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学校如何传承苗族文化

学校如何传承苗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2-09-13 13:52:30

㈠ 苗族有那些文化风俗

苗族,现有人口7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着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民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着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 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 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4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
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改27宿为二十八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清•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干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着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干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见下表:
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 建制 节气 季节 动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偏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猪 亥 小雪、大雪 冷季

[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饰特色]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㈡ 湘西有哪些适合校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土家族打溜子
传统音乐
第一批
2
土家族摆手舞
传统舞蹈
第一批
3
湘西苗族鼓舞
传统舞蹈
第一批
4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传统舞蹈
第一批
5
辰河高腔
传统戏剧
第一批
6
土家族织锦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一批
7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一批
8
土家族梯玛歌
民间文学
第二批
9
酉水船工号子
传统音乐
第二批
10
湘西苗族民歌
传统音乐
第二批
11
土家族咚咚喹
传统音乐
第二批
12
凤凰纸扎
传统美术
第二批
13
踏虎凿花
传统美术
扩展名录
14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传统技艺
扩展名录
15
苗族服饰
民俗
扩展名录
16
盘瓠传说
民间文学
第三批
17
土家族哭嫁歌(2)
民间文学
第三批
18
苗画
传统美术
第三批
19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三批
20
苗族四月八
民俗
第三批
21
土家年
民俗
第三批
22
苗族古歌
民间文学
扩展名录
23
挑花(苗族挑花)
传统美术
扩展名录
24
苗医药(癫痫症疗法、钻节风疗法)

㈢ 苗族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苗族至今为止他们都没有形成可通读的文字,他们的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口头文学(比如:苗族古歌),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刺绣了。
对了,如果您想做好您的节目,最好到博物馆或是比较原生态的苗族地区去了解哦。推荐您去贵阳市白云区,那里有个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也叫贵阳曾宪阳藏品博物馆),那是专门的苗文化博物馆,许多人看到了之后都很震撼。

㈣ 苗族的民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

(4)学校如何传承苗族文化扩展阅读

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钱的炎黄传说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苗族也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传统民族。

苗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都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衣、食、住、行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指民歌、舞蹈、宗教信仰、手工技艺等。

苗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苗族服饰是识别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直观上也是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一要深挖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色;二要与时俱进设计节日盛装、舞台装和日常普通装;三要号召各族干部群众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特别是重大节日活动民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好表率;四要形成文化产品及旅游商品,并逐步成为品牌产业。

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一是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切实做好古籍收集入馆、开展文物普查申报工作,深挖文物遗址、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二是保护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农耕文化、纺织文化、节庆文化,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

㈤ 苗族村寨怎么加强文化阵地

着力保护、弘扬民族文化。
设置民族图书阅览室1个,内存有苗族文化的书籍可供借阅。建设乡文化广场,给苗族人民提供休闲娱乐之所。致力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编写《苗族》一书,贴近生活、便于苗族同胞学习和使用。此外还聘请专业的苗族语教师,进学校村寨授课,让苗族语言文字得到有效的发扬和传承。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㈥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苗侗文化

A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苗侗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固然,民族文化未必全然都好,但文化的进步,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步演进,自然取舍。现代生活必然充满多样性,甚至必须有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参与才能走得更顺利。

然而,在城镇化、行政化与消费文明的冲击下,不少文化生态正迅速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其中有多少是自然消亡,又有多少是人为破坏?我们是否有必要行动起来?又该怎么去保护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多样性,使自由的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生活的基础更为博厚?

一、树立全民的文化自由发展观

现在,民族文化的生态面临危机,少数民族的村寨正在从中国的文化版图上抹去。全球化的强势就在于,它全面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摧毁传统的狩猎、采集的部落文明。

为了发展经济,要建设大型项目。比如修水坝,修电站,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工程剥夺了当地居民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将当地文化连根拔起。这些对文化自由的剥夺愈演愈烈,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往往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提高。我们必须先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谁从发展中获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因为多样性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二、防止过度商业化

文化保护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来自盲目的现代化、城市化,过度的商业化和行政化。不能把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地当做买卖的商品。

有学者列举了一些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例子。比如不丹,1974年开放边境,每年只允许1000名游客进入,每名游客至少要付1000美元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而且只能走固定的路线。在这种高端的旅游下,村民和游客之间没什么直接冲突。1988年不丹政府关闭了一些寺院,拒绝向外来者开放,他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增强了僧侣的物质思想,游客不断向年轻的僧侣送象征性的礼物,钱、糖块、铅笔。这是一种极端控制的文化保护,不一定完全对,可以思考。

在秘鲁马丘比丘古城,没有垃圾筒、厕所,不准带任何软饮料。

这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文化保护做法。我国的丽江,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评,2007年就已经给了红牌。

三、民族文化需要与时俱新

民族文化是向前发展的,要站在很高的视点去看“原生态”,认为它应该在封闭的状态,这肯定不对,文化一定会进步,但要保护它的多样性。比如侗族大歌的原生形态就不是现在这样,“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其实只存在于猜想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艺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侗族大歌也不例外。文学艺术家们不能空着肚子写作、绘画、跳舞、唱歌,侗族歌手们也不能空着肚子演唱侗族大歌!如果侗族大歌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死路一条!岩洞农民大歌队的主力队员大多都四五十岁以上,二三十岁的男女青年已为数不多,而且流动很大。 为了求生、传承、发展,侗族大歌必须从侗族村寨走进学校,走进县城、州城、省城乃至国内外各大都市。当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进程中,千万不要遗弃它固有的生存基础——侗族村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侗族大歌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仍以侗族大歌为例,其自身要不要发展创新?

一成不变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最多只能算作一种“艺术遗产”或“文化遗产”。诗经、楚辞、汉赋等都属于这样的文化遗产。不发展不变化,也不可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首先是演唱形式的创新。

其次是内容和曲调的创新。

传统侗族大歌只用侗语演唱。要不要将传统侗族大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语言来演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难题!

四、文化需要活化传承、培养传人

首先要保护的是基因,农村村寨是整个根文化的资源地和持有地。这个基础一旦丧失,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就会整体蜕变。

乡村现在的问题,是人。不管怎么保育,如果族人们没有继承者,民族是虚的。很多人,自己的母语不会,歌曲不会,民族文化不会。没有人,如何传承?

第二个问题就是自组织传承的问题。在文化传承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代传承人,一是村寨自组织。乡村是要自组织,但乡村实际是一种长时期的被动员的状态。我们应当扶持帮助培训村寨的自组织站起来,有效地在自己的体系内,利用自己的规则进行文化传承。

云南的土风计划希望每个村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点把文化传承的模式总结出来,连成一条线,这个示范工程主要的重点就是两个:第一,把资金全部输进村寨;第二,培育和激励本村的自组织做事。将来会对本村的自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引导、培育,让族人们站在舞台上。土风计划做得好,一定能培育第三代传承人。

五、不能忽视文化生态保护

在发展领域可以提炼八个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品质。第一是人权,对应人的发展;第二是文化自由,对应多样性发展;第三是生态和环境,对应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公平,对应平等发展;第五是赋权,对应民主发展;第六是互换,对应参与发展;第七是包容,对应众生发展;第八是责任,对应团结发展。这八个发展品质是做文化保护、乡村保育的重要基础。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着群体、各团体、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上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是群体和个体传承的天赋财产,他们对其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拥有天赋的权利,并优先享有与之相关的全部利益。任何外部机构、企业或个人都无权以任何方式强行占有其文化遗产。所以,当地人民才是自己文化的真正主人。少数民族文化村寨保育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自我造血。第二是双生态保护,不能光提自然生态保护,忽视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也有污染,也要保护。第三是外部元素有条件地谨慎参与。最后,要反对简单的扶贫模式。很多NGO都希望扶贫,但谁是贫困者?有三种贫困:资源贫困、制度贫困和文化贫困。现在国内很多的扶贫,资源性的扶贫扶了一点,但结果是他们文化的贫困加剧。

六、如何让农村人有尊严地生活

首先是解决苗侗农村的问题,比如城乡平权,然后才是文化传承、保护问题。农村价值是什么?如果农村只知模仿城市,再好也比城市差一截。

农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你可以植树、种花,可以钓鱼、养一条大狗,在北京市你可以养吗?中国传统的耕织文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最好的情况是,希望选择城市生活的人,能够进城,在城里有尊严地活着,希望选择在农村生活的人,在农村同样活得非常好,有尊严,而不是农村追着城市。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什么?

第一,要有不动产制度的改革。如果这块土地今天是我的,明天就被征走搞旅游,怎么可能美好?

其次,有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人才能安心生活。财政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享有。在北京卖一块国有土地,收益属于13亿人。贵州山区的一个老乡不能参与决策,他能不能分享这个利益?

第三就是要有真正的自治,把村民自治法做实。

最后,还有农业补贴的一系列政策。这些做好了,生活在此地的人才能安心地唱歌,有尊严地唱歌。

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就解决好了。

七、黔东南优势在于苗侗传统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 原生态文化。

(1)从苗、侗饮食习俗,开发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主食副食、菜肴、酒、小吃、糕点、糖果、水果。

(2)从苗、侗民间文艺、民间游艺习俗,发展文艺表演,苗族、侗族之歌舞光盘。

(3)从黔东南自然景观、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编印导游说明书(折叠式纸片)、导览手册(小册子)、图片、图书、光盘。

(4)设计、制作、销售旅游产品。如民族服装、饰品、纪念品、礼品、食品、酒、茶叶、图片、图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可有伪劣产品。这是黔东南及其景区的无声广告,游客带回家,便宣传了黔东南,吸引他的家人、友人也游黔东南。

(5)健全完善每个县的民俗志,民间故事集。

(6)立体地记录《苗族古歌》、《苗族飞歌》、《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摄象,录音,文字记录。可以用国际音标记侗语语音,汉文直译、意译等。出版《苗族古歌》和张秀眉、姜应芳等英雄的连环画,动漫片。

大小并举,长短并举,黔东南游旅产品,发挥无声广告的作用,在旅客心中,长留美好印象。

重复强调一句:保护遗产,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传承人是关键,保护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

根本的基础是让苗人侗人在其土地上有尊严的生活!

㈦ 简述苗族社会的教育形式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当代湘西,随着现代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以及现代学校系统的全面构建,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化意义转换、苗族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筛选以及教师角色的变换等方面;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迁受到了传统性因素的消减和现代性因素增加的影响,民族间文化交流则起着推动作用。

㈧ 苗族怎样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

在 苗族形成与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族群迁徙,出于种种原因,苗族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不断寻找新的定居点。一直到明清两代,才基本形成今 日的分布格局.

㈨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民族简介]

苗族,现有人口7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着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着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
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

一岁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两个年节,“冬至”前一日为苗历大年。

一岁分冷季、温季、热季三季,分上半岁和下半岁,每半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一岁中冷季、温季、热季各占4个月。

上半岁由“冷渐热”,下半岁由“热渐冷”,岁岁循环往复。4岁1闰,附加值为1日,闰在动月,亦即岁首,闰月31日。

苗历10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寅日分别为天岁节、地岁节、人岁节。因此,有“岁首初日不出门”的苗习。

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为老人祝寿:“祝120岁高寿”。
十二生肖来源,与中国远古十二个氏族有关。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分12个月,一日分12个时辰,岁、月、日、时固定不变,日按十二生肖相记,循环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环使用。

二十七宿与苗族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阴历从月圆到下一轮月圆为1 个月,每月分27宿。阴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动月、偏月为月短日;1—10月为月长日。月长日30日,月短日29日,闰月29日。苗族古历不论阳历或阴历均在岁鼠、岁辰、岁申置闰,每4岁一闰,闰动月。苗族古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

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大尧(亦称鬼谷先生)归顺黄帝(自称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给黄帝为妻后,大尧为讨黄帝之好改九卦为八卦(汉书称伏羲制八卦,有误),改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为一分为二(阳、阴),改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将十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此记载)。改27宿为二十八宿。将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产之物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与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创七曜历。《七曜历日》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

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据《永绥直隶志》记载:“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清•杨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撰,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古丈坪厅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珍藏于北京博物馆《干隆六十年苗匪档》内的原始奏折和被捕苗族首领的“供单”以及当年参予镇压起义的人士编着的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商定凤凰、乾州、永绥、松桃四厅起义日期为干隆六十年二月初六(农历)。据吴添半在“供单”中解释说,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历阴历年),把起义日子定为这一日,取去旧还新之意。后因泄密,提前于正月十八日(农历)起义。这是史书记载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日历方案”(详见于《资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来的日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有异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历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且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见下表。
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 建制 节气 季节 动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偏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猪 亥 小雪、大雪 冷季

[苗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饰特色]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民族、中华民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传统

参考资料:
1.苗族所有节日:http://www.3miao.net/category-76.html
2.苗族节日:http://www.3miao.net/viewnews-1481.html

贡献者:
爱新觉罗·毓鸣、wsem、韦志峰、霛、大王石斑、 鬼画符、 flyingship、iorl9010、鱼雁花月、yhwen8、paco2001、vincentlong、zhao_ming_zhou、景观美、美好あ心情、我华某出差回来、qiaolinq、冷月痴情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河南、河北、苗岭山寨、湖北、图腾、云南、中秋节、沈从文、织女、海南黑冠长臂猿、弩、木叶、苗家酸汤鱼、舒国耀、黄果树瀑布、宜红茶、芦笙、中华民族、水族、畲族、黎族、仡佬族、衡水、仫佬族、百褶裙、麒麟、贵州、少数民族、赶尸、蜡染
“苗族”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网络词典):

㈩ 没有文字的苗族,怎么去传承和延续自身文化呢

依靠图画传承下,具体如下细说:

一、苗族是没有文字,但是他们有图画。

先说,中华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承下,文字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你知道吗?苗族根本就没有使用文字,也许你会认为是开玩笑,真不是开玩笑,苗族从古至今就没有使用过文字记录任何信息。但是苗族的文化传承从来就没有断过,那是因为苗族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使用是图画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苗族小伙伴挑衅干隆,试图颠覆干隆的政权,可惜最后失败了,而干隆除了收拾人,还把下令把苗文烧毁,断了苗族的传承。也是因此这样苗文才消失在世人眼里,半点痕迹都找不到。

总而言之,苗族是否有文字,这点谁也没有办法确定。但是关于苗文传说还是络绎不绝,不过主流的传说还是因为战乱的原因丢失的。

与学校如何传承苗族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