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文化遗产日是什么日子都有什么事代表什么含义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一个《意见》,一个《通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在《通知》中指出:“我国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形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务院《通知》中的这段话,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以及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领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进入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清楚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反对文化全球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日益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已公认文化影响力为一国对外交往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若占了上风,这个国家就可能占有影响其他国家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占有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如果这样的国家在政治上追求霸权,那么这种文化优势就会演变成为推行其价值观念、实现其政治霸权的工具。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它们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同时辅以强大的文化形态来推进自己的强势。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若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它就必然会在这种强势文化的进攻面前丧失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守住固有阵地的能力,就会沦为强势文化的附庸,最终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丧失自己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提高到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作为国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世界上的强势文化,曾经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数百年来,中国落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以及对外贸易额连创新高相比,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却显得式微,存在严重的赤字。比如,有资料显示,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额之比大约是10:1,仅2005年,我国与美国的版权贸易额之比竟是4000:24;影视音像制品更是如此,近五年中国进口影片4300余部,而出口影片却少得可怜。中国无意在世界上谋取霸权,但是倘若中国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长期不协调,在世界文化中占不到应有的份额,我们也难圆世界强国之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庸置疑,与我们对自己的国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弘扬不力有关。应该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但是相比较而言,包括文化在内的精神需求却相对滞后,表现为一些人精神空虚,文化浅薄,眼光短视,以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民族传统,对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在诸如“旧城改造”等光环的掩护下对文化遗存加以破坏,令人扼腕痛惜。
在“十一·五”到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继续在快车道上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也被提到了突出位置,城市和农村的改造量越来越大,这对那些建筑式样独特、分布均匀,与环境、景色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可能带来很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提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至少可以避免重犯过去“建设性破坏”的失误,为国家、为民族多保留一些危在旦夕的文化遗存。
我国的民间收藏队伍已达六七千万之众,这是一支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力军。他们主动拾遗补阙,与国家收藏相辅相成,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全国各级收藏组织、各种收藏团体和广大收藏爱好者,应该很好地学习贯彻国务院的通知精神,模范遵守《文物保护法》,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家首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再建新功。
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是什么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习俗。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4、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
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东西,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历史性艺术和科学性质的,都属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简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4.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介绍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非遗节”定点四川省成都市,每两年举办一届。首届“非遗节”于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从第二届开始,“非遗节”在每年6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一开幕,星期日闭幕(每年6月第二周的星期六是全国法定的“文化遗产日”)。 从第二届“非遗节”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既然理论你不明白,那么就记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另外,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文化遗产”是指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一般理解即为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重点在于“民族”二字。比如,中国的端午节等一些节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浓厚的中华色彩。
而“非物质”就理解一般只通过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就行了,还是端午节这个例子,端午节这个节日是由国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动来传承的。
这样说,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6. 文化遗产指的是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的意义
访谈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
【康保成】:各位网友大好,在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举行了很多庆祝活动,我们刚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论坛来到人民网,希望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什么意见,希望可以一起交流。
【刘魁立】:有幸和大家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把这一件非常重要的民族事业做得更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我们有很多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历经了非常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前天刚刚过了一个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这个文化遗产日显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它会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非常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西方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是也就一阵风,风过之后,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刘魁立】: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化遗产无论我们对它关注也好,或者是像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对它漠视、冷淡,甚至于贬斥,它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现在有意识的来保护这个传统,为的是使我们的文化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所以,它不会是一阵风,不会是留下很少的痕迹,而它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于在我们的整个国家的、民族的生活当中长久的发生效益。我们的保护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它不会是一阵风刮过去了,人们就抛弃了文化遗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件客观存在的事物。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对于民族灵魂呵护的意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发展,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不是一个“战术”问题,所以不会刮过一阵风就结束了,不会是运动似的保护,而是长久的保护。我们中国的文化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多少项具体项目,而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祖先5000年文化史的一种认同。
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
[余乐]:能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基本情况吗?
【康保成】:你指的是联合国的,还是指我们中国的申报?如果是联合国,联合国有一定规定,每一个会员国的申报数是受限的,我们有四项入选,其中蒙古长调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联合申报的。国内的情况就是我们没有这个限制,我们刚刚发布了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问题,我国以后也是每两年可以申报一次。
[强国一派]:6.10的文化遗产日达成了哪些方面的共识?以后将从哪些方面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康保成】:6月10号是我们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举行了很多的庆祝活动。就我参加的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说,大家对于我们在经济建设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候提出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有力的措施这点上达成非常多的共识。例如,在精神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我们对抗西方国家在精神上、文化上对我们的一种“浸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进行经济现代化时以付出我们文化为代价。 那么,今后我们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我们还要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已经进入名录的项目,如果不符合保护的标准,达不到保护的要求,还要予以取消,这样我们会在精神文明这方面逐渐为我们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抗文化上的“西化”倾向)。我们全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得到强化。
[强国一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质来说,它也是我们民族的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离开昨天提供给我们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不运用过去已经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例如过年,我们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无外乎是要在一个旧的时间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的到来之际,期盼能有很辉煌的前景。在这时,我们要有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历史的衔接,有和我们过去的祖先以及我们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的沟通和继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两个周期交接的时候,要把我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要把我们自己的祖先也都请来,和我们共同祝祷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创造家庭的、家族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善关系,要和我们周围的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拜年,通过闹元宵我们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不同,我们的举止也适应规范,我们会对于未来的建设充满着期望和信心。通过这个实例可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都会发挥极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习俗、对众多的口头叙事传统、对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先辈所创造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对我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实践等等,都要特别的关爱和保护,对其中最优秀的传统要加以弘扬和继承。在整个的文化遗产保护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康保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无形的,与自然遗产中的名山大川、黄山、张家界、长城都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方式来作为这种传播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以往是被忽视的,它们随着老一辈的去世最容易消失掉,而且它又是最能够实现民族凝聚的一种精神力量。例如我们的民族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容纳进来。很容易使我们失掉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现在春节这一民族节日大家还非常重视。因为政府规定假日有关,但是其他的节日例如中秋、重阳、元宵、七夕这些民族节日渐渐都被淡化了。中秋除了吃月饼以外大家对它的内涵都已经忘掉了。所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唤起我们的民族记忆,我们不能够在文化上失掉自我,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公约》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人类是多姿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就会被“化掉”,我们民族的本性就失掉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不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文化遗产
[pluto]:请问嘉宾,为什么昆曲China’s Kunqu Opera,能列入名录,而不是其他戏曲种类?
【康保成】:昆曲在现存的戏曲剧种里,它的历史最为悠久。昆曲的文学剧本最为典雅,昆曲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完美,唱腔很幽雅,有一种说法说“昆曲是百戏之祖”不科学,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它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应当说它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在申报第一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申报了昆曲,我想有关申报部门是有眼光的。
[风火轮]:刘魁立会长您好!前段时间“凉茶”这种大众饮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什么代表意义?
【刘魁立】:今天一位熟悉“凉茶”的朋友向我介绍说,他在广东那样一个特殊的气侯环境里,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例如“上火”、感冒、咳嗽……,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喝了“凉茶”,就没事了。这种饮品实际上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部分遗产。这种技艺也应该为我们所继承。今天,谈到国家主权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想到领土完整、国家尊严等等问题,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我们祖先所创造的非常珍贵的一些技艺,有时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会被国外某些“有心人”占为私有,从中牟利。于是我想,像“凉茶”制造工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是很必要的。当然,“凉茶”仅仅是一个实例而已,或许我们还有更多的比“凉茶”还要重要、还要珍贵的一些技艺,这些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怀和呵护,得到很好的继承。
[玻璃莲花]:康教授,如何评定中国的非物质文明,是否能不从政治观点出发?还会搞甚么封建思想甚么糟粕等评价吗?
【康保成】:以往我们对文化遗产往往会区分它的精华和糟粕,这种区分应当说是必要的。例如,中国的女性的“缠足”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可是它是糟粕。我们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保护它的精华,因为现在有利的地方在于人们对精华和糟粕已经不难区分。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以往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有关的文化遗产,我们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是把它当做糟粕,但是这一次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就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项目,所以我们不能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这个角度出发,去看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不仅是学者要注意,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注意的。
我们建议中央把中秋、端午列为法定节假日
[非如此不可]:中秋、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日,两位老师支持这些传统佳节日成为法定节日吗?有没有准备就此事向中央上书?
【康保成】:首先,我个人认为端午和中秋应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春节之所以在我们使用公历以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元旦要高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是与国家法定假日相联(我们可以连续休息七天)。端午、中秋、重阳这类节日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高,和国家没有把它们列为法定节日有关。据说,有关学者已经向文化主管部门反映了这件事,但是有无上书我还不得而知。我准备和以刘魁立老师为理事长的中国民俗学会向中央反映这一情况。
[hpty]:嘉宾,您对端午节被韩国人申报一事有何评价?这件事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康保成】:关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成功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件事,在国内曾经炒得很热,但是我在这里要澄清一个事实,就是韩国的“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只是在端午这个词上是一样的。其实,它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它们是一种祭祀仪式,和我们的纪念屈原、和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根本不一样。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和邻国、国外之间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识上有时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些不应有的误会。
[玻璃莲花眼]:当中秋节沦为月饼节,清明端午重阳只是字面意义而全无相关活动时,谈何保护中国非物质文明。
【刘魁立】:说到节日,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国家日历是一个二元的结构,一部分节日历史不算很久,其内涵也不如其他的一些节日丰富,但是,却得到很好的“待遇”,要放假而且要放很长的假,让大家能够充分的休息、购物等等,我觉得这仅仅体现了节日的一部分功能。另外一部分节日,我们的诸多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等都没有相应的假日,实际上等于说我们没有充分抒发自己传统的、民族的情感的时间,这种二元的结构如何能够调节的合理,应该成为上上下下所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对于月亮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感,当中秋时节看见月亮的时候,我们立即会想到亲人、想到家乡、想到远方的朋友、想到祖国,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联想。当中秋节仅仅沦为吃月饼的一个特殊时刻,它在我们的心目里似乎已经贬值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丧失记忆”。但是我乐观的期望,这或许只是一个不长的历史阶段吧。只要我们举国上下在今天特别关注文化建设的历史时刻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承担起我们的历史责任,那种把中秋节当成“月饼节”,把端午节当作“粽子节”来过的状况,会很快改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就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
[pluto]:嘉宾,“世界记忆工程”作为一个延伸项目,会不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如档案解秘的问题,口述历史在世的知情人越来越少。
【康保成】: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就是说口述历史它是口传的,在这点上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但是根据联合国和我国政府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口述历史是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而不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如何解决古老艺术的缺乏传承人、传承难问题?
【刘魁立】:天地广仔先生,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岂不成了文物了吗?所以,传承人的保护实际上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请现在还健在的传承人能够带徒弟,能够传授技艺,这正是你和我所共同希望的。我相信,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同样热切关心和努力促进的。这些传承人实际上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历史的记忆。传承人的丧失在某些情况下,等于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丧失,一种传统的断绝,那是非常可惜的。我特别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让整个社会能够特别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关注传承人的技艺、关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我想这个问题在今后或许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改善。我和你都同样的期望着。
【康保成】:这位网友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人的传承,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遗产就要消失了。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例如有的项目最年轻传承人现在70、80岁了。我调查过我国皮影戏的一些现状,很多老艺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继续学习皮影戏,因为收入非常微薄,不能够维护生活。所以我个人认为已经列入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款项鼓励年轻人“从艺”,有条件还要开办培训班,甚至是学校。在这方面我们的力度太小。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起步了,可以预料,今后在这个方面前景是美好的。
日本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很懂得“保守”
[东风51]:嘉宾:我见到韩国有个民俗馆,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实物,还有模型,非常生动。咱们是不是也搞一个?
【刘魁立】:东风先生,你去的那个民俗博物馆,我也去过。我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有一个这样的全国性的民俗博物馆。咱们共同来期待这样一个博物馆的落成。那不仅是因为别人有,我们也要有。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比任何国家都更丰富的民俗传统、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创造,在文化建设当中,我们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的财富和经验,我们比任何民族都更有建设这样的博物馆的需求,尤其是在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那样的漠视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现在据我所知,各个地方也建了不少各种不同主题的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尤其是有许多有识之士利用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和资金,建立了相当多的私人博物馆。我特别感佩这些人的见识、魄力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可敬的责任感。
[八门道人]:请问:申报遗产热为什么这几年越演越烈?哪些遗产我们必须申报?哪些可以不必申报?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申报?
【刘魁立】:在文化领导部门的领导和主持下,我们国家将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级的文化遗产名录机制。我理解这种申报和公布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对所申报的项目切实加以保护。这种申报和公布,实际上是向国人、向社会,扩大一点说是向整个人类表明一种态度,承担一种责任,即我们作为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要承担切实保护的责任。也许不是所有的申报者都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目标,也许会有人抱着创造政绩、获取利润、创造品牌等等的目的,但我希望也相信这一项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克服许多困难和曲折,最终走上健康的道路。
[删不完的朕英明]:嘉宾:日本近百年以来,一直走着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保护的非常好,比始终反对西化的中国做得好的多,请问你认为我们应该记取日本的那些成功经验?谢谢
【康保成】:这位网友,您的问题非常好。我在日本工作过三年。我发现他们的确是“西化”得非常严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作为自己的老师,明治维新以后是以欧美作老师。日本的文字(日语)包括纯粹的汉字和片假名(一般用来音译欧美文字)构成。从他们日本文字来看,这个国家是非常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同时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也没有丢掉,他们在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率先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理念,并且成功的实施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 我们在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在联合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借这一东风,对全民进行保护意识的一个教育。相比之下我们的确是滞后的。其实,您提日本的“全盘西化”不完全准确,一个国家文化分做几个层面,有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传统、民风民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器物层面上都使用了“拿来主义”的原则。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则很重视保留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正是在这一方面。 我在日本亲眼看到他们大大小小的“祭”日文叫“马资利”(音译),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穿上和服进行狂欢。这就是他们的自己的民族传统。而我们的有一些人一方面在叫着“全盘西化”,可是又不能够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康保成】:谢谢网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的关切。我愿在今后适当的场合继续与大家进行这样的交流。谢谢大家。再见!
【刘魁立】:很高兴和大家交换意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为这样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事贡献各自的力量。再见了,各位。
8. Heritage Festival 是什么节日
文化遗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