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包含感情,且为时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
《昆明的雨》文中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选择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作者思绪的,写出自己四十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文章质朴自然,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然而读来让人有击掌赞叹,不忍释卷之感。特别是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文章先由一幅有关昆明的画始,画有题词: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题词文白相间,简练雅致。这部分可以视作文章小引,然后作者轻轻落笔:我想念昆明的雨。
句子直白、平淡,然而悠悠思念之情却微微荡漾开来,这样的开头新颖别致,极富韵味:仿佛走进北方庭院,轻轻推门,只见壁墙,壁墙似隔非隔,美景显而未显,深深庭院,无限风光慢慢展来。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不知道”与“才有了”构成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印象之深。严谨的长句,似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静静地讲述久远的感受,本应浓浓的情感就显得淡然且有韵味了。
② 汪曾祺《昆明的雨》可以划分哪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作者由画画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2)昆明的雨里有什么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③ 昆明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急!
传说故事:
1、《金马碧鸡》的传说。《金马碧鸡》传说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认为,云岭南麓有神鸡绿羽,是西汉时期的民间流传。他们可以带着破碎的石头飞过天空,他们的声音又长又亮。汉代宣帝赞扬皇帝访问云南。王宝因故没有来。他还写了《移金马碧鸡颂》献祭。
东晋长兵在《华阳国志》中说,滇池里有龙和马,他们交配生产一匹好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学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经》注释中还提到大瑶、玉山有金马、绿鸡。唐宋以后,佛教徒们就使用了这个奇妙的传说,传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来,昆明东西两山都建了金马青鸡祠,人们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历代文人歌咏的诗文很多。
2、圆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个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树叶落在院子里,掉进大厅里烧香,却看到两条泥龙在木柱上浸水,仿佛刚从水里回来。和尚大吃一惊,转身跑去向方丈报告。方丈很可疑。于是他带领一群僧侣进了大厅。他看到龙身上沾满了水,苔藓(藻类等)粘在它们的鳞片上。
龙的胸部上下并拢。当僧侣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吓了一跳,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在他们中间,一个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着。他走出大厅,看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水印。水标沿着绕在柱子上的泥龙伸展开来。小沙米向僧侣们指出。他们似乎理解了这一点,并沿着水道爬行寻找水源。一群人来到了金翠湖九龙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来昨晚下大雨的时候,很多人都听到了龙的咆哮声,战斗声持续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边发现了几只带着大碗的龙鳞。僧侣们突然明白,寺庙里的两条泥龙冲进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并驱逐了一条占据九龙池的龙。在此之前,昆明经常被蛟龙淹没,淹没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们无休止地抱怨。战后,蛟龙消失了,人民安居乐业。
元通寺大厅后,有一座诅咒台。据说,很久以前,这是蛟龙藏匿的大石洞。蛟龙占据了主要的地形,经常滋生怪兽,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约40公里处,有一座盘龙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岖的经文(古夏经文),详细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龙的魔法。为了收获蛟龙,在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请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诵经文。几天后,魔法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地上的蛟龙洞乞怜。阿扎利挥手示意走。从那以后,蛟龙的洪灾就消失了。
3、阿诗玛的传说。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便给她取名叫“阿诗玛”。阿诗玛姑娘不仅长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
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阿黑三箭将猛虎射死,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阿诗玛并使她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
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风俗习惯:
1、不能随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头和头饰。
2、进傣族寺庙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楼须脱鞋。
3、在傣家竹楼留宿,头不能对着主人家房门,而要把脚向着主人房门,也不能从妇女的脚上跨过去。
4、别人给你盛饭,应双手接;你给别人盛饭菜,不能盛满,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忌谈猪肉。忌说"肥"字,一般是用"壮"代替"肥"。
(3)昆明的雨里有什么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④ 昆明民间习俗其他方面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1、方言方面
昆明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因此和普通话比较接近。关于昆明方言的来由,按照《大观楼长联》的说法“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意思是:宋朝没有能够征服云南,只好挥动玉斧,把云南从版图上割去;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元朝统治者征服云南后,从南京输送了大批的移民过来,他们够成了最早的昆明人,所以昆明也讲官话。
昆明话既然属于官话方言,就有官话方言的特点,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的传统语言成分。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难有确切地论证,因为并未有很翔实地记录考证昆明话发音和语法的着作,也没有一本很全面记录昆明话的着作,对于昆明话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还只能靠推测。
昆明话的语气生硬,但昆明人说起话来是极其生动的。这其实和昆明人的市民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昆明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闲适,二是幽默。昆明人的这两个特点,随着日月的变迁,已经基本上成了昆明人的性格特征,因而在方言里,这些闲适和幽默也是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
2、饮食方面
昆明饮食滇味风格独特,风味小吃众多,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对于那些饮食味道偏淡的省份来说,昆明饮食稍微显辣,而对于四川、湖南等省份来说,昆明饮食又辣味不够。昆明市内可谓每种小吃都有一个典型地点。昆明的饮食颇为丰富,每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过到了昆明,过桥米线、野生菌、汽锅鸡则是非尝不可的。
3、衣着方面
老昆明的成年妇女服饰很特别,头上带深蓝色棉布头巾,宽大的浅蓝色棉布上衣黑色绣花的围裙,或者穿黑色坎肩扎绣花腰带,穿黑色裤子,塞到白色的袜子里,看起来像灯笼裤一样,穿有搭扣的圆头的或者鞋尖上翘的各色有复杂绣花的鞋子。昆明传统妇女的上装是采用了汉族传统的面襟盘扣的系扣方法,而坎肩、绣花腰带和围裙则是吸取了白族和彝族民族服饰的元素,头巾的系法是陕北女性劳动时的样式,裤和袜子的穿法也是取自北方的劳动人民,而尖头鞋完全脱离了汉族的绣花鞋,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前些年这样穿着的老奶奶很常见,但这些年城里渐渐的见不到了,但在农村还有这样的汉族妇女。而少数民族妇女反倒在平常日子里不穿着民族服装,除了穆斯林戴头巾之外。
4、婚庆方面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5、丧事方面
由于昆明外来移民众多,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没有祖坟,也没有祭祖之类的事情要忙。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儿童是不参加葬礼的,有说法是孩子禁不住,葬礼上阴气太重之类。长寿老人过世要摆宴席,当喜事办。
6、生活方面
男性对家族以外的人提起自己妻子的父母时要称呼“老岳父、老岳母”,女性对家族以外的人提起丈夫的父母时要称呼“老婆婆、老公公”。第二代称呼兄弟姐妹的父母叫“亲爹、亲妈”,第三代则称呼其为“亲老爹、亲奶”。人们称呼自己的曾祖父母统统叫做“祖祖”或“老祖”。
昆明的孩子出生后出门都是大人背在背上,背孩子用的东西叫做背被。用黑色的布缝成,往往有里子,就是几层布缝在一起,像一个给孩子盖的小杯子,还要在上面绣上图案,大多数都是鲜艳的花草植物。四个角要用深蓝色的布缝上带子,背的时候用来固定在背上还有把背被裹紧。背被很多都是由祖辈的妇女缝成,有的人家一个背被可能背过家族里的几代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温暖所以孩子不用裹在棉被襁褓里,不用时常抱在怀里,所以就产生了背被这一独特事物。
7、节庆方面
大多数的昆明人过春节是不包饺子的,而是吃饵块和乳扇。古代中原将稻米制作的糕饼称作“饵”,最早进入云南的汉族大概是在明朝,而云南盛产稻谷,为了便于外出携带干粮,云南人将蒸出来的米饭团舂揉成饼,成为饵块。饵块可以放在炭火上烧,抹上甜酱或者卤腐,也可以炒、煮、煎、炸。乳扇是用羊奶做成的,一片一片,可以烧烤煎炸。春节的时候原来家家户户还要在地上铺上松毛,现在城里没有那么多可以采集松毛的松树,所以这个习惯逐渐的消失了。和北方一样元宵节也有灯会,元宵节过完年才算过完。由于民族混居,所以昆明的节日多。四月间是傣历的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到来,虽然没有像西双版纳一样有全城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还是有小范围的,有的人也会相互泼水表示祝愿。每到这时学校的孩子也会用泼水的形式嬉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吃粽子,吃芽豆,门口挂菖蒲,喝菖蒲酒,但是没有赛龙舟。到六月底有彝族的火把节,昆明人往往会去远郊的石林庆祝,大家围着火堆跳舞对歌,拿着火把绕着田埂走。到九月中秋节,也吃月饼,但月饼的馅是白糖和火腿,叫做云腿月饼,还有荞串、蛋清饼等等。
8、民间游艺方面
云南花灯剧
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如“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滇南即事》)写的是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昆明街头灯社的情况。杨升庵的《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问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
昆明调子
昆明调子是民间演唱艺术。民间小调、山歌、民歌、小曲等形式不拘,主要在昆明郊区农村流行。它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选择场所,适应范围广泛。昆明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汉族小调的演唱形式不拘,大体上有:在田间地头劳动时的独唱、对唱以及男女间的对调子等。
彝族火把节
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石林县举行,另外,在文山州境内的众多彝族人民,虽然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同,但一年一度最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火把节是一定会举行的。节日期间,村村寨寨杀鸡宰羊,备办佳肴,这天,男女老少穿上盛装,聚集到指定的场地,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人们成群结队地会聚在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泼水节
泼水节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
秧佬鼓
秧佬鼓在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明代从中原流传到滇中,与滇中彝族文化相融合、渗透,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在每年“开秧门”的时候,民间都要组织挑秧苗的青壮年男子(即秧佬),跳鼓祈求神保佑稻谷丰收,秧佬鼓由此而得名。秧佬鼓的外形与中原的腰鼓基本相同,表演套路较为复杂,舞蹈的动作,几乎都发自于腰胯和腿部有力而巧妙的运动。
白族烤茶
客来献茶,这是我国人民交友客的传统礼节。但是,白族人的饮却很有特色。他们敬献给客人的则是用小砂罐焙烤出来的冲茶,色浓味醇,别具一格。如果你来到白族人家作客,主人就热情地让你到堂屋里就坐,然后立刻在火盆上架火煨水准备烤茶。白族住宅主房长三间之一的堂屋就是厅,每家堂屋内一般都备有木架铸铁火盆,上面支着三脚铁架。这个火盆就是用来待客烤茶的。
彝族猎神节
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狗日(戍日)是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猎神祭祀节,彝语称为“昵世嘎捏底”。远古时代,彝族先民农耕少,猎事多,人们都靠狩猎维持生活,他们的衣着取自兽皮,食物来源于兽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家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并积累了一整套狩猎经验,为人类走向文明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现在,彝族打猎为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每年的猎神祭祀节这一天,众乡亲还会带上各种猎具,到指定地点进行猎捕射击的比赛活动。
秋千节
秋千节是县文化部门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号召全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一种引领方式。时间是每年3月。节日里,全县各乡镇荡秋千的业余运动员汇集在一起,你来我往、你高我低,相互角逐,为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性、广泛性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载体。
宜良“正月初八”大香会
正月初八大香会是北古城镇展现民间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和勤劳、善良的古城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把正月初八“树大香、赶庙会”的习俗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一大民风民俗展示盛会,形成了政府主办、各方支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格局。
嵩明龙头节
头龙节是人们祈求一年中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顺意,于农历三月份第一个属龙的日子举行的一种庙会活动。活动中各路游客云集,各类小吃荟萃,并配有花灯、山歌、舞龙等活动。
普米族“大过年”
"大过年",普米语叫"吾时高",是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普米族人民的年节,节期三至四天。过节的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宁菠县以农历十二月初五为除夕,初六为岁首;兰坪、维西等县以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正月初一为岁首。除夕,家家都要砍育松树枝,将其插在自家的屋里、大门前和屋顶,用以表示四季长青,兴旺发达。
纳西族抢婚
抢婚是专属于男方的一种行为。抢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男女双方早有爱情基础,但因贫穷,送不起礼钱,不能明媒正娶;或因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许人家。于是,双方约定,以“抢”掩人耳目。纳西语称抢婚为“命实”,意为“牵姑娘”或“拉姑娘”,没有强迫的含义。笔者幼时曾听地这样一个故事:男方组织人去抢婚,女方尚蒙在鼓里,大叫大喊:“我是某村某某人的媳妇。”而男方却在后面大叫:“我正跟在后边哪”。女方虚惊一场,原来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恶作剧。一般来说,敢于抢婚的男人是一些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男子汉,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强盗、流氓。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道人山苤菜会
道人山,海拔3566米,阔野如坪,密不透风地疯长着已经疯长了万千年的野苤菜。道人山的苤菜为保山驰名野蔬。“小苤”——叶、苞可凉拌、入汤;“大苤”——花骨朵腌制后酸中含香,诱人垂涎。故尽管采收时要翻山越岭,两头摸黑,但人们还是不辞劳苦地去采。脚勤手快的人家不仅可自饱口福,还可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仙家菜园”的风味,并赚回一笔可观的收入。
哈尼恋情
长期繁衍生息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卡多、碧约等哈尼族支系有很多婚俗趣闻,展现了这些支系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龙”与“凤”对歌“龙”与“凤”对歌是白宏男女未婚青年的一种婚恋形式。每当哈尼族十月年或其它节日的晚上,男女青年分别列为两排,间隔一至二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
水族对歌
水族人民喜欢对歌。当你漫步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在山坡小路能听到歌声,田间地头能听到歌声,甚至在房前屋后或火塘边也能听到歌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唱出几首。有一首流传了很久的水族山歌这样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不把歌来唱,少年英雄白了头。”
⑤ 昆明的雨主要内容
《昆明的雨》这是1984的文章,描写的是40年前的昆明的雨。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首尾呼应,且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作者】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主旨思想】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昆明的雨
⑥ 昆明的雨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菌、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季特点,结尾处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汪曾祺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逾花甲的时候,记起昆明的雨,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文章内容解读:
《昆明的雨》的字里行间都播撒着作者的那份文人情怀。从《昆明的雨》中可以看到作家能画、能文、能诗的才华。
汪曾祺的散文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文章从介绍自己给朋友的一幅画开始,这正是他闲适自由文风的体现。随着渐入佳境地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文章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最后从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到“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
⑦ 如果昆明的雨不以昆明的雨为题目那他还会以什么为题目,为什么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到雨季的缅桂花,继而忆起当年他租住若园巷二号时,房东家有一棵大缅桂。雨季到了,缅桂花开了一树。房东和她的养女搭着梯子上树摘花,还时常用盘子盛了,给各家送去。“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正值青春年少,怀人思乡的情绪并不浓郁,心里装着当作家的梦,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困窘日子。这就是当年的汪曾祺。是什么“使我的心软软的”?是美。花的美,人的美。房东是五十多岁的寡妇,和她的养女(文中没写,我猜大概十二三岁吧),摘花、送花,这不就是一幅画么。这幅画让一颗年轻的心为之所动,久久不忘。
《昆明的雨》起头所写正是一幅画。画的是倒挂开花的仙人掌和几个青头菌、牛肝菌。这画是巫宁坤请他画的。画上题了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由此画便引出昆明的雨来——昆明的雨是啥样子呢?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昆明人家有悬挂仙人掌以辟邪的习俗,仙人掌扎孔用线穿了,挂在门头钉子上。倒挂的仙人掌能开出花来,这一意象让汪曾祺难忘,所以当老友提出所画要有昆明特点时,他便构思创作了此画。
汪、巫二人是西南联大的同窗,昆明是他们共同的第二故乡。在汪曾祺去世十周年之际,巫宁坤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花开正满枝》,深情回忆了题赠此画的经过。1957年后两人都被打成右派,天各一方,直至八十年代才又重逢。蹉跎的岁月、坎坷的经历,感慨几多?但依然聚少离多。巫宁坤遂请汪曾祺给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特点,一来睹画思人以慰离情,二来也可满足一下怀旧情绪。
“八四年二月,我写信给他,请他给我画一张画,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三月二日,他回信说:
画尚未画,因为想不起能表明有昆明特点的花果可画。昆明最多的是报春花,但这花细碎,难为布局。波斯菊也不好画,美人蕉则不成样子也。圆通公园樱花甚好,但画出则成为日本的回忆了。且容思之。
时隔数十年,他对昆明的百花记忆犹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他‘思’了两三个星期,画直到三月二十日才画成:‘右上角画着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这幅画,从构思到布局和题词,处处可见匠心,淡泊宁静,炉火纯青。”
二月写的信,三月二十才画成。看来颇费了一番思量。除了有昆明特色,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想来也暗含了劫难历尽复又重生的沧桑之感吧。此画这般格调,送给有同样经历的同窗好友最恰切不过。足见汪曾祺用心用情之深。
文中还写了雨季的菌子、雨季的果子、雨季的经历。
各种菌子,不同形状,不同味道。牛肝菌、青头菌、鸡
纵 、干巴菌、鸡油菌……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昆明的杨梅,果大、味甜、颜色黑红,叫“火炭梅”,为别处所不及。若只写这些,杨梅只算是有特色的地方风物而已,但那就不是汪曾祺了。他起笔所写是卖杨梅的苗家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才是神来之笔!文章情味由此陡增。
雨季的经历是和好友朱德熙去莲花池玩,中途遇雨,被阻挡在小酒店里。于是两人喝酒,看屋檐下的鸡,看院子里那一大架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过去了,犹不忘当年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最后一句是“我想念昆明的雨”,只觉情思绵绵,绕梁三日不绝。
写雨哉?写草木哉?写人哉?文中散发着一股迷人的味道,有一股甜甜淡淡的美丽的哀愁,让人的心柔软温润。套用诗的语言,“打湿了我的眼睛,我的心”。
雨中的草木,雨中的人,逝水般的再也回不去的岁月。一篇写雨的文章,就这样摇摇曳曳,韵味无限。
故人黄裳对《昆明的雨》评价甚高:“曾祺写《昆明的雨》,情韵都绝;有诗一绝,能得南疆风韵,不易忘也。”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而汪曾祺在昆明的时间是1939至1946年。这么多年来,卖杨梅的苗家女孩子的娇柔一直印在心里。不只写在文章中,还画在画里。曾见过他画的《杨梅图》,题曰:“昆明杨梅色如赤炭,名火炭梅,味极甜浓。雨季常有苗族小女孩叫卖,声音娇柔。”小女孩娇柔的叫卖声,弥漫在雨季湿润的空气中,隔着四十余年的时空,悠悠传来,把人的心都软化了。
汪曾祺很会写女孩子的美、女性的美。她们的美让他难忘,久贮心中。《受戒》写的就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写小英子的健康和美丽,那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他很会写女性的脚,写得美。薛大娘的脚:“薛大娘不爱穿鞋袜,除了下雪天,她都是穿草鞋,十个脚趾舒舒展展,无拘无束。她的脚总是洗得很干净。这是一双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脚。”小说《窥浴》中的虞芳:“双脚修长。脚很美。岑明一直很爱看虞老师的脚。特别是夏天,虞芳穿了平底的凉鞋,不穿袜子。”
⑧ 昆明的雨》什么地方体现了乡愁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总之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⑨ 《昆明的雨》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
本文主旨:这篇散文,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2):从一张画自然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10):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第三部分(11):自然点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⑩ 《昆明的雨》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首尾呼应,且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1、前两段
宁坤要作者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作者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第三段至第六段
作者想念起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3、第七段至第九段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4、第十段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作者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作者最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关于雨的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