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云南歌舞文化有哪些

云南歌舞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14 16:34:15

⑴ 云南的戏剧有哪些

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是歌舞的故乡,还是戏剧成长的另一块沃土,这里的戏剧品种与样式丰富多样,拥有话剧、滇剧、京剧、花灯剧、昆明曲剧、川剧、评剧等剧种。其中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汉族的滇剧、花灯,少数民族的白剧、壮剧、傣剧、彝剧四大剧种和其他地方小剧种。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曾赞叹道——云南:戏剧形态的活化石
戏剧在云南源远流长。专家考察后,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云南临沧沧源崖画中发现了云南早期戏剧的影子。同样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大王岩原始岩画、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物象图象以及从傣族、彝族的有关传说中也找到了戏剧的影子。云南有专家同时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元谋,也是戏剧艺术的另一只摇篮。
最大特色原生态
云南民族戏剧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专家认为,云南民族戏剧的原生态是中国戏剧的一大特色。其原生态戏剧包括:拟兽戏剧、劳作戏剧、祭祀与逐除戏剧和游戏戏剧。这些戏剧形式大多都是本土特有的,流传至今。这种原生态戏剧除了在白、傣、彝、壮四大民族剧种中得以集中体现外,还有很多。
滇剧融合地域文化
滇剧,云南汉民族的主要地方戏剧剧种,其形成较早,孕育过程较长,命名较晚。在明代被称作“滇曲”,辛亥革命之前,称为“唱戏”、“演剧”、“滇曲”或“云南戏曲”。后来,由于外地的剧种入滇,为了与之区别,在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滇剧这一名称。滇剧的音乐曲调源于全国的各大声腔,其声腔主要是丝弦、襄阳、胡琴三种。滇剧以昆明为中心,遍及大理、保山、腾冲、临沧、楚雄、蒙自、个旧、玉溪、通海、曲靖、宜良等地,滇剧近几十年来还改编产生了一些优秀剧目。
花灯剧,与滇剧同样着名。其发展的历史可谓是一段综合分化的历史。其流行云南全省,兼及川、贵两省的部分地区,是一种以歌舞形式为主的戏剧剧种,流传至今,约在清干隆前后发展而成。花灯是从宗教性的社火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艺术活动,特点是边舞边唱边行。花灯的唱腔由明清俗曲、云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和其它曲调组成。
滇剧、花灯剧之所以能称作是“大剧种”,除了其本身影响范围广,更在于其自身的发展、成熟,以及对其它民族戏剧有着一定影响。
云南“四大民族剧种”
白剧,云南大理白族的戏剧形式,在大理、云龙、洱源等县盛行,原名“吹吹腔”、“大本曲”,系白族民间歌谣受滇剧影响而形成,有30多种曲调,以唢呐伴奏。语言兼用白族语和汉语,有200年历史的多个传统剧目。
壮剧,云南壮剧是壮族民间歌舞小调,受广西壮剧和汉族戏剧影响形成,约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演出。壮剧的伴奏乐器除常见的二胡、三弦、锣鼓外,还有一些特色乐器,如土二胡、土锣鼓、芒锣、脆鼓、大号等。
傣剧,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傣剧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剧目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傣剧又分德宏傣剧和西双版纳傣剧。德宏傣剧大致分为男腔和女腔,各自又有细分,根据表演者的角色和年龄不同,其唱腔也各有不同。地域的不同,也造成了戏调的不同。
彝剧,流行于楚雄地区,同样受汉族戏剧影响,同样也是以歌舞形式进行表演,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第一个剧《阿佐分家》在干隆年间从民族宗教经文中取材、创作。彝剧风格特点是民族特色、歌舞为主。

⑵ 云南民族舞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在云南省的各种地方、民族戏剧中保存着众多优秀的戏剧传统舞蹈。它们是云南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又一颗耀眼的舞蹈明珠。云南省现有十余种地方、民族戏剧。如:云南花灯、彝族花灯、滇戏、关索戏、端公戏、白剧、彝剧、傣剧、壮剧、彝族花灯、吹吹腔、大词戏、赞哈剧、傩戏、香通戏、梓潼戏、苗剧、佤族清戏、皮影戏。这些地方、民族戏剧绝大多数都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惠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渠道,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继承传播、推陈出新与发展创造。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云南民族舞蹈的历史进程,探索和研究云南各种地方、民族戏剧中保存着优秀戏剧传统舞蹈现象及其艺术规律,是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史中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理论课题。 云南省的昆明、玉溪、弥渡、建水、蒙自、大姚、姚安、楚雄、嵩明、呈贡和滇东北的罗平、师宗等十余个县市,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发祥较早。经历了秦、汉、南诏(唐)、大理(宋)、元、明、清,直到1951年前的不同朝代更迭。据《华阳国志》“行人歌”载:“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唐樊绰《蛮书》“河赕贾客”云:“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奈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新唐书·礼乐志》:“凤迦异(南诏王)入朝,得乐一部归,是沿中国之乐也。”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南诏音乐,融骠国乐之成分最大……,今日大理唱本(即戏剧本)其来甚古也。”《宋史·大理国传》载:“政和六年(1116年)……又有乐人,善幻戏,即大秦嫠轩之遗,名五花爨弄徽宗爱之,以供饮宴赏赐不赀”。由此看来,汉、唐、宋、元时代云南已有初具戏剧性质的艺术背景。明、清时期,大量汉族文化继续通过“五尺道”、“博南古道”、“西南夷道”融合于云南,并与云南的彝、白、汉等各族文化交流密切,由于云南境内自然条件优厚,地方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较快。千百年来,云南省的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特别是由于历史上大量汉族文化融合于彝族、白族之中,所以,彝、白、汉族文化交流尤为密切,加之境内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之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明末清初,昆明、玉溪、弥渡、建水、蒙自、楚雄、呈贡等县市就已进入封建制经济社会,但山区的极少部分少数民族乡村则还有原始公社制和奴隶制残余。这个时期,云南的昆明、玉溪、弥渡、建水等地区的汉族、彝族、白族群众普遍都有信仰宗教的传统。这些地区一年内都有许多佛教、道教、儒教盛会,而每逢会期当地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和歌舞表演。那些信奉佛教、道教、儒教的中老年男女,常常到寺庙或在家中佛堂念经拜佛、戒斋吃素,并参与集宗教祭祀、民间传说、歌舞娱乐、交易集会为一体的各种民间综合性习俗活动。各少数民族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一切方面,都在他们的原始文化艺术中有大量的反映和表现。我们发现:在长期的特殊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在婚姻、丧葬、生儿育女、节日、饮食、居住、服饰、礼仪、娱乐活动等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传统文化艺术及其花灯歌舞,确确实实是他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原始传统文化艺术、花灯歌舞和多元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 云南各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极为丰富多彩,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里,几乎过不了几天就有一次节日或庆典,难怪被誉为“三日一节,五天一庆”。而花灯歌舞则从明、清开以来便逐渐融入了这些传统节日庆典和综合性习俗活动之中。如在白族的“本主节”、“拜月亮”、“三月街”、“石宝山歌会”、“葛根会”、”绕海会”、”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栽秧赛”、“闹春王正月”,彝族的”火把节”、“打歌节”、“十月年”、“插花节”、“赶花街”、“祭火神节”、“开街节”、“闹花节”、“三月花会”、“三月会”、“太平盛会”,回族的“拜拉特夜”、“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蒙古族的“鲁班节”、“达摩节”等传统节庆中,无一例外地要请“灯班”来献艺助兴。上述各地区、各民族群众传统节日和庆典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白族的“本主节”和彝族的“土主节”,几乎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里都有节会。云南各民族传统节日和庆典之丰富多彩,云南的花灯歌舞的流布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流布于云南各民族中的传统民间花灯舞蹈,是一个令人惊叹折服的艺术珍品宝库。据我们40多年来参与的田野调查得知,云南的花灯舞蹈大约有400多种不同的传统套路和跳法。其舞蹈表现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则千姿百态,极为丰富多彩。

⑶ 云南特色的名族舞蹈有哪些

1.打 歌 2.兵 器 舞 3.霸 王 鞭 舞 4,跌 脚 (古 则)5.跳 左 脚 6.阿 细 跳 月7.响 巴 舞 8.烟 盒 舞 9. 抬 鼓 舞 10.孔 雀 舞 11.依 拉 荷 12.象 脚 鼓 舞 13.麒 麟 舞 14.筚 篥 蹉 15.阿 丽 哩 16.东 巴 舞 17.白 鹇 舞 18.木 雀 舞 19.木 脑 (木 脑 纵 歌) 20.刀 舞 21.芦 笙 舞 22.摆 舞 23.锅 庄 24.弦 子25.热 巴 舞 26.舂 臼 舞 27.大 鼓 舞 28. 佐 交 交 麦
http://www.suliantuo.net/dg-wd-1.htm

⑷ 云南经典的民族舞蹈有哪些

《雨竹林》,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9zYPRiwi5o/《孔雀飞来》,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iFdU9KpMZQ/《竹舞》,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_t2orsBXeE/其他的你自己找吧

⑸ 傣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至于必须要表演《孔雀舞》原因,还有着一段优美的传说。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成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样子。在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从此以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释迦牟尼便会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朝拜之后,观看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同时,孔雀也将向人们展现佛祖赐予它羽毛的异彩。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上,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民间传统的《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进行表演。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⑹ 云南的戏剧有哪些

1、滇剧: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

2、云南花灯戏: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3、昆明曲剧:昆明曲剧发源于昆明,是云南昆明市独有的戏曲戏种,它以昆明方言、扬琴说唱为基础,以朴实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云南艺坛的一朵清新诱人的山茶花。

4、关索剧: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舞蹈,仪式,北宋时传入宫廷后,才逐渐从傩舞向着表达故事情节的小戏形式发展。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古老而独特的戏剧。

5、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⑺ 云南的文化艺术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花车游行、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仅在火把节期间)、着名舞蹈家杨丽萍导演的《印象云南》、吉鑫宴舞。
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演出,《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
丽江:“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纳西东巴古乐音乐会、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泸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演出、曼听公园《澜沧江·湄公河之夜》、3D技术情景演出《哨哆丽风情之夜》、曼弄枫新区《多哥水酒》大型歌舞演出、望天树景区《雨林盛宴》大型山水情景演出。
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访》。 信仰宗教者共有403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
佛教:合法宗教场所2333处,可统计的佛教信徒约256万余人。主要有三大教派: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双版纳州、孟连县、耿马县的男童多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德宏州的傣族则没有这种风俗。藏传佛教(喇嘛教):几乎是藏族全民信仰,在迪庆州等藏区,每个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寺院和经幡。云南最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县的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大乘佛教:汉族中有一部分信仰。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铜瓦殿,以及昆明筇竹寺等。
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共约62万余人,清真寺810处。
基督教:云南省可统计的基督教徒约53万人,合法宗教场所2050处。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州的傈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的景颇族;普洱市澜沧县(有着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怒江州的贡山县信仰基督教者的比重达到85%,可能是中国基督徒比重最高的一个县。2004年,昆明重建了百年教堂三一圣堂。原有的拜物教和巫术衰落,一夫一妻制取代了群婚制和血缘婚,酗酒、赌博现象消失,创制了10种民族文字(景颇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傈僳文和东傈僳文等),并创办现代学校。
道教:云南省可统计的道教信徒约24万人,合法宗教场所127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巍宝山以及昆明金殿、黑龙潭等。
天主教:云南省可统计的天主教徒约6.6万余人,合法宗教场所58处。曾经建立昭通、昆明、大理3个主教区和西康教区的云南总铎区(在迪庆州有着名的茨中教堂)。
东巴教:历史上,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本主崇拜:为大理白族普遍信仰。 花山节(苗族):农历正月初三 蒙自屏边 男女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大理 土特产等物资及文化交流会
木脑纵歌(景颇族):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 陇川 芒市 唱歌,跳舞,敬米酒
绕三灵(白族):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 大理 宗教祭祀活动,郊游,唱歌

⑻ 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着4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白族

白族,共有人口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而在这134万人中,又有80%以上的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20%不到的白族,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

白族自称百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雕龙画栋、凤翥龙翔,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皮质,或绸缎,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肚兜,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白节鞋”。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其族源和隋唐时期的“和蛮”有关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约”、“卡多”、“雅尼”等自称。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

哈尼族的服饰多为黑色、蓝色镶彩色花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喜戴帽。女青年爱用银链、银币、银泡为胸饰。哈尼族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但由于有语言无文字,有的已失传。哈尼族喜爱音乐,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平时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

在盛大的传统节日里,哈尼族男女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傣族

傣族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30多个县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着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会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多种多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称“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汉文中籍记载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蛮、呰蛮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来历,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语的音译。传说古时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僳僳族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僳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之多。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吉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沧源岩画十分有名,是佤族艺术的珍品。

佤族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中,处处可见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佤族崇善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喜欢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长刀,劲带竹藤圈,头戴银箍,身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他们喜爱装饰品,耳朵穿孔戴大圆耳环,手戴银镯银链。

佤族女子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条纹。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两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配上两三个鸟骨或贝壳制成的项链,五光十色,特别耀眼。裸露的腰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很多花纹。手臂戴两三个竹圈银圈,手腕配银镯两只,小腿缠竹藤圈数围。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纹身,男子多在劲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女子则在劲下、胳膊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佤族人还喜爱歌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甩发舞”、“春米舞”等。逢年过节,佤族群众会自主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们唱的调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调》为主的哀歌,以《贺新房》为主的喜歌,以《芦笙调》为主的欢歌,根据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调子。

拉祜族

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历史传说。传说拉祜族祖先原来是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追逐窜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马鹿,发现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开始从北向南迁徙。其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双重风格的特点,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据考,拉祜族应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有人认为,远在二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当时的“昆明”人还处在“无君长”的原始社会,过着以氏族为单位的狩猎生活。历史上拉祜族以擅于猎虎而闻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无数碧绿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们驰骋游牧的场所。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青年男子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上身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欢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文艺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景颇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景颇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据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和德宏等地。景颇族人以骁勇彪悍、顽强刚毅着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

景颇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⑼ 云南花灯舞蹈特点是什么

云南花灯舞蹈特点是纯朴自然、舒展明快,并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乡土气息浓厚。因花灯地处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对频繁,故而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在花灯中表现得相当鲜明,云南花灯的音乐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

云南花灯音乐的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乐句之间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快板,情绪明快、活泼、潇洒,旋律优美。

云南花灯的特色之处

演出方式遍地撒,也就是演出不择地方。早期的花灯演出曾被称为过街灯、院坝灯、坝坝灯,非常自由随便。贴近生活,花灯观察与表现生活的角度比起许多大型剧种与生活的距离也要近得多,因此它的内容男女老幼都懂,演唱的技艺也容易学会。

云南花灯歌舞表演多。首先是载歌载舞,无论大戏小戏,花灯舞在剧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方式。花灯有史以来就在云南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杂居区广为流行,由于受到各地方言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的影响,形成了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楚雄花灯、建水花灯等许多支派。

⑽ 云南花灯舞蹈特点是什么

云南花灯舞蹈特点是纯朴自然、舒展明快,并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乡土气息浓厚。因花灯地处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对频繁,故而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在花灯中表现得相当鲜明。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载歌载舞。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


舞蹈的由来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阅读全文

与云南歌舞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