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态度还可以怎么说

文化态度还可以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2-09-18 23:02:03

Ⅰ 什么是文化态度

指的是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具体包括:1、在对待文化的态度;2、在对文化外延的界定;3、在文化的成功标准。4、对文化传承和影响力的认知。如怎么认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俄罗斯文化的中国的影响!XX世纪欧洲文化的特征?等等问题都属于文化态度的范畴,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Ⅱ 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

譬如中国传统讲究君君臣臣,父为子纲,这样的孝子忠臣伦理,他们以为在封建时代为臣当忠、为子当孝,这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有他们的道理,有他们必如此的根据.可是现在不用了,他们都当完全过去,而且是封建残余,他们都当被打倒.似乎我们也正是这么做的.
可曾想过,打倒这些,我们的时代就变成人吃人、人骗人的混沌局面(似乎还真有).其实,不必如此悲观.这不过是按理而推,事实上未必如此坏.现在的人未必强似古人,但亦未必定是坏于古人.
关键是在:虽然没有忠臣了,但仍有忠人、忠友、忠官、忠心;虽然没有以前那样的孝子,但仍有现在的孝子、孝心.这个忠心与孝心就是忠臣孝子本质.忠臣孝子的时尚虽然过去,而忠孝之心仍旧持续下来凝成现在的忠臣孝子.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仍然是对的,因为打爹骂娘者在过去必不能抗日,在现代,其们也不会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才可治国.正是这种由家而国的社会伦理的支撑,中国社会才不会崩坏,这便是中国传统伦理对现代的意义,这种忠正的品质也是我们人类所共认的普世价值.
类似的中华传统还有很多,比如尊老爱幼,比如仁义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是不削一顾.在年轻人身上,这样的态度会比较多,但我们的社会发展形态是持续的,是非割裂的,所以如果只是你自己对传统不削一顾,那么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如我国逢丧,多穿黑白衣物,如年轻人对这样的习俗不削一顾,随便穿件大红大紫的衣服前去吊唁逝者,会被其他人认为对逝者的不尊重.
二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持这样态度的人,可以说其内心对传统是不敬畏的,故而才敢以这样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只是这样的人,因为浸入传统不深,最后导致虽然想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却因为认识度不够的缘故,只好胡乱去除,随便汲取.这样的汲取,到底能汲取到多少养分,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一种是敬畏,敬畏未必是一种好的态度,因为敬畏往往会导致人的盲从.但不得不说,因为敬畏,人才会完全的沉浸进去.从而对传统的好还是不好,产生深切的体会.最后,建立在自己切身体会上的取舍,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全然不得要领.从而在传统中汲取到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东西.才会体会到中国传统的精妙,从而才会在自己内心深处自觉的建立民族的自尊,这样的民族自尊会使得我们会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也正是这样的自尊,会使得我们在面对世界风云突变,以及周遭变化时,不茫然,也不盲从.从而使自己的人格独立出来,最终必会得到中华传统血脉中的养分.

Ⅲ 当今中国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几种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Ⅳ 对文化的态度的成语

持之以恒、一暴十寒、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囊荧映雪、专心致志,不耻下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笃学好古,学而不厌,三心二意,不求甚解,一知半解,马马虎虎,执迷不悟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锲而不舍,老骥伏枥 塞翁失马,随波逐流 坐以待毙

Ⅳ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什么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至今,就说明有其存在的理由。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一律以“迷信”进行封杀,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应该保留下来,只要它对社会不能产生负面影响,就应该允许其存在。例如,节日对逝者进行祭奠,就应该允许存在。通过祭奠逝者的活动:1,可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2,可以进行尊老、爱老、敬老,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而广之,热爱所有老人。有利于“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承与形成。3,通过活动还可以加强亲人之间的联络,增进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加强正面引导。还是以对亲人的祭奠为例,过去都是烧纸,烧纸污染空气,破坏环境,特别是对森林防火造成压力,国家可以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例如,现在实行了网上祭奠亲人的方式。
三,坚决打击借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进行违法活动。例如,有的演出,有淫秽内容,必须进行整顿、打击。有所谓的“大神”,他们既图财又害命,说某某人是什么什么,让其家属必须将其置于死地。对这样的所谓“大神”必须进行严惩。他们破坏家庭亲情、造成社会的动荡。

Ⅵ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我们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

"以我的观点,任何的传统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地变化,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流失,在我看来是一钟正常的现象。因为经济实力,文化与政治相互决定了这种文化的推进,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在逐渐西化和传统的道德传统都在流失,因为我们受到自鸦片战争后,经济文化政治羸弱,整个民族在探索中国羸弱的原因,一方面我们觉得外国先进,因此我们有种感觉连传统与道德都不如他们;另外一方面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文明程度越高的一方会占主导地位,这方面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的输出,日本的动漫的输出与中国现在的所谓的儒家文化的输出。当然一个国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起初文明程度高的一方会占主导,甚至有取代的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本国的文化传统,与此来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但我看来,文化会走向融合,也就是说传统与文明碰撞的结果都是相互融合,形成自己国家或民族新的特点新的“传统”补充: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实践传统文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把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出去。补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他的精髓,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和改进,不能一味的只是接受,因为社会是在前进的,总要抛弃一些将会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传统文化也是,一句话:吸纳精华,去其糟粕。补充: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 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前一种态度以赤裸裸地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形式亮相,容易为人们识破,一出笼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们的反对。后一种态度却打着爱国、爱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人们不容易识别其荒谬之处和危害性。其实,贩卖这一观点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爱国和爱传统之人,而是别有 用心的。这就尤其有提高警惕的必要。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把传统文化吹捧为至高无上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犯下根本性的错误。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论、原则、提法都不允许改变;后世的一切发明发现,都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预测和导向。他们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 《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又如,对于出土的古代陶器、瓷器、纺织品,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来衡量,我们确为其精美而赞叹,但不能说成“绝伦”。今天的人们正在纳米的量级上开发产品,古代产品怎能称为“绝伦”呢?就是纳米产品也不是“绝伦”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和错误的内容,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更无损于传统文化之伟大,相反,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传统文化。  
  总之,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绝不是我们的包袱。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从深圳特区创立至今,关于深圳有没有文化的讨论就从没有中断过。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有人说,深圳有文化,有的是创新的“移民文化”。一般来说,任何社会都有其生活形态,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文化,何况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因此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是难以成立的。当然,深圳目前的文化状况也不会像国内某文化名人称赞的那样,“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深圳有资格总结20世纪文化的事”,“争取20世纪中华文化各个领域的结算权”„„这种观点不但让中国知识界瞠目结舌,而且连深圳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创下了新的“深圳速度”? 
不过深圳文化的贫弱却是深圳内外的共识。在移民文化尚未成形之前,深圳对外展现的是一种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商业文化,而缺少普及型的市民文化和精英型的学术文化。市民文化,如独特的方言、小吃、风俗等在深圳都没有,这是人们认为深圳没有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主要原因所在。至于学术文化,深圳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偶有奇葩闪现,但均未在整个城市产生较大影响,形成气候,因此在学术氛围、人文涵养等方面深圳不但不能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就是与其他大中城市如青岛、武汉、西安以及南京等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 
然而,以城市历史短暂作为深圳文化贫弱的原因恐怕难以站住脚。综观古今中外,一个地区工商业发展起来之后无不是其文化也跟着繁荣起来。记得美国有位总统说过,我们的父辈浴血奋斗争取独立,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安定的从事生产建设的机会,而我们辛勤工作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艺术活动。记得不太准确,其大意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了,90年代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文化贫弱的状况却一直未得到改善,这个现象是值得深圳人深思的。 
在我看来,除了历史短这个原因外,造成深圳文化贫弱还应该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有关:一是深圳发达的商业文化使这个城市功利性太强,从政府到民间的活动都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二是深圳人生存压力很大,参与文化活动的精力、时间非常有限。三是深圳市大众文化场所不够。最后,文化氛围的培育在深圳长期被忽略,导致深圳文化事业的建设虽有亮点但不能持续。      
未来的城市竞争以文化论输赢。有了文化的积累和支撑,城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知识型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基本的生产力要素,而这些要素需要一种强大的文化张力来构成一个高度人性化的经济体系。 
对于大多数人没有归属感、缺乏城市凝聚力的深圳来说,文化认同感太重要了。近期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显示深圳官方已经对深圳文化贫弱的状态非常重视。2003年1月,于幼军市长在文化部门的调研中强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其中一个显着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圳要成为经济、科技大市、强市,同时也必须是文化大市、强市,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有鲜明深圳特色的新型区域文化,不断提高深圳文化的内涵、品位和竞争力。    
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中的一个事实, 虽然胡适博士从前把它看作海外奇谈,但到现在

是无人不承认了。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他的口号叫做全盘西化。 
    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所谓夺我们的精神,用一句旧话,就是夺我们的人心。把这三派的利害得失比较一下,后一派最凶猛。因为帝国主义文化支配我们的意识之后,那就到人心已死的境地,永不能翻身了。胡适不懂得帝国主义这一类抽象名词,而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替它辩护,就是他的意识帝国主义化的缘故。     所以全盘西化论是思想界投降帝国主义论,是文化的殖民地化论。 此说的始作论者,是欧美国际帝国主义之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柱所造出的国际学者胡适。这只要一看他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便可明白。到今天,继起的有陈序经和梁实秋等。他们更进一步主张抹杀中国自己,说它只能模仿帝国主义文化。梁实秋更明白说我们不能创造,主张创造就是夸大狂(大公报本年6月9日)。这无异说中国人只配给帝国主义文化当洋奴买办。 
    如此,那么我们的介绍工作错了么?这在从前是进步的,有文艺复兴的价值;在现在,""1927""以后,便是保守的东西了。而在根本的意义上,过去有创造的价值,并且是作为手段看的;在现在,则甘于介绍,反对创造起来。 
    这样的介绍,就没有文化的启蒙运动的意思,而是一种文化的殖民地化的思想。中国人底识不应该独立自由地创造,只可以隶属西洋。 
    但是,中国可以创造文化么?可以。十八世纪的法国,比当时的英国落后。他们介绍洛克,却造出比洛克彻底的认识论;介绍牛顿,却造出比牛顿完美的世界观。十八九世纪间的德国,比当时的英法为落后,然而却出现了康德、菲希特、谢林格、黑格尔等大哲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二十世纪的俄国,比英法德都落后。然而今天,自1917年以后,竟成为全世界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驱。后进国在文化上有贡献,简直成了一个法则。 
为什么呢?理由只有一个,即从历史发展的尖端出发。明白说,即从先进国所暗示的发展方向出发。换成大家所周知的话,就是""迎头赶上去。""譬如工业的动力机关,如果先进国已经由水而汽而电,那末你就一直从电起向前走去。这可以有创造的余地。若从水起,那叫做随后跟着走,永远都只能模仿,不能创造。 
    这样,在文化方面欲有创造作用,便必须从社会主义出发。因为它在西洋文化是方兴的东西,急待人去发挥其创造力。俄国就是因此而走到世界文化史前面去了的。若我们的介绍,从资本主义起,而且只满足于资本主义,那就绝没有创造可言。因为资本主义在西洋经过了三百年,到现在,它已由萌芽而发展而衰老,没有创造的余地。介绍这种文化,显然是走下降的路。 
    胡适、陈序经、梁实秋等所介绍的,表面叫西洋文化,其实即资本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他们随后跟着走,一辈子都只是步人家的后尘,当然感觉不到创造。所以胡适公然主张模仿,并且说模仿就是创造。陈序经的全盘西化,即是全盘模仿。梁实秋则诋创造为夸大狂。 
    这样的模仿,是文化的投降。中国民族啊,倒在帝国主义杯里去吧。它如果要把你变成经济的殖民地,政治的殖民地,那末你就应该进一步变成文化的殖民地! 
    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人不然。我们要求经济的独立自由,要求政治的独立自由,更要求文化的独立自由。如果说前两个要求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后一个要求是一种意识的活动,而人的行为又必须通过意识,那末文化的独立自由之要求,是解除经济压迫和政治压迫即整个压迫的开始。它表示中国民族的觉醒。 

    在八九十年的压迫之后,尤其在""九一八"",""一二八"",""河北问题""之后,主张文化的独立自由,是知识分子之精神的抗议。不,还是中国民族在新的压迫后不甘屈服而要求整个的独立自由之新的开始。 
    打倒文化界的洋奴买办! 
    从历史发展的尖端创造新文化!追问:简单一点啊!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补充:应该持何种态度——
吸纳精华,去其糟粕
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
因为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和错误的内容,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更无损于传统文化之伟大,相反,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传统文化。"

Ⅶ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

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Ⅷ 什么是文化心态

社会文化心态 是一种将分散的社会普通成员的心理要素,经过某种整合,汇集而成并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广大普通成员之中的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大众性.
作为文化心理环境意义的社会文化心态,其精神内核表征为群体性的社会态度,因此,具有极强的倾向性特征;就意识内容而言,社会文化心态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故表现出明显的届时性;由于社会文化心态是属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因而还具有非线性品格.

参照:
社会文化心态的特殊意识品格--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冯文华

Ⅸ 和文化素养相关的名词有哪些,比如:信仰、态度,急用不胜感激。

审美情趣

(1)、追求真、善、美,反感假、恶、丑;
(2)、对诗、书、画有基本修养;
(3)、实践哲理与人生的结合;

(4)、不求物趣,爱而无欲,只求理解与沟通,树立无私有光的形象;
(5)情审理胜;不粗、不俗、不迷、不狂;

(6)、崇敬英雄、羡慕义举、见贤思齐、造福创美。

五、思想观念
(1)、头脑清醒、冷静、理智;
(2)、概念明确、准确、正确,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3)、意识净化、现代化、有限进行;
(4)、追求理想,关注社会;
(5)、价值观净化,有社会性;
(6)、尊土爱乡,保家卫国,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7)、讲学习,讲劳动,讲实践,讲服务,讲创造,讲奉献;
不比地位,不比财富,不比享受。
胸怀境界
(1)胸怀狭窄,境界低俗,必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抒展的胸怀,上升的境界——变小为大,敢负历史使命,有限生命可争无限风光;
(2)、变求存为奉献,敢负社会责任,平凡人生能创非凡价值;
(3)、识大体,顾大局,顺大势,求大同。
(4)大胸怀、高境界,必养大德,扬大志,为大同,为大成;理解一切,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成全一切;自然,充实,乐观,满足。
传统习俗:
(1)、人生态度,老成持重;

(2)、文学艺术,成熟多采;
(3)、科学技术,既要讲分析,重个例,又要讲综合,重整体;
(4)、家的伦理观:讲温静,讲温和敦厚;
(5)、道家的自然观:讲虚静,求纯真无为;
(6)、佛家的人生观:讲寂静,求了悟超晚;
(7)、马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8)、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讲真求佳,树德扬善,献爱创美。

阅读全文

与文化态度还可以怎么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