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哪个好

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哪个好

发布时间:2022-04-14 14:49:21

㈠ 吴越的文化发展

吴越文化,是无法分开的。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大家使用同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种族,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种族,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了。惟一例外,就是在政治上经常会分分合合,只是如此而已。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政治纷争,每每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如西晋灭亡.北方世族与难民之南下;北宋灭亡,也有类似情形),这时候,会带来某些“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交互融会的结果,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或许可以称之为混合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文化”。
第一期——春秋末期的吴越时代。据史书所载,吴国于纪元前12世纪的商朝末年由泰伯立国,但在其后数百年间,史书并无吴国活动的纪录。直到纪元前6世纪后。吴国才有确切年代可寻。到了纪元前514至496年吴王阖闾时代,吴国得到楚臣伍子胥及齐国孙武子的辅佐,大败楚齐,成为南方一霸。日后还挥军北上,称霸中原。
至于越国的历史,也是在纪元前6世纪才有较多详尽的纪录。当时的楚国,采用“联越制吴”政策,使吴越相互攻伐。当时,名震一时的吴王阖闾,在一次伐越之战中受伤而死,临终之际,嘱其子夫差报仇。夫差不辱父命,日后果然征服了越王勾践,然后挥军北上,争霸中原。接下来,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志切复仇”,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消灭吴国。逼得夫差自杀。越王勾践随之亦称霸中原。这一段动人的历史,史书有十分精彩的记述。这时出现在吴越历史舞台上的,有一连串名垂千古的英雄与美人,包括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子、勾践、文种、范蠡与西施等等。这段历史,在两于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
至于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着作,便是《孙子兵法》。孙武子是齐人,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伍子胥与孙武子辅佐阖闾与夫差父子两代人,百战百胜,称霸中原,使吴国国势达于巅峰状态。后来伍子胥被夫差冤杀,孙武子也不知去向,史书并无明确交待。在名将折损之后,吴国也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孙子兵法》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是一部全球公认的兵学圣典,这算不算是吴越文化的一部分?孙武本人是齐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人。不过《孙子兵法》却是在吴越两国进行实验的,因此,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混合文化”吧!此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在后世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个人便是越王勾践的宰相范蠡。没有范蠡的辅佐,勾践可能报不了夫差之仇。但在灭吴之后,范蠡却飘然远隐,浮海至山东经营生意去了。他定居于山东的陶,后世称他为陶朱公。范蠡临走时写信给另一位大臣文种,认为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劝文种一起引退。文种不退,日后果然被勾践所杀。范蠡当时创造了一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良好模式,那就是“功成身退”。唐朝大诗人李白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多陨身”,他所举的例子,就是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陆云兄弟等的不幸遭遇。直到近代,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便解甲归农,树立了“功成身退”的又一典范?论籍贯,范蠡是河南人,那也许该说是一种混合文化吧。
第二期——三国时期。当时的东吴,真是人才辈出,无论在政治上与军事上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显示出极高的文化水平。当时的着名人物,如孙权、周瑜、鲁肃、诸葛瑾、吕蒙、陆逊、陆抗、陆机韵祖孙三代,再加上丞相张昭、顾雍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其中特别要指出的几位是:名将陆逊、陆杭父子在军事上的成就,陆机、陆杭兄弟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丞相顾雍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这些人,并非都是吴越本地人.可谓是一种江南文化雏形。
第三期——东晋时代,自晋元帝在江左建立东晋政权.他身边的大臣,如王导等等,都是北方世族。不过,以南方的吴越为主要基地,力抗北方异族.完整地保留与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当时,“高卧东山”的名士谢安,就住在绍兴旁边的上虞。一位退隐于山林的名士,一旦出山,却能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淝水之战,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真令人敬佩。又如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上的成就,可谓冠绝古今。至于谢灵运家族在诗词上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地位,连李白都深致其敬慕之情。可见王、谢子弟不仅会打淝水之战,还有文采风流的一面。他们的祖籍都不在吴越,不过,却成长或出生于吴越,他们的辉煌成就,也许可说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所谓“魏晋风流”,即江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大放异彩
第四期——五代残唐的吴越时期。如前所述,在唐末由钱缪建立的越国,一直保持自己的国号,直至钱缪时代,和平归顺宋太祖,子孙得以永享福泽,以喜剧收场。
第五期——南宋时期。如果从北宋算起,那么,有一位出身苏州的历史名人范文正公(范仲淹),绝对不能被忽略。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大文学家。试读他的《岳阳楼记》,他的文学才华,真足以使你灵魂震动。尤其是他所作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足以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不朽人物。
南宋的陆游,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绍兴人,是真正的“江南文化”的代表者。不过,他长期在蜀中仕宦,热爱蜀中风土,因此将他的诗作题为“剑南诗稿”,这也许又可说是一种“混合文化” 吧?陆游的名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陆游的另一首诗,更能表达出他自西蜀返乡的复杂心情。他长期居蜀,后来忽奉诏返京。“京”在何处?在他的故乡临安(杭州)。这时他倒有点不安了,一方面,他舍不得离开久居的成都,再则他久别故乡,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恐怕回去认不得几位亲友了。且看这首《南乡子》: 归梦寄吴槽,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须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这首词,对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全词意境幽美,景色如画,委婉清丽,含凄无限”。在今日.住在台湾的“外省第二代”,不少人也有此感触。
南宋另一位大诗人林通(林和靖先生),杭州人.长期隐居在西湖孤山,与大自然为伍,不问世事。“妻梅子鹤”,传为千古美谈。他的词,婉约清丽,风格淡远,真可谓“文如其人”。他的那首《长相思》词,将送行妇女的无限幽怨,融人大启然景色之中,真是何等风致。这是“江南文化”中最为动人的一面。
第六期——近代与现代。如前所述,无论在近代的政治革命与思想文化的革新方面,南方都是火车头,带动中国人民前进,创造了一个使全球震惊的新时代,而江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是关键性的,这只要看上海、苏州、杭州在这一百多年的变化就够了。
苏杭,指苏州、杭州,代表江南,为国人称道。
国维与鲁迅。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都出自吴越。王国维不仅是史学大师,同时又是文学批评的大师。他对甲骨文的研究,成绩相当杰出。他在文学批评方面,虽然只有一本薄薄的《人间词话》,却是不朽的名作。鲁迅是一位无畏的战士,要为唤起中国沉睡的灵魂大声“呐喊”,决不退缩。
江南文化,构成中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假如有人能从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之中如二十四史去整理出属于吴越部分的资料来,内容一定非常可观。

㈡ 吴文化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吴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很大的。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吴文化区域,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之地。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绕水而筑的城镇,龙舟竞渡的习俗,以及“重情”、“善思”的民风,无不显示着水的浸润和滋养,又构成了吴文化清新柔美、睿智灵秀的特色。

今天研究吴文化,必须将其置于当代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当代吴文化与历史上的吴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吴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立足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虽然呈现出独特的地区文化色彩,但同时也是善于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发展起来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自行发展起来。排外的文化是会萎缩甚至消亡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善于集长补短的变革创新精神,构成了吴文化的开放性特色。这里原先是一片荒蛮之地,自泰伯、仲雍东奔“文身断发”,“化而长之”以来,本地的土着文化与当时颇为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合,为古吴文化奠定了基础。

吴国建立后,又吸收了以孙武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伍子胥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使吴文化在吸收外地、外质文化过程中,经过扬弃,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地处沿海的吴越地区,“师夷之长技”,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方面又得风气之先,使吴越文化的开放性特色更为鲜明。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齐梁年间的文化大融合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就是很好的范例。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地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如今,吴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吴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总的看来,吴文化比较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并和中原的求同观念有所不同,独立意识较强,善于思辨。当代苏商的崛起,苏南模式的成功都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华西经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我们今天研究齐梁文化和吴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求发展。

㈢ 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看法

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着差异。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㈣ 论述: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程 勇

内容提要: 作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的齐鲁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或中的正统派”。而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正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本文即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关键词: 齐鲁文化,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若依照杨向奎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派” ,则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也便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下面就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
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纪,周王为控制殷商旧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国为齐,以临淄为中心,辖域包括今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封周公旦于殷人的发祥地奄,建邦称鲁,以曲阜为中心,辖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兖州一带。两国以泰山为界,地理不同,风俗各异。因此,虽然都以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为源头,齐鲁两国却分别发展出功利型与伦理型或可说是智者型与仁者型的方国地域文化。虽然先秦时山东地域内还存在着邾、滕、薛等古国,齐鲁实际是东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说大致以泰山为界,齐鲁两国将山东切割为两大政治板块,构成两大文化区域,流风余韵,泽及后世。
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参观古都遗址,你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着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
黄松先生认为:“与鲁文化重视义理、道德的伦理型文化形成鲜明对照,齐文化更注重事功、物利。而齐文化的这种功利特质,从未使人产生肃穆的压抑感,却带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恢宏的气势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空灵。” 在人文旅游的历史文化层面上,现存的曲阜孔庙和烟台蓬莱阁虽多属明清建筑,却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精神气质。
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 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
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置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
秦汉以后,齐鲁两国文化便融汇于仁智合一的传统文化之中,不复具独立的方国地域文化意义,虽然在齐鲁两国所辖区域内依然保存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在思想、心理、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仍有不同。 而且,虽然今日山东大地上遗留下的文物古迹多沿循着传统文化儒释道杂糅的总体格局和发展态势,但山东旅游别具风调的当然还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方国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神韵。这里就简单谈谈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汇之于泰山人文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
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 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的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景集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位于泰山前麓的岱庙,作为泰山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很鲜明地体现了齐、鲁文化的融汇。虽然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时皆驻跸于此,其实乃是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宗教建筑,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内传为宋代所作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便点明了主题,从而与泰山之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遥相呼应。但是,这一源自东夷——齐文化的民间信仰主题的表现,却依循了鲁文化的伦理规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则均衡对称地配以殿庑廊亭,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树木的栽植也十分讲究对称和谐;主要建筑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筑物则按等级降低,天贶殿正如高高在上的帝王,统摄着其他所有建筑,红墙黄瓦显示着无比尊荣,一切都那样井然有序——这不正是礼乐和谐的孔庙的建筑模式吗?神灵信仰与儒学规范便是如此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层面,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 民俗学家指出,民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既具有由民俗事象本身存在属性显示出的内在特征,也包括民俗事象在时空及其发展中显示出的外部特征。 山东旅游在民俗文化层上的体现自然是其民俗的乡土特质,而与本文相关的则是在纷繁百态的山东地域民俗事象中集聚呈现的齐鲁文化底蕴。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济形态。 商业繁荣的齐人“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人“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齐人的疏阔多智和鲁人的俭啬好礼便至今犹有印记。不过,随着孔孟儒家学说在西汉中叶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而齐人至少在唐代中后期也以忠义闻名于世,所谓“化青齐为邹鲁”,“风近邹鲁”于是便长期被高悬为评价各地民俗的准则。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山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体验滨海文化的神奇瑰丽;你可以去东营、惠民一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母亲之河的丰厚馈赠;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巡行,体味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别样风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会庙会上观览山岳文化的民俗画卷,亲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上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轰轰烈烈 ……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旅游的民俗层面,其中活跃着的是山东人的精神信念和伦理情怀,并说到底是山东人个性气质的隐喻性或象征性体现。
刘德增先生指出:“粗犷、豪放、刚烈、节俭、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孝义,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 在文化旅游的各个层面中,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最为直接地体现着山东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世代传承的儒家伦理也便凝结为山东民俗的核心。
山东人的豪爽坦直,重然诺,讲孝义,由来已久。梁山好汉和瓦岗寨众英雄那些脍炙人口的的传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东孝子的动人传说,便足够充分地表征着山东人性格的历史影像。而倘若亲身参与进山东人的生活世界,结交一个山东朋友,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山东人的活法:见面称“二哥”,不仅可以让人顿生打虎影响武松一般的豪气,而且透着一股子比“四海之内皆兄弟”还要亲热得多的情意;声嗓粗大,不善言辞,吵不上几句便剑拔弩张、挥拳相向,让你不能不信服“不到山东不知胆大”的谣谚,就连山东女子也刚烈过人,她们哼唱的摇篮曲让人不得不顿生感叹:“这样的催眠曲好像也只有带些男子汉气派的山东小孩的娘才唱得出” ;胸怀坦荡,感情外露,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但你尽可放心与山东人交往,因为“山东人的直,是极纯正而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发源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是“顺道直行”与“顺理直言” ;与朋友交,尤重孝道,不孝顺父母的人在哪里都会遭到唾弃,而一旦倾心相交,便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断头沥血,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忠诚二字,让你觉得山东人实在是可以完全托赖的人——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强悍的体魄和颇为典型的北方人的脸孔,称山东人为“山东大汉”实在并非虚誉。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俗也的确可以鲜明地体现某一地域人们的性格特征。虽然因为气候、地理、物产的缘故,山东各地的食俗有不少内涵差异,例如宴席的座次和格局、饭菜设置和上菜的顺序,在鲁东和鲁西南就差异甚大,但其中体现的山东人性格气质却是基本一致的。山东固然富产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但给外地游客以极深印象的则还是鲁西南的煎饼卷大葱、鲁东的玉米饼就大葱蘸酱,那股生吞活剥、酣畅淋漓的劲头让你不能不敬佩山东人的粗犷。山东人生性节俭,自幼儿起就接受节俭即品行端正的教育,以贪吃好奢为戒,可在对待客人上却又无比大方,宁可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也要倾囊而出甚至不惜借贷以款待客人。而且,一醉方休是山东人待客的礼数,虽然未免总使外地客人感到不胜酒力的难堪,酒席过后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可在豪饮海量当中就体现了山东人的爽直实在。且不说酒酣耳热之际的放言无忌、摩拳擦掌,就是只看看山东人用的海碗大盘,便能深切体味到扑面而来的豪放大气了,这可与讲究精致风雅的江南食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深受儒家礼教熏染的山东人在饮食上也颇重礼节,举凡安席、敬酒、劝菜都有种种讲究,足可见出山东人对体现在男女、尊卑、长幼关系上的礼仪的重视程度。
民俗学者认为:山东的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邹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为显着。 举凡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丧礼俗、节庆典礼习俗以至衣食住行,在体现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上都是具有典范意义的。这当中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为重要的则是直承宗周文化的儒家伦理对山东民俗的构型、规范与重铸。假如你有一探究竟的兴味,你便会发现不少婚姻、丧葬、祭祀的礼俗形式可以在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中找到依据,而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观念也正是那些民俗事象的核心思想,其中在家族(敬老爱幼、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妇女三从四德等)、婚姻(尊父母之命,听媒约之言,要求妇女守寡、守贞节等)、丧葬(服丧、入殡、停灵、出殡、葬礼、家祭等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你也可以发现,这些观念还赋予了一些习俗以新的意义,固定为具有儒家伦理精神的民俗事象。例如,在曲阜,元宵节观灯便不仅是娱乐性的民间游艺活动,当多年不育的妇女去偷吃那些用豆面、萝卜做成的灯,以祈求怀孕生子,或者去祖坟上“上灯”“送灯”时,体现的乃是基于“灯”“丁”谐音象征的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仪式性隐喻。 你还可以发现,这些观念甚至催生出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中国各地都有供奉财神的民俗,但外地特别是南方,香火最盛的是赵公元帅,传说这个道教中的瘟神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禳灾,招财进宝,但在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却有文武两位,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则是关羽,他们之所以成为财神,则是因为他们的忠义,是通过这种信仰提醒志在逐一什之利的商人切勿见利忘义。
当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难见到儒家伦理对乡土民俗的规范与重铸的印记,但不能不承认山东民俗在这方面的典范性质,那就请你到邹鲁圣人之地,在色彩斑斓的民俗事象中去寻访正统文化的回响吧!钱穆先生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在为山东人的崇礼尚义折服的同时,你不也能悄然萌生出极为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吗?



艺术文化旅游是山东人文旅游的重要层面。齐鲁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培植出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而就在“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的齐鲁艺术中,折射着正统的山东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去山东旅游,欣赏那些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态,感受其雅正绚丽的审美品格,于怡然陶醉之际,你同样可以把捉到齐鲁文化的脉动。
山东的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的东夷文化时代,艺术萌芽已经在山东大地上产生了。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角、杯型笛、陶埙等乐器,音色洪亮优美,能吹奏音阶和乐曲,而传说发明排箫的舜帝命其乐师质创作的乐舞《韶》,扮成各种美丽飞鸟的舞人在形似凤翼的排箫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款款而歌,很典型地体现了东夷民族以凤鸟图腾为特征的原始舞乐文化,当中就包涵着诗歌、音乐、舞蹈的萌芽。而龙山文化的薄胎高柄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碧玉铲、透雕花瓣纹象牙梳、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夯筑房基,则是雕塑、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的源头。此后,以齐鲁建邦为标志,山东艺术文化不但呈现出雅俗分层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与两国文化气质相应,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泱泱大风”的齐国更重娱乐性,“周礼尽在”的鲁国更重教化性。从出土的石磬、编钟、陶埙等乐器,保存在《诗经•齐风》、《曹风》、《鲁颂》中的诗篇,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典籍中有关乐舞表演和评论的记载,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乐舞之盛、技巧之高,也可约略体味齐鲁两国艺术精神的不同。其中,以宗周礼乐文化传统为思想资源、植根于鲁国艺术精神的儒家美学,对于后来山东的艺术文化创造更是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山东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你可以去“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的济南,信步于趵突泉等四大名泉、大明湖、万竹园,在慨叹天地造化无比神奇的同时,感受北方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的独特韵味;你可以去泰山、峄山、灵岩寺,到孔庙、孟庙、岱庙,在饱览自然胜景、倾慕圣哲风采、感悟宗教精神的同时,观摩或雄浑或轻盈的碑刻艺术,体味或遒劲或俊逸的书法艺术,欣赏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形神兼备的造像艺术;你可以去省市地各级博物馆、艺术馆甚至工艺品市场转转,尝试去鉴赏美轮美奂的古玉古陶、铜塑石雕;你可以到胶东、潍坊、高密、淄博等地小住,欣赏民间风味浓郁的剪纸、版画、年画、风筝,那欢快热烈的色彩搭配、饱满匀称的造型构图、生机盎然的形象刻画、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不也能令你欣然神往吗?假如在大饱眼福之余,亲自印几版年画,剪几张窗花,烧几件瓷器,从中体会艺术创造的快乐,岂不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呢?
若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审美类型、文化精神各种因素,齐鲁艺术文化可分为民间与庙堂两大类别。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歌许多种类,每一种类又因各地地理状况、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语音的不同孳生出繁多的品种,例如戏曲,流行在山东境内的剧种就有柳子戏、山东梆子、柳琴戏、五音戏、吕剧等三十余种,但是虽然在题材与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各种类别和形态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反映普遍百姓的生活、表达劳动者的情感愿望、体现山东人的性格气质上却是一致的:民间年画里的人物形象一般都丰满厚实、乐观自豪,景物不分远近、人物不分大小,画面均匀饱满,色彩多用红黄绿紫,这种与文人画大相径庭的色调、形象和意境所体现的正是劳动者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愿望;往往是全员参加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那花花绿绿的服饰道具、刚劲剽悍的舞蹈动作、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呈现出的正是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与昂扬的精神风貌,而穿插于舞队中间的丑角的即兴表演,则突出了劳动者的幽默;流行于鲁西南的山东梆子,动作粗犷,架势夸张,唱腔高亢,黑脸一角在表示愤怒急躁情绪时,便吹胡子瞪眼打飞脚,很能表现山东人性格刚烈的一面;山东快书演说武松故事,轻松、热烈、豪爽、明快,开篇即道:“闲言碎语不用讲,单表好汉武二郎”,一下反映出山东人的率直,至于夸张而富于情趣的细节、语言,则体现了山东人性格上爱诙谐热闹的一面。
这些绚丽多姿的艺术品类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基于地域特色的奇异的审美享受。不过,虽然这些艺术形态植根于以生命繁荣为理想的民间文化的沃土,但从思想和审美取向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即以“和”的形态表现“仁”的内容,体现厚重里有典雅、淳朴中见灵秀的中和之美。例如,同样表现生殖内容,山东的民间美术就极少见山西、陕西地区直接表现性与生育的“抓髻娃娃”,而是多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鱼穿莲花等象征性图案来含蓄地表现主题,色彩既鲜亮热闹又稳定淳厚,造型既粗壮敦实又不失细腻灵巧,构图既物象饱满又变化均衡,这些与各地民间艺术相比较为突出的特点所体现的正是儒家中和的审美理想与民间文化精神的有机融合。
庙堂艺术文化也包括建筑、音乐、舞蹈、诗歌等等许多种类,典范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精神和审美思想。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这里再以曲阜的祭孔乐舞为例,对音乐、舞蹈、诗歌略做讨论,须知去山东旅游,祭孔乐舞是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的。
祭孔乐舞是在孔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舞,是诗、乐、舞合一的正宗祭祀乐舞。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从格律上看是对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祭孔的音乐形象端庄肃穆,旋律古朴,节奏舒缓,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属于最方正的祭祀乐歌。祭孔的舞蹈形式按歌诗每字音阶而动其舞容,从其授、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及其衡、落、拱、呈、
这两大乐舞都体现了儒家伦理本位、美善合一的艺术精神和古朴雅正的艺术理想,从而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和原始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习惯了现代艺术文化的你或许会感到舞容有些过于呆板,感到节奏有些过于迟缓,感到旋律有些过于单调,但却不能不为这种“接人神之欢”的极简易而又极堂皇的艺术所感动,这种感动并非瞬间激发的强烈情绪,而是潜移默化的境界升华和精神感染,其中灌注的是指向自身的伦理理性——这便是中国最为正统的艺术。

注 解:

㈤ 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为什么是吴越文化

无论怎么算,也算不到吴越文化。
首先,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显着的三种思想是什么?儒家、道家、法家。儒家算是齐鲁文化,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以及秦朝、汉初的儒生基本都是齐鲁人,即使有些不是的,但是数量也少。道家算是中原文化,道家起源的各大源流比如老庄,都是中原地区的——淮河以北、泰山以西、崤山以东。法家源流有两支——齐法家和三晋法家,齐法家不用说,三晋法家以魏韩为主,这两个都在中原地区——今河南省北半部、山西南边一点、河北南边一点。吴越文化对这根本的三种思想毫无建树。
其次,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宗教是什么?佛教和道家。佛教虽然是中国第一大宗教但是是外来的,这不算中国国内的文化影响。但是道教源流就是两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前者起源于河北地区,后者起源于川蜀。吴越文化对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两种宗教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没什么特别大的贡献。
然后,中国在汉代就奠定的文学源流,一是中原,一是楚。最简单的例子,诗就两种,中原的四言诗和楚辞。后来的文赋也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吴越文化在此真没有什么建树,顶多只是修剪枝叶罢了。
所以只能说,吴越文化可能算的上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文化,因为它只算得上枝叶,而在文化奠基的时候则什么都算不上。就算枝叶修剪得再好,又哪里有最根本的根基来更好?这就和做题的做的再好,也不可能比出题的还好是一样的。

㈥ 吴越文化的文化影响

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共存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发展于长三角地区。在古代,吴和越是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土着部族。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两个部族实际上同属于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百越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东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有百越的足迹。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吕氏春秋·恃君篇》高诱注云:“越有百种”,其中于越、句吴、杨越、闽越、南越、东越、山越、骆越、瓯越等,都是越族中着名的分支。百越支系虽然繁多,但有许多相同之处。吴文化和越文化虽然分别在江浙不同地区,但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吸纳,相互交融。《越绝书》记载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知化》亦云:“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经古籍记载和考古证实,可以看出吴越的相同特征:一是稻作文化相同,由于气候地理都适于稻作生长,水稻种植都成为吴越的主业;二是淡水养殖业相同,由于地处水乡泽国,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渔业就成了吴越的经济重要行业。林乃燊指出:“真正的淡水养殖业,大概起源于春秋时的吴越”。三是制造工艺相同,吴越都制造几何印文陶器。从这些年出土的“夫差自乍其元用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越王勾践自乍用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其制作工艺水平和风格特征均无多大差别;四是语言相同,吴越古语都是讲越语,吴语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来;五是习俗相同,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本荆蛮”后“文身断发”,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有“文身断发,批草莱而邑焉”的记载。这种习俗固然与图腾崇拜有关,也反映出吴越先民的审美意识。另外,在葬俗上,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是吴越地区相同的埋葬方式。
二、 和而不同的吴越文化
吴越两地比邻相处,其先民皆为百越族,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但是,吴越两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也产生了吴文化与越文化的不同魅力。
一是地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中,吴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影响。太伯、仲雍来到吴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使吴人耳目一新。东汉桓帝时的吴郡太守麋豹在《泰伯墓碑记》中肯定了中原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
而当时的越文化,同吴文化相比,就相对保守。《吕氏春秋·遇合篇》载:“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徴、商不谬,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越绝书》(卷八)记载:勾践迁都琅琊后孔子曾往谒见,为述五帝三王之道,勾践以俗异为由辞谢之。这说明越国更注重本土文化,注重鲜明的越地土着特色,这也导致越文化与吴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差异和区别。
二是生存环境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虽有林、牧、渔、副多种经营,但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隘和闭塞。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野和阳刚。吴人虽精明,却安于守成;越人虽朴野,却敢于冒险。这些,无疑对吴越经济的不同模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相互争霸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越两国以及周围列国为争霸一方,相互为敌,战事不断,先是吴国战胜越国,再是越国灭掉吴国,后又楚国灭掉越国,秦国又灭楚国。在这漫长的战乱和争斗中,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转化、变换、释放各自的文化能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力,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吴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时期,还是部族封邦建国的时代,当时居于中原的是华夏族,华夏族是由夏族、商族、周族经过相互融合而成的民族,居于四周的有蛮、夷、戎、狄以及江南、岭南的百越等族。在周代,汉民族还未形成,中国还未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还未确立,所以当时的吴越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都是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源。华夏族融合了蛮、夷、戎、狄、百越等各族后,到秦汉时形成汉族。汉族得名于汉代,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也在汉代形成。汉文化既有统一性和共同性,但也有各地区的不同特色。所以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个性独特的一面,有此而为中华大文化不断增光添色。
四、 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中华文化主要由南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标识。长江文化主要由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组成。按照地域来说,吴越文化就是长江中下游文化。由此可见,吴越文化就是长三角文化。研究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就特别有意义。
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的吴越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核心精神:一是具有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具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取得了显着成就;三是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四是具有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大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就出现了一种对高层次文化和艺术不断追求的全民意识,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不断出现,使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类人才辈出,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俯首皆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㈦ 中国各地域文化差异是什么呢

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比如苏南浙北多出才子学者,这是和这一地区历史上经济富足。有钱读书,有足够的时间做研究分不开的。山西,徽州,温州,潮汕,福建出商人,这和多山的地形,贫瘠的土地不足以靠农业养活分不开。浙江人重视面子,所以人多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南方人的行为较少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有些“离经叛道”。从行为指向来看,北方人注重社会进取,行为指向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他们是“社会功利主义者”;南方人注重自然进取,行为指向是物质利益的获得,他们是“自然主义者”;北方人锢抑自我,贬抑个性,是一种“非我主义者”;南方人释放自我,强调个性,是一种“自我主义者”。

㈧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全方位比较

本篇为笔者想了解南北方的差异,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的南北方文化差异对比,希望能给带来大家一些启发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56个民族的中国文化,地域性的文化差别是非常大的。按照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

01

一方水土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

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看到这里得你,是不是想找一个异质的伴侣呢?)。

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2

性格差异

北方生活条件恶劣,人们的心思会被尽量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单一,质朴,直率,或者说是纯真的傻,思维善于走直线,不爱拐弯抹角。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躁好斗,思想上比较

㈨ 中国十大文化区及特点

中国十大文化区及特点如下:

1,齐鲁文化区

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区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3,三秦文化区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区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5,楚文化区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6,吴越文化区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7,巴蜀文化区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8,其他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区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文化区

㈩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

中国南北文化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属于南方文化,南北文化上的差异克分为南北性格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建筑差异。。。

1:性格差异---北方方生活条件恶劣,人们的心思会被尽量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单一,质朴,直率,或者说是纯真的傻,思维善于走直线,不爱拐弯抹角。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躁好斗,思想上比较保守,进步虽迟然得寸守寸,败之不易。

南方生活条件良好,人们的心思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会有大量剩余,于是他们会对自身和自然进行冥思,于是艺术,文学,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南方得到迅速发展,他们逐渐养成了曲线思维的习惯,做事含蓄委婉,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还会考虑别人怎么想,因此精通事故,头脑发达,相对的,南方人习惯安逸,勤于休养,身体柔脆退化,性温喜和,比较开放,但感官敏锐,恐惧死亡。

鲁迅曾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但厚重之弊也愚;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机灵之弊也狡。"南北性格迥异,之间免不了发生冲突,摩擦,历朝历代,北打南赢多输微,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做事快捷简单,鄙视南方男子柔弱,没有男性阳刚一面,说话做事磨唧;南方人同样鄙视北方人,认为北方人没有文化,粗鲁,君子应动口不动手。

2:饮食差异---北方人与南人性格上的迥异同样造就出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北人吃面,南人吃米;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的烂烂的,炒的嫩嫩的;北人爱大碗喝酒,甚至冬天也喝冰啤酒,南人则要把酒烫的温温的,甚至喝煮出来的"黄酒";南人爱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不能如厕,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不影响;北人爱吃饺子,南人喜欢混沌,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炖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因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阅读全文

与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哪个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