定的。
1、发展旅游业要求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无论哪一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进得来,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发展生态旅游,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环境是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有协作的内生动力。"保持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3、整治污染,保护环境,需要省市政府、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努力,长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环境污染的难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四、 发展多档次、各具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旅游
(一)大型、高档度假区与中小型、乡村度假区相结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一流。可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花费较高客人的需求。
发展中小型、乡村度假区,可以满足普通游客3-5日游(度假)需求。乡村度假区需求量大,卫生条件要求高,而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要求相对低。分布较散,有利于参观名胜古迹后,就近享受原生态休闲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和阳澄湖、澄湖景点的旅游规划、景点恢复和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
(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生态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等级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现场验收予并以公示的景区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区外其余3家均位于环太湖,它们是苏州拙政园、周庄古镇和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就更多了。
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让游客在参观名胜古迹、古镇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天然温泉和生态环境,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有广阔的市场。
五、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的探讨
(一)以沿湖城乡政府(或政协)某部门出面组织建立协调会(或机构)。应有发改委、环保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等核心部门参加,又有景区企业参加,商讨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章程等。
(二)目的:协调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减少项目决策、规划分散化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环保,谋求多蠃。
(三)以共同议题和协议为推动。以每阶段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议题,多层次、多方面人员(官、产、学)进行探讨协调,达成共识(或协议)。
Ⅲ 浙江有什么文化遗址
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2.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3.马家浜文化遗址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
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
4.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位于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东北2公里处。利星村的罗家角自然村,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为马家洪文化遗存。
罗家角遗址发现灰坑53个,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大量的动物遗骸及稻谷等自然遗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遗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亚于商代的白陶。还发现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小网坠等,其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
在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从而使嘉兴市境成为是迄今所知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5.南河浜遗址
南河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云西村和南子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的代表,1996年建设沪杭高速公路时被发现,当时挖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清理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灰坑、房屋、祭坛等,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存。
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规模大、揭露墓葬多、出土文物丰富,从房屋、灰坑、祭坛、墓葬到大量器物,南河浜遗址极大地增添了崧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成为崧泽文化遗址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之一。
Ⅳ 良渚人是怎么消失的
晚期良渚现“断层”
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70年多年,却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一直头疼不已,因为在史料中,江南地区的晚期良渚文化居然无文字记载。这一曾经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良渚文化“断层现象”,一直成为悬而未决的谜团。
不过,有关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是否消失的问题,我国曾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结果是“消失”与“未消失”两种观点并存。而造成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地区突然神秘失踪的原因,则有海侵、特大洪灾和战争三说。由于这些说法的证据都较单薄,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因此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得到考古界和史学界多数学者的认可。
常州武进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林志方认为,依据江南地区现有的考古资料,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阴阳营文化、良渚文化层之上的是“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且绝大部分地区是“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江、浙两省的文博工作者已对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古发掘,江南地区最早“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的时代为西周早期。依据“湖熟文化”、“马桥文化”人最早墓葬的时代为西周早期、江南地区古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及良渚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的时代,可以证明江南地区夏、商出现了文化断层,进而也证实了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消失的可能。
是否迁徙到江北
本月初,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良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各路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新说。据报道,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认为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应为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而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则是由战争和内讧引起的,最终为钱山漾类型所取代。
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分析认为,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钱山漾类型及马桥文化遗址分布面广,且文化传承有序,尽管个别遗址见有淤泥层,但其成因复杂,应属局部现象,倘若认为当时曾发生过海侵或特大洪水灾害而导致毁灭性的文化消亡,恐怕有失偏颇。那么,良渚文化的消亡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会上,林志方则提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论说新突破,他提出,“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地区消失是由于整体迁徙今苏北地区”,此观点一出,各方为之哗然。
林志方认为,首先,“江南地区”西及西南面的临近地区良渚文化层上也存在文化断层。依据考古资料显示,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和含山凌家滩遗址处均有过少许良渚文化人的迁居。薛家岗遗址和含山凌家滩遗址良渚文化层上也存在文化断层,即可排除“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有迁徙这两处的可能。
其次,新沂花厅遗址发现多座良渚文化晚期大墓。1987年和1989年,南京博物院对苏北地区的新沂花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遗址的北区清理出10座大墓,其中有8座大墓存在人殉现象,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378件、含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陶器345件、含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征的石器37件。
经过对花厅遗址北区出土的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出现的人殉现象及社会状况等情况的考古研究,有关专家认为,花厅遗址早期是大汶口文化领地,以后(至北区墓葬时期),北上的发达的良渚文化取代了这里的土着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整体的迁徙地必然在今苏北地区,其政治中心就在新沂花厅遗址处。
此外,我省的苏北地区有众多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这些地区处在良渚文化晚期遗址较集中的苏北地区的北面和西面,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较少及年代偏晚,故这些地区的良渚文化人与江南地区晚期良渚文化人的迁徙也无直接关系,而应与迁徙今苏北地区的晚期良渚文化人的再次迁徙有关。
而在“全国良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些专家则认为,“从良渚文化墓葬中见到的随葬石(玉)钺、箭镞等石器分析,依稀透露出当时社会战争频繁的历史信息,有可能是对外征战,加上内部集团矛盾激化、内耗加剧,自然环境恶化而最终走向消亡。”
Ⅳ 苏州东山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洞庭东山位于苏州郊外40公里的太湖之群,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东山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江苏重点中心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十三大景区之一。东山景区以其湖山秀美,花果成林的自然景观特色及民风淳厚、古宅名园众多的江南古镇、古村而着称,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沿湖重点景区,素以“鱼米之乡”名闻中外。其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堂中的天堂,花园中的花园”。
一、东山镇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
东山历史悠久,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曾来此游乐憩息,留下众多名胜古迹。东山市镇大街东西两端至今犹存近千米的石板古街,两侧有34条古弄小巷。镇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楼,依山傍水的席家花园,明代住宅建筑楠木厅等。环镇四周,处处有观光游览景点,如紫金庵的彩塑罗汉、古村陆巷的明清古建筑、碧螺峰下的灵源寺等。东山风物清嘉,还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渔米乡,盛产50多种土特产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茶”,声名久远的“白沙枇杷”,以及洞庭红桔、太湖莼菜和太湖三白等。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茶牙滴翠;端午时节时,枇杷林披翠挂黄,杨梅树枝茂茁壮;秋天,漫山遍野的桔林,远看万绿丛中点点红,近看累累硕果树弯腰。
东山名胜景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九大景区:莫厘峰景区、紫金庵景区、龙头山景区、杨湾景区、长圻景区、三山岛景区、陆巷景区、滨湖景区、市镇景区。其中引人入胜的景点数不胜数:
雨花胜境是东山历史最悠久,风光最秀丽,面积最大的游览胜地。雨花景区的“雨花”一名来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将。“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区内现在存有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是东山的天然氧吧。
陆巷古村位于后山太湖边,为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建于南宋,因村中有六条古巷而得名。村中现保存有解元、会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楼和明代古街、古弄及30多幢明清建筑,为江南少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典出苏州清代诗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 全楼建筑砖雕、木雕、金雕、石雕、彩绘、泥塑、铺地艺术巧夺天工,雕刻精致,精美绝伦,且“无处不雕,无处不刻”,享有“江南第一楼”之誉。
三山岛,位于太湖之中,距东、西两山均隔三公里,世人称“小蓬莱”。全岛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连;岛边峄山、厥山、矗墅山、群岛罗列,构成了一组美丽奇异的湖岛风光。三山岛奇峰突兀,异石成趣,有着称于吴中第一奇峰之板壁峰,以及生肖石、牛背石、白猫石、金鸡石、瀑布石、弥勒佛石都是名闻遐迩的奇峰异石。三山岛发现并挖掘一万二千年以前的旧石器和古脊推动物化石遗址,称之三山文化,证明太湖流域同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岛上常年花果不断,洁静的农家旅馆和田园风光,使人如临世外桃源。
启园,俗称席家花园,席氏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该园藏山纳湖,步移景易,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边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柳毅井”、“康熙皇帝御码头”、“古杨梅树”为园内三宝。厅堂轩榭,廊肋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可列举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如东山建筑历史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轩辕宫,被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的紫金庵,有着江南第一花厅的裕德堂……
二、东山镇旅游发展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苏州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张,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渴望提升生活品质,远离喧嚣,亲近自然。而东山依山傍水,凭着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浑然天成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很多江浙沪一带的游客,而且游客量正逐年增加。东山的旅游发展正处在转变升级阶段,从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样性的深度旅游发展。
但同时我们遗憾的看到,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东山旅游发展还存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个东山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景点没有一致有序的规划,散乱无序概括了目前整个东山旅游发展的状况。新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以及生态农业还没有很好的与众多传统的历史人文景点旅游融合起来,你看你的古街,我吃我的农家饭,他摘他的农产品,各种旅游模式都是单独发展,使得各景点的旅游犹如一盘散沙。这样,游客很难有兴趣在东山逗留更长的时间,无法挖掘出潜在的旅游资源。散乱也同时导致了无序。散乱经营的旅游模式不仅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东山旅游的整体发展。另外,多种旅游模式共同发展,缺少一个主体模式来带动其他旅游模式的发展,呈现出群龙无首的局面。
三、东山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与部署。名胜古迹等景点的观光旅游如何与新兴的生态农业与农家乐等模式和谐统一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部署,否则看似全面开花,实则杂乱无章。散乱的旅游经营模式对东山镇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东山镇的旅游业虽在发展,但是基础设施没能紧跟其上,特别表现在交通上。一方面,近年来私家车的增多使得东山原有的道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如今的交通需求。一到旅游旺季,各处道路就堵车。但相信随着环山公路修建工程的不断推进,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到缓解。但除了环山公路的修建外,各村庄道路也应大力拓宽修复,为旅游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东山没有大型的停车场,只在各个景点有小型的或者不正规的停车场。特别是农家乐,大部分没有停车位。游客的私家车往往是随便停在公路边,既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其他交通隐患,另外一方面也很不雅观。还有在住宿方面,大部分都是农家乐,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内部管理较好的知名连锁酒店,经营混乱、不够正规等问题也在所难免。
再次,旅游经济发展到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要想把旅游资源推介出去,就必须加强宣传推介,包装策划。东山景区在江浙一带旅客当中可以说小有名气,但是辐射的广度仍然有所局限。而针对这种旅游名气辐射范围小的情况,目前东山景区的宣传力度并不大,只是作为吴中区环太湖景区的一部分在电视等宣传媒介上出现,以及靠路边几块不大的指示牌和人们心中保留的历史口碑而已,宣传力度甚至小于与东山毗邻的西山岛,这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是很难有优势的。
四、东山镇旅游发展思路构想
(一)总体发展思路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做出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如何把环境做优做美,关键在于挖掘当地的文化个性,提升文化品位,拓展地域文化体验的形式,弘扬地域特色。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多次指出:“文化是城市的品位和魅力所在。”“作为苏州第一优势,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使苏州这座城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市委提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和总定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如是,乡镇亦如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挖掘特色,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民风的保留。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也是这个产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特色既可以是自然景观的特色,乡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是服务项目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景点资源或项目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2.发展商务游,推动镇区吸引力的提升、产业结构及布局的优化
在苏州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给我们旅游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由于商务旅游本身的性质,商务客人多了,对镇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必然要求更加完备和到位,这种需求必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优质商务客的青睐,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产业商落户,从而带来更足的人气。两者良性循环,相互促进。通过提升商务旅游的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东山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整个镇区经济的刺激作用。
3.发展深度游,突出主题,引导建立各种特色休闲度假项目
通过寻求与各方的合作,建立各种特色休闲度假项目,如各种帆船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等。这些主题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吸引一大批中高端消费的客源,还能因为这些活动本身的性质,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使得游客能够长时间逗留,大大延长游客旅游时间。这类主题休闲产品或活动,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非常明显,也使度假休闲的特色更加鲜明,更能提高景区的层次和竞争力。
4.发展生态游,保护原始的环境和民俗风情,注重可持续发展
东山的生态环境是东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这里亦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这些祖宗留下的宝贝,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就不复再来。太湖是苏州的骄傲,更是东山的母亲湖。靠着这汪湖水,东山水甜茶香,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正因为太湖如此重要,太湖水如此不可或缺,保护太湖水资源以及环太湖环境,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采取各项措施,尽量避免在开放过程中对原有动植物体系的破坏,尽量避免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发展旅游才能既造福于当代,也可以给后代带来福利。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一味追求效益的传统观念,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护原始的自然环境外,还应注意保持农村人文环境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和别具一格的民间风俗将是吸引外来游客的另一亮点。只有这样,东山才是唯一的东山,是不可替代的东山。
(二)采取的具体举措
1.科学规划,整体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做好规划,凸显特色。科学编制规划,对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决定着阶段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针对东山的资源特色,对规划定点、标准制订,以及道路建设、环保处理等基础工作作出科学规划,在保护好原生态的基础上,再逐步加以修补完善。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必须做一些必要的改造和建设。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样样不可缺。目前环山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将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整个东山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融合的大景区。“住”方面,不能简单地“克隆”旅游酒店的服务标准和流程,更要坚持因地制宜,将居住与东山当地的环境相结合,在不改变传统农家基本生活设施的基础上,做到居住卫生、安全、方便,餐饮有特色,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同时,结合农家乐建立一部分中高档次的宾馆,提高旅游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东山景区作为一个旅游发展的整体,应该抓紧修建多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和游客集散中心,并且开通环岛旅游车辆,为游客感受整个东山岛提供便利。另外,其他辅助生活设施也应逐步建设完善,如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以及垃圾处理,给排水,加油站等都要建设完善。
2.抓住政府“大做太湖文章”的契机,加强与其他知名景点的合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区三城”的战略构想,吴中区委区政府也精心开辟以山水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主导的苏州“太湖时代”。同时,东山镇也被定为“太湖水,古村风”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东山镇应紧紧抓住这两大机遇,抓紧编制完善旅游发展规划,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做优做美整体环境,使东山真正融入环太湖旅游文化带怀抱,在打造“太湖时代”的进程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苏州有许多享誉中外的景点,如苏州园林,古镇木渎等等。东山可以加强与这些景点的合作,设计开发一系列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线路,不断提高东山的知名度,打出自己的旅游品牌。
3.注重资源整合,加快项目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
东山镇各个景点相距较远,分布较散,单个景点的竞争力仍然不强。因此需要对单个景点进行整合,各景点要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筹管理、协同作战,推出一批对旅客有吸引力的特色精品线路。将以雕花楼、陆巷古村的人文游,观湖光山色的休闲自然游和体验农家乐趣的生态游有效结合起来,以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项目为核心,再根据不同季节,丰富别的项目开发成为数条不同的线路,来迎合不同游客的需求,使游客在景区既能享受安逸,又觉得有丰富的活动可供选择,既能引得来,又能留得住,觉得不枉此行。另外,应结合镇政府的发展规划,在做亮陆巷古村、三山岛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项目策划工作,根据景区的特色开发新的景点或项目,如杨湾古村修复改造等,创造东山旅游新卖点,增加游客的新鲜感,使景区常在常新。
4. 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宣传力度,树立东山品牌
要充分利用东山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依托农产品发展公司,重视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以现代消费理念,大力开发具有鲜明特色、创意新颖、包装精美、附加值高、市场销售量大的旅游产品,树立品牌,跃升档次,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有了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就需要进一步打造品牌,推广宣传。在宣传中,要注重突出特色,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包装,形成强势吸引力,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报纸、广电、网络等媒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开设特色专栏和节目,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观念和手段上加强创新,与各大旅游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提高旅游促销的效果。要加强各层面的协作配合,全力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比如,在景区的特色旅游旺季,搞一些旅游风情节等活动,吸引人气,提高知名度,并且增开旅游专线车,为散客背包客们提供便利。
当前苏州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整个旅游业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希望东山镇一定要抓住新契机,把握当下,谋划未来,加快转型升级,创造旅游发展的新优势。
Ⅵ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景区景点
黄金湖岸
湖州市拥有64公里长的湖岸线,300平方公里太湖水域,南太湖湖岸线绵长,湖水清澈,水面极度开阔、舒缓,堪与大海的辽阔相媲美,似海非海的南太湖有着独特的湾区资源。在湖岸边,各种富有异域情调的建筑群、漂亮的景观带、别致的亲水平台等错落有致分布着。而新建成宽阔平坦的滨湖大道,由东向西沿着湖岸一直延伸,宛如一条“巨龙”在太湖南岸遨游。人工沙滩、游艇码头、休闲盒子等更是给黄金湖岸带来人气。
弁山
弁山被称为湖州的主山,它的主峰名云峰顶,海拔521.6米,为环太湖第一峰。弁山蕴涵了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吴越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有法华寺、金井、玉涧、乳窦、石膏温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石、沈家避洞、黄龙洞、碧岩、秀岩、龙岩,相传弁山有三岩六洞九寺十三院。王羲之、杜牧、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等历代名人学者都曾经来此游览,留下了不朽诗篇。
黄龙洞
黄龙洞原是道教洞天福地,位于太湖旅游度假区弁山东麓,北宋湖州太守功轼有《卞山龙洞祈晴诗》:“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其家。”黄龙洞直径14.8米,垂址深度37米,洞底生风,寒凉透骨。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黄庭坚、苏东坡、杜牧、赵孟頫等名家真迹,其中刻于巨石“丈人峰”上的四个大字“黄龙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汉嗣天师张宇初题写,可见黄龙山茅宫属天师道派。宫内除了千姿百态的溶岩造型外,最奇特的当属响石厅,可以在石钟乳上敲击演奏出《东方红》、《紫竹调》等多种乐曲。 法华寺
位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弁山南麓,又名白雀寺,湖州四大名刹之一,传说湖州为观世音出生地,法华寺观音“真身殿”声名远播,历来香火鼎盛。法华寺缘起于南朝齐尼道迹,始建于南朝梁代梁大同元年(535)年,号总特。系禅宗东士初祖达摩的弟子。齐尼道迹在弁山昼夜诵读《法华经》二十年不下山。“诵经时,有白雀旋绕,若听法状”。梁大同元年(535),藏道迹灵骨的宝龛忽生出青莲花,梁武帝萧衍于是下诏,敕建法华寺。大雄宝殿系重檐歇山项,飞檐翘角,前有月台,因置石质栏杆,气势宏伟。真身殿为歇山顶,苏州寒山寺方丈性空书有“真身殿”匾额。真身殿前摩崖石刻“青莲古涧”四个大字。山顶有始建于唐代的望湖亭,历代重修,亭为六角攒尖顶,亭联“万顷烟波收眼底,无尽云山入怀来”。置身亭中,不仅可观赏万顷太湖,还可看重叠山峦,美不胜收。法华寺现已成为江浙一带着名佛教旅游圣地,苏南与浙北一带的善男信女,更是崇拜至极,每逢佛圣节,人山人海。每年接待游客150—200万人次。
长田漾湿地公园
原生湿地长田漾位于度假区西南部,东起太湖路,西到弁山,北起丘城城门,南至奥体公园,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还要大。湿地内生态优良、渔村小桥、白鹭齐飞、野鸭嬉水、芦苇飘荡,是江南地区距城市最近的湿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是环太湖地区最具开发潜力与旅游吸引力的资源。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位于太湖旅游度假区小梅口东侧,饱览太湖美景,与太湖明珠隔岸相望。远看太湖帆影点点,近观湖边芦苇深深,坐享疏散繁琐愁绪,集观景、娱乐休闲的绝佳之地。、渔人码头、占地面积为66.8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1-2层建筑局部3层,建筑高度在9-15米,由七组建筑组成。12幢经典建筑各具特色,以餐饮休闲的商业定位,将成为整个太湖沿岸以经营湖鲜餐饮为主题的特色店家。
渔人码头也拥有快艇公司,可提供各色各样的太湖、内河、湿地等游船旅游服务。
古木艺术馆
湖州古木博物馆位于度假区太湖路邱城城门口,由湖州民营企业家吴晓红先生投资兴建,占地30余亩,总投资2.5亿元。现馆藏各类古木珍品1000多件,为世界上馆藏最多的同类展馆,向人们展示自古生代石炭纪至中生代白垩纪之间形成的硅化木珍品,以及千百年来森林在自然力作用下天公造物的古木奇葩。展品中有来自云贵、川藏、祁连山区的“神木”;长白山及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浪木”;四川峨眉山区距今六干多年至四万年间的“乌木”;还有经亿万年演变而成的“硅化木”、“树化玉”等,多为不可再生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古木多为无价之宝,收藏价值极高。
邱城遗址
位于度假区小梅口。邱城依山而建,共有两座规模略等、南北相连的城垣,分别将两座小山(均名邱城山)围在其中,城墙用泥土夯筑,相连略成“吕”字形。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邱城是“春秋时吴筑三城之一”(邱城、彭城、吴城)。景区内现有茶园、凉亭、古道、松林、城墙等。
月亮广场
位于度假区小梅口综合服务区核心地块,由喷泉轴线、大草坪及10000平方米商业建筑三部分组成,通过月亮桥与月亮酒店连接,面积6.5万平方米,含8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于2012年2月开工建设, 将于2012年年底建成开放。
“发现岛”主题乐园
位于度假区长东片,西临长兜港,北靠太湖,东、南沿滨湖大道,项目聘请美国迪斯尼乐园全球艺术总监朗·纳得富格斯先生担任艺术顾问,以主题公园为驱动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并通过主题旅游的塑造,实现各种相关业态的组合,最终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湖州精神的、国际级的文化旅游项目。预计于2016年开业运行。 温泉高尔夫俱乐部
由世界着名高尔夫球场设计师Mr.Haworth设计,奥地利新世界集团投资5亿人民币建设,整体建筑风格为奥地利风格。该俱乐部位于度假区弁山南麓,球场四面群山环抱,生态环境优美,且球场内地下含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华东地区唯一的27洞带温泉的山地挑战型高尔夫球场。温泉高尔夫将森林、山地、温泉、茶园等江南元素完美结合,让人在打球的同时,充分感受江南的妩媚、从容、优雅和精致。
该俱乐部每年定期举办中奥“美泉宫”杯全明星高尔夫公益赛、环太湖高尔夫球邀请赛等大型赛事,吸引了包括中国职业高尔夫选手岳喜峰、着名影视明星孙海英、张嘉译在内的众多高尔夫爱好者前来参赛。
奥特莱斯
奥特莱斯名牌折扣店项目位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梅东片中心区块,由奥特莱斯名牌折扣店企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3096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600平方米,其中奥特莱斯购物功能区110000平方米,商务酒店及酒店服务公寓27800平方米,大型商业中心47800平方米。项目预计整体将引入300-500个独立的世界品牌折扣店。将有GUCCI、Burberry、Versace等一大批国际奢侈品牌入驻。于2013年12月22日开业。
游艇俱乐部
由浙江南太湖水上运动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4.5亿人民币,占地130亩,规划水上游艇码头泊位300个。俱乐部以五星级会所及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以商务会议、高端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发展方向,是环太湖区域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齐全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私家会员制豪华游艇俱乐部。
游艇俱乐部水面距苏州25公里,无锡60公里,途径东、西洞庭山、大小雷山等,在对岸已有苏州水星和无锡山水俱乐部的情况下,它的建成,将真正实现苏、锡、湖间水上运动和旅游的贯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太湖游。游艇俱乐部已基本完工。
太湖温泉水世界
太湖旅游度假区内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性状好、无色、无嗅、无味、透明,水质细腻,发现的地热资源温度全部在25至45摄氏度之间,属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非常适宜开采,不用加温,直接用于沐浴疗养、康体养身。太湖温泉水世界位于月亮酒店西侧,面向太湖,拥有众多温泉池,将于2014年初运行。度假区已经在申报中国温泉之乡。
Ⅶ 太湖流域源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内容有哪些
马家浜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我国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县西南,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两层:
上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包含物有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建筑夯土中伴有印纹陶、原始青瓷、红陶、黑陶和石器、铜镞、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纹陶和原始陶。
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镞以及石斧、砺石和陶片等。
在马家浜遗址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
从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种遗迹来看,马家浜文化确实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马家浜文化遗址除了马家浜之外,还有余杭吴家端口遗址、常州圩墩遗址等地,这些文化遗址有力地证实了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将马家浜文化扩展至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的广大地区。
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罗家角第三、四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存。
马家浜文化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遗址中发现的狗的头骨,介于狼和现代狗之间,说明狗是从狼驯化而来,在这时已经成为家畜。
渔猎经济也在马家浜时期占重要地位,遗址中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骨镞以柳叶形的居多,十分尖锐锋利。
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这些是人们从事采集活动的例证。
在草鞋山遗址发现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块残布片,经鉴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纹有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组织结构属绞纱罗纹,嵌入绕环斜纹,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这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
遗址多处房屋残迹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上泥,就成了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来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
马家浜文化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炉箅是马家浜文化独特的炊具。但是马家浜文化制陶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马家浜文化在手工业生产中,玉石器制造技术发展较快,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例如马家浜遗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圆管形,顶部有缺口,可夹于耳垂作装饰之物。另外还有青灰色的,也是圆管形,顶部也有缺口。
同时,在马家浜还发现了几件残缺的玉璜,也都表现出古朴而精美的特质。
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与邱城下层同类的遗物并有房基、墓葬等遗迹。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59年,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
1977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夏鼐等考古学家认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中国大网络全书》,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Ⅷ 苏州环太湖的概念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11月27日电 长三角区域内的竞争与合作已进入新一轮态势。目前愈演愈烈的竞合格局,正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个地缘性新概念,这就是:由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城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
事实上,近来,环太湖文化演艺赛事不断,环太湖旅游路线图的敲定,沿湖五市共唱“太湖美 ”;苏锡常的环太湖公路也已动工;湖州酝酿在太湖上兴建大桥,无锡明确了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滨湖意识,并首度打出了“太湖博览会”的牌子……前不久,记者在参加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时,听到不少专家对这个新概念抱以极大兴趣。
无锡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徐伟荣是国内最先提出环太湖城市圈的学者。他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其实早就冲破了行政框框,倘若我们跳出苏锡常,跳出江苏省,放眼长三角,随即可以发现:如果说,苏浙沪三地行政区划将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并势必被冲破的话,那么,苏锡常嘉湖地区正是苏浙两省的结合部而应该率先实现跨行政区划的深度合作。
“小圈子”并不会阻碍“大圈子”的发展,反而有助推和加速的效果。有专家分析,沪宁杭大三角的崛起对环太湖区间的五个城市确非幸事,嘉兴与湖州同苏锡常一样面临着被沪宁杭两个极点挤压或撕裂的可能。但同时恰恰为五个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构筑“环太湖城市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太湖流域与长三角是两个外延不同、内涵基本一致的经济区域。苏锡常嘉湖地区则是太湖流域的核心部位,并且历史上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曾经演绎过许多人文故事,近代则更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工业的摇篮。只是由于大上海的崛起而逐渐退居为被聚集和被辐射的地位,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交互作用的结果。细细分析,其实,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看,苏锡常嘉湖地区并非由苏锡常和嘉湖两块构成,而是由苏锡常和苏嘉湖两块构成,苏州则是苏南、浙北这两大板块的自然结合部,同时更是浙闽等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战略节点。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环太湖地区民间资本的相互渗透已成为“挡不住的诱惑”,产生出1+1+1+1+1>5的效果。
由苏锡常嘉湖五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重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不是人为划定而是客观存在的,是通过地缘的接近而形成的多方位的“牵手”和“联姻”。放眼沪宁杭大三角框架上,如果说苏锡常只占一条边,那么苏锡常嘉湖则就占全了三条边。加上苏嘉高速公路的修筑,五市间的高速环通在即,大三角中的“小回流”形成,就可以形成要素集聚效应。
无锡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汤可可研究员认为,环太湖城市圈与我省沿江大开发、跨江发展等战略一样,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大区域即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长三角城市发展,要通过重构城市关系来向外拓展。如何重组城市关系?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从环太湖城市圈寻求突破,因为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城市圈。
面对蒸腾澎湃的长三角发展大潮,环太湖城市圈的勃兴迎来了一个最佳时期。
无锡好,因为投资环境大,而且被开发的少,愿你顺利哦
Ⅸ 环太湖多少公里
基本是260-290公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