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东北口语文化如何

东北口语文化如何

发布时间:2022-09-09 08:52:34

❶ 研究表示日语韩语或发源于中国东北,东北的语言文化历史有多远久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好地方,这个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就是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会带来语言的融合。 今天的汉文化定义与过去不一样,主要看定义!今天标准普通话是东北话为基础的语言,就是汉语,其它的语言都是旁门左道。

东北确实受游牧文化影响,所以最匹配东北的行政体系就是西方游牧文化衍生而来通行于全世界那种,而不是儒家文化那套虚假逢迎玩意。东北的语言文化历史是非常深远的。东北官话源自北京官话。因为闯关东的人来自关内各地,方言不同,所以社交需要用到北京官话。这些移民来自河北山东,所以北京官话又受到了冀鲁官话还有胶辽官话的影响,形成了东北官话。

❷ 东北方言的历史来源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着《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第二,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着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着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磨叽”源自满语。“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方言与官话也在转化中,如“打扫”,本义清除、扫荡干净的意思,如“你将饭碗子打扫干净”,由方言转为官话,甚至普通话了。 第一,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同样,“掰扯”也是得益于扒苞米的劳动,苞米叶子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去,到最后方见分晓,用来形容刨根问底、辨别真伪,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拨弄不着”,用来形容关系相当疏远,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许粮食,装上转动的竹竿拨弄来打鸟。八竿子都打不住一个鸟,可谓过于疏远了。
第二,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顶属“打”、“揍”;“闹”、“搞”、“抓”、“整”等内涵最丰富。常见的“这嘎达”,“那嘎达”。
第三,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陈功范是善于运用方言土语的一个作家。我们从他的单出头《真人假相》中摘出几句:
“愣没辨出谁的语声”——(用“愣”或“硬”’来强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说睡的太多了。)
“二两茶叶沏一壶——你瞅那老色!”
再从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词:
谁不知我拙嘴笨腮说话不记甩,裉劲上吭哧瘪肚嘴还直跑排。越赶上着急上火那还越添彩,俩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说不出来。哪赶上你伶牙俐齿小话来得快,着紧绷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开。这段唱词,不用特殊标明出自哪个人物之口,就能鲜亮地见出人物性格,见出地方韵味,那种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风格溢于言表。
东北方言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❸ 东北话与普通话区别

1.发音
①李同鞋指的是“抽烟”读成类似“仇艳俺”的发音吧,这个在黑吉两省不算太普遍,辽宁省比较多。

②东北人说话里的变音非常多,变音规则和普通话里一和不的变音类似,只是使用范围大了许多。这里指的是增加读音的字,类似“得到”读成“dědào”不属于此范围
对话1:
A:你找着小明了吗?
B:没(mèi)找着啊。
对话2:
A:你瞅啥?别(biè)瞅我!
B:瞅你咋的?
A:出(chú)去练练呗?
B:出(chú)去就出(chú)去。
注:这里的“去”发的是介于“qi”和"qie"之间的音,一般为轻声,因地域不同会有微小差异。
场景:东北某校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3^{88} 和8^{33} 比较大小的问题。“3的八十bá次方和8的三十sán次方”……七嘴八舌几句下来“sán”和"bá"就会乱成一锅粥。

③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这个其实也非常多,只是有一些比较接近,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只举几个我能想到的比较常见的例子吧:
干啥(gàhá)呢?这里的“呢”是介于“nin”和"nie"之间的发音,由于没有标准的发音规定,这个字的发音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也发出不同的音,另外有时的发音会接近“ning”或者“niang”。
o→e。这个几乎是小学老师必纠正的发音,也是在当地普通话教材里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如“收破pè烂”、“博bé士”、“波bē黑战争”、“磨磨mémé蹭蹭”等等。许多自以为普通话非常标准的东北人,读一句“容嬷嬷用磨尖了的针刺破了紫薇的胳膊”后,怕是有90%以上会露馅。
平翘舌不分。如“老撕(师),他把我的演炒(草)紫(纸)湿(撕)了。”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最严重的应该是“册”,我认识的人里,99%的都读作“chè”。
将普通话非三声的读音读作三声。如前面提到的“得dě到”,还有“媳xǐ妇(份儿)”、“在zǎi家”、“跟前qiǎn儿”、“榆树钱qiǎn儿”、“玻璃碴chǎ子”、“插chǎ座”等,比较特殊的一个是英语字母a,我认识的非东北人都读一声,而东北人大部分都读三声,浓浓的大碴子味随之扑面而来。
PS:格瓦斯的哈尔滨读音是“gěwási”,对了,哈尔滨的“哈”在黑龙江是读作“hǎ”的,同理有“hǎ工大”、“hǎ工程”、“hǎ师大”、“hǎ商大”、“hǎ医大”等等,但在“哈尔滨”这个词里有两个三声要变调,所以本地人的发音是“há尔滨”,当然,如果听到“hǎ了滨”之类的发音不要奇怪,那也是哈尔滨。自然地,“齐齐哈尔”也是读作“齐齐hǎ尔”的。之所以没和前面几个词放在一起,是因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我不确定地方的读音是不是保持了原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
轻声时zi→za。如“钉子”、“袜子”、“被子”以及……“bǎbajièza”(前三个字输入法里没有,东北人对这个应该不陌生)
声母r→y。如“俺们那疙都四东北银~~”“割gā点儿肉yòu”等。
韵母开头增加声母n。如“大鹅né”、“熬nāo酸shuān菜chài”等。
2.词汇。
东北人说话和普通话差距不是特别大,通常来说非东北人在东北不会有太大的语言障碍。除了星崩儿地碰上几个像“星崩儿”这样的特有词汇外,极少有“跛楞盖儿硌马路牙子上卡秃噜皮了”或者是“俺(ǎ)们内趟该儿紧东班儿拉(lǎ)有堆儿烂gēleng,晌午(wu)那功劲儿搁(gě)内疙过没(mèi)理互儿卜拉基上整zèn老大块儿hélang,给我gèying完了,这家搁(gāo)一大把洗衣粉泡完又拿胰子(za)吭哧瘪肚搓到下黑儿才整利索,真闹挺(ting)”这种句子。
由于东北话与普通话的重合度极高,东北人往往对方言没有太强烈的意识,偶尔出现方言常用词汇的时候,就会被辨认出来。
PS:随着普通话越来越普及,年轻人的方言意识越来越轻,很多东北方言已经接近消亡了。比如我基本上只在和父母交流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和同学朋友即使是东北人也很少使用了。

3.音调。
东北人发音偏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同一句话,东北人说是C大调,那么普通话就是E大调,北京人话说可能就是G大调,不同的方言调式不同,因此一目(耳)了然。可脑补下大鹏、何炅、大张伟说同一句话,或者宋丹丹在同赵本山合作小品时的声音和她在电视剧里秀京片子的区别。此外,东北人说话时的抑扬顿挫和轻重音分布和普通话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偶尔一句感觉不明显,一旦连续说出几十个字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PS: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外语的发音,如果有东北姑娘问你“wó特堵油赖克”,不要笑她,告诉她:“皑赖克又wáiruī骂哧!”(千万不要改发音,改了就不彪[标]准了),如果她红着脸说“你咋恁硌银捏”,那说明她基本上已经沦为你的扒蒜小妹儿了,如果她瞪着眼说“滚犊za”,那……你自个儿幺么吧。

❹ 直爽亲和的东北方言文化

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家乡的一种语言,一种语音。东北地区的东北话虽然有着“东北味”的轻重差异,但是并没有词汇用语的不同和较大的变硬变色。那么,大家对于这种直爽的东北方言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都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造成的。而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字气一样,东北在语言操作上往往力度明显,而这些语言与东北人外部形象和性格也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而它达到登峰造极的季候应该归功于那些小品创作人员。可以说东北小品完全一个样,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始终离不开幽默又近似滑稽的自谑成份,这在时下平淡如水的艺术田地中和人们的精神在如狼似渴之时,本不是幽默的民族看到滑稽的形象和自谑式的幽默语言,自然如得春风、喜不自胜。

东北语言大都是像东北人的性格一般直白和昂扬,就像人常说东北人的大嗓门,没遮没拦。比如,把“干啥”说成是“干哈”(gàhá),这与大众嘲笑的“旮旯”和“那疙瘩”等词汇一样,都是靠舌根部发音的。换句话说,东北人的语言发音方式是非常地具有其根源的—他们的朴实、原始、直白,还有他们的不拘小节。除了这些在原有的基础上语音语调的不同外,就是东北人经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让人吃惊的词汇。例如: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不论是褒还是贬,一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还有东北人把“人”读成“yín”,“让”读成“yàng”,把北京话里的“侃大山”说成是“瞎白乎”。这样的方言是与别处不同的,极具特色的,任何文字都无法解释的,魅力无穷,因而其精彩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

东北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有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如果你是东北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样一个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到:我们本是一家。所以,东北语言只有在东北才有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如果把它拿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在东北,经常有“哥们儿”、“姐们儿”称彼此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只要有一个说:咱妈如何如何了,那么就会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去这一个家里帮这帮那,那情形,真是叫人打心眼里往外感动。如果你与一个东北人成了朋友,那么他同你说话时就会把他的亲人与你紧密地联在一起,说起他的妻子,如果你比他年长,他会说你弟妹如何如何,如果你比他年纪轻,他会说你嫂子如何如何,以此类推,上到你姨你叔,下到你小弟你大侄子你小外甥,诸如此类的称呼一旦成立,你就仿佛是他们家的人了,等你再见到这些人时,他们已经都成了你所熟知的人,而你一定对他们也不会陌生。

这就是东北人的滚烫的语言本质,只要在东北,你就走不出这样亲热的话语的围栏。东北人是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人们,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与他们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怦然心动。

❺ 东北方言的多元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吃—饮食文化
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由于清代山东人 “闯关东” 较多 。 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 ”韩国烧烤” 和 “东洋料理” 也传播到大部分乡村,局部食馔也带点 “洋味” 大酱应是山东人 “闯关东” 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 ”豌豆黄”,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 。朝鲜族的冷面 ”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 “饽饽” 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 “豆面饽饽” 又称 “豆面卷子”,夏天做 “玻璃叶饽饽” 或作 “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 “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 “苏子叶饽饽”,又叫 “苏耗子” 做这些 “粘饽饽” 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祭祀用的食品。现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穿—服饰文化
“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行—用具文化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❻ 东北方言的发展影响

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自身,着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自身 。 一种独立的文学,自己发达,永远存在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
一种语言根基,东北方言自身不只仅是一种文化 。 也是一种情结,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这些年来 。 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 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 2001 年 “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 之后,全国一片 “咋整” 声 …
通过方言表示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 。 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 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为此 。 必需锲而不舍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激进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干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❼ 可劲儿造是什么意思

可劲儿造是一句东北方言口语,意思是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东北方言它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脱胎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由东北内陆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发展而产生。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例句:

1、俺们东北这疙瘩的没啥好吃的,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

2、这鞋你就穿吧,可劲儿造都能穿上个十年八年的。

经典东北话大全

1、得劲---舒服。例:我腰不得劲儿,给我锤骨锤骨。

2、痛红----很红。例:脸冻通红。

3、嘎拉哈----动物骨头关节,小孩子玩的。

4、喉甜喉甜---很甜。例:这糖吼甜吼甜的。

5、恩那---是。例:别老恩呢恩呢的,提两句意见。

6、撕吧----打仗之前的前奏,互相撕扯对方。例:话没说两句,这俩人就撕吧上了。

❽ 东北人为什么很直爽,大方,讲义气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种因素,包含水土风情,历史等等,才造就这样的性格。这是因为生活的地域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所以他们性格就是那样。

东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它现代、迷人、厚重而野蛮。它来自中国当地的工人和农民。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异类。当所有其他地区都在打历史悠久的牌时,东北文化是务实的,着眼于现在,将东北元素注入现代文化。


地域情结

东北民系形成较晚,东北民系的大部分居民对“东北人”的这一身份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民系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有关,发源于东北民系的乡土娱乐有二人转、秧歌、吉剧等。

东北民系的文化教育水平在中国属于中等水平,机械、冶金和军工产业的研究水平较高。东北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为邻;隔东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阅读全文

与东北口语文化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