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指哪些方面

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指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2-09-18 16:31:01

Ⅰ 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Ⅱ 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而学校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师文化又决定着学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一个学校的文化离不开管理,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管理讲求制度和规范,文化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规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所以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应为学校教师文化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氛围。
2、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文化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建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水平。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靠有学术文化功底又热爱教学的教师,有睿智的教师才有精彩的课堂,才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设教师文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得可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撑。引导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学习理论中丰富自己;在投身教学研究中端正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创新阳光教师文化。
3、持之以恒地坚持和打造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色彩和风格。在建设教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校长引领,有意识地塑造;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创造;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因为教师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Ⅲ 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

一、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 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
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学校还可以推出“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的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如百胜中心校),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还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七校、三校等)。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我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二)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 构筑发展愿景。校长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校长要凝聚人心,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学生确定成材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⒉ 策划发展思路。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比如蔺市小学利用美心集团以及古镇资源优势、学生艺术特色摸拟空间等优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模拟教育为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同乐中学结合独特的“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瓜果菜种植新发展模式”,开发乡土教材,提出了学校的绿色教育办学思路。我们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⒊ 塑造共同价值。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着、赏名着、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学校校长应是读书的带头人。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经典诵读到名着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让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如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⒋ 依靠科研引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要培塑的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需要专家的引领。通过科研引领,可以使文化建设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把全体行政人员、科研骨干和教师骨干推上了科研第一线,逐渐再进行全员推动。
⒌ 完善物质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精神的东西,它又需要通过学校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规划、校园雕塑、园林绿化、交通道路等物质的东西都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前面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谈到过),各校要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创造物质、环境条件。要做到科学规划学校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实教工阅览室、活动室内容,认真规划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学校影剧院和校园网的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分析调查我校学校环境建设现状,针对当前环境建设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到位;开展校史研究,不断挖掘学校底蕴、拓展学校的内涵;提炼学校特点,建构学校特色,创设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⒍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创造执行、管理方面的条件。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职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若干规章制度,但很可能由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率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使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文化”内涵,如某些学校经常出台一些“土政策”,既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也不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甚至还有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现象,这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⒎ 关注行为文化。各校要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供行动、动力方面的条件。一是提升领导艺术,规范教育行为,使管理者成为负责任、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道德型领导”和“目的型领导”;二是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强化教学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进行研究;四是在学生中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文娱活动,组织体育运动会和艺术节;五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节日,结合学校特色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六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特色开展好社团活动。
⒏ 建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学风、校风和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诸多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为,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能得到发展。为此,要重视学生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文化积极作用,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打破墙壁的静止,让墙壁说话,布置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电脑制作、精品制作等,并进行参观与比赛活动。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活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等,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⒐ 创建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加机遇,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如设置优秀教师个人工作室、编印出版教师个人研究文集等,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使教师成为“重精神、不计较名利、以学习者自居、对人有信心、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绪稳定、自律自强、有使命感”等10项特质“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⒑ 培植团队精神。先进的理论如果没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学校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依靠整个教师团队的精诚合作。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体。要老师们全面参与,要取得他们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必须共同学习。通过学习,让老师们知道这是什么,要做什么,进一步还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学习(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层面的思考。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反思,使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上来。然后再通过对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等进行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团队力量的形成。
11. 开展三风研究。学校要对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展开研究,反思过去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成因,根据现在的办学理念重新“度身订制”自己的“三风”,更好地加强“三风”建设;探讨现代学校精神文化与社区文化、乡土文化的关系,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利用课堂渗透。将教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就学科教师而言,有善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甚至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有着共同的责任,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他们可以在各自的课堂中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尝试探索与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活力。如果能形成统一的合力,那么教学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 制度文化建设
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规范学生先进评比方法和德育教师先进评比方法等,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在一个有秩序的氛围下良性开展。学校的各项制度要汇编成册,并有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的程序性制度。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
2、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开好教职工代表大会;中学要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设,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行政会议议事规则》、《教代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如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条例》、《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等,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
5、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汇编而成的《教师手册》,并以此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
6、加强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行为
当学校经过凝炼提升出学校文化理念之后,往往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理念来引导师生员工行为。要想使师生员工的这些行为深深扎根,还需要辅以必要的培训引导。学校对文化理念的培训和宣传应立足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以避免师生员工听时感慨激昂、回到岗位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训。理念宣传的形式要务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⒉ 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行为。每个师生员工都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一个预期。比如,学校提倡一种行为,如果是某个员工的话,他是不敢或不愿去违背的,但当他看到管理人员没有遵守这项规定的话,以后遇到某种情况,他也会尝试着去侵犯制度的权威,直至无所顾忌地去违反制度为止,因为从管理者那里已经找到了可以违反的理由。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学校中表现非常明显。如某校办公室墙上明明张贴有一个规定:“办公区域不许抽烟,违者罚款50元”,但是教师们依然是一手拿烟卷,一手抓鼠标。究其原因,原来是副校长带头开戒,大家也乐得跟随领导步伐了。
3、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体系包含学校整体行为规范、学校道德行为规范、高层领导行为规范、中层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基层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等。通常而言,师生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从而激励师生员工开展学校崇尚的行为活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期间必然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干预,学校应该排除众难将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性行为。
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曾经唱响在我们心中,他用自己的真诚行动感染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将爱的帮助不断传递;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无私奉献,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典型模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推动着人们行为不断地改善。在我们建设学校行为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到榜样的作用。在学校不同岗位树立起优秀的典型模范,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来激励师生员工、感染师生员工,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可以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使传承的力量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行为文化的建设,要充满人性的尊重与理解,要善于把握和利用阶段性、突发性时机。比如,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师生员工学习的特点、符合本校的特点和本校员工构成的特点。而学期、学年度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阶段始末,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都是传播理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的最佳时机。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总结。那么,我们的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素质教育也一定会在新时期不断深化。

Ⅳ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哪些方面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Ⅳ 浅谈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文化建设

浅谈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探讨课程实施对教师文化的诉求,构建在当下的大学通识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中以合作、开放为特征的新型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教师文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力量,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1]。课程实施与教师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教师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建设的,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体验与实践活动方式的调整,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当下的大学课程教育主要分为通识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2]。通识课程教育就是基础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加深了学生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让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生活中个人、职业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并解决它们。基础课程教育是专业课程教育的前提。从教育理念看,目前的专业课程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解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从培养目标看,目前的专业课程教育设置的专业口径较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从培养模式看,目前的专业课程教育表现为强调专业知识、技能养成的单一模式。这种情况下,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但是专业课程教育具有基础课程教育不具备的功能与意义,它给了学生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的生存能力,给大学生的将来带来了经济的独立的能力,而经济的独立正是理性、自由、心智探险的必备条件。传统的教师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文化建设,找到今后教师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实践中建构新型教师文化,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转变课程价值观,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文化要在课程实施中建设,首先要转变课程价值观。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对人的培养,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而是必须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要求进行培养。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实施模式有自己的认识,转变课程价值观,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课程实施最后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才能得以实现。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养,引领学生走向对话、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民主的对话,以独特的现实情境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开放的合作,在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共同创造教育经验,共同交流和成长;科学的探究,调整教学方法从记忆导向转为思考导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中建设教师文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性,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内容计划必须注意理想与现实、目标与现状的关系,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必须在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内容计划的实施上,平衡而合理地处理好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关系,确保学生既从思想和基础技能上得到升华,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课程结构方面,在注重学科间联系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课程实施是要在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之既能有助于学生自觉努力地增长理性,又能满足学生为职业做准备的'渴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善于求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高 瞻 远瞩的视野,追求完美的境界。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知识与实践结合,并且将教育活动和思考活动加以统一,以便使学生成为一个思考的主体与实践的主体,而不再只是接受各种“套装知识”的一个客体。

三、课程意识让教师不断学习、专业化并成长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存在的基本反映,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对教育活动体系中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作为课程实施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对课程实施责无旁贷,应该让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视野,对课程进行深刻理解,以期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构建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水平。教师的专业化是建设教师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得可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前者主张教师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程度是衡量是否“专业”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是对这些专业知识、技术原理的熟练运用程度。后者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受到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3]。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凭借其具有的“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改造者,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知识时,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本人对课程的理解,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教学实践,而且具体的教学活动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的,同时具体的教学活动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文化对知识的选择。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对课程实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增强教学活动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课程一起成长[4]。

新教师文化的理想目标就是建立自然的合作文化,课程改革实施的推进要求教师具有广阔的开放视野,构建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教师通过与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形式,突破原有的个人主义思想,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守旧、安于现状的心态,在与外界联系与交流中,尽可能开放自己,对自己的课程实施进行实践反思,不断积累起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菲菲.试论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探索,2012,250(4):113-115.

[2]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03):50-52.

[3]王璐.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文化重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3):8-11.

[4]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Ⅵ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两个比较大的内容,第1个就是增强教师的学术水平,让他们的教课能力有所增加,第二一个就是关于师德和师风的建设。

Ⅶ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2、加强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

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4、助力专业发展、关心教师成长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5、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师德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里的践行,关系到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7)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指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北师大近年来实施了立德铸魂计划,弘扬校训精神,注重将理论武装与师德养成相结合,坚定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通过组织专家宣讲团、理论研讨、主题征文、实践活动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

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开展校训精神大讨论,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融入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形成了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局面。

通过此类宣传教育,广大教师不断深化对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认同,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职责与使命。

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一流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Ⅷ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

一、是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省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所有省份组建了省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教师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教师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普遍得到加强。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和学校,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立体式网格化的师德监管体系,各地切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形成了树德正风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三、是教师教育提振显着。各省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明显增强,部分省份师范生生均经费标准进一步提升,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大学创办师范学院、增设教育学科专业在快速增加。

四、是教师管理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教师编制不足问题有效缓解,“县管校聘”改革迈向深入,校长职级制改革初显成效。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要培养责任感。

我们应该让教师的思想意识得到强化,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崇高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通过无私奉献,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注重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建章立制。

2、发挥良好作用。

我们应该让那些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教师能够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师队伍中提倡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获得提升。

3、培养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因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社会上普遍认可,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教师行业的风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所以,让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行业。

4、培养团队意识。

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以及一个团队,一定要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而且教师队伍是一个整体,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做到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Ⅸ 请问:学校文化制度建设,都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制度呢越详细越好。

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教育内涵发展和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是毋须赘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几个阶段,从最初追求规模与效率上的扩张到如今转向对质量与公平的注视,教育走上了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而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文化建设是学校应对时代变革和提升办学质量最根本也最深层的举措。根据当代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一流学校的建设关键在于一流学校文化的建设,它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了解一所学校,很重要的就是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品质,因为教学模式、管理程序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唯独文化性格是一所学校独具的生命力。在广大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竞争。这时候,学校的文化性格是否鲜明,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是否能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就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成败。因此,可以说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即特色发展,而特色发展也就要求学校要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出发,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关系之辨:以文化建设铸就特色学校
1、如何界定“学校特色”
如何界定学校特色,实在是有太多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主要是指独特的办学思想、特色的教师群体、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高水平的特色项目、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等要素。从本质上来讲,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对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校本化)理解与个性化(校本化)实践,并由此在学校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2、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具有内在要素的高度相关和工作方式上的紧密联系。实践中有学校从形成学校特色的角度,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有学校从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角度,提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任务。因此,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本身就有校本化和特色化的一面,而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是整体性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必定有相应的学校文化来支撑,学校文化建设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办学特色必然要体现学校的文化建设。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不成其为特色,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是继承原有学校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其精华,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扬弃,整合改造,从而形成学校的个性风貌。可见,学校文化对学校特色办学至关重要,只有具有不同文化特质与风格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创立品牌、彰显个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特色学校总是具有某种文化底蕴而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时代性和稳定性。
[郑金洲:办学特色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校自身建设上,或者说体现在学校文化上。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二是学校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学校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征。]
3、以文化建设铸就品牌学校
致力于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研究,一定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实现学校重构。学校文化建设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这个核心。落到实处就是要文化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要义不是作为纯文化来解构的,而是有机渗透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要通过解读、提炼来还原并加以分析。因此,建设学校文化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和培育学生心智品德、提升教学质量、建设优良师资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本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中,我们提出的研究目标是:形成区域内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学校文化。形成一批以“开放性、多元性、个性化”为文化特征的品牌学校。所以,归结到一点,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这样一个研究项目,最终是要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学校。
二、学校文化与特色发展方向明晰:构建什么样的文化与特色?
当我们认识到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之间的关系,明确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形成学校特色的努力方向后,需要澄清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构建何种文化特色?
1、回到原点进行思考
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学校特色。在现实形态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是有自己独特特征的。所以,回答构建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就需要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进行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思考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政府反映人性。国家不是石块或木料,而是由它们的公民的品格做成的。如其所言,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是要体现在人身上的。办学特色最终体现为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我们所要构建的学校文化特色,就是要培养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特色品质的人。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点,我们所倡导的办学特色,必须以学校优秀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是在鲜明有个性、明确并深刻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学校精神和文化传统。应该是一面长期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具有学校个性的旗帜。它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检验,并且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在本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中,我们提出的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总目标是:区域形成“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呈现多元、人本、开放、个性化的特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历练出一支有智慧、有创造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并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学生文化,在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成长中能呈现继承发展、追求卓越、廉洁高效的教师文化。可以看出,我们所倡导的学校文化特色应该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终结点还是为了提升学校质量和育人水平。
2、校长的角色与职责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校长应该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教育事业的性质、学校的历史和现实、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等都有比较全而和深入的了解。既要有识别教育改革机遇的敏感性,又要有捕捉发展机遇的胆略,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重视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在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广泛地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努力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可以从如下四方面来判定办学特色:1.校长是否有独特的办学理念;2.学校是否有独特的校园文化;3.学校是否有体现办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4.学校是否有特色教师和特长学生。
三、学校文化与特色发展路径选择:如何构建文化与特色?
1、理清基本思路
学校文化与特色的构建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从基本步骤上看,首先是要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学校文化特色的营造要根据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然后理清“家底”,即梳理校史、校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建设发展定位(这特别适合于老校、名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再来制定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及阶段目标,绘就愿景与蓝图,凝聚和团结全校师生,形成学校凝聚力;最后进行实施与评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新的学校文化追求,促进学校文化的内部生成。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复杂的社会文化进行选择、提炼和再创造,逐步生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这里教育理念的解读、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而如何用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来张扬学校的个性,来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共同认可,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形成富有特色又充分体现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如何形成与学校追求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管理文化等,只有对这一切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才能凝聚成学校独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才能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彰显学校的个性形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重视基础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关涉到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各个层面,基础文化建设要从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物质环境营造、规章制度构建等多方面积极主动地植入学校特色的文化内容。
——优化物质文化。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当体现满足基本要求和突出个性化要求两个要素。“满足基本要求”是学校应当具备最起码的物质条件,“突出个性化要求”是指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特点和特征,而且要在外在环境上充分展现出来。此外,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关注物质形态的环境文化,更要关注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创设良好的育人软环境。比如,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侧重于关注人们在选择、制作、安置这些物质时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创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不等同于制度,而是指人们制定、对待制度的思维方式与执行制度时的情感体验。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角度出发,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尽可能地规范健全,使之成为依法治校在学校里的具体实施范本。一方面要追求文本规章的合理与完善,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执行制度时的公平与公正。
——规范行为文化。学校一切的运作都要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和师生的行为来实现。学校行为文化能促使师生体现规范的行为和态度,体现现代人所具备的行为习惯与风尚,彰显办学品味。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学校行为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而作为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又是需要维护和可以塑造的。落实在管理层面上,它包括对道德行为、教学行为、活动行为、研究行为等的组织、监督和调控。要做到道德行为抓细节,教学行为抓常态,活动行为抓特色,研究行为抓校本。学校行为文化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传承和发扬,才能达到文化育人之境界。
——凝聚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体现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或接受的精神成果与文化理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应从学校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实践中提炼并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联系,让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文化的构建。明确了精神文化范围,就要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增强三个意识:责任意识、传承意识和吸纳意识。
3、开展特色项目研究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需要我们在重视基础文化建设的同时,从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现实出发,开展特色项目研究。其实,从学校各自的实际出发,寻求形成学校文化特色,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由于各自的历史不同,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可循。在大量同类型学校相互竞争的态势中,只有借鉴企业“错位经营”策略,避开同质化的交锋,在注重学校“本色”的基础上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将学校品牌引入“无竞争空间”,建立起学校文化的战略个性,才能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也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公众建立起对学校的品牌认知与忠诚。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在办学的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或显现出来的,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关注“生成”,积聚文化内涵,培育文化特色。同时要关注学校是否有体现办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特色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特色的重中之重。特色项目、特色活动能否持久,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已课程化。课程化是特色制度化的保证,只有这样特色才能持久、稳定。
四、几个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关注课程和教学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特色形成。教育最大的特色是在课程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生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一切背离或淡化课堂教学的所谓特色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学校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够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就依然是一种外在的、表层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学。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化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所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和特色教学文化。课程与教学的特色,既可以体现在课程实施的高水平上,也可以体现在课程与教学管理的高效益上,更鲜明地体现在学校课程开发上,需要学校努力构建具有校本化特征的课程设置和课程门类,努力形成由特定的课程与教学所造就的师生共性行为特征。
学校文化要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而不局限于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每年几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节日”;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2、尊重传统,注重积淀与提升
——尊重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它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由尝试到自觉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智慧和汗水。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历史,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特色。它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蕴涵着学校发展的机遇,学校管理者必须努力把握这种文化机遇,着力于重新发掘、梳理、发现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一定能在历史的积淀中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
[石中英: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员工多年努力创造、探索和实践的产物,是构成学校软环境的主要部分,赋予学校与众不同的内涵和特色。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定要有历史意识,重视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梳理、分析和挖掘,积极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中那些积极的价值原则,把它们作为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的情感纽带。]
——注重积淀与提升。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积淀与传承。每所学校都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建出自己的、优秀的学校文化。一所老校的学校文化是一代代教师和学生经过很长的历史积淀沉淀下来的,是通过不断筛选、凝聚传承发展过来的。同任何地区文化、时代文化一样,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必须与传承的优秀文化统一起来。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积累的过程,是办学理念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追求,与时俱进,不断积累、充实、提炼、延续,不断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并变成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集体意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要保持和发扬,同时要结合时代与区域特点,进行文化创新,这样学校的文化建设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3、完善四项核心制度建设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个核心观念,我们所开展的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是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要尤为关照“现代学校制度”这一背景因素。在项目研究第一阶段,政府层面主要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教学督导、教育财政拨款、校长队伍考核与选拔这五大框架制度的设计;学校层面进行了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形象设计、民主管理四项核心制度建设。按照项目推进步骤安排,2008.11—2009.5全区中小幼学校应完成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四项必选项目设计并进行实施。所以,对我们所有的项目实验校而言,必须进一步完善四项核心制度建设。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国家、省市和地区都在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区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制定闵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本届政府的重点工作。因此,学校要关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根据基础教育变革和发展趋势,树立中长期规划意识,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内涵、着眼于长期,做好学校发展规划,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勾画学校发展的蓝图。

Ⅹ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从哪些方面宣传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职工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是学校规范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教师队伍指的是教师们为了学校这个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作风。它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的忠诚,对领导的服从,对同事的欣赏,对学生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和谐的教师队伍的形成,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一环,是创建和谐发展校园的精神支柱。学校的发展靠的不是单个的教师,靠的是教师这个集体。只有人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那么在学校的规范管理中,如何建设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导入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伟大的,党和政府还专门为教师设立了一个节日,这也是其他职业所没有的殊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一直是人们尊敬的职业。我是一名教师,做过多年的班主任,每当我的学生一个个考上满意的学校, 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就十分自豪,有一种满足的成就感。是的,教师又是清贫的, 他的所得远远小于他的付出。但教师职业的伟大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放弃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自甘清贫办学,自创晓庄师范,为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警句,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爱岗才能敬业,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除了自身的修养以外,还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德乃师之灵魂。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喜爱老师,就会更顺畅地学习所讲授的内容。所以,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要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教师关心国家大事,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增强责任感;要加强师德宣传,树立师德典型,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因此,加强对教师职业观的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培养和谐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人们常说“文人相轻”,知识水平高的人之间很难相处。

阅读全文

与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指哪些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