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贴春联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贴春联的传统文化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行到现在。俗称“门对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驱鬼辟邪的“桃符”。
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诞生于蜀国,孟昶令: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随后春节贴春联的风气在民间也渐渐流传了开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自古就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很好选择。
人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每到腊月三十,中国每家每户家里便门庭若市,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春联贴好后,过年就有了最鲜明、最长久的标志。
相关内容
春联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春满干坤福满门”贴在大门上;“寿同山岳永”贴在老人门口;“六畜兴旺”则是贴在牲口棚上。春联融合了书法,可装饰门户,其大红纸也显出了红红火火的年味。不仅是在春联的张贴上有讲究,同时,上下联字数也应一致,语言生动的同时,语义也不要重复。
春联在粘贴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承接关系,贴反了就错了;从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而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
B. 春联文化内容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传说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而后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为宋代诗歌添此名句之时,桃符已在向春联过渡.
春联很讲究平仄相间,音韵和谐,要有对仗、对偶等,不仅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也要相应,自然成趣.一般为上下两句,每句一般为五字或七字.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联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有一系列的年俗都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需要加以整理和保护.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民俗形式,中国的春联与京剧、昆曲一样堪称国粹,其格律的严谨、寓意的深邃、形式的优美是外国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做“对子”了,某种意义上这是文化艺术的倒退.春联需要保护和抢救,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延续下来,甚至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C. 关于贴对联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贴对联的传统文化:
1、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2、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简单介绍如下:
3、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4、看见许多对联,有的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却贴到左边,有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还有的对联,没有平仄。
5、贴对联不是什么大事,图个吉利喜气,即使贴错了,也没有人会提示。不过,既然是民族的文化,我们不能宏扬,也不能离谱。
6、贴错对联,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轻视,不以为然,也许对联会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被淡忘、尘封,但是,今天既然还是喜庆节日的象征点缀,还是了解一下,别贴错让人见笑。
D. 春节中的中华文化有哪些
春节中的中华文化有红灯笼,贴春联,吃饺子,压岁钱。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饺子要在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压岁钱的寓意就是倒计时开始,我们这是老年在除夕吃年夜饭时给人晚辈包的红包,压岁钱也是老人对晚辈的祝福,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平安,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春节的介绍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据悉,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间的钟声敲过十二日三十日夜的十二点整后的零点开始,就进入了新的春节,即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到了。新的一年从第一天又开始过了。
古时,人们把正月第一天称为朔日,也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其实古时就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E. 春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化内涵
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春联始于五代、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最后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贴法:
春联的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创作一样。同样要讲逻辑,语境,布局,顺序。平仄就好比领带,对春联只有装饰作用,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
1、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2、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
3、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4、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F. 春联文化知识
中国人过新年都有贴对联的风俗,而且这种习俗已经代代沿袭了一千多年。
G. 春联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贴春联的简介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春联贴的场所也有所讲究:“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张贴在大门、中门及窗户两侧的红色春联为对联。有的人会自己动手写对联,不过当前大多数还是用买的。
春联以采用对仗的形式,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吉祥话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门两侧张贴春联,还在门的左右边分别张贴着绘有门神的画像。除夕当天贴的春联将会一直保持到它们自然脱落或褪色为止。
春联以采用对仗的形式,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吉祥话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H. 对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对联的文化内涵是对联是最能体现其中和的审美价值。一副对联若无书法的表达,那就是纯粹的对联艺术了。春联又叫春贴、门对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的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I. 贴对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是辞旧迎新,增加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
二是为了辟邪,这个是起源于上古传说,据说为了吓走妖魔鬼怪。相传古代的对联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说的“桃符”,这种符能够消灭妖魔鬼怪,后来经过演变,桃符演变成现在的对联,其符的底是红色的,主要因为红色能起到一些辟邪的作用。
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1、其实贴春联的习俗各地都有差异,贴的时间也不同。有不同的俗语流传:“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
2、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如果横批是从右开始,则反过来。
3、对联的寓意喜庆祥和,“旧”春联得等来年换新春联时摘下,才是辞旧迎新,这一整年都是不能动的,如果破损了要及时修补,特别是正月十五以前,破了一定要补上。
4、在中国有些地区认为把换下来的旧春联烧掉,意思是破旧立新,不除就不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