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犹太人(以色列)如何复兴西伯莱文(具体的做法与方法)
开始非常困难犹太人认为那是神圣的语言不能作为口语,其他人认为这麽说话很怪异[有点象咱们说古汉语]他不怕嘲笑不怕打击坚持这样并推广最后取得胜利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们开玩笑说现在大卫王走到耶路撒冷街头臣民们说话他全能懂
采纳哦
B. 塔木德的历史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灭之后,大批犹太人被沦为“巴比伦囚虏”。这样,巴比伦逐渐发展为犹太人最主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集中了许多有影响的犹太贤哲和宗教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享有很高威望和领导地位的学者阶层。他们以维护犹太教传统及犹太精神价值为己任,潜心研究神学,着书立说,在公元2世纪至6世纪之间编纂了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和《巴勒斯坦塔木德》,统称《塔木德》,形成了塔木德文化。由于《巴比伦塔木德》编纂于《巴勒斯坦塔木德》之后,经精通摩西律法的拉比们的研究,更主要是犹太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其律法权威性远远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意义上的《塔木德》指的就是《巴比伦塔木德》。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犹太人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仍然认为,载于《塔木德》的律法乃出于上帝的启示,对这部律法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仍在继续。
1948年以色列复国,犹太文化得以复兴,《塔木德》再次受到重视。犹太教正统派认真研习着《塔木德》,并试图争取将《塔木德》定为以色列国的大法。
《巴比伦塔木德》全书约40卷,分为6部:一为农事、二为节日、三为妇女、四为损害、五为神圣之事、六为洁净与不洁,共250万字,全部用希伯来文写就。这部巨着不仅是一部注释《圣经》律法部分的权威经典,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物学知识。它不是史书或网络全书,却包罗万象,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整部作品通俗易懂,睿智隽永,成为犹太人行为处世的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护民族统一性、加强凝聚力起到无比重大的作用。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慧的一扇必经大门。《塔木德》早已成了犹太人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以此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C. 犹太人历史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
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D. “大离散”之后,犹太人为什么能够重新建国
以色列犹太人
公元70年,罗马的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并摧毁了第二圣殿,大批的犹太人被迫离开家乡,分散至世界各地。由此,犹太民族开始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大离散时期”。虽然犹太民族身处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他们始终未曾被当地民族所完全同化,而是保持着强大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二战之后,犹太人于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正式结束了离散时代。
犹太人跨越十几个世纪的再建国历程可谓历史奇迹,而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无疑是其文化的保留与其民族身份的认同。而犹太民族思想文化的中心则是犹太教。有人说:“不是犹太人创造了圣经,而是圣经创造了犹太人”。那么,这个犹太教中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能够给予犹太人如此大的力量呢?
耶路撒冷犹太大屠杀纪念馆
1948年以色列的建立是犹太民族的胜利,更是犹太文化的胜利。十几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经历了无数的分离与苦难,但犹太民族并未被同化或者瓦解,而是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到了现在。在此期间,犹太人在其宗教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强大的民族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正是犹太民族得以存留并发展的核心因素。
E. 犹太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犹太人(Jews)
又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主要分布在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以及欧洲和其他地区 。以色列犹太人以希伯来语为国语,属闪 - 含语系闪语族;美国犹太人通用英语,不少人懂希伯来语或以地语;其余使用所在地语言。19世纪以前,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彼此隔绝,在社会文化、宗教礼仪和生活习俗上产生一定差别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纳兹人 、赛法丁人和东方人 。信仰犹太教,历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统派教徒进行割礼,禁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为不务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规不严。有一部分人来到中国,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整个中世纪,在基督教世界,犹太人始终背着出卖耶稣的罪名,到处受到仇视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600 万欧洲犹太人更惨遭纳粹德国无辜杀害 。犹太人向往复国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后来又有不少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迁至以色列,已有460多万人。
历史变迁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定》,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
举例来说,犹太人的教科书中不会单纯记录犹太人怎样遭法西斯屠杀,而是要设问:如果你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对应?学生们会被要求参考先人写的各种关于集中营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据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有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亲戚朋友,可以与他们进行座谈,听一下最真实的体验。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更能直观地认识历史,从中进行反省和看到未来的方向。法西斯德国的罪恶再不可饶恕,也要和德国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就犹太人对历史采取的归纳法的态度。从失败中,能认清善与恶,正面事物和负面事物,并进行区别。犹太人最忌讳的就是无视事实,对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规定。
F. 犹太民族是怎么发展
犹太民族发源于古代西亚闪米特(闪族)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至迦南地(巴勒斯坦地区的古称),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对岸的人”。后来,为躲避自然灾害迁徙到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地,于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的古称),并将首都建在城南的锡安山上。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两国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自此犹太民族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流亡生涯和被迫害的历史。
对于犹太人为何世代遭受世界范围的反犹排犹主义的迫害,观点众多,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犹太人太过精明,“人至察则无徒”;有的说是宗教原因,因为基督教信奉的耶稣基督就是被犹太人出卖而遭杀害的;还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基督教国家视放债收息为罪孽,然而当时各国都禁止犹太人从事其他“正当”职业,他们只能从事这种“罪孽”的行当,这更加深了其他人对犹太人的仇视。长期的反犹排犹史,犹太人被打上了惟利是图的奸商或守财奴的烙印,就连莎士比亚也没摆脱对犹太人的偏见,他笔下的夏洛克曾被认为是犹太人的代表。
自命不凡的犹太人,不仅自称为上帝的选民,而且还敢跟上帝较量。他们向人类贡献了《圣经》(旧约),亿万信徒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归宿;他们收租放债的“罪孽勾当”奠定了商业时代的金融法则:他们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犹太人传统上非常重视教育,他们不干粗活,铺路、盖房、种田和收垃圾等重体力劳动多雇佣阿拉伯人或者其他外籍劳工承担。
犹太是个古老的民族。犹太人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就是所谓出埃及,摩西带领不甘做奴隶的犹太人千辛万苦地返回故乡。刚刚把国家建设得有点模样,就让好战的巴比伦人给灭了,犹太人只好四处逃难。耶路撒冷城破之日,大批贵族被流放巴比伦,这就是史称的“巴比伦之囚”。于是,作为犹太王国遗民的犹太人开始出现。
巴比伦衰亡后,犹太人赶紧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重建了犹太国。
以后,希伯来人又先后处于波斯人和马其顿人的统治之下。此后虽曾有过100年的独立,但不幸的是,他们随即又被罗马人所支配。公元136年希伯来人第二次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失败后,或被杀或被卖,余者全被强行驱逐出巴勒斯坦。至此,希伯来人全部成为犹太人。犹太人再次逃难,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大流亡”。流动的希伯来人变成了流动的犹太人。这次逃难是到了欧洲,等到他们再次重建以色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千年。
古犹太国被罗马人消灭之后。犹太人逐渐移居到欧洲。当时的欧洲,除了地中海地区各地都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犹太人很快地站住了脚,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是经商。犹太人到处漂流,四海为家,不喜欢固定下来务农,而且经商挣的收益比务农多一些。犹太人还有一个欧洲人没法与之相比的优越条件,就是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横向联系通畅,社团组织严密,实际上就是一个超级的跨国贸易网络。
作为新移民,犹太人很难一下子进入主流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当时各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自然经济,劳动分工同血缘、亲缘、地缘等纽带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在任何一个地方,它基本上都是自我封闭的,不可能轻易接受外来者。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犹太人只能在一个个封闭的分工体系的边缘活动,作为不同体系的中介生存下来。这种边际性的中介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沟通不同分工体系的商业活动。犹太民族边际性基因和边际性身份在这里又同边际性地位和边际性活动吻合在一起。
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奉为国教的时候,已经开始呈下滑趋势,没有时间来管教这些犹太异教徒。后来的查里曼大帝及其后代虽然是基督教徒,但犹太人缴纳的税钱对他们更重要,所以一直在保护犹太人。中世纪欧洲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尽管犹太人在宗教上、政治上没有地位,但在经济生活中发展得还算顺利。公元7世纪之后穆斯林国家在中东崛起,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形成对峙形势,国际贸易更是非犹太人莫属。从北欧到北非,从英格兰到中国,都是犹太人的市场。据说当时犹太商人到外国采购,只需带一张在罗马或是巴格达的银行开出的汇票。就可以在其他国内付货款。
精明的犹太人并不经营米面油盐这些利润比较薄的大路货,而是经营丝绸、香料、宝石以及奴隶这些富人和权贵们喜欢的紧俏商品。除了这些商品本小利大外,他们还有其他利益方面的考虑。犹太人在欧洲是身在异乡为异客,而且是《圣经》上点名批判的异教徒,因此必须争取当地权贵人物的保护。
当犹太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时,总是求助于当地的上层人物,当然也不会空着两只手去求人。在历史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某些犹太人被诬告杀了人或犯其他罪行,只好送些钱财给当地的官员,请求帮助,最终结果是无罪释放。在犹太人看来,这是当地的官匪联合欺压敲诈犹太人。而在当地普通人看来,这无疑是钱权勾结的行为,更加深了对犹太人的反感。
犹太人与当地普通人的对立使那些国王公爵们不得不发布公文,宣布犹太人归他们所有,还用围墙圈住犹太人的住所,严加保护。这使犹太人与当地人更加隔离开来,不仅在宗教文化经济活动方面,在日常交往上也是如此。翻开欧洲历史,每当社会发生动荡,犹太人居住区总是第一个遭到暴民的洗劫。
这种当时算是保护措施的隔离,之后便成了迫害犹太人的手段,再以后还成了指责犹太人的借口。
到了公元11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十字军东征也打开了去中东的商路,本地商人开始逐步取代犹太商人在贸易中的地位。从这时起,犹太人也转变了角色,将其经营重点转到贷款放债。很多犹太学者认为这种转变是为形势所迫,但恐怕是自愿的程度更多一些。既然经商的目的是赚钱,那为什么不放债赚钱呢?何况当时最低的贷款利率是43%,以犹太人之精明,怎能舍弃此等利润?于是,在欧洲,犹太人便成了高利贷者的代名词,也就是《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
犹太人真正的厄运自此开始了,借给别人钱还要收取利息,是直接违背《圣经》教义的不道德行为,只有邪恶的人才干这种不劳而获的坏事。
对于犹太人而言,权贵们的态度要比普通人的态度重要得多。普通人的态度从来都不是太友好,犹太人可能也不太在意普通人怎么看待他们。以前犹太人是经商的,即使没钱拿来进贡,也还能维持社会运转。现在犹太人成了权贵们的钱袋,他们对犹太人有钱时还好好对待,没钱时就不理不睬,英国和法国的国王更是对犹太人课以重税,不能按时缴税的就抓起来,用尽酷刑。犹太人实在不堪重负,申请离开,但也未得到允准。等到这些犹太人被压榨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就被驱逐出境,别人欠犹太人的钱当然也都竹篮打水了。反正在权贵们的眼里,这些犹太人本来就是好逸恶劳而且喜好剥削的寄生虫。掠夺他们既不会引起民愤也不必感到内疚。
法国大革命之后,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在各国得到广泛传播,犹太人也获得了与其他民族同等的公民权利。当时欧美各国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一向善于经商理财的犹太人如鱼得水,办商店、建工厂、修铁路,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当然,犹太人最擅长的是金融银行业。在1862年,全普鲁士有642家银行,犹太人开办的就有550家,而犹太人只占当地人口的1%。
在这些犹太人中,在德国法兰克福发家的罗思柴尔德家族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德国、法国、英国政府都要向他们家筹措战争费用。无论战争是什么样的结果,罗思柴尔德家族都肯定是赢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这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了。可是最大的问题是打败仗的一方也肯定对罗思柴尔德家族恨入骨髓,“资敌”的罪名是没跑的了。
纵观整个中世纪甚至近代史。犹太民族的经商之路就不只是“坎坷”一词所能形容的,他们完全是穿行在炼狱之火中。驱逐令、火刑柱,还有屠刀,始终伴随着他们。而其中最为残酷的是希特勒德国的“最后解决”。600万无辜犹太平民的惨死,为从十字军东征开始的屠杀犹太人的系列事件,画下了句号。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荒诞的经济舞台上,却一再呈现出一幕幕极为奇特的画面:纯以经济的形态生存、发展的犹太人被残暴的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一再打入贫困的深渊,但犹太人每次都成功地以纯经济手段重新跨上富裕的境地。以至于在许多世俗统治者那里,犹太商人几乎成了他们的造币机器和摆脱经济困境的特效药。在市场不景气、贸易不顺畅、金融不发展时,君主们就将犹太商人召来,而只要经济随着犹太商人的到来而发展起来,君主们又会不满足于犹太商人所缴纳的高额税金而“杀鸡取蛋”似的驱逐犹太商人,把他们的财产统统没收。这里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的君主了。
这个过程可以说也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转换过程:犹太人要是没有这样的商人基因,就不可能在这样恶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下生存下来。历史上受迫害的民族何其多,惟有犹太民族以纯商业或者说纯金钱的形态存在了下来;反过来,也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政治、经济打击,逼使犹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经商才干,精益求精,直到同经济运行达到了完全的吻合。到了这个阶段,犹太民族的政治解放也就已经临近了。
犹太人长期遭受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的困扰,他们试图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犹太人实行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措施,或是坚持民族主义路线的犹太复国主义,争取在中东耶路撒冷地区建立一个犹太人自己的国家:或是走共产主义道路,彻底消灭国家,解放全人类的同时也解放了犹太人自己。
犹太人离开耶路撒冷已经将两千多年了,他们习惯了欧洲的生活。再说生活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周围,也不一定就比生活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中间强多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共产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犹太人来说,共产主义是最理想的社会,尽管不能赚钱发财,但至少能平安度日,不会有性命之忧。犹太人很容易被“工人阶级没有祖国”这个口号所吸引。于是犹太人成了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是犹太人,德国着名工人运动领袖卢森堡、李卜克内西是犹太人,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也是犹太人。
在长期流亡中,为克服种种逆境,民族主义便成了犹太人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支持,犹太人早就被当地人同化了。同时,他们周围占人口多数的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犹太人存在的最大威胁。其实不光是犹太人,每个少数民族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特别是移民到外国成了少数民族。当新的祖国与旧的祖国发生利益冲突甚至战争的时候。新的祖国可能将你看作是吃里爬外不能信任的异己,旧的祖国也可能把你看成数典忘祖的叛徒。
犹太人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的民族。现在很多美国犹太人都要求子女保持犹太人意识,在下课后去读教会办的希伯来语补习班。
据统计,百分之七八十的男女青年都受过传统的犹太式教育。可是父母又希望他们的传统文化不致妨碍子女进入美国社会取得成功。一般来说,来自中欧的说德语的犹太人比较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也较开放;而来自东欧的则较保守,坚持传统,只在社区内开展活动,甚至只在族内通婚。现在他们的大家庭和社区已不再是民族基地了,家里保持的习俗已经减少了很多了。
但到每年的3月底,在犹太人的逾越节里,你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全家团聚,儿孙满堂,在餐桌上男主人诵读希伯来语的经文,接着每人拿经书诵读一段,不会希伯来文的可以读英译的祈祷,然后吃没有发酵的面饼。这是为了纪念犹太人的祖先从埃及逃出时面团来不及发酵就匆匆做成面饼带着路上吃,正是这些面饼使他们不致饿死。这个节要持续七八天,这是保存下来的一个犹太民族节。
当人类社会终于摆脱了政治、宗教这些“看得见的手”的支配,进入了一个由“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发布无上指令的时代之日,犹太人这个以纯金钱的形态存在而且极为成功地存在了数千年的民族,理所当然地迎来了自己全新的纪元,迎来了自己的兴旺发达。“世界第一商人”终成正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犹太人普遍地富裕发达起来。在1971年。犹太人之中40%是经理或行政管理人员,29%是专业人员。在服装业工作的人数比例下降,留在服装行业中的大多当上经理。现在犹太商人经营房地产和房屋建筑业的比较多。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美国犹太人教育文化程度高,年轻人中70%都已得到学位。许多犹太族知识分子在美国大学任教。
总之,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人类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犹太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G. 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H. 犹太复国计划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间要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时代说起。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反犹太高潮持续不断,世界范围内愿意接纳犹太人的只有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东北。阿拉伯人是因为宗教的宽容,中国人责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不得不接受这种情况。
最初的犹太人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迫使他们离开家园的是苏联的大规模排犹运动。来到中国东北后,比俄罗斯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打部分在此定居下来。他们将带来的巨大财富投资于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和工业建设中,使得当时日本在东北军民工业飞快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引起了日本的注意。于是日本人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利用犹太人的巨大财富和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既可以大大的增加东北的开发进程,又可以影响美国政权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认态度。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犹太人这时候正在全球遭受迫害,急于寻找一块环境优越的土地建国,如果日本人愿意提供这个条件的话,中国东北正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河豚鱼计划出炉了,日本许诺对犹太认不采取歧视政策,并给予他们一块土地复兴犹太国,犹太人则用他们的财富帮助日本人在东北和以后被侵占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并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协议一旦达成,全球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开始向中国东北大转移
行动,颠峰时期,在整个东北犹太人大量蜂拥而至,仅哈尔滨一地就有近三万犹太人。一时间犹太社区,犹太教堂遍地开花。日本凭借着犹太人的大量资金,是东北迅速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就在犹太人在中国东北的复国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两个情况最终使得他们的美梦破产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美国政府察觉到了日本的企图,他们强迫犹太复国组织不准在中国建国,这个行动最终导致了犹太复国主意的主要组织否定了在中国东北的建国计划。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对于犹太人的不断抗争。在犹太人大量到来,其复国计划在东北公开后,整个东北的犹太人入侵者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有力还击。一时间,中国人民在东北全面出击,犹太人伤亡惨重,财富的损失也非常巨大,整个东北犹太社群立即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尤其是针对犹太富豪的袭击,使得他们的精英阶层认识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在中国的领土上,即使有日本人的庇护,也不可能让他们那些轻易实现建国。
在美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双重打击下,犹太复国主意的决策者最终放弃了在中国东北建国的梦想。虽然后来仍旧有部分犹太人不愿意放弃,并且日本也仍旧想利用犹太人的财富和在美国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反抗始终使得他们生活在恐怖中,最终他们也都离开了中国东北。
回顾这段历史,我不得不指出,虽然中国人民的抗争很大程度上瓦解了犹太人在中国东北复国的意志。但是没有美国在当时的阻挠,东北和可能出现一个叫以色列的犹太国家,而生活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也很可能沦为东方的巴勒斯坦人。
中国人民必须认真的总结历史教训,努力的发展,在不借助外部势力的情况下有能力保护领土和人民。
I. 犹太文明是如何在分裂和统一的曲折历史之后发展起来的
犹太民族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迫害,背井离乡,但犹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和传统,1948年犹太人抓住了机会,一举复国成功,建立以色列。
由于犹太人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宗教——犹太教的忠诚,因此,犹太人在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地区一直受到排挤。
到了13世纪,欧洲的其它民族凭借时代的机遇而逐渐致富,他们开始和善于经商的犹太人产生了利益冲突,犹太人再次被迫害以致逃往东欧及美洲,这就是历史上犹太人的第二次大逃亡。
到1939年,当纳粹德军的铁蹄踏碎波兰军队最后的防线时,纳粹党人屠杀欧洲犹太人的骇人历史开始上演了。
1947年,不断升级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冲突引发了犹太人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第2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爆发了,最终犹太人建立了国家。
(9)犹太文化怎么复兴的扩展阅读: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属闪米特人,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
犹太人通常有两种情况,广义上来讲,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狭义上来讲则要追朔到在“种族"范畴上的历史。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广义上说,历史上世界各地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信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J. 犹太人为德国的复兴付出了什么呢
德国一直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且不说一战和二战都是因为德国而起,单单说一下德国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去挑战全欧洲甚至全世界,这就是一个令人想不通的故事。很多人会想,他们凭什么?
所以,希特勒用伤害犹太人,掠夺犹太人财产的方式来实现了复兴,这是不人道的,也注定要失败的很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