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齐文化怎么画

齐文化怎么画

发布时间:2022-09-18 20:58:50

① 齐文化探寻之手抄报历史怎么写和画

齐国最有名很多,齐长城是代表。

② 论述: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程 勇

内容提要: 作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的齐鲁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或中的正统派”。而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正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本文即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关键词: 齐鲁文化,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若依照杨向奎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派” ,则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也便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下面就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
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纪,周王为控制殷商旧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国为齐,以临淄为中心,辖域包括今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封周公旦于殷人的发祥地奄,建邦称鲁,以曲阜为中心,辖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兖州一带。两国以泰山为界,地理不同,风俗各异。因此,虽然都以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为源头,齐鲁两国却分别发展出功利型与伦理型或可说是智者型与仁者型的方国地域文化。虽然先秦时山东地域内还存在着邾、滕、薛等古国,齐鲁实际是东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说大致以泰山为界,齐鲁两国将山东切割为两大政治板块,构成两大文化区域,流风余韵,泽及后世。
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参观古都遗址,你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着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
黄松先生认为:“与鲁文化重视义理、道德的伦理型文化形成鲜明对照,齐文化更注重事功、物利。而齐文化的这种功利特质,从未使人产生肃穆的压抑感,却带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恢宏的气势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空灵。” 在人文旅游的历史文化层面上,现存的曲阜孔庙和烟台蓬莱阁虽多属明清建筑,却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精神气质。
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 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
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置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
秦汉以后,齐鲁两国文化便融汇于仁智合一的传统文化之中,不复具独立的方国地域文化意义,虽然在齐鲁两国所辖区域内依然保存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在思想、心理、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仍有不同。 而且,虽然今日山东大地上遗留下的文物古迹多沿循着传统文化儒释道杂糅的总体格局和发展态势,但山东旅游别具风调的当然还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方国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神韵。这里就简单谈谈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汇之于泰山人文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
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 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的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景集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位于泰山前麓的岱庙,作为泰山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很鲜明地体现了齐、鲁文化的融汇。虽然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时皆驻跸于此,其实乃是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宗教建筑,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内传为宋代所作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便点明了主题,从而与泰山之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遥相呼应。但是,这一源自东夷——齐文化的民间信仰主题的表现,却依循了鲁文化的伦理规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则均衡对称地配以殿庑廊亭,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树木的栽植也十分讲究对称和谐;主要建筑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筑物则按等级降低,天贶殿正如高高在上的帝王,统摄着其他所有建筑,红墙黄瓦显示着无比尊荣,一切都那样井然有序——这不正是礼乐和谐的孔庙的建筑模式吗?神灵信仰与儒学规范便是如此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层面,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 民俗学家指出,民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既具有由民俗事象本身存在属性显示出的内在特征,也包括民俗事象在时空及其发展中显示出的外部特征。 山东旅游在民俗文化层上的体现自然是其民俗的乡土特质,而与本文相关的则是在纷繁百态的山东地域民俗事象中集聚呈现的齐鲁文化底蕴。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济形态。 商业繁荣的齐人“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人“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齐人的疏阔多智和鲁人的俭啬好礼便至今犹有印记。不过,随着孔孟儒家学说在西汉中叶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而齐人至少在唐代中后期也以忠义闻名于世,所谓“化青齐为邹鲁”,“风近邹鲁”于是便长期被高悬为评价各地民俗的准则。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山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体验滨海文化的神奇瑰丽;你可以去东营、惠民一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母亲之河的丰厚馈赠;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巡行,体味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别样风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会庙会上观览山岳文化的民俗画卷,亲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上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轰轰烈烈 ……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旅游的民俗层面,其中活跃着的是山东人的精神信念和伦理情怀,并说到底是山东人个性气质的隐喻性或象征性体现。
刘德增先生指出:“粗犷、豪放、刚烈、节俭、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孝义,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 在文化旅游的各个层面中,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最为直接地体现着山东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世代传承的儒家伦理也便凝结为山东民俗的核心。
山东人的豪爽坦直,重然诺,讲孝义,由来已久。梁山好汉和瓦岗寨众英雄那些脍炙人口的的传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东孝子的动人传说,便足够充分地表征着山东人性格的历史影像。而倘若亲身参与进山东人的生活世界,结交一个山东朋友,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山东人的活法:见面称“二哥”,不仅可以让人顿生打虎影响武松一般的豪气,而且透着一股子比“四海之内皆兄弟”还要亲热得多的情意;声嗓粗大,不善言辞,吵不上几句便剑拔弩张、挥拳相向,让你不能不信服“不到山东不知胆大”的谣谚,就连山东女子也刚烈过人,她们哼唱的摇篮曲让人不得不顿生感叹:“这样的催眠曲好像也只有带些男子汉气派的山东小孩的娘才唱得出” ;胸怀坦荡,感情外露,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但你尽可放心与山东人交往,因为“山东人的直,是极纯正而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发源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是“顺道直行”与“顺理直言” ;与朋友交,尤重孝道,不孝顺父母的人在哪里都会遭到唾弃,而一旦倾心相交,便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断头沥血,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忠诚二字,让你觉得山东人实在是可以完全托赖的人——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强悍的体魄和颇为典型的北方人的脸孔,称山东人为“山东大汉”实在并非虚誉。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俗也的确可以鲜明地体现某一地域人们的性格特征。虽然因为气候、地理、物产的缘故,山东各地的食俗有不少内涵差异,例如宴席的座次和格局、饭菜设置和上菜的顺序,在鲁东和鲁西南就差异甚大,但其中体现的山东人性格气质却是基本一致的。山东固然富产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但给外地游客以极深印象的则还是鲁西南的煎饼卷大葱、鲁东的玉米饼就大葱蘸酱,那股生吞活剥、酣畅淋漓的劲头让你不能不敬佩山东人的粗犷。山东人生性节俭,自幼儿起就接受节俭即品行端正的教育,以贪吃好奢为戒,可在对待客人上却又无比大方,宁可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也要倾囊而出甚至不惜借贷以款待客人。而且,一醉方休是山东人待客的礼数,虽然未免总使外地客人感到不胜酒力的难堪,酒席过后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可在豪饮海量当中就体现了山东人的爽直实在。且不说酒酣耳热之际的放言无忌、摩拳擦掌,就是只看看山东人用的海碗大盘,便能深切体味到扑面而来的豪放大气了,这可与讲究精致风雅的江南食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深受儒家礼教熏染的山东人在饮食上也颇重礼节,举凡安席、敬酒、劝菜都有种种讲究,足可见出山东人对体现在男女、尊卑、长幼关系上的礼仪的重视程度。
民俗学者认为:山东的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邹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为显着。 举凡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丧礼俗、节庆典礼习俗以至衣食住行,在体现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上都是具有典范意义的。这当中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为重要的则是直承宗周文化的儒家伦理对山东民俗的构型、规范与重铸。假如你有一探究竟的兴味,你便会发现不少婚姻、丧葬、祭祀的礼俗形式可以在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中找到依据,而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观念也正是那些民俗事象的核心思想,其中在家族(敬老爱幼、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妇女三从四德等)、婚姻(尊父母之命,听媒约之言,要求妇女守寡、守贞节等)、丧葬(服丧、入殡、停灵、出殡、葬礼、家祭等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你也可以发现,这些观念还赋予了一些习俗以新的意义,固定为具有儒家伦理精神的民俗事象。例如,在曲阜,元宵节观灯便不仅是娱乐性的民间游艺活动,当多年不育的妇女去偷吃那些用豆面、萝卜做成的灯,以祈求怀孕生子,或者去祖坟上“上灯”“送灯”时,体现的乃是基于“灯”“丁”谐音象征的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仪式性隐喻。 你还可以发现,这些观念甚至催生出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中国各地都有供奉财神的民俗,但外地特别是南方,香火最盛的是赵公元帅,传说这个道教中的瘟神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禳灾,招财进宝,但在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却有文武两位,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则是关羽,他们之所以成为财神,则是因为他们的忠义,是通过这种信仰提醒志在逐一什之利的商人切勿见利忘义。
当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难见到儒家伦理对乡土民俗的规范与重铸的印记,但不能不承认山东民俗在这方面的典范性质,那就请你到邹鲁圣人之地,在色彩斑斓的民俗事象中去寻访正统文化的回响吧!钱穆先生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在为山东人的崇礼尚义折服的同时,你不也能悄然萌生出极为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吗?



艺术文化旅游是山东人文旅游的重要层面。齐鲁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培植出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而就在“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的齐鲁艺术中,折射着正统的山东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去山东旅游,欣赏那些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态,感受其雅正绚丽的审美品格,于怡然陶醉之际,你同样可以把捉到齐鲁文化的脉动。
山东的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的东夷文化时代,艺术萌芽已经在山东大地上产生了。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角、杯型笛、陶埙等乐器,音色洪亮优美,能吹奏音阶和乐曲,而传说发明排箫的舜帝命其乐师质创作的乐舞《韶》,扮成各种美丽飞鸟的舞人在形似凤翼的排箫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款款而歌,很典型地体现了东夷民族以凤鸟图腾为特征的原始舞乐文化,当中就包涵着诗歌、音乐、舞蹈的萌芽。而龙山文化的薄胎高柄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碧玉铲、透雕花瓣纹象牙梳、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夯筑房基,则是雕塑、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的源头。此后,以齐鲁建邦为标志,山东艺术文化不但呈现出雅俗分层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与两国文化气质相应,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泱泱大风”的齐国更重娱乐性,“周礼尽在”的鲁国更重教化性。从出土的石磬、编钟、陶埙等乐器,保存在《诗经•齐风》、《曹风》、《鲁颂》中的诗篇,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典籍中有关乐舞表演和评论的记载,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乐舞之盛、技巧之高,也可约略体味齐鲁两国艺术精神的不同。其中,以宗周礼乐文化传统为思想资源、植根于鲁国艺术精神的儒家美学,对于后来山东的艺术文化创造更是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山东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你可以去“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的济南,信步于趵突泉等四大名泉、大明湖、万竹园,在慨叹天地造化无比神奇的同时,感受北方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的独特韵味;你可以去泰山、峄山、灵岩寺,到孔庙、孟庙、岱庙,在饱览自然胜景、倾慕圣哲风采、感悟宗教精神的同时,观摩或雄浑或轻盈的碑刻艺术,体味或遒劲或俊逸的书法艺术,欣赏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形神兼备的造像艺术;你可以去省市地各级博物馆、艺术馆甚至工艺品市场转转,尝试去鉴赏美轮美奂的古玉古陶、铜塑石雕;你可以到胶东、潍坊、高密、淄博等地小住,欣赏民间风味浓郁的剪纸、版画、年画、风筝,那欢快热烈的色彩搭配、饱满匀称的造型构图、生机盎然的形象刻画、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不也能令你欣然神往吗?假如在大饱眼福之余,亲自印几版年画,剪几张窗花,烧几件瓷器,从中体会艺术创造的快乐,岂不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呢?
若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审美类型、文化精神各种因素,齐鲁艺术文化可分为民间与庙堂两大类别。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歌许多种类,每一种类又因各地地理状况、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语音的不同孳生出繁多的品种,例如戏曲,流行在山东境内的剧种就有柳子戏、山东梆子、柳琴戏、五音戏、吕剧等三十余种,但是虽然在题材与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各种类别和形态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反映普遍百姓的生活、表达劳动者的情感愿望、体现山东人的性格气质上却是一致的:民间年画里的人物形象一般都丰满厚实、乐观自豪,景物不分远近、人物不分大小,画面均匀饱满,色彩多用红黄绿紫,这种与文人画大相径庭的色调、形象和意境所体现的正是劳动者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愿望;往往是全员参加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那花花绿绿的服饰道具、刚劲剽悍的舞蹈动作、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呈现出的正是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与昂扬的精神风貌,而穿插于舞队中间的丑角的即兴表演,则突出了劳动者的幽默;流行于鲁西南的山东梆子,动作粗犷,架势夸张,唱腔高亢,黑脸一角在表示愤怒急躁情绪时,便吹胡子瞪眼打飞脚,很能表现山东人性格刚烈的一面;山东快书演说武松故事,轻松、热烈、豪爽、明快,开篇即道:“闲言碎语不用讲,单表好汉武二郎”,一下反映出山东人的率直,至于夸张而富于情趣的细节、语言,则体现了山东人性格上爱诙谐热闹的一面。
这些绚丽多姿的艺术品类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基于地域特色的奇异的审美享受。不过,虽然这些艺术形态植根于以生命繁荣为理想的民间文化的沃土,但从思想和审美取向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即以“和”的形态表现“仁”的内容,体现厚重里有典雅、淳朴中见灵秀的中和之美。例如,同样表现生殖内容,山东的民间美术就极少见山西、陕西地区直接表现性与生育的“抓髻娃娃”,而是多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鱼穿莲花等象征性图案来含蓄地表现主题,色彩既鲜亮热闹又稳定淳厚,造型既粗壮敦实又不失细腻灵巧,构图既物象饱满又变化均衡,这些与各地民间艺术相比较为突出的特点所体现的正是儒家中和的审美理想与民间文化精神的有机融合。
庙堂艺术文化也包括建筑、音乐、舞蹈、诗歌等等许多种类,典范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精神和审美思想。礼乐和谐的建筑艺术我们在前面已有分析,这里再以曲阜的祭孔乐舞为例,对音乐、舞蹈、诗歌略做讨论,须知去山东旅游,祭孔乐舞是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的。
祭孔乐舞是在孔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舞,是诗、乐、舞合一的正宗祭祀乐舞。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从格律上看是对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祭孔的音乐形象端庄肃穆,旋律古朴,节奏舒缓,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属于最方正的祭祀乐歌。祭孔的舞蹈形式按歌诗每字音阶而动其舞容,从其授、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及其衡、落、拱、呈、
这两大乐舞都体现了儒家伦理本位、美善合一的艺术精神和古朴雅正的艺术理想,从而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和原始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习惯了现代艺术文化的你或许会感到舞容有些过于呆板,感到节奏有些过于迟缓,感到旋律有些过于单调,但却不能不为这种“接人神之欢”的极简易而又极堂皇的艺术所感动,这种感动并非瞬间激发的强烈情绪,而是潜移默化的境界升华和精神感染,其中灌注的是指向自身的伦理理性——这便是中国最为正统的艺术。

注 解:

③ 淄博市区有什么好玩的

好玩的地方有:

1.开元溶洞景区:开元溶洞景区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元溶洞是典型的岩溶洞穴,在中国北方十分罕见。

④ 齐的繁体字怎么写是多少画它的笔画

齐的繁体字经过我仔细的算了一遍,确实是楼上说的:14笔

⑤ 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着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汉朝为中国道教、佛教两大宗教的形成及传入期。

(5)齐文化怎么画扩展阅读:

绘画成就

两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得以快速发展。宫廷府寺的墙壁上,贵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墙壁、墓壁上,盛行以绘画装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景帝子鲁恭王在曲阜修建的灵光殿。据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记载,壁画先是太古裸体粗犷(guǎng广)奇怪的神话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黄帝、尧、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兴亡。

凡历史上着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事迹,国君的贤愚,政事的成败,莫不绘载。主题之外,饰以天文、万物、神怪、异事,是一组色彩鲜明、情态生动的巨幅图画。

⑥ 齐文化成语故事

安然无恙
公元前22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且聪慧的女子,平时诚恳待人,关键时候深明大义。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就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处于危难之中,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国君要赵威后将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才肯出兵。赵威后哪舍得将儿子送去当人质呢?她便召集大臣们商议,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赵国大臣触龙建议赵威后同意齐国的意见。赵威后思前想后,决定以国为重,将小儿子送到齐国。长安君到了齐国之后,齐国言而有信,派出部队,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国。
后来,有一次齐襄王派使者带信去出访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见到使者后,接过信来还没拆开,就先询问齐国的收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问到齐襄王身体如何。齐国使者有些不高兴。他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到贵国的。而您为什么先问我国的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卑贱后尊贵,贵贱倒置吗?”
赵威后微笑着说:“话不能这样说。你想一想,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还会有国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这样问你,那才真是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呢!”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⑦ 管仲是怎样使齐国强大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二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三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四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五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历史悠久、阵容庞大。它植根于齐文化的土壤中,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子》虽名为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之笔,也非一时之作,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网络全书。《管子》为齐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此书内容丰富、全面,体系完整、繁复,内涵深刻、精辟,大凡经济、哲学、政治、法学、伦理、教育、人才、管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几乎无所不包,对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多有论述。像《管子》这样全面完整的着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见的,不仅对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如道法结合、礼法并用、予之为取、以民为本、农工商并举等等,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经济问题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在现存《管子》76篇中,涉及经济问题者超过1/2,以论述经济问题为主者约占1/3强,这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后来直到明清为止的诸多思想家的着述中,也是很独到的。 管仲学派对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上,始终围绕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而展开的,是在封建地主制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学。 (一)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基础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出发点,简单说,就是利益趋动四个字。《禁藏》篇中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在这段话中,管仲学派认为人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这点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2——103页)有不谋而合之处。管仲学派推论,既然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追逐利益,趋利避害,因而治理国家、强国富民的根本要务,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因势利导,用利益作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管仲学派还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他们认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通过市场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资余缺等状况,而且可以看出社会治乱、人心向背。他们突出强调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农业、工的物质生产,“道若秘言: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认为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万物可因,则天下可治”,否则就会出现“无市则民乏”的经济困境。 (二)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 1, 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 管仲学派“以农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五辅》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这里的“本事”,即指农业。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如四民分业,定农之居;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相地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禁末:禁止奢侈品或奢侈品生产,稳定农民的心理;减轻徭役,不误农时;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护;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等。 管仲学派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高度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这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管仲学派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尊重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仲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和商业道德建设,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 2,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 管仲相齐时,大力推行的税赋改革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仅使齐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上层建筑向封建制度转化。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国家赋税,管仲学派认识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一种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赋税,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果木税等。管仲学派认为,对于这种强制性的税,应当尽量少征或免征。因为这些强制性赋税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最好的赋税形式是让民众只“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的间接税,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征集办法,让人民只见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而见不到有夺取的行为。这种税,民众不仅自愿交纳,而且还请求交纳。这种税在当时的齐国,有盐铁税、渔业税、山泽特产税等。 3,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 管仲学派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主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从而进一步调控经济。 首先,管仲学派主张由国家掌握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通过货币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从而控制整个市场;其次,管仲学派认为,货币的投放量要依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定,要事先经过调查、统计,综合分析;第三,管仲学派主张,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而国家一旦插手其间,通过对谷物的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就会使物价向相反方向发展。本来是很贱的谷物,国家一大量收储,价格就会上扬,即“藏则重”;反之,国家在谷物贵时大量抛售,价格又会下降,即“发则轻”(《揆度》)。这样,国家便可以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相反方面操作“以贱泄平”,以实现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即其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山至数》)。 4,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 因为齐国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国家,从立国之初就“通“工商,经济明显呈现出外向型特征,所以管仲学派对外贸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实行对外贸易,是吸引天下之财,实现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正如《轻重甲》言:“为国不能为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要搞好对外贸易,首先要密切关注各国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各国市场的行情;其次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根据本国的需要鼓励进口或出口某项物资,从而使天下的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见《轻重丁》);三,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如实行减免税优惠、建立完备的服务制度优待外商等。 5,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对消费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到分析,他们主张奢俭并重,而不是一味强调节用。不仅知道节俭在正常时期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还认为“侈靡”的财政支出在特定时期有其特殊作用。他们主张在社会生产不振、经济萧条时期,在国家财富有积蓄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部分,以此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即借此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侈靡》)的目的。应该说,早在两千多年,管仲学派就能敏锐地发现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其化如神”的关系,并适时提出扩大消费的正确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8-9战国经济图 总之,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并借鉴、继承。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智慧谋略,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细致挖掘,以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仅供参考啊!

⑧ 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是那里

战国齐国首都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城北,是城、郭相依的形制。东临淄河、西临系水,城垣随河岸转折,有二十多处拐角。郭内主要居住百姓和官吏。

王城紧靠在郭的西南凹入处,地势较高,其中西北部最高,有传为"桓公台"的夯土高台,周围是大片夯土台基,应是宫殿区。城内还有铸币作坊和冶铁作坊。面向郭的城门外侧城墙向郭凸出。东南城角特别厚,可能上面原有角楼。这些都是齐国国王防范国人的措施,也有示威的作用。城西有"歇马台"、"梧台"等夯土台基,据文献记载,这里是郊外的宫苑。

阅读全文

与齐文化怎么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