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代礼仪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现代社交礼仪的原则 真诚尊重的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当然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真诚和尊重也表现为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的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衷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的提出或适度的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则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又一原则。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以律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在社交场合,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大英网络全书》对“宽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惯例俗话说:“礼轻情义重”。在必要时候送一些礼物给对方,是公关活动的一项内容。 馈赠要注意时间,要把握好时间和机会,最好能在传统的馈赠时间。传统的馈赠时间有以下几个: 第一,传统的节日或重大纪念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的纪念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 第二,厂庆、校庆等。在这样的日子馈赠礼物给对方,能表达自己的一份祝福。 第三,老人的诞辰或孩子的生日。 第四,一些富有意义的活动。如:职工大会、联欢会、表彰会等。 馈赠要注意礼物的选择。选择礼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场合。如给孩子可送些糖果或玩具等,给老人可送些寿糕或保健用品等;给病人可以送些食品、花束等;厂庆、酒会、招待会可送些花篮、花束等;逢新年、圣诞节,可送年历、烟、酒、糖、茶等;而到外地出差或从外地归来,则可适时地送些当地的土特产,如北京的果脯、新疆的葡萄干、沿海的海产品等。 馈赠时要注意方式,馈赠的礼品要用礼品纸包装。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像祝贺节日、赠送年礼等,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 当代流行的花语。送花已渐渐地成为一种时尚,与此相联系,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公认的花语,即各种花所代表的含义。如:玫瑰代表爱情,紫罗兰表示诚实、朴素,白菊代表真实,白桑表示智慧,松柏表示坚强伟大,竹子表示虚心正直,橄榄表示和平,百合花表示高洁,康乃馨象征母亲,牡丹花象征富贵,菟丝花表示战胜困难,万年青表示友情长存等等。所以,送花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送不同的花束。如探望病人时,多用红罂粟和野百合花组成花束,表示祝他早日康复;勉励别人时,常用鸟不宿、红丁香、菟丝子组成花束,表示愿君成功;送别亲友时,常用松枝、胭脂花组成花束,表示友情长存。
② 礼仪包括哪五种
礼仪包括哪五种
你知道礼仪包括哪五种吗?其实礼仪也有一定的系统,根据不同的场合会分为不同的礼仪,对于礼仪你知道多少呢?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礼仪包括哪五种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有什么礼仪吧。
礼仪分五种,有商务礼仪、政务礼仪、军事礼仪、出行礼仪馈赠礼仪。
1、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根据礼仪适用对象二产生的一个礼仪分支,指的是商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则。礼仪不仅能体现出一个组织内在和外在的形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务人员业务能力的亮点,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成为一个组织形象的延伸。
2、政务礼仪
政务礼仪是政府职能部门在政务交际过程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3、军事礼仪
军事礼仪体现军人的职业素养,代表一个国家的军事水平和国力的强盛。了解和掌握有关军事礼仪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礼仪知识。
4、出行礼仪
驾驶机动车、骑自行车时应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遇车队、非机动车或行人时,主动礼让。骑车进出有人值守的大门,下车推行,以示尊重。在允许或指定区域停放车辆。在没有明确禁鸣喇叭的区域,也应尽量少按、轻按喇叭。
5、馈赠礼仪
馈赠物品要注意时机与场合。到他人工作之处或到对方居所向其赠送礼品时,应在见面之处把礼物赠予对方。当自己以东道主身份接待来宾,通常是在对方告辞之前向对方赠送礼品,在告别宴会上赠送或到其下榻处赠送都可。
现代礼仪包括(一)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蒂固的。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善和发扬。
现代礼仪包括(二)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现代礼仪包括(三)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就是礼仪差异性的特点。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苦心维护,难以改变。比如同是见面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比如同是出席招待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礼仪总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加文明、简洁和实用。
现代礼仪包括(四)自律性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现代礼仪包括(五)等级性
礼仪等级体现在对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的礼宾待遇上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要规范人们经常使用的老年人和青年男女,人人尊重。在官方接触中,礼宾官的命令应该被确定,确定礼宾官命令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
礼宾员有强制命令,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协议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贵族,而是正常的交往秩序,体现了各级公务员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层次性在社会交往中也表现出双向对等。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组织中,双方的官方地位和社会地位相似,其业务性质相似,以示相互尊重。双方的交往也应该是一种尊重交换、情感互动的过程,礼仪上,相互之间有一种交流的呼唤。这是工作需要和礼仪要求的结合。
③ 现代礼仪的内容有哪些
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好友的规范形式。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即发必理、面必洁、衣必整、扣必钮、甲必剪、鞋必擦、妆必淡、话必柔、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再以尊重为本、善于表达、形式规范。
④ 在现代,哪些传统礼仪仍值得传承
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中华礼仪文化。传统的中国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一个方面。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传承了许许多多的传统礼仪,这些传统礼仪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仍散发着熠熠光芒,让人叹服,也值得我们全体国人继续去传承,将老祖宗的礼仪文化不断发扬光大。那么,在现代,哪些传统礼仪仍值得传承呢?我认为以下几种传统礼仪是非常值得传承的。
一、串门拜年礼仪我最喜欢一个传统礼仪,就是每到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串门拜年的礼仪。我感觉这个传统礼仪仍然值得传承下去,现在人们一年忙到头,朋友和邻居之间都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相聚,过年走家串户去拜年,遇到长辈甚至要磕头,说吉祥话。这样的传统礼仪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并且春节这个节日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有关春节的传统礼仪必须要传承下去。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更多的看法,欢迎留言参与该话题的讨论。
⑤ 中国礼仪文化有哪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⑥ 现代礼仪包括哪些。(礼貌、礼仪、仪式)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
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行为准则
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
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
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
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
着现代人的行为。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
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
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
习,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
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
善和发扬。
(二)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
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
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
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
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
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
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三)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
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
就是礼仪差异性的特点。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
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
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苦心维护,难以改变。
比如同是见面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礼仪的差异性
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
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礼仪总是体
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
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
加文明、简洁和实用。
(四)自律性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
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
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
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
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
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
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
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
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
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五)等级性
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长幼之分、男女之别来规范每个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则要确定有官方礼宾次序,确定官方礼宾
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带有
某种强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礼宾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
尊卑贵贱,而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级公务人员
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
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公职身份和
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
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
有往、相互对等。这是工作需要与礼仪要求的结合统一。
⑦ 在现代,仍有哪些传统礼仪值得传承
在当代,仍有哪些传统式礼仪非常值得承传?下列是小编阅览材料梳理得到,期待对各位有效。
饮食搭配礼仪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据极关键的部位,在秦代大家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客人”,子孙后代聚餐会饮也经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礼仪的宴饮称之为“接风洗尘”,“洗尘”,送行的酒席称之为“饯行”。宴饮之礼不管接侍都离不了酒类,“无酒不了礼仪”。酒席上喝酒有很多礼数,顾客需待主人把酒言欢劝饮以后,即可食用。说白了:“和人共饮,莫先起觞”。顾客假如要表示对主人的恭候大驾的感激,也可在宴饮的正中间把酒言欢向主人端酒。在进餐全过程中,一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顾客即可动筷。说白了:“和人共食,慎莫浅尝”。古时候也有一列进餐标准,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位互相尊敬,构建和睦进餐,文明行为进餐的良好环境。
总而言之,礼仪原则是尊人爱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放宽容大度,谦逊待人接物,尊重别人,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假如地位高的人屈尊结识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敬人不但是要彬彬有礼的姿势,还要有发自肺腑的对其他人的尊重。
⑧ 在现代,哪些传统礼仪仍值得传承原因是什么呢
中秋佳节春节前"送大礼"。闺女定亲后到完婚的一年里,逢中秋佳节和过年时,务必由单身姑爷提早一两天亲自"送大礼包",最少是“双鸡(大红公鸡),双鱼座(每条最少2斤以上的红鲤鱼),酒4一6瓶,生猪肉6一10斤"。婚后这两个节日一样必须“送礼物",但礼物可依据状况酌减。以上几类现代社会生活中仍承传着的民俗礼仪知识,虽比不上之前庄重,但在这种日子里连一顿饭也没聚在一起吃,依然会被评定"不礼貌"的。凡能遵循或承传这种礼数礼仪知识的家庭生活和本人,一般状况下都能交往的较为和睦,有利于婚姻生活的牢固。
孔子说:"没学礼,何以立。"在当代生活中,礼仪知识依然是每一位当代人必不可少的主要素质。在中国古代,交通出行彬彬有礼、躺卧彬彬有礼、饮宴彬彬有礼、婚丧有礼、寿辰彬彬有礼、祭拜彬彬有礼、争霸彬彬有礼这些,礼仪文化渗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使我们拥有管束自身言谈举止、提高本身修养的不错的标准,在社会发展中成为了一个言谈举止得当的人。
⑨ 现代礼仪包括哪些内容及特性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
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行为准则
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
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
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
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
着现代人的行为。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
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
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
习,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
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
善和发扬。
(二)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
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
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
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
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
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
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三)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
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
就是礼仪差异性的特点。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
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
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苦心维护,难以改变。
比如同是见面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礼仪的差异性
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
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礼仪总是体
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
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
加文明、简洁和实用。
(四)自律性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
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
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
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
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
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
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
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
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
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五)等级性
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长幼之分、男女之别来规范每个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则要确定有官方礼宾次序,确定官方礼宾
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带有
某种强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礼宾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
尊卑贵贱,而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级公务人员
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
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公职身份和
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
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
有往、相互对等。这是工作需要与礼仪要求的结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