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传统文化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这就是说,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个社会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情况,看看成人世界的传统文化态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会珍视传统文化,青少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别指望青少年能怎么尊重传统。
看看我们的成人社会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就说说建筑吧,中国许多城市在建筑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墙,毁掉四合院,用推土机铲平国家级文物,树立清一色儿的“欧陆风情”、“北欧印象”。这样的言传身教能“薰”出什么样的传统教育?
去年9月,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视神话,《大长今》所以如此受中国观众的厚爱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养生之道到人生态度,从宫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国的一些导演在拍着怎样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电视呢?“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传统文化认识,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形成怎样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取材于《木兰辞》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正如教育专家所认为的,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出了大问题。成人世界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创新惰性,导致了文化传承的裂痕,青少年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这大概是激励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机制”,也是惟一的
就给你找了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对不对你有用。
❷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该如何应对
在世界历史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但是唯独中国的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并且延续了几千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具有包容性跟持续性的,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延续下去,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不要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学,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意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可贵之处。
三、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现在社会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开展的。但是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它与当代文化相结合,从而让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创新以及传承。
❸ 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1、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3、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传承:
1、有一定的文化积累。
2、明确方向。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3、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勇气和意志。需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
(3)西方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❹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本文主要从将传统文化亮相和拓展以及对大家进行引导三方面来阐述当代人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辉煌灿烂来体现其重要性;从社会现象着手,分析当代人的行为价值取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明 亮剑 彰显 旅游文化 文化大餐 古代文学 精髓 连锁反应 多元化 兼收并蓄 五彩缤纷 快餐文化 文化节 陶艺 融汇 引导 优越 支撑
感染 主动 必要 展现 修养 学以致用 体现 价值取向 蕴含 枯燥乏味 转变 创新 冷淡 当代 继承 发扬 熏陶 现状 接受 抛弃 唤醒 主动 实质 加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
第一,亮即将传统文化的亮丽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到现实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学生中调查,有又多少人看过四大名着,恐怕为数不多吧。倘若在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内涵,当代人知之者甚少。从这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定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进而可能阅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更该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地呈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说将文化变卖成获利工具。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想法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着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比较重视软文化的输出,也举办了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比方说法兰克福展,中国就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学,在德国书画展中也带去了活字印刷相关内容。
太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网上快餐文化队传统文化就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大家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迷恋上了网络,喜欢在网上吃快餐文化,其实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时的感验。如今的这种情况让众多文化学者产生了危机感,因为一旦传统文化被抛弃,我们将不再是炎黄子孙,我们将不再是一个拥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比方说用讲座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既生动有趣味,定然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还通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更不用说像易中天这样的教授,讲的既有风趣又比较深刻,还有于丹的条分缕析,道理其然,能够被大多数人喜欢。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远道而来的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眉山人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无论是开幕式上500余名演员用豪放的气势演绎的的《千古东坡》,还是闭幕式上,城区的十余所学校的200余学生为广大观众奉献上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整个东坡国际文化节,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份难得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感。这样的活动无疑对文化起着宣传的作用。还有中非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湾陶瓷历史,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大雾岗唐宋窑址的挖掘,证实了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数千年后的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为展现陶业的历史演变,馆内展览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艺、陶瓷发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湾二十四行”为重点,介绍了明代至民国时期石湾陶业的历史源流。整个展览表现手法新颖而多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给民众以全新的感觉。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举办了陶瓷展,我们学校也去了不少学生,也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人,可以说是把石湾陶艺推广了出去。我们知道,前些年,陶艺品没有市场,这样直接导致陶艺技术的流失,甚至让这样的文化瑰宝从此绝于世间,如果到了那种地步,实是一个悲剧。我觉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该持保守态度,中国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显然他界定的保守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传统。从建国以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的轴心的这种情况下融汇的西方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这个文化,我觉得这个文化应该是现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义的这个文化,功能上作为传统梦魇的这种文化,保守的文化,显然不是指现代中国的文化,而是指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那么我现在就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保守的这个东西。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传统文化的笼罩下,喘不过气来,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变或者是形式上的改变的话,这也是不为过的,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拓展开来,形成一种现代式的传统文化,好让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规当然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要不忘本质的将传统文化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学以致用,这样才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实践传统文化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很多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风,从小就叫他们长大后要有出息,什么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板。更多的是忽视了对小孩子的一种道义上的引导,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算合乎道义,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教养。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甚为严重,因为他们的父母本来就在文化教养上处于低水平,对于他们而言,自然生计是最重要的了,儿子在学识修养方面有没有高的造诣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这样看来,这种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当代某些人深受着家庭的影响,即使上了高中,这种思想也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说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子女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多数是有文化的,我说的当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较敏感的。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需要去引导当代人,毫不夸张地说,从小时候就应该给予这种引导,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引导的任务似乎很艰巨,但是面对着如今传统文化遭到遗弃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担负这个使命,那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搬到每个中国人面前,让我们每个都去继承发扬它。怎么样引导,方法很多。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起一个领头作用,面对一群思想活跃且厌倦传统文化的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插入适量的传统文化,这样起到一个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细的话,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衣着来体现一种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当然,学生也得发挥一个主动作用,平时在学校就得自发主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者一些讨论,有条件的就集体去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展。在家里的话,就如我上面说到的,父母长辈得起引导作用,要科学地向他们指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支持下一代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论,让原本涉世不深的他们迷失自己的方向,这样的话,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新一代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在社会中,要加强这种引导作用更具挑战,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里面包含了多个层次,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要达到引导的效果,当然就得采取综合的手段,比方说,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而这些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这样一来员工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而且自己还在实践着传统文化。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也许我们对于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不能够太乐观,但是我们也不比太悲观,因为我们中还有很多人在支撑传统文化,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许当代人正在努力继承和发扬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这一切,我们都无所得知,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念,有这种理想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一块大金子,它的光芒迟早会在国内外散发,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❺ 如何让东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❻ 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
古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传统开始走向式微。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为了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破坏和毁灭过程。由于古典文化被教会斥为异教之物,所以许多古典建筑和艺术品遭到破坏,大学和图书馆被关闭,古典作家的着作成为禁书。当时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称:“古代作家的书已经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西塞罗、苏格拉底和荷马(更不必说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都被扔在顶楼和地窖里被忘却。”从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渐被以神学和道统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并随之而坠入黑暗的深渊。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作为古代人类智慧之结晶的古典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那么,它在日后的历史中是如何传承的呢? 8-10世纪,古典文化开始在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和西方的加罗林王朝同时复苏。查理大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教育和文化的复兴。为此,他延聘欧洲各地着名学者加入这一行动,并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全国各教区和修道院设立学校。同时,与之相关联的书籍抄写和图书馆也随之兴起,一批拉丁古典书籍得以抢救和复制,如西塞罗、恺撒、维吉尔、塔西佗、李维、卢克莱修、贺拉西、奥维德等古典作家的着作。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拉丁古典作家的典籍都是依据这一时期的复制本印制而来的。也正是在抄写、复制古典拉丁着作的过程中,修道士们与古典文化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有些教士甚至因迷恋于古典拉丁作家的着作而不能自拔。“加洛林文化复兴”虽然并没有出现令人赞叹的学术创新,但它对于古典拉丁文化的传承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过,随着维金人的南下,这一复兴运动也告中断。
如果说,加罗林王朝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主要致力于拉丁古典文化的复苏,那么阿拉伯帝国则着重致力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学习年的和研究。在约750-850的100年里,自阿拉伯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这是阿拉伯帝国全盛时代的大规模文化建设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不仅翻译了大量古代波斯和印度的典籍,而且还翻译了大量古希腊人的着作。众所周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曾将希腊文化的种子播撒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直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时,许多传播希腊文化的城市仍然存在,其中着名的有波斯的军迪沙浦尔、伊拉克的哈兰、叙利亚的埃德萨和安条克、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在这场翻译运动中,精通希腊文化的聂斯托里派基督徒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帝国的统治者成了这场翻译运动的倡导者和有力的支持者,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尤其是麦蒙,不仅他本人醉心于古希腊哲学,每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着作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后,他总是先睹为快,而且为了将学术研究和翻译运动纳入正规,他还于830年在巴格达图书馆的基础上修建了着名的“智慧馆”。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机构。同时,麦蒙还派人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地去搜求古希腊典籍。于是,从各地运来的古籍不断充实到智慧馆。这样,在麦蒙的主持下,数百名学者和翻译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翻译活动,从而使“百年翻译运动”步入了鼎盛阶段。在这场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着作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而且还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与大致同时代的“加洛林文化复兴”的成就相比,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更为辉煌,影响也更为深远。 自11世纪开始,历经劫难的拉丁西方人终于走出了“黑暗时代”,步入复兴和扩张之路。在扩张过程中,他们重新回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中海世界,并与阿拉伯、拜占庭帝国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在西班牙、西西里和西亚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拉丁西方人重又接触到久违的古典希腊文化。于世从11纪末到13世纪末,一场历时长久、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通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翻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的古希腊典籍达200多部。而参与翻译运动的翻译家则多多达90多位,其中,有的在其一生中翻译作品达80余部。可以说,在这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着作都被译为拉丁文等西方文字。这不仅导致了各门学科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迅速复兴,而且古希腊文化中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也得以复活,从而导致普遍的理性在中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确立。
与此同时,罗马法复兴的浪潮也从意大利蔓延到了法国、德意志、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各国,罗马式建筑艺术也在拉丁基督教世界走向兴盛。无怪乎现代西方许多学者将世纪称为“文化复兴”的世纪了。可以说,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 文艺复兴时代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该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展开了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和神学的批判。于是,一股强劲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再次蔓延西方世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以特殊的热情学习古希腊语,并积极投入到搜集、挖掘、整理和重新翻译古希腊原文典籍的运动中。他们在寺院和教堂图书馆里,耐心细致并满怀希望地从积满厚厚灰尘的故纸堆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结果,他们在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取得了重大收获,发现了一些古典着作的珍本甚至孤本。这些珍本大都已腐朽、脱落。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些“被野蛮的狱卒囚禁的文雅犯人”。不甘寂寞的美第奇家族和教皇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科西莫将巨资投入到古希腊典籍的搜集之中。教皇尼古拉五世还是教士时便因购买古典书籍而破产,做了教皇后依然故我。他自己曾毫不掩饰地说:“假我以资材,当成就两桩事业,即书籍与建筑,及后为教皇,两者都付诸实施。”直到去世时,他仍欠有债务。但是,他却将800册古希腊手稿留给了世人。许多人文主义者到希腊做学术旅行,当他们带着数以百计的古希腊典籍回到当意大利时,人们就像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军一样欢迎他们。而许多人文主义者则因购买古典稿本而负债累累。在1453年,当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围攻下陷落时,许多拜占庭学者带着抢救出来的古希腊手稿流亡到意大利。他们在各地教授希腊语,从而为古典文化在西方的复兴增添了一股活力。正是由于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古希腊典籍才得以传世。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希腊着作,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搜集、整理出来的。
同时,拉丁古典文化也对人文主义的文化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该时期,“人本主义史学家则把一切思想和一切叙述翻译成装扮成西塞罗体的拉丁文,至少是黄金时代的拉丁文”。与这种文学上的西塞罗主义相伴行的则是艺术领域内维特鲁威建筑艺术的复活以及古物搜求和收藏之风的盛行。人文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探寻古典艺术品,而古罗马城则成为了这一运动的中心。至文艺复兴时代末期,罗马已聚集了无数的古物,其中大多是古罗马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古希腊后期的原作。正是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
中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有限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基督教徒翻译与研究的只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着作,而且他们是在信仰至上的前提下,按照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古典文化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则完全冲破了这一局限,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古典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他们立足于人文主义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古典文化的真义,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之进行了新的阐释。正是在古典文化的启发下,他
们奏响了响亮的“人的颂歌”,而在这片颂歌声中,中世纪的幽灵退到了黑暗的角落里。
实际上,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并没有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古典文化的继续复兴。在该世纪,古物搜求之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罗马扩散到了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于是,英、法、德等国家则代替罗马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新的中心。这些国家的人们蜂拥到威尼斯、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去凭吊、猎奇、探宝。尤其是在德国,一些艺术家还在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他们反对罗可可艺术的那种过分注重豪华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艺术风格,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该流派曾盛行于德国与法国,并在绘画和建筑、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温克尔曼便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注重从古典艺术中获取养分,所以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从古典文化和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达维德曾谈到,他鼓励学生去创作伟大题材的诀窍是:“快去翻翻普鲁塔克的书。”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高举理性的大旗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时,古典文化再次成为他们赖以获取思想素材的宝库。所以,古典文化还成为理性主义运动的导师。 19世纪以后,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而导致古典文化更大规模的复现。在这一世纪,考古学的篝火在意大利、希腊本土、小亚细亚等地陆续点燃,着名的罗马城、庞贝古城、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等遗址纷纷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一些古典文物和书籍也时有发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至今天。这样,古典文化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同时,在西方各国,古典学也作为一门学科而逐渐得以确立。
❼ 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
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
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认同、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
(7)西方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❽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❾ 面对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如何传承
文化继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优秀的部分要继承与学习
❿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1、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在我国,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学生学习,社会文化走向具有引导作用。国家对传统文化应加大宣传,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者可以给予鼓励和实质性的支持,如对传统文化特长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等。对于传统手工艺者可以进行适当补助等。对于文化古迹加大保护,对于损坏部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兴趣。
学校要将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教育课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增加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多途径,多元化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