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风格是什么
艺术史上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构成了人类宝贵的艺术世界。艺术风格的美学描述绚丽多姿,如高古、苍润、沉雄、淡逸、纵横、淋漓、荒寒、清旷、幽邃、明净、崇高、豪放、清丽等。把握艺术作品的整体特点,可以说是艺术风格问题。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具有一致性,在某种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流派。艺术的风格和流派本质上是艺术美在多种形态上的表现。通过对艺术风格和流派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艺术的美学形态,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风格问题,对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2. 中西方的文化 风格有什么不同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不全面,请见谅!
3. 10 平面设计风格有哪些
1.中式设计风格.中式设计风格分为唐式,宋式,明式和清式等,我们所谓的中式设计风格主要指明清风格,明清时期装饰细节繁杂,纤柔秀美,以此风格进行设计的室内有一种典雅的氛围.
2.欧式设计风格,欧式设计风格是对各类风格的传统,以欧式风格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显得雍容.华贵.欧式设计风格主要分为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现代欧式等类型.
3.现代设计风格.现代设计风格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高档和绝对的个性,但重视家具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
4.简约设计风格.简约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复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它主张设计中突出能力,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用色凝炼,造型讲究力度.
5.混合设计风格,属于一种较为中性的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既趋与现代实用,又能吸取传统的装饰特征,从装潢与陈设角度将古今中西的优秀设计风格元素融于一体.
4. 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因素
艺术风格的概念,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和形式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虽然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使形式与内容以特定方式统一起来的一种核心力量。
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在主观上,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教养、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他的全部人格的体现。(2)在客观上,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传统的态度也会对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虽说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反过来对艺术家的创作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它具有那种把艺术家的各种才能导向一个即定目标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艺术家就会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构思和创作艺术作品的特定方式。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风格就是他的一个在艺术上真正被客观化、社会化的自我。他的作品,也会因风格的独创性而成为人类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使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时,就形成了流派,即风格。
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说明中西方电影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电影风格组成的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对于风格的不同追求。我认为风格更适合去描述导演个人的指导风格和习惯,当然也可以去描述整个类型的电影。而对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多样化的风格才会使电影更具色彩。
中国电影从来就是东方传统文化和东方近代社会文化的影象呈现。就像法国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性或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的东方文化独特风格偏于情感意味的静态韵味,无论是注重内涵、偏向意义表达、还是欣赏柔静的艺术美感等,都凝聚在镜像的阴柔婉转的东方色彩中,非常讲求意境。如《林家铺子》的片头开始的一个精心选择的船行场面,江南水乡的特点如真如实。但那每一橹每一道涟漪都是意味深长的,朴直的风貌与风情背景的真实化,传达出的是历史风云的深长意味。同时传统电影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沉静中的隐忍爆发的特点最后归结于朴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新兴的中国电影对传统电影有一定的袭承,不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对于国外电影不同的形式风格的学习并与传统的融合还在期待中。
而国外电影,西方,好莱坞,日韩等,有诸如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蒙太奇运动,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新好莱坞独立制片,先锋派实验电影等诸多的发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认好莱坞还是主导当今的电影市场,不过时间的推移伴随各种电影形式与风格的交汇于碰撞融合。中西方电影彼此之间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对于电影文化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
6. 平面设计的风格有哪些分类
平面应该要懂基础三大构成, 目前常见的平面设计项目,可以归纳为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这些都是你要设计学习的知识。 从事于平面设计,Ps是设计的基本软件,作用于修图。无论摄影、平面、室内设计工作都需要Ps。除了基本的Ps,你还需要学习基本的矢量软件Illustrator或CorelDRAW、排版软件PageMark和indesign。 深入到平面工作的话,你需要做到与其他设计共通,因此网页三剑客(包括FLASH)、CAD、3D等都是不可少的。 其次你必需要有手绘功底,没事多画速写这样才能增进你的设计思维。 设计工作越是完善自己越是能做到的更多,做到的更多得到的才能更多。其实学习的事情,事在人为,要相信自己,凭自己的爱好和努力。 一个永远学设计的专业码字,可追加提问,请采纳。
7. 什么是风格风格有哪些基本类型你接触的当代作家中有哪一位具有鲜明的风格,其风格特征是什么
文学风格是一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作品整体风貌,但不管是作品内容或形式,又都与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相关。不同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浸透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即是由风格特征各异的作品所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极其丰富,先秦哲人的一些言论对古代文学风格论即有影响。如《孟子·公孙丑上》云:“[言皮]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言皮]辞、淫辞、邪辞、遁辞指人的不同语言特点,孟子自谓能知不同人的语言特点及其缺陷毛病。孟子虽不是论文学风格,却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发。《周易·系辞·下》有一段关于人的心理与语言特征关系的论述,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是说,心理、思想、品质、性格不同的人,其话语言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的话语言辞同人的心理、思想、品质、性格有相对的一致性。《周易》亦不是论述文学风格,但却对后来的文学风格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是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萌芽期,扬雄《法言.问神》提出“言,心声也”。王充《论衡·超奇》篇提出:“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这些论述表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心声的载体,作家的心理精神着于竹帛,形诸文字,其作品的语言文字与作家的心理精神是“自相副称”的。这实际包含着文学风格与作家的心理精神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到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学的自觉和繁荣,随着文论研究的深入展开,文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四科八体”说和“文气”说;陆机《文赋》提出绮靡、浏亮、相质、凄怆等十种文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则专设《体性》篇、《风骨》篇等,专门论述文学风格,从而使文学风格论进一步系统化。至此,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已经完全成熟。唐宋以降,文学风格理论日趋丰富和发展,皎然、严羽、高木秉、叶燮、姚鼐等都有重要的论述,特别是出现了《二十四诗品》这样的文学风格论着。古人所论涉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庞大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文学风格与主体生命紧密联系起来。这首先表现在风格概念中。古代文论中的风格概念很多,有体、体式、风格、格、体格、趣向等,较常使用的主要是“体”和“风格”。
“体”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可以指文体、体裁,也可以指风格。古代文论家最初以“体”指称文学风格。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又云:“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体有万殊”,即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而这“体”的万变屡迁,是因为文章描写事物的多姿多彩,描写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文章之“体”的变化,显然,此“体”应是文章的体貌风格,而不是指文体体裁。梁代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 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 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这“三体”是指三种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学风格归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后,文论家常用“体”指称文学风格。如皎然《诗式》有《辨体有一十九字》,列举十九种诗歌风格。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有《论体》,列举六种文学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诗云:“圣俞、子美,各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欧阳修所说的“诗体”之“体”显然是指风格。
“体”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即“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的总称。很难说清楚古人何以用“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但有着近取诸身、以类取譬之思维习惯的中国古人用人之生命体的“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不是完全偶然的,这至少说明,在中国古人看来,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有着一定的联系。用蕴含着生命意味的“体”指称文学风格,似乎更能说明文学风格的内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专篇《体性》篇将“体”(文学风格)与“性”(作家生命)联言,所论证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体(即风格)与作家之性(即个性生命)的关系,“体”(作品风格)与“性”(作家生命)密切相关。“体”作为风格概念,包蕴着浓郁的生命意味。
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词,是从人物评论的术语中引用过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格”作为品人术语,指人的言行风度及精神品格。如葛洪《抱朴子.行品》云:“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例偃蹇,凌侪慢俗”。《世说新语.德行》云:“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此“风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高尚严整。“风格”还含人的言行作风之意,如《晋书.庾亮传》云:“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以“风格”评人,尤指人的优异品格。如《梁书.江倩传》云:“(倩)方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唯倩及王规与抗礼,不为之屈”。江倩不畏权贵,品格卓异。葛洪曾以“风格”评论诸子之言,《抱朴子·百家》云:
风格高严,重仞难尽,是偏嗜酸甜者,莫能赏其味也。
此“风格”指诸子着作的风采格调特点,意义近乎文学风格。诸子着作义奥思深,用表示人的卓异品格的“风格”这一术语概括诸子着作的风采格调,含褒扬之意。葛洪这样使用“风格”术语,启迪后人将文与人联系起来,将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精神联系起来。到北齐颜之推论文学时,就将风格这一评人术语用于评文了。《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
此处“风格”专指古人之文的风采格调特点,风格这一内含着对人的生命精神褒扬的评人概念这里转用于评文,一是说明“风格”一词已开始向文学作品风貌特征的意义过渡;二是说明,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脱胎于人物评论术语的“风格。”人物评论“风格”概念中本来包蕴的生命精神意味,亦不可避免地浸入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概念之中。
由上之论可知,古人常用的“体”和“风格”两个概念都是取用于论人术语,“体”与“风格”都包含着人的生命意味,风格与生命相关,在风格概念中已有体现。
文学风格千姿百态,无限多样。有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有多少独特的文学风格。一部文学史,也就是一部风格的历史。为了便于鉴赏和总体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企图说明各个风格类型的审美特征。一般地说,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这可以追溯到安提西尼(Antesene),他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悲剧带来较高雅的风格,喜剧带来较低下的风格,挽诗,我们知道是不幸人的风格。”他认为悲剧“应采用光辉的俗语”,喜剧“就应该有时用中级的,有时用低级的俗语”。到了黑格尔,他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并作了详细的阐说。而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克纳格则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可谓独树一帜。其特点是:一、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加;二、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不够“科学”、“理性”,但更切合多数人的审美经验,因为风格美是难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把握的,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和韵味、色彩和境界。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说影响最大,且源远流长。从他具体的形容和描述来看,阳刚之美美在刚劲、雄伟、浩大、浓烈、庄严;阴柔之美美在柔和、轻盈、幽深、淡雅、高远。前者是壮美,后者则是优美。姚鼐是提倡刚柔相济的,认为两者不可偏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更明确的说明: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姚鼐《海愚诗钞序》)
在他看来,阳刚和阴柔都是美,但应相济互补,否则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然而,真能做到两者兼备的却很少,所以他又认为可以“偏优”和“奇出”。简分法虽简,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实文学史上出现的很多具体的风格,都大体上可以分别归入到“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模式中去。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谈到风格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时说: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的八体又分成四组,四组之间有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构成了一个风格系统,隐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说:“八途而包万举”。但刘勰的风格论仍是广义的风格论,他把非文学体裁的文章风格都包括在内,如政论、日用文体、学术着作等,说明尚未完全摆脱先秦以来把“文”看作是学术文化总称的传统观念。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便出现了对诗歌的各种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探索。如皎然《诗式》提出“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对其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作了扼要的说明。认为“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总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由于皎然用的是“风律”和“体德”的交叉标准,所以他的分类不甚协调,但对后人也不无启发。司空图的分类标准比较统一,基本上是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也较切合创作实际。他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虽然区分的是诗歌风格,但也适合于其它文体,而且这些风格概念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司空图对二十四种风格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又渗透了哲理,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如对“雄浑”的描述是: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就是说,雄浑是一种可以笼罩万物,横贯九天的气势,它好像是广漠流动的云,又好像是在空中激荡的风。这是由实入虚,向外扩张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境界。司空图对风格审美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把我们带领到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并具有某种范型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风格分类法主要是一种主观直觉的分类法,而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作了这方面的贡献。他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⑴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⑵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⑶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⑷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
陈望道认为,简约和繁丰、刚健和柔婉、平淡和绚烂、谨严和疏放都是极端。其实风格并不一定是这两端上的东西,位于这两端中间的固然多,兼有这一组、二组、三组以上的风格也不少,例如简约而兼刚健,或简约兼刚健又兼平淡,如此类推,可以变化无穷。陈望道的风格分类法曾受到叶圣陶等人的好评,认为“这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仍有局限之处,因为他更多的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有鉴于此,又出现了各种分类方式。如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⑴简洁——丰赡;⑵平淡——绚丽;⑶刚健——柔婉;⑷潇洒——谨严;⑸雄浑——隽永;⑹典雅——荒诞;⑺清明——朦胧;⑻庄重——幽默。似更切合现代的风格审美实际,也有更大的包容性。由于文学风格形态的无限多样又无限生成,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完善的分类法。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永远是相对的,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应该根据具体作品的审美特点灵活运用。正如小说家、理论家茅盾所说:“有的可以从全篇的韵味着眼,用苍劲、典雅、俊逸等等形容词概括其基本特点,有的则可以从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着眼,而或为谨严,或为逸宕,或为奇诡,等等不一。”
衡阳作家群
一、衡阳作家群的“锐”性
二、衡阳作家群浓烈的乡土情怀
三、衡阳作家群刚柔并行的文学风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42bd70100aq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