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学校文化
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早就说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 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学校文化软实力是与学校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教育技术、制度规范等硬实力相辅相成的,它既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学校的精神魅力,又为学校各种物质、技术、制度等实体力量的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学校文化软实力一旦与学校物质硬实力有机结合,将刚柔相济,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 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它意味着学校师生接受、内化并归属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相应的文化样式。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与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文化认同是维系学校秩序的“粘合剂” ,是培育师生员工学校意识的深层基础,是任何刚性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新教育认为,应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努力促进学校文化的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协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将它的精华融注到学校文化中来,建构一种积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② 学校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性存在。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指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确的文化导向、良好的文化机制与氛围以及突出的文化成果和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学校在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培育美好情感、涵养人文精神、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每一师生在一个融先进文化和人文关怀为一体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这一切都与阅读密不可分。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人们对学校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情结,视之为留守人文精神的神圣殿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认同的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和异化。21 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③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理念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拥有自己的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纷繁复杂,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学校文化,欢迎阅读。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简介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
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
从学校德育的对象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学生
1、尊重学生权利。学生文化是学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摇篮。
2、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我们的学校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在风口浪尖站稳脚跟,我想“规划要先行”!学校发展规划就象运动员赛跑中的起跑那样重要,它是学校发展的纲领文件,它是学校自评的测量依据。学校规划的制定,并不是学校领导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专家闭门造车写在纸上的,而是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汲取大家的智慧。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必须意识到这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其次必须认识到这是学校行为,需要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协同作战。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全面回顾学校原有工作,并进行系统地诊断,从而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它体现着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它表达着师生家长共同的愿望和憧憬,它描绘着学校自主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何描绘这张蓝图?
第一,学校发展机遇要分析。就是要从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来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对学校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发展相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发现并把握学校发展的契机。
第二,学校相对优劣要分析。就是要认识到学校在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方面所具有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这些长处,以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行。当然,认识学校优势,并不能忽视学校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优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
第三,学校发展历史要分析。历史传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要认真研究多年来的遗留传统,以及在发展目标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会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尤其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特色能否有助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只有总结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第四,相关利益群体要分析。利益群体包括与学校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群体。包括:受教育者、投资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等。无论这些群体与学校的相关程度如何,都要充分重视其需要,并将其合理的建议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这一方面能保证学校按合理的方向前进,不会有所偏失;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学校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储备各种潜在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发展规划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个部分是: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三个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现状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地梳理,明确在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及特色是什么;发展目标展望: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办成什么性质、什么类型、什么水平的学校。发展要素确定: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设置保障系统: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及相关的学校制度设置。总之,制定发展规划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发展蓝本,而是追求更有效、真正发挥作用的行动纲领;学校发展规划不追求逻辑严密但更求实效。
因而,在制定学校规划时有几点关注是必须的
一要重视调查研究。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要独立思考特色学校的创办。特色学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地建设。校长应改变从属思维的定势,改变被动思维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学校个性化、特色化。
三要制定具有可能性、重点性和伸缩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精心设计的规划,必须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否则,规划的各种作用都将变为零。同时,设计的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带有较大重要性的指标,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标。而且,制定规划中的目标要有一个弹性,要留有余地。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持有一颗虔诚的事业心去对待所处的职业,改变“忙,盲,茫”的工作状态,克服“泛、烦、凡”心理状态,主动发展,自觉成长,在 “忙”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因此,要打造学校品牌,需要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精心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学校的实效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学校文化自我诊断通过分析教师性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透视学校的组织状况,进而反洗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教师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需通过教师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自我诊断切入点、基本方法、步骤的特殊性。
一、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切入点
1、自我诊断从司空见惯的行为入手只有对行为、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本质,因为行为、现象是本质的体现。通过分析行为就能发现组织和组织文化。比如:在教学方面,教师怎样备课,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课后如何反思,如何总结……。这些都与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评价方面,教师对待评课的态度,评课的方式,评课的重点话题,评课的具体过程,评课的标准…。.这些都与学校的评课要求,评课的具体措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方面,班委的产生,班级问题的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联系,班级中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都与学校德育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教师学习进修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方面,教师学习进修与学校发展关系的处理以及与学生成长关系的处理,教师学习进修的方式和标准……这些都与教师管理,特别是校本培训管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教职工人际关系方面,干部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干部与教师的关系…这些又都与学校中的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2、具体确定、现象的切入点在学校中,每日每时都存在大量的行为、现象,由于处在同一个组织文化的背景下,所以领导者常常是见怪不怪,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感觉到了问题,也是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纠正教师的某些行为,似乎教师的行为是教师个人因素的接过,忽视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组织文化的影响。这种批评、纠正可以暂时改变某个人的某种行为,但对整个学校发展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因为这种纠正未能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未能触及教师行为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那么,如何确定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切入点呢?
校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与他人比较。无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兄弟学校交流,或听到教师对他校某方面工作的反映,或看到他校的某些资料……校长都会自然地进行本校与他校的比较。抓住不同的方面,进而对本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相关制度进行分析,就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对“同类工作的不同组织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而确定的。
2、解决工作困难。工作困难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困难的性质不同,但解决困难的方法、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分析,可认识到组织文化的积淀过程。将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行为自觉地与导致其态度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过程”而确定的。
3、总结成功经验。一项工作结束,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结束后,我们都要做常规的总结。以往,我们的总结往往停留在某种做法的得失上,尤其是将成功的做法简单地“挂向”教育思想和工作态度上,忽视了个性行为的内在背景。恰恰是这种内在背景,揭示了教师在组织文化的渗透下,所领悟到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能在总结经验中自觉地研究个体的行为,就进入了组织文化的自我诊断状态。这个切入点是通过“认识成功”而确定的。总之,选择切入点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前关注的工作重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二、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基本方法
自我诊断的基本方法是集资料法、座谈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于一体的综合调查法。资料法是对诊断内容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文献进行分析,以判断组织在相关方面的价值追求及对教师行为产生的的作用。同时,资料法也包括对教师个人情况记录的查阅,以发现教师某种教育行为方式的发展过程,从中体会学校制度和管理内在机制。座谈法是以随机方式对一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以此发现教师群体在某些方面共有的行为方式或一致性的思想认识。访谈法是对个人进行深入了解。与座谈法相比,它更具体和深入。在访谈中,由于背对背,便于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在操作中,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确定。
三、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步骤选切入点进行自我诊断一般步骤为:
1、设计自我诊断方案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诊断题目、诊断目的、诊断内容、诊断对象、诊断“六步法”的具体操作、诊断方法、获取资料的基本要求、诊断时间及过程、完成诊断报告的时间等。
2、实施自我诊断方案即实施诊断“六步法”。“六步法”是进行自我诊断的核心方法。“六步法”不是简单的六问六答,它是调查过程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从教育现象一步步地共同进入现象背后的组织文化,甚至组织改造的过程。调查者能否根据“六步法”有效地解释组织文化的状态并提出组织改造的内容,关键是调查者对“六步法”的理解和运用。(1)“六步法”将被调查者与调查者共同视为调查主体。被调查者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思考,协助调查者进入组织文化层面去认识问题,帮助调查者进入组织文化层面去认识问题,帮助调查者通过诊断过程达到诊断目的。被调查者不是诊断对象,更不是资料信息的提供者,而是诊断中研究问题的主人。“六步法”需要“转换才能达到目的。“六步法”要求调查必须明确六步中每一步的目的,同时搞清楚每两步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内心调查结构”。在这一结构指导下,根据切入点的问题,结合被调查者的特点,调查者设计出“接触性话题”,“探讨性话题”等,形成调查过程中的使用“调查结构”。实际调查中运用的调查结构使调查始终处于“深度会谈”状态,以便最终实现“内心调查结构”的目的和任务。
3、整理和分析资料在诊断过程中不断筛选观察过程中体现组织文化作用的“深描”性文字材料,提炼访谈、座谈中多数人无意识中流露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从中归纳出他们共同的观念和行为。有了诊断过程中对现象“深描”的资料积累,诊断报告就有了基础素材。对整理后的资料应做4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诊断的内容,学习相关的最新理论,运用新的理念构思出该方面理想的组织模式,并提出理想组织的基本思路。(2)寻找主观与客观的差异。反思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规定中的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将不同的组织“悬挂”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3)分别整理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规定中的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组织变革的切入点。(4)根据对理想的组织和对组织变革的切入点的考虑,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新组织的规定。在规定中,要特别关注能否实际运行以及保留一定的开放性。为使诊断过程资料清晰简洁,建议在诊断中采用表格式记录方法。
4、撰写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报告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诊断的主要行为现象。(2)管理者对行为现象的观察和描述。(3)对教师、学生、家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或座谈的内容及结论。(4)将管理者主观理解中的组织、学校文本组织以及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中的组织“悬挂”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5)对行为的原因及组织文化做出分析。(6)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变革的切入点和具体的管理安排。
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从学校与所在城市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考虑建设规划。
以往,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人们往往强调如何保持和体现出某种设计的流派风格,而如今,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则应该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校园原有风格的同时,着重强调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个建设规划立足点的转变问题。具体来说,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这些体现即是校园规划建设理念的创新。同时,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我们还应具有对内、对外的开放意识,突出公众参与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知识经济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网络,因此,人们又把知识经济称作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在这一宏观背景下,21世纪校园建设规划的投入应该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应该是主张建设智能化的校园,即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把校园的各个方面整合成一个系统,并和外部世界连成一块,实现网络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校园远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为,它既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先进手段,集中学科化优势,发挥大学最基本的学科的最大作用,同时,又能节约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
④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1.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2.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3.对个性的理解
4.对学习、工作的态度5.对集体的看法
⑤ 校园文化是什么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一、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校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但价值观并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学校如果片面强调精神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作用,忽视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那么精神文化建设是难以取得好的成效的。
学校办学理念
二、改变精神文化建设单一的路径。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除了开展一些能真正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体活动外,还应着力在课堂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课堂文化
三、关注和丰富学生的体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关注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精神上的美好、体验上的丰富,还有赖于不同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给学生更多的理解,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心声的机会。
学校体育活动
四、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的世界不仅仅只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如果教学能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中,能够以精神主体的地位出现于教育过程,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活动、他们对于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将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中心,那么学生也同样可以实现生活世界的回归和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学校课外活动
五、加强文化陶冶。教育的本质是文化陶冶。“文化陶冶”的观点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新的范式,即把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教育过程中不应停留于知识的传递,应着力发掘知识的文化陶冶价值;知识的传授,应该伴有学生体验的不断生成;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紧密协调,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文化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此次一校一品及美丽校园创建活动,更多展示的感觉只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方面,更多的是从直观上外显出的一些特色。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它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彰显和体现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需要这一个校园内的全体人员共同去努力、去践行,同时还涵盖着校园外的家长群体。
校长是否能发挥品牌建设的领导力?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行动是否扎实有效?方法是否具体可行?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值得我们深深地去思考、去把握。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希望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经过岁月的累积,每所学校都能拥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每一个从学校走出去的人都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散发着独具魅力的气息!
⑥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等);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个性的理解(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对集体的看法(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个性的理解: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对集体的看法:正确地把握自身条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重点发展项目,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⑦ 校园文化都包括什么
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7)学校是文化的什么扩展阅读
校园文化的作用:
1、首先它能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2、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3、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⑧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之树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之树,学校文化精神是这颗生命之树上开出的鲜花和结出的硕果。只要我们把文化的建设扎根于传统和现实的土壤,用自己的美德和智慧精心浇灌和栽培这颗神圣之树,我们的学校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象征。
文化是一种历史凝结的存在方式 。
我们一方面生存在文化之中,一方面又在创造着文化。文化的形成过程,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扎根性、特色性和创造性等特征,需要从传统中去挖掘它的历史,从项目中寻求突破,从未来中看到方向,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慢慢累积,逐步发展,不断地总结、凝练和提升。由于每个学校的底蕴、形成、历史发展和个性面貌的不同,需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澄清认识,分析利弊,借鉴品牌内涵,找寻项目研究的内容,我们发现,特色与文化、课程与课堂、校长与教师、教育国际化等项目可以成为各个学校选择的主攻方向,在平行、交叉、融合的地方获取文化的本质,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自我完善性主导着人的各种文化追求”。
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类的振兴,所以,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并不一样,所产生的品牌效应也是根本不一样的。有一点却不容忽视,企业的最高经营理念和学校的最高管理理念倒是一致的,就是只有在文化的战略上才能获得品牌的成功。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文化有多深,品牌就有多远。
铸造学校文化精神,必须力图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人们的人格、信念、操守和道德规范,把人们引向正确的人类文化,使人们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追求人生的价值观。首先要文化人们的心灵,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态度,崇尚进取的文化品质;其次要文化人们的行为,形成校园上下的文明之风,追求人们互敬互爱的互助境界;第三要文化人们的规范,体现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基本性和实效性,既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秩序,又强化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开放的校园环境。
要让校史文化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不能只停留在气势磅礴的办学理念上,还要去感受真实感人的文化故事。
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最关键的要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师,他们的故事里的文化传统是怎样的,看看真实的个性、温暖的回忆、文化的力量,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昭示着怎样的成长轨迹。
当代哲学家庞统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里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学校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无法一笔抹杀;“现在”是一种潜在的未来,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来、造就着未来。
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一种学校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和共有的认识,是学校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件事情中进行衡量与判断:一是全体教工有没有都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二是全体教工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情,三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如果肯定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表明学校存在着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行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所以文化作为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感觉,尤其是一种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觉,它最终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学校文化精神应该是一种鲜明的文化呈现,它时刻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人们领悟学校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接受文化蕴含的种种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准则规定”和“不成文的组织方针”。 当代学校价值观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以爱护人、关心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学校能否提供一个适合人的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人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是衡量一个学校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21世纪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意师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在互动、碰撞、交流中揭示诚信民主的思想,提升情感体验的智慧,推动大家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实现“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学校”的文化信念。
无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从每一个人的自觉需求上来体现价值观。 价值是一种良知,价值观是一种基于良知的认知。 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念头,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期盼,到底如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 , 是组织成员的共有的价值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哲学。那么在学校组织内,就必然要求大家在教育的理想面前养成一种群体认识,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人人都是文化的建设者。
诚然,市场经济的品牌是需要包装打造和传播维护的,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来得日趋激烈。然而,在学校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公心和人性自由,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精神。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是全体师生,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享受着建设的滋润和荣耀。一旦这种文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内容,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品牌就在其中了。
其实品牌中的成分就是文化,是从所有项目特色之中凝聚而成的文化人格。不要把项目特色作为品牌的代名词,毕竟这是项目特色,但是,在项目特色之中,在做大做强项目特色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文化理念和文化风格,这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所学校不可能千遍一律,品牌对象也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真正的品牌是互相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健康的、持久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是一种最根本的学校文化。
所有的项目特色都应该从属于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课程与教学应该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因为课程与教学具有显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日程生活方式,是师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的状态,反映的是不同的学校生活状态,表现的是不同的师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行为与习惯,体现出不同的学校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状态, 就是学校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什么样的课程观带来是么样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清楚认识的话,文化建设就很可能走入歧途。
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应该是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是三级课程体系之间有没有校本化主体意识;二是课程实施中有没有课堂文化建设;三是课程评价上有没有多元自主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和载体,在国家课程的层面,努力体现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变,努力实现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变,必须力图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
要使学校文化行为成为一种恒久不变的文化精神,就必须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最成功的学校是有能力比其他学校学习得更快的学校。就知识本身而言,知识蕴藏着力量,但它不等于力量,只有利用和发挥知识的能量才能变成力量和价值。善于学习的人往往能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新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陈旧落后的教育行为,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与他(她)所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既是学习组织,又是教学组织,必须努力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在“学习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之间发展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增加成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和对话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催生实践体会,在实践体会中提炼实践智慧,使团队学习的成效远大于一般个体的学习之和,通过长期的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塑造出富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文化,蓄积起强大的学习精神。
⑨ 校园文化是怎样的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为了体现这种文化许多学校制作了学校文化墙。它主要包括: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份。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文化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墙方面,详情www.bofeng100.com。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没有了千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园文化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