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浙江缙云轩辕黄帝与大唐皇室以及武则天,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唐高祖李渊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后裔吗?武则天嵩山封禅成功后,为什么却要感谢远在缙云的轩辕黄帝?唐玄宗为什么会封缙云山为仙都山?这一切的答案都在这里:
“我”的家,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东部的双溪口村,“我”是家里最年长的一棵苦槠树,历经千年得风雨,如今的“我”已经一千多岁了。
你们别看“我”岁数大了,可“我”长得还是很枝繁叶茂的!你们瞧,“我”的树枝还像年轻时的那样,像虬龙一样在天空中盘绕着,苍劲而挺拔,“我”就是大家口中的“苦槠王”。
人们常说,“我们”这些古树名木是“活文物”、“活化石”、“活档案”,因为“我们”承载着他们的传统文化,记载着 历史 的变迁。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隋灭唐兴。随着 历史 上这一重大 历史 事件的发生,小小的缙云也受到了冲击!
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的李渊,由于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所以,他们在起兵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到上层贵族的支持,就利用道教尊奉的祖师老子也姓李这件事,来做文章。
李渊对外宣称自己是神仙的后裔,老子为他们唐王室的祖先。这样一来,李渊不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身,他还为日后大唐帝国找到了信仰的根基。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一直在为是选则外来的佛教为整个帝国的信仰,还是选则本地道教为帝国的信仰而苦恼,这下好了,问题都解决了!
根据战国时期术士的推算,(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自于战国时期)金木水火土中的“土”代表了唐王朝,而在道家的神仙谱中,掌管着中央土地的又是“轩辕皇帝”,所以,唐高祖李渊对缙云轩辕黄帝更敬重了。而缙云山的名字,也因着大唐皇帝的重视变得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于是缙云从江湖之远渐渐地进入了庙堂之高!
唐太宗李世民秉承着唐高祖李渊制定的以道家信仰为大唐的信仰根基,他在位期间特别重视对轩辕皇帝的祭祀,在《旧唐书·礼仪志》中就曾记载
在唐高祖李渊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又把全国分为了十道,(因为浙江属于江南道)所以,他把身处于浙江的缙云山又列为了江南道的名山之一。这也是他对轩辕皇帝重视的体现。
公元696年,已经登基为帝的武则天举行了封禅大典,她向神界汇报自己改朝换代,登基成为女皇的事。
由于武则天在封禅的时候,没有出现天象异常或者凶兆,可以说她的封禅大典完成得非常成功!
因为封禅大典的成功,使得当时的朝野上下,都相信了武则天当皇帝是得到了上天批准的,是天意如此!所以,心情大好的武则天,在一天内连续颁布诏令,
她取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把嵩山脚下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
与此同时,她还把远在浙江中南部的一块区域,擢升为缙云县。
这还要从古人的宇宙观说起,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按照五行的理念,木代表着东方,金代表着西方,水代表着北方,火代表着南方,土带表着中央!
而自五代以后,固定下来的五岳中,中岳嵩山代表的就是土,而土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在天界对应的是轩辕黄帝。
所以武则天认为,她在嵩山封禅一事,能够一帆风顺,大获成功,都是因为掌管着中岳的轩辕黄帝保佑,所以,对于轩辕黄帝,她是非常感恩的!
为了表达自己对轩辕黄帝的感激之情,武则天就擢升了黄帝在南方的祭拜中心---缙云。武则天对于黄帝祭祀活动的认可,也代表着朝廷对于南方文化的一种认同态度。
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他曾是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之一,他始建于晋朝,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的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了着名的“北陵南祠”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
缙云建县58年后,唐天宝七年(748年)的一天深夜里,刺史苗奉倩激动地在写着一份奏章,他要把自己看到的“神迹”报告给唐玄宗李隆基知晓。
据元《仙都志》记载,大唐天宝7年6月8日,
于是苗刺史,就把自己看到的这个“神迹”上报于朝廷。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神迹”,就等于是“天赐祥瑞”,是上天对自己最高统治者的一种认可,这样的一件大事,怎能不令唐玄宗激动和惊叹,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听闻此事后,大为惊叹:“是仙人荟萃之都也!”
于是,缙云山从此被改叫“仙都山”,且这个名字也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因为唐玄宗在位期间,曾经多次下诏书,要求各地祭祀轩辕黄帝的祠宇多加修缮,所以,江南道,州,县等地的官员们对缙云仙都的轩辕黄帝祠宇越来越重视,并开始正式的在缙云仙都祭祀。(祭祀黄帝的组织形式和典仪自此有了规范明确)从此,黄帝祠宇成为了地方官员与老百姓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
大唐皇帝们与武则天对缙云轩辕黄帝的重视与 “ 情有独钟 ”, 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敬重,还是他们对国家管理的一种政治手段与对大自然天道的一种敬畏!
如今,这座带着 历史 文化古韵的缙云, 已成为我国南方唯一的黄帝祭祀中心与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和研究中心!缙云,他正在一步步朝着新时代的未来前进着,而 “ 我 ” 作为这一切 历史 的见证人,也必将跟着他一起走下去。
相信,经过 历史 沉淀又人杰地灵的魅力缙云一定会越来越好! 有时间,大家想不想去发生“ 神迹 ”的缙云去看一看?
#大自然的节庆#
㈡ 我国有关轩辕黄帝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祭祀黄帝的景点遍布于中华大地,主要有以下几处:
1、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天下第一陵,黄帝衣冠冢,《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2、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经毁建,明清修葺。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轩辕桥。;
3、河北涿鹿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归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
4、甘肃正宁黄帝冢,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塬乡五顷塬与二顷塬村之间,子午岭西麓桥山,距正宁县城24公里。最早记载黄帝冢在正宁县境内的史书是班固编撰的《汉书》,该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 《史记索隐》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5、浙江缙云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目前为止,这是全国最大的轩辕黄帝史迹展览馆;
6、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25公里处阳平镇境内,它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铸鼎祭天、奠定邦国、驭龙升天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铸鼎原由此而名。铸鼎原现存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碑一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关于记载黄帝功绩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黄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铸鼎原悠久历史的见证;
7、山西曲沃黄帝庙,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崩,葬桥山。”真正的桥山应该在哪里?迄今为止,名声最大的当数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然而,当代国学大师钱穆详细分析了远古时代黄帝活动的范围,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结论:“现在有三个桥山:一个在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西北,下面有一条河穿过,所以叫桥山,上边有黄帝陵。一个在察哈尔省(今河北省北部)涿鹿县。……还有一个桥山在山西襄陵县(今襄汾县襄陵镇)东南四十里接曲沃县界,下面有很幽深的一个石洞,山盖在上边像一座桥,……据我们前面讲的黄帝活动的地域看,这一个桥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8、陕西靖边黄帝冢:
●自王莽新朝终至东汉开朝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原冢究竟地处何方就成了一个问题,从此变得扑朔迷离,争论不休。
●此后历朝历代,由于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国之地和诸祖陵寝坟冢越发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种史料证实,世人公认的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史学界和当地百姓也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
●综合历史的各种蛛丝马迹,当今史学界认为只要确定了“阳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阳周城南之处找寻到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
●而各种史籍、域名、传说皆将黄帝原冢之地指向靖边境内杨桥畔、龙洲区域。相信,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的介入,靖边县“黄帝原冢地”的真伪不久将大白于天下。
另外,运城的黄帝都,方山县的黄帝庙,阳曲、绍兴的轩辕庙,平谷区的轩辕庙遗址,绵阳安县、烟台龙口的黄帝庙,房山、德阳的轩辕寺庙,以及南宁的三界轩辕庙,皆为祭祀黄帝之地。
㈢ 黄帝文化的介绍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国,巩固了统一、和谐的社会等一些理想化的社会文化设想。黄帝,是族团领袖的世袭名称,是族团的名称,因为延续的时间很长
㈣ 黄帝故里究竟在哪里
《史记·封禅书》:“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
《周官》:“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祠皆聚云。”
《汉书·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
《汉书·李广传》:“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 唐 颜师古 注:“雍之所在,地形积高,故云上也。”[1] 唐 杜佑 《通典·州郡部卷第一百七十三》:“好畤本汉旧县,因古好畤祠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焉。好畤县城在县南十三里。隋太子庄陵城。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以郊上帝诸神也。”
考古结论
结论早就明确了,还是有人不断用“知道”代替“知识”
㈤ 什么是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帝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近几年来,在新郑市举办的黄帝
㈥ 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哪些丰功伟绩呢
大约四五千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河流域的着名部落首领。部落之间经常互相争斗。在东部有一个强大的蚩尤部落。据传说,他们以铜为武器,勇敢而凶猛。黄帝轩辕氏认为。蚩尤部落的人很强壮,要想打败他,必须要联合炎帝的神农氏部落的人,一起作战。结果,黄帝说服了炎帝,两个军事联盟正式建立。然后,在涿鹿之战后,打败了蚩尤。从此以后,炎帝、黄帝部落长期发展,形成了未来的中华民族。海外华人自古以来常自称 "中华民族的后裔"。
儒家的这种思想是特别提倡的,在汉代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理念的推行下,中国人 "慎终追远""追本溯源 "的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抱着这种态度来祭拜黄帝,把黄帝视为人类的始祖。久而久之,追求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黄帝文化成为各朝代追求的根本原点。黄帝文化成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的最早的文化起源。
在制度层面上,黄帝时期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包括自然界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和部落统一战争结束后,黄帝创造了一种能够整合全世界部落图腾的图腾--龙图腾。团结、和谐、活力、奋进的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几千年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象征。因此,"龙的传人 "也来了。
㈦ 谁能告诉我一些新郑黄帝故里的内容
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黄帝故里新郑说无可争议。天水说是黄帝的子孙 姓后人迁至此处建立的古鲁国,为纪念先人黄帝而对当地许多地名命名时均与黄帝有关,以致引起误传。鲁人迁至山东后,又将寿丘等有关地名和传说带至此地,以致汉代学者、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借机用此抬高先人孔子地位、伪造出了黄帝故里山东寿丘说。后世史学家随其一错再错,误传至今.
但通过分析历代史料可以找出明显的错误矛盾之处:
一是寿丘作为山东地名为后起,据《清一通志》载:“寿山在州北一里,下有鲁谷水。”寿山不高,故当地人也称之为寿丘。是黄帝后裔 姓鲁国所在地,后鲁国迁于现山东,寿丘这个地名也随之来到了山东。到了东周初期,周公旦被封到此地,这就是后起的周代鲁国。所以,黄帝生寿丘的传说应是源于天水的古寿丘,是黄帝后人迁居天水后思念先祖而作,而非山东后起的寿丘。
二是古史记录的前后矛盾。《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又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而黄帝先人少典就是有熊国君,作为有熊国君的少典怎可能到山东寿丘生下黄帝,然后在陕西姬水将其养大,再回到新郑让其继位。
三是据古史记载与黄帝同时期的山东是东夷族,其首领为少昊,后来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的蚩尤就是少昊族的首领之一,作为同时期的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的黄帝怎会生于少昊族的领地。
四是根据考古发现,中原古文化是由裴李岗文化而发展至仰韶文化,而山东古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至大汶口文化,从出土文物及其生活遗迹看,二者文化类型有着较大的区别,各自都能自成体系。所以属于仰韶文化的黄帝在同时期决不可能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少昊同时出生于山东寿丘。
而陕西的姬水也是周人(姬姓)迁至渭水后的后起名,真正的古姬水就是《说文》和《水经注》中记载的 水,即今天新郑境内的 水。昆仑说更是来自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不足为据。只有河南新郑说,从史实到传说,从地名到遗址,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都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该地是真正的黄帝故里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历代都有修复。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
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干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有众多史料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郑,故河南新郑也是黄帝故里!
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现存于轩辕故里祠的清干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记》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后成了旅游景区,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亿万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拜祖!06年4月1日起景区门票免费。
[编辑本段]主要景观
黄帝故里景区分五个部分组成。整个景区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前门区“秀”:中华第一古枣树、银杏树、国槐、松柏苍郁参天。盘龙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华第一桥——轩辕桥古朴典雅,姬水河潺潺横流,干坤晷盘屹立中道,中华第一碑——华夏祖石碑立于前门东侧,展示中华人文荟萃。祠殿区“神”:中华第一祠——黄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塑像,两配殿分塑黄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坛区“雄”: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鼎坛、回廊。鼎坛树九鼎,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5米,重24吨。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坛四周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
[编辑本段]旅游攻略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干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编辑本段]景点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一带居住着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大小部落,为了对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对外扩张,往往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时,在这些部落中,有三个最为强大的部落。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中游南部嵩山东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郑市)这个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为一身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济水一带(一说在今湖北北部与河南南部)的最为强悍善战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一个是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部落,神农氏的首领称炎帝,已传到第八代榆罔。《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生而异德,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来黄帝和炎帝还是同胞兄弟呢。
据说,在神农氏时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都要听从天子的命令。但是这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没落,各氏族部落之间互相进攻讨伐,特别是九黎族部落,到处抢杀掳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农氏炎帝榆罔又无力加以制止。这时的有熊部落正兴起,其首领姬轩辕经常出面调停部落之间的纠纷,以理服人,对不听劝告者,就以武力征服。这样,许许多多的部落已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轩辕事实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从姬轩辕的部落。这样,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归姬轩辕。于是姬轩辕就率领他的六七个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沟境内,一说在今河北涿鹿县)与炎帝榆罔大战。经过三次大的战役,炎帝榆罔大败,归服姬轩辕。这样,两个部落联盟又联合,乘胜征讨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轩辕与蚩尤交战,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这时已用上铜兵器,因此,初战连连失败。姬轩辕见一时不能取胜,就采用诱敌深入战略,将蚩尤引诱到地理环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一说是山西解县)之中,使蚩尤士兵粮食断绝,体力疲惫,然后乘着天降大雾,不辨东西,带着指南车,冲进蚩尤兵营,生擒蚩尤。
新郑最早称“有熊”
河南省新郑市在远古称“有熊”,这在历史书有明确记载。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么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说:“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说:“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有熊,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县。”1986-1993年版《汉语大辞典》说:“有熊,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不仅历代史书这样记载,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都一致记载新郑古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刘文饶的《修德观问道碑记》曰:“郑,古有熊之国,黄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河南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
以上历代文献、地方志和碑刻,告诉我们,从战国的《竹书纪年》至今,一致记述新郑古代为“有熊”。当代着名史学家李学勤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说:“常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新郑这个地方的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说从文献上来看,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
至于新郑为何称“有熊”,何时称“有熊”,称至何时,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不少高论,一致说法是,新郑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许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为图腾,所以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许多学者认为是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如考古学家许顺湛在给《新郑县文物志》作序时说:“依据古史文献来看新郑的历史地位,如果对照《新郑县文物志》,我们就会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少典族阶段的遗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是黄帝族阶段的遗留……。”考古学家李友谋、马世之等皆持相同观点。至于“有熊”称至何时,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说:“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见,在商朝末,新郑还称为“有熊”。当代着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8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在商代,仍称新郑为“有熊”。
轩辕丘在何处?
既然黄帝是因居住或生于轩辕丘而得名,那么轩辕丘在何处?古代历史文献有三说:一是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此说难以成立。因为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君,有熊国在河南新郑,怎么可能跑到甘肃天水的轩辕谷生下黄帝?再说,史书没有记载少典氏在那里活动过。二是《山海经·西次三经》说轩辕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480里。玉山在哪里?在昆仑山附近,也就是海拔4-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里能够产生像黄帝族这样强大的部族吗?三是说轩辕丘在河南新郑。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说:“黄帝初受国于有熊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天下名胜志》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大明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清干隆二十九年轩辕故里碑刻说:“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清嘉庆二十二年和民国十九年《密县志》引《中州杂俎》说:“密县大隗镇南三里许有‘七圣庙’……新郑轩辕丘距此四十余里。”这就是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新郑市区内。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辕故里祠,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