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论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
1.主导文化能发挥对大众文化的导向作用;
2.大众文化在主导文化的行列中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
3.大众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主导文化的引导
② 社会学中主文化与亚文化分别对社会进步起什么影响
所谓主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的主体文化、主导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遵循的主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主文化,或者文化的变迁速度过快,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可能的。默顿认为,缺少一个稳定的主文化,社会就会陷于“社会解组”状态,如果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就会进入到“社会解体”状态,一个社会距离消亡就不远了。
所谓亚文化,就是和主文化向反或相异的文化。与主文化具有相反价值观的文化有被称作反文化,例如犯罪文化就是反文化。而大多数的亚文化仅仅是与主文化相异,并不必然和主文化相反。亚文化对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但也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的积极作用时,亚文化是社会创新的主要源泉。大多数的新文化因素,就是首先在亚文化中获得承认,然后才进入主文化的。另外,亚文化中对社会进步最大的推动力量是新的价值观的传播。因此,亚文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 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
符合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主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相同的,亚文化就是在这一范围里相对处于次要状态的文化。主文化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而亚文化是只有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亚文化
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反文化是西方犯罪社会学的一个概念。
反文化指的是否定和取消现存的社会文化。T.罗札克的《反文化的创作》是关于反文化论的主要代表着作。反文化作为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理论观点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的学生运动提出来的。
研究反文化的犯罪社会学家认为:反文化的鼓吹者一般都是青年,青年人正因为具有反文化倾向,才提出否定和取消现存社会文化的主张,才出现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违反传统观念的行为方式。由于反文化具有反对现存文化的特点,因而它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主文化完全相反。
(3)什么是主导文化扩展阅读
组织主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强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更大,与降低员工的流动率有更直接的关系。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
强文化的一个特定效果是降低流动率。在强文化中,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立场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
这种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而这些特征反过来有使员工离开组织的倾向降低。
④ 文化的四个层面是指什么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什么是主导文化扩展阅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⑤ 中国的主文化有哪些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观念意识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
(5)什么是主导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1、时代性: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
2、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3、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民主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5、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6、创造性: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
⑥ 社会学中主文化与亚文化分别对社会进步起什么影响
所谓主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的主体文化、主导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遵循的主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主文化,或者文化的变迁速度过快,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可能的。默顿认为,缺少一个稳定的主文化,社会就会陷于“社会解组”状态,如果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就会进入到“社会解体”状态,一个社会距离消亡就不远了。
所谓亚文化,就是和主文化向反或相异的文化。与主文化具有相反价值观的文化有被称作反文化,例如犯罪文化就是反文化。而大多数的亚文化仅仅是与主文化相异,并不必然和主文化相反。亚文化对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但也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的积极作用时,亚文化是社会创新的主要源泉。大多数的新文化因素,就是首先在亚文化中获得承认,然后才进入主文化的。另外,亚文化中对社会进步最大的推动力量是新的价值观的传播。因此,亚文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
⑦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为主导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是以儒、道、佛为三大支柱的。三家由其关注社会问题的切入点的不同,故形成了它们在关于社会文化意识上的认知差异。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从“人”的角度来关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出发来关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后来引入的佛教以“解脱”为本位,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盘”理想境界。佛教最初作为外来的、异质的文化,在与儒道的冲突中不断相互融合;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佛教基本完成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
普遍的共识是: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和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
⑧ 现代企业文化是以什么为主导
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的发展是个大趋势。但企业文化每个企业均是不同的,一次谈不上以什么为主导。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外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与资源。它的发展是不能趋同的。因此,企业文化是没有主导趋势的。
如果从企业文化本身的构成来说,它的主导或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企业的哲学。企业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与衍生。企业的精神文化渗透到所有领域,对几乎所有制度、行为乃至决策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