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学问题:请问禅悦包括哪些方面的体验怎样才能获得
特向楼主推荐两本书:
1. 天台小止观,修心养性一道
------《童蒙止观(小止观)》,网上可以下载电子版的,搜索可知。
2. 隋智者大师所着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也有白话的书籍。
这两本书对禅悦介绍非常详细,楼主不妨找来看看。
说说禅悦:
令修习者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禅悦”或“三昧乐”,是佛教所说定心的一大功用。《增一阿含经》以“禅悦食”(禅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维摩经》卷一云:“禅悦以为食。”意谓由禅定所得的喜乐能提供滋养人的食粮,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种高级精神营养品。《杂阿含经》中佛将初获禅悦名为“现法乐住”【《杂阿含经》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17b。】、“现法喜乐”【《杂阿含经》卷四,《大正藏》卷二,23c。】--现前享受到幸福安乐。禅籍中所说初得奢摩他时得身心轻安,即有心情安乐轻快之意。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禅悦会愈益深细。
初禅、二禅皆以“喜”、“乐”为主要的两种功德。《杂阿含经》中说,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从禅定起,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杂阿含经》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23c。】《清净道论》说进入初禅时的喜以“身心喜乐为味,或充满喜乐为味,雀跃为现起” ,其喜分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五种。小喜,谓喜乐令人身上的毫毛竖立。刹那喜,喜乐倏然而生,有如电光突闪。继起喜,喜乐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来,又一度消退。踊跃喜,喜乐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跃上空中。遍满喜,喜乐充满全身,有如吹涨了的气泡,如山窟充满了流水。同论说,五种喜成熟之时,身心轻安皆悉成就,身心轻安成熟时,会成就身、心二种乐。所谓乐,谓“善能吞没或掘除内心的苦恼”,“以愉悦为相”。喜与乐的区别,是乐属受蕴,是内心的一种享受或情绪,喜则属行蕴,是因为获得未曾有过的愉悦而生的激动,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听说、看见前面有树林泉水时所起的激动为喜,走进树林中尽情饮用泉水时为乐。二禅之乐,更胜初禅,三禅之乐,更胜二禅,为世间喜乐之极致,《杂阿含经》佛称三禅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杂阿含经》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23c。】。
《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说,世间由五欲的满足而生的诸喜乐,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条件,为某种匮乏的满足,如人饥饿时得到饮食,饱餐痛饮而乐,故名“有食乐”;修定者进入第二禅时,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此乐不凭借任何条件,唯从内心自然生起,故名“无食乐”;当进入第四禅时,离喜乐的扰动而住于安乐的舍心正念中,这种平静的安乐名“无食无食乐”,即连“乐”也不需要凭借的乐【同上书,123b。】。《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说,众生常被欲火所烧,热恼不安,当由修习禅定而进入初禅时,如同跳进清凉的泉水中,惊悟到从来没有尝受过的、远远超过五欲之乐的清凉喜乐,“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511c。】。尝受到禅乐后,其心恬然,安隐快乐,即名为乐。喜为粗,乐为细。喜时心中踊跃(激动),乐时心中恬静。二禅的喜乐更超过初禅。进入二禅时,“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亦如人从暗室中出,见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淡悦怡,绵绵美快”【同上书,513b~c。】。初禅之喜乐由超离欲界五欲等而生,称“离生喜乐”;二禅喜乐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依禅触、觉观而生,心分别身体上的触觉,难免有扰动,较粗;二禅喜乐则不从外来,只从自心生起,唯属意识,较细。第三禅离二禅喜的扰动,唯有独特的乐,其乐与定心同时生起:
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
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
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同上书,514b~c。】。
三禅之乐,被称为“世间第一,乐中之上”【同上书,514c。】。然而,有乐,终究是一种扰动。四禅以上,超越了喜乐的扰动,不苦不乐,心如明镜止水,实际上心灵处于一种极深的寂静、放松状态,是一种超越喜乐的快乐。因为进入正定者能享受到远远超过世间依赖物质条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乐,才能使他们自然不追求世间的五欲,不被声色货利所惑,暂时制伏欲界的贪嗔等烦恼而不起现行。但享受禅悦,又可能产生对禅定喜乐的贪着,谓之“味禅”、“醉三昧酒”,属色界、无色界烦恼。这种对禅悦的贪、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乐,对家事、世事和众生、社会冷漠,失去责任心,不想利益、济度众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为生死之因。佛陀教导佛弟子:虽然修习禅定,但其目的是进一步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不可“味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以正见修观而证得正智。大乘更强调要以“无所得”的般若智为导修禅定,虽入正定而不住着于定,须利济众生,服务社会,在菩萨六度万行的实践中享受更为殊胜的无住涅盘之乐。
定心予人的喜乐,尽管只是修定者个人的主观体验,也不无实际的价值,任何幸福快乐,有哪一种终归不是个人的体验?何况禅定喜乐之体验,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习,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验证,都可获益。从佛教禅学看来,初修禅定阶段很浅的、片断的三摩地,多在初禅以下,达不到四禅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乐相当粗浅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获得气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乐当更有益于身心。这仅就世间禅定而言,至于出世间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间禅定所能及。
如何获得禅悦:
-------“安那般那禅观法”(观出息、入息)
非常简单、安全、容易、稳当,而且修起来很从容。
当年佛陀坐在菩提树下也是如此修行,具体观法介绍非常多,建议从网络中搜索“安那般那禅观法”看看,或者搜索“解脱之路”的南传禅观,此系佛陀之禅观法嫡传,如果没有找到,可以和我留言。
随喜楼主精进,祝愿道业造成,阿弥陀佛
B. 一念一世界,初识生活禅
(一)结缘芦花庵
最早我对佛教的印象有些偏执,觉得烧香拜佛求保佑有些迷信,甚至有些自私,烧香拜佛的背后无非是求财求平安等等,而我觉得,这些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得到。
印象的改变始于无意间看了《星云禅语》,其中很多智慧深得我心,佛教的智慧被星云大师用很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就和经文有了很大的区别。其中一句“不能以争止争,要以止止争”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后来学习身心灵成长的课程,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佛法中的“无明”就是没有觉察,而“无无明”就是要时刻觉察自己保持清明。偶然在群里看见了有人发的佛陀电视剧的片段,很喜欢,就买来DVD看,越发佩服佛陀的智慧。作为与孔子同时代的伟人,为他的智慧还有很多人,包括我,没有了解而感到遗憾。后来看一行法师的《佛陀传》和其他相关书籍,就越发想要深入了解佛法,同时对佛教的形式和智慧之间的联系感到不解,想要深入寺庙一探究竟。
而这时,读书会的一位朋友告诉了我寺庙禅修的消息,所以,这个国庆前夕,加了耀意法师的微信,报了名,知道录取的那一天特别开心。与佛法的结缘,同时亦是与同去小伙伴的结缘,就有了这6天5夜的黄梅芦花庵修心之旅。
(二)初到芦花庵
十一一早从华中师范大学出发,满满的一车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听了各自的自我介绍,大家瞬时因为有共同目标而产生了凝聚力。
组织者惟良是个瘦瘦高高戴眼镜的女孩子,6天之中她跑来跑去,为大家服务,真的很是令人敬佩。
因为堵车,12点多才到目的地,行李放在车上,我们还需要步行半小时从四祖寺到芦花庵。一路上坡,走到了更为偏僻的山中。
走过芦花庵正门,就看到错落有致的红色古风建筑。走廊里干净整洁,最大的区别就是各处都贴着“止语”,时时安静,处处安静。
吃过饭,整理行装过后,大家第一次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也认识了这次活动给我们带队的悟引师和语默师。
悟引师傅,带着眼镜,文文弱弱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都是那么漂亮而不自知,还不停的学习,无比谦逊,温柔和蔼。
语默师傅也带着眼镜,她颠覆了我对出家人的印象,不是不苟言笑,而是亲切和蔼,还非常有幽默感。她向用师傅请命工作的时候会用简洁的语言,一条条重复工作要求,得到师傅明确指示后再行动,这一点很是值得我学习。
野炊回来的路上,语默师傅给我讲她出家的详细经历,让我不禁感慨,真的是一念一世界啊。
(三)吃、住、学习
芦花庵的作息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我们到的时候早已过了午饭时间,但好心的师傅给我们留了饭菜,就这样在芦花庵有了新奇的第一餐,因为不能讲话,和打饭的人只能用眼神和手势交流,一通比划。晚上法堂集合交流时,师傅特意找了来过的人给我们讲授吃饭的规矩。
吃饭的时候全程止语,要把盛有主食的碗端在手中,两个胳膊要抬起不能架在桌子上,想要接受打饭菜的碗靠在桌子的外边缘,吃的时候挪到中间。饭菜想要多一些用大拇指表示,想要少一些就要把大拇指和小拇指贴在一起,不要则可以摇头或摆手,可以数出个数的可以用手指比出数量。食物必须吃的干干净净,一点不剩。
早午饭开始吃饭之前会有个简单的仪式,会用木棒敲击外面悬挂在空中的木鱼,有固定的鼓点,然后众人会念一段经文。吃完饭,也会念诵一段简短经文,可怜我吃饭慢,每次吃一半嘴里还有食物听到要念经了,赶紧放下筷子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念完了才可以继续吃^_^
住的地方叫寮房,芦花庵有很多常住的居士和男女众。很久没有过过集体生活,看到整齐排列的床铺也很有亲切感。洗澡和洗晒衣服的地方都很方便,真的是以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接待我们。
(四)没信号,没镜子,不化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一天都离不开手机的,我虽没那么严重,但是离开手机好像总感觉缺点什么。山里空气好,环境优美,无比安静,但就是没信号,勉强给老妈发了信息还是发几次才发送出去。
过惯了手不离手机的生活,在这里不能刷手机,各种不习惯。但因为拿着也无用,也没时间看,索性就扔在柜子里没拿出来了。到现在回来之后,觉得手机也不是那么必不可少了,没有手机,生活依然丰富多彩。那些个没有手机的时间里,反而能够更好的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沉浸于当下。
习惯的力量真的很强大,没有镜子的生活,初时也不太习惯,因为习惯了镜子前的各种臭美,或者即使什么都不干,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也很开心。一开始还用手机相机作为镜子,到了最后不用照镜子也可以快速梳好头发,每天洗漱都可以省去很多时间,不用在镜子前留连,看来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平时也不太化妆,但是粉底眉毛口红还是要弄一下的。去了芦花庵大家都朴素异常,在那种氛围下比的是爱心慈悲心,而绝不是谁的妆容。每张脸都因为充满爱心而特别亲切可人,所以,回来之后我也索性素面朝天了,觉察到一些看重的东西在内心里发生了悄然无声的变化。
(五)野炊
人生里还是第一次体验野炊。
10.2天气真好,蓝天上挂着白色的弯月,一路跟着我们到达了野炊地方,一个村子旁边的竹林旁。
到达后,挖坑,捡材,劈材,架火,上锅,择菜,洗菜,切菜,串串,掌勺……大家各司其职。
旁边就是小溪,水很清澈凉凉的,就是有点滑,有几个人掉下去了,只能去阳光处晒鞋子。
掌勺的师傅法号我给忘了,是超级能干的师傅,做出来的食物也好吃,有虎皮青椒,孜然茄子,酸辣粉,炒面等等,大锅下面的木头烧一段时间变成木炭就拿来烧烤,烤蘑菇,黄瓜,茄子,馒头片……
有一个细节,烤馒头的时候,馒头会偶尔从竹签上掉下来,掉在地上,悟引师傅看到了就会说,来,给我吃吧。当时心里真是一惊,后来看到师傅们时时处处的节约,心里也告诫自己要向她们学习。
还没到十一点大家就吃的饱饱的了,有的收拾用品,有的围着师傅学下成佛棋,还有的三三两两在交流,我跟几个小伙伴跑去竹林探险,看着无路的小山,走起来吃力,但也并非没有路,只看你想不想走罢了。
回去之前,垃圾都分类清理过装车带回了。用过的火彻底熄了,挖的坑也填上了,一行人从小路步行回去,一切恢复如常。
(六)早殿,晚殿,坐香
芦花庵的作息时间是早上4:20打板起床,9:30打板熄灯,而上早殿的人要起的更早。为了体验一次早殿,没睡好的我也跟着去了早殿,听着钟楼里师傅在一边诵经一边敲钟,看着黑色天空星星月亮特别明亮,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静心之感。
进入大殿之前需要排好队,穿海青的人在前,没穿的按年龄依次排队。入殿后按指挥依次站好,听着师傅的鼓声铃声拿着备好的经书跟随诵经,这是我第一诵经,总觉得有点别扭,但还是跟着念了,只是后来越来越快跟不上了也不知道她们念到哪里,只好作罢,闭眼聆听感受。很喜欢那个铃声,听着就觉得很舒服有种悠远的感觉。
晚殿大概在五点钟半左右,因为那是我们吃晚饭的时间所以没去体验。
晚上七点,第一次体验行香坐禅。行香就是众人绕着佛像顺时针走圈,最里面的圈最快。然后鼓点停止时,各自回到位置上盘腿坐好。我当时因为关窗户,还没坐好师傅就说不让动了,我坐在那里想动又不敢动,数呼吸数不到10就走神了,总是一念未止,又来一念,坐在那里各种不舒服想动,各种腰酸骨痛。可是师傅拿着大戒板来回巡视实在是太吓人了。这个坐禅真的需要定力,必须静下心来,修炼自己的内心。
(七)行堂
行堂就是就餐时为大家打饭,端一个大盆子,里面的食物用勺子分给大家,因为不能讲话,全程靠手势和眼神交流。
住在寺庙吃住不用花钱,但是必须发心自愿劳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我在还不知道什么是行堂的时候就举了手,因为没几个人举手,而我最怕冷场的那种尴尬。
经过简单的培训上岗了,带上围裙和口罩,仪式感十足,然而业务不熟,第一天就犯了有趣的错误。
因为盆子有点重,所以,我的注意力都在看到桌子有空的地方赶紧放下盆子再给人打菜,结果一大勺放进别人碗里我才惊觉他比的是个要少一点的手势,又不能讲话,我只能心里默念对不起对不起,然后用歉意的眼神看着他,因为那是一大勺苦瓜,如果是我,打死我也吃不完
第一次到后厨的我,看到炒菜用的像锹一样的铲子感到惊奇,哇,真是太大了。有次把菜端下去我和旁边的人说,啊,今天都是我喜欢吃的菜,然而过两天我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因为好吃的都打光了,轮到我们都是剩下来的。刚开始我还很郁闷,觉得这个工作我是不是选错了。但是后来,看到很多师傅连二堂都吃不上,还要给我们打饭,觉得很感动。后来发现我对菜的分别心也没那么重了,有什么吃什么,随缘^_^
(八)节约与环保
在芦花庵,才体会到什么是节约与环保的极致。正常的饭菜吃干净自不必说,一些小细节就能感受到极致是什么样子的。
装米饭的大托盘,有粘在侧面和底部的饭粒,需要用刮板一颗一颗刮干净,师傅刮完的托盘跟洗过的一样干净,而我达到那样的程度花了至少有10分钟,到最后,黏糊糊的饭粒我都想用舌头去舔干净了^_^
饭后用来擦嘴的纸,我们的人一张不够还使用两张,但师傅们一张用过之后还用来擦碗,这样洗碗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水,吃完饭会有一道净碗水,就用那些水就可以了。而不像我们水龙头底下哗啦啦冲半天。
再说环保。垃圾的分类包括有字纸,无字纸,果皮,玉米棒,塑料,其他垃圾。我是因为有一次收垃圾一股脑把所有垃圾都堆到盆里,结果师傅说不行,我就蹲在那垃圾分类了半天,所以印象深刻。
果皮用来做酵素,他们平时洗漱用的就是自制酵素。洗手间会标示哪些位置可以用化学剂,哪些不能用,因为他们的下水是直接流向菜园的。
还有一种环保厕所,是那种老式厕所,但是会很干净,上完厕所上面撒一层锯末,除了特别炎热的夏天,都提倡使用环保厕所。我去体验了一下,还有点新奇,洒锯末环节也是个技术活。
(九)出坡劳动
出坡就是户外劳动,为什么叫出坡呢?因为寺庙多在山上,平地不多,多为斜坡,所以叫出坡吧^_^当然这是我的杜撰,具体来由网络了下也没找到。
我们的出坡,就是在坡上往坡下运柴火,许多人也都是第一次干这活。平时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啥样都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劳动,十分钟内就立见分晓。
有一个男音乐老师,个子不高看着不是很壮,给他递大木头的人说,你一个人不行,结果他说,别说我不行,我行。又有一个男生,看着块头很大,跟他说你行的,他连说我不行。有的女生手上弄了个刺有些红肿就要去医务室了,有的女生看着是女神级的,干起活来却很女汉子。我并不是说谁好谁坏,好坏并不存在,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发心即好,只想说人与人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不同。
大太阳底下还没发手套,就这样用手抱着粗糙又笨重的木头,刚开始心里还是有点犹豫,但是看着大家热火朝天,我便把这些都忘了,那种齐心合力很快就把超大一堆木头运走的景象,真的是超有成就感。
另一组是搬经书到藏经阁,曾经有人试图比较搬木头和搬经书哪个累,我只想说,没有同时体验过真的无从比较,也无需比较。可惜搬木头那天都在劳动,没有留下照片。
(十)行脚老祖师
早上四点起床,四点半集合,五点出发,下午五点到达,12小时在路上行走爬山,30公里,4万余步,爬楼300多层,这就是我的国庆第四天,从芦花庵行脚到老祖寺。
早起出发的时候斗志昂扬,我觉得对我来说30公里应该难度不大,然而我没预料到的是:天黑山路难走,只有头顶月亮微光;早上没吃饭,中间休息只吃了两个小面包;负重登山,带了太阳伞,筋膜球,一堆零食,水却只带了2小瓶。路程的一小段是平路,剩下都是在爬山,山很陡,有很多岔路。所以开始一直前五的我,慢慢的愈发落后了,最后真的是完全靠意志完成了全程。
走平路用的师傅教的大踏步行进法,眼睛看着前面人的后脑勺,迈大步,手臂甩开带动身体,直至最后手指都肿胀发麻了。因为爬的是野山,怕迷路不敢掉队太多,只有紧紧跟随,快到山顶的时候,台阶下面就是悬崖没有栏杆,真的是吓到腿抖,手脚并用才爬上去。
水没带够,最后渴的嗓子冒烟,坐在那休息的时候,想象有人来卖冰雪碧,多少钱都买。
中间休息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坐下来就不想起来了,而且每次休息的间隔时间越来越近。所以真的是要靠意志合理分配体力,下次我就有经验了。
(十一)看星星、观日出、爬千佛山
行程之前的介绍里,有一条住帐篷看星星,我承认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才报的名,结果因为天气太冷,搭帐篷取消了还好还好,自由活动时间看到了我有生以来最美的夜空,和一个妹子在大殿前的广场上躺了好久。课本里学过的无数颗星星今日方才得见了,而不是城市夜空里个位数都能数过来的夜空。闪闪发亮的星星布满整个天空,一些不太亮的星星也是成片的,给人一种星云的感觉。山里海拔高,空气好,这样的繁星闪烁着,真是觉得生命不能再美好了。
第二天起大早,又有了人生第一次的等待日出,衣服没带够,把能穿的都穿身上了,连睡衣都穿上了,还是很冷,起那么早,却不困也不累,兴致奇高。看着天空慢慢由黑转亮,红红圆圆的太阳出来的霎那简直美翻了。只可惜,手机延时摄影拍太早,手机太阳出来之前就没电了不过,用眼睛看到的美已经烙印在心中,删除不掉了。
老祖寺位于大山环报之中,除了莲花峰,还有双峰山,早饭后的上午我们去爬千佛山,登高望远山水风光近在眼前,一路向伙伴们请教沿路雕刻的佛像,很有收获。
午饭前与崇延大和尚座谈交流合影,感受到大师的风范。午饭后坐车回芦花庵。
(十二)生活禅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生活禅”这三个字,听到的当下就觉得特别喜欢,只是从字面就能体会到活在当下随时觉察的感觉。这个概念是由净慧老和尚在1993年提出的,寺庙也有举办“生活禅夏令营”。
结缘《生活禅钥》这本书,让我对生活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知道要时刻深入观照自己的内心,去除分别心,回归一元。不用外求,一切向内求,自己就可以达到一种安详、自然、喜悦的状态。活在当下,更用心的去体验和感悟人生,万事随缘。
芦花庵归来又进行了一次集体劳动,随后自由活动。最后一个晚上格外珍贵,我选择去抄经室抄经。《心经》其实我之前写过很多遍,每年过生日抄经也是惯例。但这一次写的格外用心,坐下就没有起过身,262字,足足写了三个小时。
第二天参加奠基典礼,第一次感受正规叩拜礼仪,手捧经书高举过头顶,一步一步来到工地现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廿七,净慧老和尚的诞辰,佛塔下面的基石里封藏着舍利和经书。
仪式之前,小伙伴们聚集交流了六天的心得,观看了悟引师连夜剪出来的视频,真的是诸多感动诸多温暖,让人不舍离去。
(十三)结语
芦花庵回来已10天有余,有时候会想起那段与大家同在的日子,会想起语默师傅的教诲,想起悟引师傅的爱心,想起同行小伙伴们,尤其我临床的黄姐,保护我下山的耀贤,帮我挑刺的哲宇,跟我一起看星星的昊昊。
回来后依旧工作健身读书,生活大体上没什么改变,只是心更静更柔了,觉察自己想法行为的速度也更快一些,饭吃的比之前干净多了,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反应也迅速了,会更加感恩身边的人。这个收获我之前有写过,今天想说说身边人的反应。
禅修之前,我告诉老妈这事,我妈马上就说“啊,你要出家?”用的是惊恐不安的语气。我告诉我一朋友“啊,你要出家?”用的是戏谑调笑的语气。我告诉我一同事,她没说话,只是用看奇葩的眼神看了看我。我是奇葩没错精神相对于物质对我来说更重要,况且,去了解佛教文化,学习佛教智慧,我觉得是很开心和有意义的事。
在这里,也有人问“你信佛?”我不知道我算不算信,我不烧香叩拜,也没想过皈依三宝,我喜欢的是2500年前佛陀的智慧,净慧长老的生活禅。我觉得将这些智慧落实于生活,可以给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多的爱和善意,心境也更加平和愉悦,这就是我想要的。
C. 《五台山古佛道场佛学文化》--体验之旅
2019年中秋节3天小假,约上小姐妹跟着本心之旅的师兄们一起赴山西五台山的古佛道场寺院体验生活。
经过5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古佛道场。
就此开启了我们三天两晚的禅文化修行和体验了。
此寺院一天两顿饭,早斋(9:00)和午斋(15:00),我们到达目的地时才1点左右,还没有赶上午斋,所以白师兄和王茜师兄给大家安顿好住处,发完居士服后,让大家到斋堂一起准备午斋(所有的食用材料都是寺院提供),有的摘菜、有的洗蘑菇、有的在厨房帮忙、有的扫地或劈柴,有的则四处游走拍照,总之大家各有其所,乐在其中。
很快材料都准备好了,会做饭的师兄们跟着白师兄,还有当地发善心的居民们在厨房做饭,我和我的小姐妹没事做就来到了寺院后院相对僻静的角落里聊天、拍照。
时间过得很快,此刻院内的人已经没有了踪影,我俩也赶忙去斋堂寻找师兄们,寂静的斋堂内大家静坐止语,我俩进屋掀帘子的动静显得格外大。进屋找位置坐下来,对面坐着一位年长的女性师父,已削发。闭目冥想。此时,大家把碗筷都摆置好,有专门的人员给我们盛饭菜、发馒头。
有给盛菜的、有给盛烫的、有给夹馒头的、有给倒水的、有给递餐巾纸的,一次又一次的走到我们面前,如果没吃饱的可以打招呼再要,但是杜绝浪费。我们吃的蔬菜一般都是寺院自己种的或者山上采的,还有米面油的则是社会上善人供奉来的。
饭罢,我们自己洗碗筷并且有序的放回原处。
饭后,白师兄带着我们从寺院的大门口开始介绍此寺院。
晚间20:00,我们一起举行敬拜月光菩萨仪式。跟着师父们读经、磕头敬拜,很神奇的是在我们敬拜期间,月亮游走出来,结束时,月亮就隐下去了。
仪式结束后,暖心的师兄给我们送上了中秋节的月饼。
就此,伴着钟声鼓起声,禅修之旅的第一天结束了。
第二天一大早,白师兄就在群里和大家打招呼,6:30-开始诵经,7:30-8:30,打坐时间。
8:50,到斋堂准备吃早餐,然后回向(因为我们没有做任何善事,白吃社会给寺院的饭菜,所以通过回向念经的形式向社会表示感谢)。(注:回向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
中午我们要吃包子,白师兄招呼会包包子的多多参与,其他人要古佛大殿打坐1个小时。
3点,我们吃上了新鲜的包子和饭菜。
吃完饭则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我的小姐妹在寺院外游荡拍照。
6点左右到大雄宝殿诵读佛经。18:45-19:55 打坐,20:15-21:00打坐。就这样禅修之旅的第二天结束了。
第三天早早的就听见打板声,洗漱完毕后匆匆忙忙赶到大雄宝殿念经,随后去古佛大殿打坐。9:00用早斋,后面白师兄让大家去客堂,寺院的住持师父在那里为大家解答疑问。
会罢,白师兄招呼大家去斋堂抄经。于是我们来到了斋堂抄经。
12:00,我们来到了古佛大殿前的塔里转塔。
随后白师兄带我们膜拜了寺院各个大殿的菩萨并一一介绍他们的情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计划的是2:30从寺院出发回京,于是匆忙合影拍照。
大家回宿舍收拾东西,在大门前集合,出发回京。就此,中秋的寺院之旅结束了。
以上是本次(第一次)赴五台山古佛道场寺院佛学文化修行之体验的流水账。就此记过。
对寺院总体印象概括为:静谧、清贫、古老、简单、规律。
对团体活动总体影响为:无私奉献、年轻有活力、积极上进、吃苦乐观、精神追求高。
开心而又特别的禅修之旅,期间收获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住持说:律己,不要律人。
后序:一直对未接触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希望自己能保持下去。
D. 如何开始禅修
1,熟悉禅修理论。比如《定慧之路》;
2,一早一晚自己打坐,熬腿子,根据自己熟悉的修法,比如观呼吸,开始修行。
3,给自己制定一个可执行的修行时间表,日日坚持,勇猛精进。能坐到2小时了,而心慢慢清静了,有一些法喜了,则说明自己适合修禅。
4,修行功夫到了,法缘自然出现。这里推荐两种有传承的禅修系统:1是缅甸帕奥禅师的禅修体系,次第严谨,学的人很多。不过这个体系要进入的门槛很高,对行者的根器要求很高!这个体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禅修中心。2,广超法师的修行体系。这个体系以承自斯里兰卡的南传教法为基础,后期证入空性后转入大乘菩萨道,说白了就是渐修渐悟的禅宗修行路线。其教法简单易懂,次第严谨,对根器的要求不是太高,容易入手,但是后期同样要精勤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广超法师座下有一些弟子在大陆传法。
最后想说的是,禅修离不开戒定慧、信愿行。如果生活中不持戒,生活不清净,则生理和心理难以清净,则难以入定!无定则难以观慧,则难以究竟!
E. 初次禅修没有禅喜怎么办
加强定力
如果能在一小时里出入初禅四次,每次十五分钟,那就是说这个人的初禅很稳了。因为这四次加起来是一个小时。如果他以后要坐更长时间,他可以加长时间入初禅一小时,两小时都可以。但是,初禅熟练者入定时间一长,多数会自动地到二禅去,初学者若从初禅自动入二禅,会分不清初禅和二禅。所以,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不会鼓励你们花一个小时或两小时去体验初禅。为什么?因为很多初学者入初禅太久后,往往不知不觉慢慢地进入二禅。因为是慢慢进所以感觉不到变化,还以为是在初禅,由于每次入定时是初禅,而一个小时后出定之前已经是二禅,以后总搞不清初禅和二禅,不少人犯此毛病。
F. 什么是禅修游禅修之旅到底要修些什么项目广东云浮给出了样本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 旅游 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 旅游 的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多,背包游、跟团游、自驾游、赏花游、工业游、艺术游……等层出不穷,在这些 旅游 类别中,禅修游算是比较小众的,却也深得一些高收入、高压力人士的推崇。
什么是禅修游,禅修一词源于印度,在印度语中是心灵培育的意思,换而言之也就是净化心灵的意思,禅修对于人们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内心上,如若能经常禅修,能够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让人从根本上变得洒脱与觉悟。前些天,渝帆与几位朋友相约到广东的云浮旅行,便算是一次难得的禅修之旅,因为我们所住的禅泉温泉度假酒店便是广东唯一的一家以禅文化为主题的温泉度假酒店,里面有很多适合游客体验的禅修项目,其中有几项是我特别推崇的,特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要给大家推荐的第一个项目的是抄经,抄经之前需要经沐手、熏香,然后找一个位置坐下来,才能慢慢地抄经,有毛笔基础的最好用毛笔,没有毛笔基础的则可以用硬笔, 抄经不必担心字体,不必在意搭配,不必做更多的思考 ,甚至可以忘记文字的释意,完全静下来、放空心情,就是最好的禅修。
第二项要推荐的是去体验一下酒店的过堂斋,过堂其实也就是吃饭的意思,对于我们游客而言却不是简单地吃饭,而是通过 “过堂”来自省与学习。与抄经一样,过堂之前也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给大家讲解过堂斋的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餐前要将手机调到静音,全程保持安静,然后给大家怎么拿筷、如何拿碗,工作人员为大家添菜时,要多少该如何表示,不要又该如何表示,添汤和粥时,要稀的如何比划,要稠的又该如何比划,用完餐时,碗筷该如何放置。
用餐之前,大家还要双手合什,跟着工作人员一起颂经,然后再慢慢享用,过程中需 静心咀嚼,忌嬉笑喧哗,忌剩饭浪费。这与我们在大酒店大鱼大肉、铺张浪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自己的心境也是一种提升。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种传统乐器,是一种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乐器,它的乐音通透空灵、细腻悠扬,既有馨、古琴、古筝等古典乐器的婉转灵秀,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现代流行元素的强力穿透力。
色空鼓上面一共有十个大小不一的键(具体叫什么没有详问,在这里姑且称其为键吧),一共只有五个音,分别代表中国古代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边上的放有一本现代印刷体的乐书,上面标的音则是现代简谱,即1、2、3、5、6,没有4,也没有7,只有五个音,或许人们平常自谦说的五音不全,就是指的这五个音吧。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差不多花了半个小时来了解与熟悉,便能不能熟练地奏出一曲《云水禅心》来,具体的情况我曾在网上发了一条视频,有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据工作人员说,这种色空鼓也可与茶道文化、香道文化、琴道文化、太极、瑜伽、汉服、诗歌、舞蹈、禅修、冥想相结合,融会贯通,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召唤,透过听觉的表像,触动即将遗忘的记忆,让人心胸开阔,舒服,轻快,宁静, 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体验一下,或者买一个回家也是很好的。
既然是禅修,那么坐禅是一定要的,而且是禅修必不可少的项目,可以带来身心的放松,让参与者在喧嚣之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禅泉酒店有专门的禅堂,到这里禅坐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打坐,不需要预约,脱鞋后自行调整身心后冥想打坐即可,另一种是在导师的引导下进入冥想打坐,这需要到前台预约导师。
如有条件,最好提前预约,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坐禅,毕竟坐禅也是需要一些入门技巧的。在坐禅之前,工作人员会告诉大家如何盘腿,如何调整呼吸,以及一些坐禅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坐禅结束之后,还有提问的时间,对于不了解的问题,工作人员会用他的禅语来回答。
这是一项以茶为媒的禅修项目,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禅茶文化,其精神是“正、清、和、雅”,什么意思呢?正就是话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听茶说话,我们体验的一共有龙井、白牡丹、黑茶、普洱等六种茶,工作人员在冲泡的时候,一边展示茶艺,一边给我们介绍何为听茶说话,她说,品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能品出茶的色、香、味来,所谓茶禅一味,即喝茶与修禅是一个味道。
除了上面提到的项目以外,禅泉还有不少其它的禅修项目,比如传心灯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传灯许愿的仪式,需要提前预约,然后换上特别的禅服,手捧心灯,悦行禅步。跟着前面的师傅,他敲一下木鱼,然后我们一步一行,从菩提树下,很有节奏和仪式感的前行,直至心完全静下来,最后来到六祖堂前的水池旁,许下自己的心愿,将灯放入水池之中,据说有求必应很灵验。
在这里还可以打太极、练瑜珈、沐禅泉、修禅心、品佳肴、听梵音、赏禅景、悟禅意、得禅心。禅修不同于其它的旅行,重点不再是关注名山大川的自然风光,而是观自在,修行内心,从尘世纷扰中回归到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没有豪华奢侈,没有金碧辉煌,有的只是自然静谧、宁静致远、质朴和谐的生活境界和态度。
如果有一天,你感觉疲惫了、累了,那么我建议你也可以跟我一样,不妨暂时放下忙碌的工作,来禅泉体验几天禅修之旅,用心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内心境界,抛开世俗的烦恼,从而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真我。
G. 我的第一次禅修体验-十日内观
2016年 2月24日-3月6日,在厦门海沧天竺山进行为期十天的内观修行,十天的体验很美好,我想和你分享我的体验。如果你也想尝试内观修行,我想请你忘掉这篇文章提及的禅修方式。佛陀说:你必须自修,自悟;已到对岸的人,只能指出那条路而已。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这整条(法的)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正是普遍适用的治疗药方;而且不是只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以上简介来自 中国内观网 )
内观是一门佛法,修行学佛, 要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即皈依觉悟的特质。皈依佛不是和人争论“耶稣的是不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当然是神的儿子,耶稣的眼里充满爱、慈悲和善意。信奉耶稣,从耶稣中获得启示,在自己身上发出爱、慈悲、善良的特质。皈依佛不是每日唱诵“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佛陀是完全觉悟的人,皈依佛是皈依佛的特质,觉悟的特质,也就是使你自身能够觉悟,只有自己的觉悟能够保护你,而不是别人的。必须皈依自己的觉悟,必须培养觉悟的特质,否则就是盲目的信仰。
皈依法,是过着合乎正法的生活,从自己身上培养出正法,培养出 戒 、 定 、 慧 。法不是一种宗派,也不是一种宗教组织,法是宇宙的自然法则,过着合乎自然法则的生活就是皈依法。
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僧,而是皈依任何走在这条正道上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内观修行之道为 八圣道 ,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圣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训练,也就是 戒 、 定 、 慧 。
戒 是道德的修养的训练,戒除所有不良的语言和行为;
定 是专注力的训练,培养念念分明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主导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
慧 是智慧,也就是培养清净的洞察力,已照见自己的实相。
戒是修行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础,就永远无法向前迈进。我们都希望能深入观察自己,培养洞察力,以照见自身的实相,这有赖一颗非常清明平静的心。必须远离诸恶行,心才有可能变得安详,也才能够开始往内深观。
定是专注力的训练,将心于注与气息上,尝试不断觉知息入息出,借此培养心的控制力,驯服狂野的心。
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 就是听来的智慧,例如听老师授课、阅读经典书籍、听演讲,而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智慧。
思慧 是知性上的理解。就是在听闻或阅读某种说法之后,予以思量,考量其是否合理、有用且实际,考量后觉得满意,才信受奉行。
修慧 是来自个人对真理亲身的体验与领悟。这种修证而来的智慧,可以改变内心的本质,继而改变个人的生命。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学习、思考、实践。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技能就是不断历经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后,我们才能驾轻就熟,智慧修行过程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死在 闻慧 上,没有人教,臣妾做不到啊)
接下来进入内观十日课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一些常用词解释如下:
葛印卡老师 :祖籍印度,是一位传授内观静坐的老师,内观十日课程由葛印卡老师录音授课。
助理老师 :葛印卡老师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助理老师在十日课程里与学员一块修行
事务处 :负责学员生活起居的管理部门,有已参加过十日课程的旧生志愿者组成
会晤老师 :与助理老师交流静坐技巧方面的问题或疑惑,中午12点至下午1点是个别私人面谈的时间,晚上9点至9点30分可以共开地在静坐大堂向老师请示。
学员 :参加内观课程的人
开示 :高僧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这里指每天晚上7:00-8:15葛印卡老师讲解内观理论
所有学员在课程进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下列五戒:
一)不杀害任何生命
二)不偷盗
三)不淫(意思是:禁绝所有性行为)(此戒原为不邪淫即拒绝不正当的性关系,课程期间为升级为不淫)
四)不妄语(不说谎)
五)不用所有烟酒毒品
除以上五戒外,所有学员还必须遵守以下几个规则:
课程的1-3日传授的观息法。观息法即观察呼吸,将注意力导向呼吸,觉知气息的出入。禅修坐下来,闭上眼睛,身体保持舒适端直,当气息进来时,意识到气息进来了,当气息出去时,意识到气息出去了。
你也许觉得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啊,可是开始练习时,就会发现,这是何其困难。当我们观察呼吸时,内心一个想法升起了,紧接着另一个想法升起了,“这周末小伙伴结婚,忘记托人带红包了,哎!”,“今天早上起来时,迷迷糊糊的喊了把灯开灯,哎,坏了 神圣的静默 的规矩”.....。内心是如此多的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升起,很快的就完全忘记呼吸这回事。然后重新开始,将注意力几种在呼吸,片刻,心又跑掉了。
“心就是如此惶惶不定,妄念不断。当我们发现注意力分散时,告诉自己‘又心跑掉了‘,将注意力转回呼吸。当发现注意力又分散时,告诉自己,‘哦,心又跑掉了’,再将注意力转回呼吸上。就这样一试再试,不带一丝嗔恨。不要刻意控制或调整呼吸,观察,只是观察呼吸”。
第2天下午,努力的练习观息法时,一阵清凉进入鼻腔,身体说不清的舒服。哦,天哪,这是怎么了,每次的入息都伴随一阵清凉,注意力异常的集中。这才第2天呢,我到了什么样境界呢。感谢智峰让我了解内观;感谢皙智的两篇内观感悟,我终于下决心来内观(见附录);感谢主管在工期紧张时还同意我来内观;感谢家人,在担心我可能被传销时仍旧支持我来内观;感谢.....。哦,心又跑掉了。
晚上开示时,才明白,体外的空气温度比体内低,入息时会感到轻微清凉,出息时会有轻微的灼热,这是一直存在的,自自然然的现象,而我们的心太粗糙,才会未察觉不到。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4天,开始学习新的修行方法-内观法,即观察身上的感受。
我们对全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无论那感受是冷、热、轻、重、痒、悸动、紧、胀、压力、疼痛、刺痛、脉动或振动等等。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当身体上的各种感受自然发生时,如实地去观察它。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5天开始,在练习内观法的同时,每天有3个时段,各1小时的时间,要进行 坚决的静坐 ,即 禅坐1小时不改变姿势 ,不动腿、不睁眼、不 松手。感受是无常的,升起,又灭去,升起,又灭去。不要对任何一种感受有贪爱或嗔恨之心,只是以一颗平等、平衡的心客观的观察每个现象。
和开始练习观息法一样,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然。当打坐10分钟(可能10分钟 ,不睁眼没法看表,况且我也没表呀)后,膝盖疼痛不已,希望疼痛快点走开。但是它非但不走开,反而痛得更加厉害。我可是要打坐一小时呢,这点疼痛算什么,强忍着。15分钟,20分钟,1个小时很快就要到了,嗯,很快就要到了...怎么回事,老师一定是弄错时间,1个小时肯定是到了...终于,还是扛不住了,松了松腿,休息一会又继续打坐。再一次重复了以上过程,再一次松了松腿,休息一会又继续打坐。1个小时终于到了,虽然 坚决的静坐 没有完成,没关系,继续努力。
坚决的静坐 是为了让我们学会面对痛苦,训练自己保持平等心,当所有感受都非常愉悦时,清楚知道,我能够保持平等心,不会对身上的感受起习性反应,当真正的疼痛产生时,也保持平等心。也许只能够保持几个刹那的平等心,其余的时间都在起反应,但这几个刹那是那么强而有力。在一个小时里,这短短的几个刹那会转变为几秒钟,几分钟...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课程第6日,它出现了,那个让我内心烦躁不安的,对未来充满的恐惧,每晚难以入眠的心魔出现了。
我阅读,以启迪心智;
我旅行,去接触未知的人和事;
我长跑,想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睡眠;
我释梦,试图了解潜意识下的自我;
.......
我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以对抗心魔,它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但我知道它还在那里,它随时可能出现,正因为它我来此参加内观禅修。
我不在逃避,以我现在的心力对面对它,思考它,片刻之后,我知道我赢了,我完全战胜了它。这不是奇迹,而是我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此刻终于开花结果。
你不必在意我的心魔是什么,心魔就是一直困扰你的东西。它可能是小时候经历的一个场景、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可能是你以为一直想做,却迟迟未开始的事,它可能是任何东西。它会时不时出现,它出现时,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神不宁。当然也可能是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神不宁时,它才出现。你,有心魔吗?
心魔解除了,可我依旧有贪爱,依旧有嗔恨。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7日晚上开示后,葛印卡老师提出 时时刻刻的修行 ,即在每时每刻我们都要保持的觉知。走路时觉知脚的感受、吃饭时觉知嘴咀嚼的感受,咽食时觉知咽喉的感受,躺下时觉知身体有感受的部位。日日夜夜,除了沉睡,必须持续的,努力的用功。
第8-9日,课程接近尾声,然而在完成一次 坚决的静坐 后,情况直转直下,无数的思绪飞奔而来,无数次在打坐时被思绪打乱,无数次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却未能如愿。
第9日中午,我向老师请示:
“老师,我们即将结束课程,回到原来的生活,平等心是不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我们想着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将会过去,保持平等心,不贪爱,不嗔恨。”
“不是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们先避开,过段时间再回来面对。平等心不是在碰到问题时才来考虑,那时已经晚了。平等心需要不断练习,慢慢就会发现原来要4个小时才能从情绪走出来,现在可能只要2个或1个小时就能走出来。”
“老师,我经常思考问题,这十日的课程里我想通了很多问题。可是我发现思考的力量太过于强大,经常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近这两天的心境特别乱。”
“我们不希望你仅仅靠思考去面对问题,还希望你不断的练习,慢慢的,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会平静。”
是呀,心魔解除了,可我依旧有贪爱,依旧有嗔恨,二十多年培养的习性怎么能祈求在十日的课程里解决呢。不断的练习,努力的用功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会平静。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觉知与平等心 —— 这就是内观。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如果我们有觉知,却缺乏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各种内在的感受的觉知愈强,对感受就会愈敏锐,就愈可能起习性反应,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却对自身的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这种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仍持续地进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的最深层,同时努力培养觉知与平等心。要对身体内发生的一切,能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了解无常变化的特性。
生活中,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我们都曾经历过生命中的不如意——焦虑、烦躁、不和谐、痛苦。即使眼前这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如意,但我们记得,会有再发生的时候。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身上,反而不断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我们自己痛苦,也把痛苦带给家人。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焦虑和不快乐。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第10天,我们开示修行慈悲观——对他人生起善意。修行平等心,心从盲目反应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开示能采取对自己或他人有创意的、有建设性的、有益的积极行为。有了平等心(舍),纯净心的其他物质会接着产生:帮助别人而不要去回报的善意与爱心(慈);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悲);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好运(喜),这 四种特质是修习内观必然结果。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愿一切众生得以解脱、解脱、解脱
第11天,是课程的圆满日。葛印卡这个智慧的老头,把一切都考虑到了。
“早上4:30 - 9:30,你们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练习正法的使用面。而每个晚上,我们进行法的开示, 来澄清方法,澄清正法的使用面。自然在这过程中,自然会有法的理论暴露出来。有时,法的理论跟我们的传统信仰并不相应, 跟我们哲学信念并不吻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把它搁一旁,把那部分摆一边,就接受你能接受的就好”(我正在纠结你生死轮回观呢)。
内观结束了,修行才刚刚开始,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课程作息时间表
H. 禅学入门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着《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着《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I. 我想了解“禅”但不知道从哪里学起
“Zen:禅、禅宗: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强调以静坐沉思企求进入精神集中的境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
Zen,是日文“禅”在英语里的音译。
西方人为什么寻找Zen?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博士余海礼有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做法:他把唯心的禅和唯物的科学,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论断:禅,必将成为拯救世界人类的力量之一。
而以在世界上大力宣扬“武术禅”和“文化禅”少林寺,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拥有数百万的信徒和追随者,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科学家独特的论断。
在少林寺后面的五乳峰巅,人们经常看到外国人在给达摩燃上几支香之后,面向落日,沐浴阳光,端坐冥想;在少林寺的大殿里,经常有外国人靠在墙边,闭上双眼,聆听小到三十多岁、大到八十多岁的高僧们念经、敲木鱼、击罄。
禅在东方,当我们忽视这个感性力量存在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工作去挣钱斗争的时候,西方人,正在消化着送到门口的宝贝或者来到中国体验这种力量。
人们嘲笑美国的500个人到少林寺朝拜山门,是做秀,但是对于这500个美国人和他们的朋友家人来说,也许不是这么简单。
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在一篇论文里谨慎地提到了将科学精神引进到佛教的传承里。无独有偶,余海礼也已经系统地认识到,在理性冲突造成的灾难加剧,价值观越来越模糊的地球上,禅是一种重要的感性力量。
理性与感性的世界
余海礼认为,科学和政治、宗教不同,不是谁掌握的话语权愈多,谁被证明犯错的几率就愈少。大教皇与独裁者是永远都不会犯错的。科学的世界没有神圣的戒律,只要明天出现了一个有力的反对证据,不管先前曾经正确过多少次,它还是必须被重新理解与修正。
“事实上,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并不只有科学一途。世界可以通过理性(科学实验)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感性(心灵感悟)来认识。从科学认识世界中人类能够获得物质力量,从感性认识世界中人类能够得到精神力量。这两者,恰恰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他说。
17世纪的中国,中华帝国走进大清时代,绵延的历史并没有从西方学习到理性的力量,除了大炮。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在经历了近千年黑暗神权统治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理性思维作为生活依据的声音由弱渐强,西方打开了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大门。西方的理性达到一个高峰,到现在还无法超越。
但现在整个西方世界,最严肃的问题是:如果未来的社会是机器人社会,或者说半人半机器的社会,那未来的问题是什么?
“连问题都不知道在哪儿,就太可怕了!”余海礼说。
“如何与机器和谐地存活下去,已经成为基本问题。这问题就在眼前,几年之内,你也许就不用‘google’,你的大脑内装个芯片就行了。你也用不着采访我,还非得记录我的话,可以直接排版了。还有,你会不会被机器PK掉?机器革了你的命,你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又在哪儿?其实,这也是人类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人类目前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就在眼前!”
在西方,科学与法制的力量已被推展到极致,坚硬的社会需要润滑剂。
“除非新的社会结构出现,西方的崩坏是必然的。理性不是人类的全部,当理性发展到极致,人人都感到自己掌握着终极真理时,冲突与灾难乃至因寻求能源而起的新的世界大战,就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很深刻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因此,眼下的西方社会有句流行语:看东方!”
“人有理性、感性两个部分,只有其一是不能存活的。科学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禅是安静心灵的方式。千万不可硬把禅往科学上套,两者不可比较高下,一旦比较,禅反而会失去自身的魅力。禅在中国是安静的,但禅能补救西方感性的不足。西方人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心的不安,禅能告诉他们安下心来。这也是这些年禅在西方大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事情是,西方人借助媒体的力量和自身的需求,让禅在西方世俗化,化为生活的力量。而中国对感性力量的需求,还不很强烈——它仅仅停留在一种态度上。
中国的飞速发展,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正在逐渐加强理性的力量;而西方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当他们看到战争、恐怖、歧视造成的困惑之后,寻求与这种理性力量融合的东西,他们显得更迫切。
“因此,禅在未来能够对人类做出贡献,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
科学和心灵的共同归宿——人
余海礼经过很多年的摸索,感到理性的科学和理性社会造成的灾难带给他困惑之后,开始慢慢了解佛学、慢慢了解禅宗。
他发现了佛学和所研究的科学以及三十几年来思考的问题的一致性,那就是中国古老文化和佛教的根本要素:人。
他设问说,中国人未来100年里,能为未来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在过去100年里,中国文化对全世界人类社会的贡献,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未来100年或1000年里,我们能做什么贡献?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就可以解决了的问题,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全面勃兴。
“人是世界上惟一会用工具屠杀自己同类的动物,一只狗不会杀一只狗,狮子不会杀狮子,但是只有人才会杀人,而大量的屠杀,通过神圣的口号去杀人。当一个人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关键是他心目中不认为对方是个人。”这位科学家说。
18世纪的时候,当时英国有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在进行,有人把一个非洲的女人抓到笼子里,把她关起来,把她的女儿也关起来,供人参观。就今天来看,这是个非常残忍的行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当时没有把这个女人看成是个人,把她看成是个动物。
在15、16世纪,意大利有一个叫隆布罗梭的人有一个犯罪学说。因为这个学说,大量的婴儿一生出来就被杀掉:婴儿一出生,他们会用尺子去量他的眉毛和眼睛的尺寸大小,如果不符合“规格”,这个孩子就会被杀掉,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不是个人,会是个魔鬼。
所以,如何定义一个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基础。他说,“9·11”,还有宗教而引起的战争,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在欧洲,一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我们才透过刑法来定义一个人。今天的社会里,我们通过刑法来定义一个人。但是刑法是纯理性的产物,我们知道,人类的社会中,理性不是全部,我们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我们除了理性的生活以外还需要感性的生活。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战争,基本是因为法律没有办法解决国家跟国家的问题、种族跟种族的问题,这些都是理性的产物。”
禅:从态度到力量
“我认为,在种种的学问中,禅对人的态度是非常进步的。”
人类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太多的人生目标,有太多的人生价值,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精忠报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从小就被赋予很多价值观、很多目标。
今天社会的问题是人生失去了目的、人生失去了价值。所以今天的全球社会,只关心经济的成长、关心国力有没有增强,而已经很少再去真正严肃地探讨人生的价值了。
从今天科技的角度来看,我相信在有生之年应该可以看到人跟机器的结合。人机的新一代生命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人跟机器的结合作为下一个新的生命形式是无可辩驳的。
如果今天我们对人都没有定义的话,那么未来的新的社会中,人如何存活下去?现代的人如何在人机社会中生活得愉快?
西方过分强调了理性的力量,而忽视了感性的力量,但理性的力量没有办法给我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禅宗是告诉你,如何在一个变动的环境里完整、完美地生活下去。禅宗会提供一个理性跟感性结合的桥梁。我们知道,光靠感性没有办法建构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你喜欢抢就去抢,喜欢偷就去偷,完全凭我们的感性去生活,这个社会也不可能稳定。
“所以,未来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一定是能够提供一种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社会,而禅的学说的实现,就是一个关键的学问。”
余对未来的禅在人类社会有这样的定位:必须使禅现代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回答是,未来的禅必须能够产生力量,产生天择的力量。
“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他赋予了哲学行动的力量。两千年来人们都谈哲学,但到他手上,哲学就变成了行动的力量。过去禅只是一种学问,一种态度。有限的能源可以通过禅的筛选,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存模式而存活下去,为未来提供一种方向,为未来的人机社会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
“这也是西方为什么要寻找Zen的原因。”他说。
以下的相关网站还有好多相似信息,呵呵。
J. 如何开始禅修
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
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
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
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他应当: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
第一、少外缘
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色界和无色界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